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长如何看待“中国式教育”

个人日记

     按:所谓家庭教育,其中的教是指家长引导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学习,而育则是站在生活的角度来交流培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林林种种问题。

    身为家长,要想能够“教”好孩子,那么首先必须要有不断学习、开拓眼界获得新知的能力和恒心,本文的分享或许可以给你打开一扇门,多维度的认识自己。


     
BBC拍摄的场景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通过5名中国老师花一个月时间,在英国的中学实践中国式教学,来对比东西方的不同教育模式。这种文化对比并发生冲撞摩擦的节目,通常容易吸引眼球,引人关注。看到网上讨论热烈,我也忍不住将这部三集纪录片从网上翻出来全部看过一遍。说实话,还挺好看的。就连我家正上中学二年级的中学生,也跟着我一起看得很起劲。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BBC的这三集场景纪录片,并无法科学地说明中式或英式教育孰优孰劣。但它的确可以启发人们对于现代教育模式的思考。作为一名母亲,教育一直是我所关注的话题。在此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日本教育,记录一些个人的感想与看法。
 

【一、日本的公立与私立】

BBC这部纪录片一开始就刻意渲染中式教育的特点:老师权威、课堂规矩、分数竞争,甚至连体育也要算分数——这些“中式教育理念”都令英国学生感觉不可理喻。但我家小朋友、一个从小在日本出生成长、并接受日本教育的中学二年级学生,却对“中式教育”表示了深切的理解:因为她现在日本的私立学校所接受的教学方式,除了没有爱国升旗之类的政治思想教育,其他许多地方,与5名中国老师的中国式教学大同小异。甚至在礼节礼貌、体能训练、规矩纪律方面,日式教育比起中式教育,完全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之处,可能在于她的学校除了理论课外,还有手工课、实践课,以及日本学校最具特色的各种俱乐部活动。

日本学校主要分为公立与私立两大类。公立学校负责为国家提供义务教育。目前日本国家规定义务教育为从小学到中学共9年,但实际上有不少地方自治体为义务教育提供补贴,将义务教育一直包揽到高中,达到了12年。

关于义务教育的目的,日本文部科学省是这样说明的:

1.作为国家、社会的构成者,培养能够寻求共通性的最低限度的基础资质;

2.是国民接受教育权利的最小限度的社会性保障。

从这两条浓缩的要约说明,可以看出:所谓“义务教育”其实就是“基础教育”。每个日本国民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以便将来可以自食其力,最低限度地养活自己,不因为自己的无能而给他人添麻烦,给社会添乱。

因此,在日本的中小学公立学校,孩子们可以学习到成为社会人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常识。但是除此以外,日本的义务教育不提供精英教育服务。对于热衷于教育的父母而言,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超越基础教育之上的更多文化教育,就必须选择另外的教育方式:送孩子去学校之外的私塾接受更深入的学习与强化训练,或是让孩子考入有名的私立中小学就读。

与负责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不同,日本的私立学校各有各的办学特色。是校风自由还是纪律森严,依各所学校自己的办学方针而定。如果要给日本的私立学校做个分类的话,可以根据其背后的办学团体,将学校分为基督教系、佛教系、非宗教系三大类。佛教系私立学校主要集中在京都、奈良、大阪等历史悠久的城市,因为这些地方是日本佛教传播发展的重镇,有不少佛教系私立学校都是从上百年前寺庙里的私塾起步,沿革至今成为现代化私立学校的。

(日剧《对不起青春》剧照,讲述了佛教男校和天主教女校间发生的故事)
       文末有新增故事介绍及视频链接。
 

【二、教育的自由与不自由】

相比基督教系源自西方的开明、自由的办学风气,佛教系私立学校显得规矩繁多纪律严明。

   如我家中学生就读的佛教系的女子中学:女学生们至今身穿几十年不变的、保守而传统的校服,裙子长度必须不多不少在膝盖以下三公分(负责风纪检查的老师会手执尺子检查丈量);从内衣到袜子到书包皮鞋运动鞋,所有通学物品一律均由学校指定;头发超过肩膀时必须扎起来,且只能使用黑色、棕色、藏青这三种素色橡皮筋;放学后必须直接回家,不允许绕道更不允许身穿校服在外逗留或购物;每天进出入校门时,都必须朝学校大门口的观音像合掌鞠躬行礼;每天上课前须朝礼、须冥想;每天放学回家前亦须终礼、须冥想;仅仅这些还不够,所有学生还必须如流背诵《般若心经》。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相当分量的家庭作业……这所纪律严明的佛教系女子学校不培养“卡娃伊”女生,而是将女孩子们一个个培养成“女汉子”:她们的乒乓球和围棋可以连续几年蝉联日本高中之首,甚至曾经风靡世界的排球女将“东洋魔女”也出自这所女校。去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听到会场上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以及女学生们矫健的雄姿,你真会怀疑自己进入了一所男校。

