修道者达到最高境界的三个阶段

个人日记

  
修道者达到最高境界的三个阶段

一.“开悟”也被称为“生命动力开发”,是不同人格和心智模式的不同受力反应和突破现象。

  生命动力开发是以心理学巅峰体验制造技术和中国古代禅宗开悟技术为基本手段,以禅修方式激发个人原动力,使当事人的“最高主宰”真正当家作主、发挥作用,让人的力量与智慧发生根本性升级的能力开发方式。开悟以身心合一、财智双用、家业共荣为目的,以求当事人达到开心智、增心能、平心气、善心计的效果。开悟过后修炼体系包含呈现真我、身心合一、自我驱动、树立人格、忘我境界五个层次。

  开悟后,当事人在获取事业成就过程中会更加精准高效与轻松快乐;小孩的天真快乐,老人的智慧充盈,壮年的精力旺盛将同时具备;无论在生意场、社交场还是在家庭生活、亲朋共处中都更加自在释然、游刃有余;工作和家庭不再是向左向右的两个选择,完全可以做到兼得与贯通,而且人生会更加丰富多彩、自由快乐。

  开悟后个人的内在特点

  ? 平静安稳,清醒澄明(本自清净)

  ? 绵延不断,用之不竭(本不生灭)

  ? 无欲无求,自在平衡(本自具足)

  ? 自信坚定,内外一致(本无动摇)

  ? 随机应变,运用自如(能生万法)

  开悟后个人的外在表现

  ? 影响巨大但不强加于人,刚毅果断但不自以为是,

  ? 慈爱感恩但不姑息养奸,严谨负责但不求全责备,

  ? 追求卓越但不好高骛远,持之以恒但不愚顽固执,;

  ? 理解他人但不随波逐流,正直诚实但不口无遮拦,

  ? 精力旺盛但不亢奋激越,通观全局但不粗枝大叶。

  开悟修养方法

  探索生命的真相不是接受教条。知识、理论、逻辑及信条都是真相的局部表述,都具有局限性。这就象指月亮的手指一样,它并不是目标。如果将任何理论当作真理,就会受它蒙蔽。自己的念头也是这样。如果将自己的逻辑判断当作真理,无疑会被它蒙蔽。对自己及别人的评价与鉴别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如何才能不被自己及别人的想法蒙蔽呢?办法就是永远作个旁观者。对别人的想法,旁观是容易的,因为有距离。实际上,一旦自己的好坏判断的念头生起,这个距离就会消失。漠不关心的做法本身是一种回避态度,它本身就在屏蔽自己探索真相。因此,关键是观察自己念头的生起。对自己念头怀有敌视的态度,实际上是通过教条(反对自己的念头)引入一个新念头。能否对自己的念头怀有慈悲之心而不受其牵动是禅定的关键。因此尽兴地观察自己来来回回的念头,就象观察蓝天中的白云一般的随生随灭。如果时时刻刻,这个观察者本身被观察到的话,一种旁观的自由就悠然而生。但是这种观察,作为概念的存在,一直在阻碍观察本身。突破观察的概念的层次,就可以将自己容入真相。此时一切都在当下,了了分明。任何行动都自然合情,身心解脱,表里如一,一尘不染。具有超常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培养对自己念头的观察,开始可以依赖五大感官,比如触觉,尽情感受触觉(比如感受自己脚步着地),可以躲开观察行为的妄念设计。因为对观察方法的设计,是念头观察中最易出现的妄念,也是使观察消失、进入妄念的通常方式。在此基础上,体验各种初级感觉。待有一定定力后,就可以观察自己的念头了。

  二.见性:既是见自本性。

禅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日本永平道元法语谓:‘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想也,众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贤圣,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也。众生迷此性故,轮回于六道。诸佛觉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