虽然各种规矩繁多,但我家中学生很喜欢她的学校。作为一名立志将来要自食其力的未来“女汉子”,她喜欢“卡可伊”(帅)而不是“卡娃伊”(可爱)。与“可爱就是正义”的口号相比,对她而言,“帅,才是人间正义”。

而对于学校的规矩,她也认为有必要认真遵守。理由是“正因为大家都讲规矩,才能获得自由”。规矩是自由的前提。关于这个“自由”,我将其理解为“物理上的自由”:如在公共场所的着装、言行举止等,都须遵循礼节礼仪,服从社会秩序,才能做到既不妨碍他人,也不让他人妨碍自己。互相尊重、互相守规矩,才能彼此保留各自的隐私空间,从而获得“物理上的自由”。

而与“物理的自由”相对的,是“思考的自由、表达的自由”——这些属于精神层面的自由,我想才是现代教育需要强调“自由”。规矩只能用来维护公共空间的社会秩序,但不能禁锢人的思想。实现“物理上的不自由”,是在公共场所作为文明人的教养;而与此同时拥有“思考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才能免于成为文明的精神奴隶。
 

【三、填鸭教育与宽松教育】

现在,在网络上会经常看到国人对国内“填鸭式教育”教育的批评,并同时赞美海外其他国家所施行的“宽松教育”。在这儿,我想特别强调一下:海外国家的“宽松教育”是分流的。例如日本,“宽松教育”主要指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而言。而私立学校则不然。当然私立学校也可以“宽松教育”为办学方针,但除非在硬件或是其他方面拥有相当的特色与吸引力,否则很难招收到学生。

就像文章前面介绍过的那样,因为公立学校只负责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目标只是“最低限”或“最小限”,学生们没有分数压力,考试也不排名次,老师属于公务员编制,奖金不与教学成绩挂钩,所以,日本的公立学校有实施“宽松教育”的条件。

另外还有一个事实是:一直到70年代末,日本实施的都是“填鸭式教育”,这种和目前中国的教育方式相近的、注重知识教育忽视经验教育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在当时因为受到来自各界的指责批判,才有了从1980年开始实施“宽松教育”。但日本的教育学者发现:“宽松教育”带给日本不少社会问题:日本年轻人的学历低下、阅读量不足、意欲衰退、能力萎缩、不再拥有对于学问的追求与敬畏……于是,当年批判“填鸭式教育”的各界人士,又看到了“宽松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几年前开始日本政府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计划,叫“脱宽松教育”,目前正每年逐步增加公立学校课时,要让日本孩子从过于宽松的教育中脱离出来。

“填鸭式教育”固然是不可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宽松教育”就值得提倡赞美,否则,英国人也不会想到要找中国老师取经,探讨中国模式教育了。可以说:“宽松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一个头痛问题。这点包括美国在内也毫无例外。现代日本的教育模式曾经是向美国学来的,但是美国教育改革中的全美教育标准(CCSS),则是以日本和新加坡为范本的。

关于“中国模式”教育,日本媒体也一度有过热烈报道。在2009年和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世界65个国家与地区所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中国上海在阅读、数学等方面都排名第一,超过了日本、芬兰等国家。不过日本人并没有因此倡议“中国模式教育”。因为首先是各国学者对于PISA的评估方式,是否会破坏各地域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已经颇有质疑之声;此外曾经也有过“填鸭式教育”经验的日本,已经认识到一元化、绝对化的单一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带给整个社会的倾斜与弊病。因此,对于日本的教育研究者而言,日本教育今后所面临的课题,是在价值多元化社会中,培养对于不同价值观以及文化差异的宽容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交涉寻求共通的构建,以实现多样性中的统一。

我想,这应该也将同样是中国教育未来所要面对的课题吧。

本文出自腾讯《大家》,转自网络。

    想了解更多类似社会教育现象文章,请点击下文导链:

    
致所有空间读者的一封信!
     
    文中提到的相关视频,点击可观看。
    
    
     

日剧《对不起青春》:除了男女主角,就没有正常人了
    编剧宫藤官九郎一直是日剧世界的一朵奇葩。他擅长用跳脱于主流之外的手法讲述故事,并塑造了许多又有爱又欠抽的人物,个个都掌握了一秒钟精分的绝技。干净利落的剪辑,别具一格的节奏,鲜明生动的人物,全程密集的笑点,使得此人主创的作品,不管是多悲情忧伤的故事,都能带出一种“你丫逗我?“的奇特氛围。
 

        比如《池袋西口公园》,比如《流星之绊》。尤其是在下撸过三遍的《流星之绊》,作为一部东野圭吾原著改编的作品,在无损原著悲催压抑感的同时,居然能平添无下限的恶搞气质,在下当时也是给宫藤桑跪了。新剧《对不起青春》一出,只看编剧名我就又来追剧了,果然不枉我给出的膝盖。
 

       剧情围绕着两所高中学校面临合并的故事展开。一所基督教立校的女校,一所佛教立校的男校,从性别到信仰,都是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这部青春剧的重点当然不是来给我们普及宗教史的,而是以宗教的不同,来寓意两个性别,两种世界观的碰撞和交融。正如第一集中的开篇一幕,男校学生们在班主任原平助带领下,一同抬脚迈进了女校大门。
 
       

       对他们来说,这是男孩们的一小步,更是人生的一大步,他们终于跨进了一个全然无知的世界,这个世界曾经只存在他们青春期的幻想中。然而相比男孩子们的雀跃,女孩子这边却……
 
       说好的,谦逊纯洁的,高贵优雅的,被神明所眷顾的女孩子呢?
 

 
       看到男孩子们被吓得在讲台上挤成一团得可怜样,我发自肺腑地同情这些对“女校学生”这种生物一无所知的teenagers。
 

       遥记几年前,我那时工作所在的公司旁边,就是著名的S市唯一的女子中学。每天午饭后路过这所中学,看着校园里穿行的少女,听着那些娇嫩清脆的笑语,我也曾很痴汉地想:只有女孩子的地方,就是如斯伊甸园般的存在啊!后来一位该校毕业生,纠正了我的错误认知,伊告诉我,在女校里的姑娘们,个个能文能武,打得了蟑螂,赶得了老鼠,上得了厅堂,下得了操场;并不会时时仪态万方,高贵贤淑,反而是不拘小节,大大咧咧。伊还说:究其根源,应该是没有男生,就无所谓装柔弱扮淑女了。
 

        无异性环境下的少女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女子力”(女性魅力)几何式增长的粉红世界,而是都变得独立强悍。这种集体组团变女汉子的情况,我称之为”女校症候群“。
 

       于是,聪明强势的女校学生们,和蠢萌柔弱的男生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要是剧情真这么简单,我还会跪着追剧吗?
 

       除了男生女生的小打小闹,另一边还有条略带悬疑色彩的故事线:十四年前的一场火灾,烧毁了女校的礼拜堂,也摧毁了两个年轻人原本平顺的人生。而火灾的肇事者,正是男主人公平助“森赛”(先生sennsei)。
 

       说起平助森赛青少年纵火的惨淡往事,网友们总结得好,就是:火烧脱团狗。夏季烟火大会上,由于看见追求已久的妹子和死党接吻的场景,少年平助失恋失友悲愤交加,暗戳戳地对着他们放出了手上所有的烟花。没想到烟花射进了礼拜堂,引起了火灾。被怀疑是纵火犯的小情侣二人组,自此人生逆转,后各自离家出走,杳无音信。而女校和男校的合并计划,也就此搁置了十多年。
 

       平助怀揣着这个痛苦的秘密,长大成人后,选择投身母校教育事业,要重新促成两校合并,打破男女生间漫长的隔离和漠视,以此赎罪。想笔者我儿时玩火只是把楼下雨棚烧出面盆大个洞,留下心理阴影至今,平助森赛烧了整栋楼,那内疚自责有多折磨,我想我能懂(你们这些童年没烧过邻居雨棚的,别跟我谈人生)。
 

       看平助如何赎罪,如何为弥补年少的过错,也是该剧难得的正经。
 

       继杰尼斯偶像中我最心水的二宫和也演绎了“森赛”角色后,后辈锦户亮也踏上了人民教师的光荣之路。与二宫在《弱者也能获胜》塑造的牙尖嘴利傲娇腹黑老师不同,在《对不起青春》中,锦户扮演的平助老师,相貌清俊,温柔细致,认真负责,对教学实践抱持极高热情,总是耐心倾听学生们的烦恼……这种只应存在于少女漫和言情小说中的男森赛,却是一所男校的老师,真是暴殄天物啊暴殄天物(腐女们请冷静),再想想自己的高中班主任,那个以体罚学生为唯一教学手段的胖子……我要含泪抱屏舔,你们谁都别拦我!!!
 