《楞严经》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这个性是妙有的真空体,它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无有丝毫形相,说似一物即不中。这个真空万能体是构造、变现一切的主体。就是说,这个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因为一切色相无不都是真空妙有的体性所显现的,都是我们的自性所起的作用,离开自性是没有色相的。所以,一切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自性无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而色相则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一切色相与真空妙有本来没有两样。但是,世上的人往往都执著有形象的色为实有,且迷入心窍、牢不可破。佛悲悯众生,教我们认清真理,强调指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谓不异者,就是没有差异的意思。何以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呢?因为性空之故,才能显现色相,倘若性不空,已经成为一种有色有相的实体,就不能显现诸相。为什么?举个浅显的例子,假如我们这间房子空了,才能搬进来桌子、大立柜等等。相反,这个房间堆满东西,已没有空的地方了,那就什么也搬不进来了。所以,性体是真空无相,才能显现一切色相,才能变现千差万别的妙相。

  正因为自性无相,是不可以眼见的,所以又称性为妙体。无论在身体内外的哪一个部位都找不到它。把头脑打开找不到,把身体解剖了,把心脏剖开了,也找不到。它既不在脑,也不在心,了无踪影,了不可得。这就是说,性是了无迹相,不能用眼见的。眼前一切的有相的境物,虽然可以借其“见性”来看见到,但是谁能够看到自己的这个“见性”呢?因为眼睛只能看见有相的东西,这是其一。其二,眼睛只能看到与其相对的东西,不和眼睛相对则不能看见。譬如:我们的眼睛能看见自己的眼睛吗?因它不和眼睛相对,就看不见了。而自性是绝对的真心,不是相对的东西,所以不能眼见。假如有见,就非真见了。

  性是了无迹相,不能眼见。所以,性为真空。虽然是真空,但它能够应缘起用。就是说,对境之后,它能够发识,能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顽空。当“见性”通过眼睛对一切色相分别的时候,一切色相才显现。譬如,我们看见一个人,你怎么会知道是人?而不是其它东西呢?你又怎么会知道是男是女、是张三还是李四呢?这完全要靠意识的分别,才能把这个人的相显出来。既然色相是由见性所现,所以色相就是性。

  依此可知,见、闻、嗅、尝、觉、知六种性,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发生作用,从而显现一切色,也就是六尘。所以,一切色相、一切现象都是性的显现。色不能离性,性也不能离色。离性就没有色,离色也没有性。

  有人问,如以“见性”为例,究竟是先有色相,还是先有见呢,我们不妨分析研究一下。假如说先有见,后有色相,那么见应在前,色相就在后了。但没有色相,你能见个什么呢?又怎么能谈得上那是“见”呢?所谓见者,只因有色相之故,才见到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若无色相,又从何而起“见”的作用呢?所以,“见性”只有从色相上才能显示它能见的作用。反过来说,假如先有色,而后有见,那么色应当在前,见应当在后。然而,没有见又何能显色呢?既然没看见,怎能会知道有什么色相呢?也就是说,没有“见性”,这个色相从何而显现出来呢?大家都没有见,那么,色相虽有也等于没有,也不能显现出来。因此,性与相是不能分离开的。“见性”如此,其它的诸如闻、嗅、尝、觉、知等性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说,色之于性,两者之间是不能分离开的。性的本体即空,那么色的本体又何异于空呢?因此,色和空是了无分别的,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我们常常说佛教是不二法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切都不二。因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说是一吧,它又是二;你说是二吧,它又是一。本是一体,不能分离出来。你一定要分别,那就误入歧途了。我们曾反复以水和波浪作例子。水和波浪也是一,因为水和波浪同是以湿为体。水是静止相,而波浪是以动为相,水因风起了波浪,相又则由静变为动了,相变了,看起来是两样,但都是一体。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镜子和影子的道理也是如此。无论用什么材料,或作成什么样式,只要是镜子,则都能显影。倘若不能显影,就不成为镜子了。因镜不能离影、影不离镜故,镜即是影、影即是镜,故称之为不二法门。我们人从生下来一有知识就把性所显现出来的山河大地、宇宙万有等一切影像都当成真有,而去捕风捉影。也就是说,只看到影子,晓得影子,而不晓得影子是镜光显现出来的,没有认识这个镜光。倘若我们能认识了这个镜光,也就识得佛性了。为什么呢?因为影子有来有去,有生有灭,而镜光总是常在。镜子是猫来猫现,狗来狗现,所显现的影子有来有去、有生有灭,但镜光从不变异。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相也是常寂光中的影子。我们常说“沧海桑田”现在是沧海,将来可变为桑田;过去是桑田,现在却变为沧海了。譬如,我们中国的云南从前是大海,现在变为山和田了。虽然这些色相和刚才所说的镜子里的影子是在不断变化,有来有去,有生有灭。但镜光和性体一样,是没有生灭、如如不动的。