       来,和我一起接受平助森赛爱的教导吧:
       相对于暖男小天使男校老师原平助,满岛光扮演的女校老师蜂矢丽莎,人称”暗黑之虎“,手上功夫极俊,吐槽的语速和狠毒程度也咄咄逼人。在光姐技能满点的颜艺和演技中,蜂矢老师的戏成为该剧值得进度条反复拉的亮点。
       截图渣画质,你们随意感受下:
       白鹤亮翅!!
       飞身十字固!!

 
       这样很吊很酷很硬的女一号,按宫藤桑的趣味,必定是要指给男一号了。而脑回路异于常人的女一号仅仅因为电车上一次偶然的”壁咚“事件,就在男主一无所知,两人关系毫无暧昧端倪的情况下,决定要和男主结婚了。
 

       ”你喜欢他吗?”
        ”不知道。渐渐会喜欢吧,因为要结婚啊。“
       不是因为喜欢而结婚,而是因为注定要结婚,所以一定会喜欢上的。宫藤桑创造的这种爱情观,真是……太不低调了。
 

       再来看看女一号向男一号表白的场景:
 
       音乐起,二人在无人的街道静静对视,接下来得推两个二人深情凝望的特写吧?
       好死不死的这关头,两辆大卡车驶入画……
       二人继续含情对视,司机大叔边看边不耐烦地敲手指……

 
       最终,在汽车喇叭的催促声中……
       编剧的恶趣味,就是连个正经的浪漫告白都不屑于给观众。不过总是混不吝地打破观众的习惯性期待,把观众逗着玩儿,也算是宫藤作品的独特魅力吧。
 

       除了男女主到了第八集才初见曙光的爱情,其他角色们的爱情线,乱得真是堪比红极一时的《绯闻女孩》。男生们和女生们,今天还在享受初次砰然的心动,明天就被另一个人阳光下闪亮的肌肉俘虏;今天才刚对异性表白被拒,明天就已经和同性交往——“虽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gay,但是想要赌一把这种可能性”(话说这种热血感是怎么回事啊!);今天还对男老师爱在心头口难开依依不舍,明天已经和新学校的男同学成了校园couple……年轻的爱情似乎半点节操都没有,不能不说,整部剧中宫藤桑的嘲讽技能一直是“on”状态。
 

        但孩子们的爱情,变心和劈腿,好像总是不像成年人之间那么严肃沉痛。毕竟还年轻,毕竟是初尝恋爱滋味。就像对蹒跚学步的婴儿抱以耐心一般,对于年轻人的爱情学习,我们也多报以宽容:去尝试吧,去寻找吧,在各种各样爱情的表象里,找到爱情的奥意。(潜台词其实是:小混蛋们可劲折腾吧,以后工作了,你们就知道爱情多残酷社会多现实了。)
 

       思考和行为方式正常的主人公,搭配一群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大正常的配角们,在配角们干出神逻辑的无厘头事儿时,主人公一张受惊脸适时给出恰如其分的吐槽,熨帖一如出自电视机前的观众之口。
 
       不但这种“捧哏逗哏“形态的喜剧,是宫藤桑制霸的世界,连“青春”这个永恒的影视剧万灵药,也被他玩得不矫情不疼痛,焕发出真实而美好的光彩。对不起,是因为年少无知总犯错。然而宁愿多年后遗憾道歉,也要在此刻follow my heart and hormone。青春不犯错,哪里算得上什么青春呢?
       PS:最后还要像各位推荐这部剧里我最爱的一个人物,准确地说,算不上是人……
       对,这真的不是人,而是一尊原平助卧室中的观音像。作为一尊普度众生有大慈悲的观音像,那句娇糯萌软的“呀~哒~”(才不要呢),还真的是听过的人都忘不了。
       这位有些爱撒娇,爱嫉妒,又需要人(原平助)常常哄着的观音sama,其实是平助亡故母亲的化身,也是平助常常倾吐心事的对象。剧情中设定的是,只有犯了罪过心存内疚的人,能看见观音像下母亲的本体。除了解说的身份外,这尊雕像也是本剧不可或缺的大物演员之一哦~~

文章评论

东方教育

非常有趣有意思的一篇反向角度来审视的文章,建议家长多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