  没有镜子不能现影;没有影子,不能成为镜子。也就是说,性离不开色相,色相离不开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这个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这一点能透过,就是明心见性。不要以为明心见性是难上加难,只有圣人才能证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见性四个字吓住了,认为高不可攀,不是现代人所能做得到的。因此,一谈到明心见性,犹如谈虎色变,不敢靠拢。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而只能依靠净土宗用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听佛说法后再明心见性吧!这话对一般善男信女说来是千真万确的。因为现当末法时代,众生根钝障重,在这娑婆世界上修行,确是难以成就。但末法时代也有正法,不是没有上根人,决不能一刀切,一律对待,而把明心见性高高地推到圣境上,自己不敢承当。其实,明心见性不在别处,就在眼前,就在你能见、能闻、能行、能做处,回光一瞥,识得这个灵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则一生修学事毕。一切众生都能见能闻,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万能智性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既然一切众生都能见能闻,都具如来智性,那么就不要再把明心见性高推圣境,而认为高不可攀了。只要在这能见、能闻等八大作用处,回光一照,认识这能见者是谁,能闻者是谁,在这上面一见而肯定,再不生疑,进而绵密保任,不要让它沾染色境,时时空灵。才有念起,便予觉破;刚将着境,随即牵转。做到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何愁不能圆证菩提!

  自性是无相的真空体,性空无住,色相也空不可得,故无须企求,无须患得患失。《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明白了性色真空的真理,就不会落在色尘上而被其所左右、动摇了。自己做得主,不为别人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执一切事物,时时绵密观照,就可以进入明心见性的境界了。

  从内在而论,是指修道者通过自心参悟自心,从自心真正觉悟到了生命和万物的主宰-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所不在、真实永恒的存在。真正的见性者,已经开始了真正的修行;他们由过去的迷惑、彷徨、痛苦、贪图物欲,走向为圣为贤、成佛做祖,获得精神彻底解脱的真实道路。见性,并非如某些修行者所理解的那样,具有了什么超人之功,诸如天眼通,搬运法之类的特异功能或者幻术。

         从外在形式而论,真正的见性者,因为已经找到了修行的本质,所以再也无须阅读任何的经典,听从任何的说教,这就是《六祖坛经》中所说的“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的层次。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仁慈至善的、是智慧的根源、生命的主宰,所以修心者随着不断的修行,会逾加的乐观、宽容、寡欲、正直、无私、仁慈,比常人有更高的智慧和觉悟,身体也会比一般人健康。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通过看身体、看精神面貌、看其觉悟,通常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修道水平。自私自利者,攀权附势者,追名逐利者,恃强凌弱者,贪敛钱财者,诱奸女色者,薄仁寡义者,精神萎靡者,自幼出家却疾病缠身者,如此种种绝非有道之人。

  三.明心:达到了精神的最高境界,获得了精神的永恒。也就是宗教中所说的功德圆满、自性圆明、天人合一、成佛、成道、成仙、涅槃、天堂等等,尽管说法不一,但是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指精神的最高成果而言。

  常人认为,人只有死后才能够进入天堂,才能够得到彻底的解脱,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寻求自我安慰的说法。人的真正痛苦来源于精神,而不是肉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获得精神的解脱,死后虽然可以脱去肉体,但是却无法摆脱自心的烦恼和痛苦。而去除烦恼和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明理,也就是说通过自我理性和智慧得到精神的永恒和解脱。

  以上是修道者走向成功,最明显、也是最容易辨别的三个阶段,人们无论信仰何种宗教,都可用这三个阶段来评判自己的水平,也可用此来衡量其他的修道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