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方便品第二》第20讲 印广法师主讲

妙法莲华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现在继续为各位讲解《大乘妙法莲华经》,请打开经卷

     【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经过舍利弗再三向佛请法以后,佛作开示,一切佛来到这世界,由于这片国土在几千万亿年中没有佛法,所以盛行外道修行。外道修行他也是行善断恶,但是不究竟。如果这个时候佛直接讲《法华经》『如来藏』大法,不仅众生不能信受,而且国家法律也会制裁。所以把这个《法华经》『如来藏』真义恒顺众生,以世间善法来引导。那么世间善法经过佛的嘴巴来讲,又变成了善中之善。但是毕竟来讲,它没有离开世间善法。怎么『分别说三』呢?把它说为小乘、中乘、大乘。

       
小乘法,「苦、集、灭、道」四圣谛,可以证阿罗汉,证人我空,但是不能明心见性。代表作有《阿含经》等。

      中乘法,修十二因缘,可以证辟支佛。辟支佛也不能明心见性,但高于阿罗汉。区别在哪里呢?阿罗汉他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有缘的人,你找到他,他也能帮助你,但法不请不传。辟支佛能够主动利他,但是没有缘分的他不帮,非亲即故才帮。他心量稍微扩大一点,这是中乘。「阿罗汉」「辟支佛」只知道这个肉团身可以归空,他不相信山河大地都能归空。

      大乘呢,有「权、实」之分。像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地藏经》的这类人,属于藏教;像受持《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一类的人,最终能见到一分的法我空,属于通教;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圆觉经》等等经典作为指导思想的这一类人,他可以从空出有、从有归空,修回向,带有明显的次第性,这属于别教。藏教、通教、别教这三教的修行人都有方便菩提心,被说为「权教大乘」,也叫「不了义大乘」。那么到了《法华经》、《楞严经》,叫「实教大乘」,叫作「了义中了义,胜义中真胜义」。它把一切的万法统统包含其中,大法、小法、正法、邪法,皆是一念之所变现。只有明白这个法,在任何时空点,皆可当下成佛;任何时空点,只要明白『一心三藏』,便不用再像别教那样还从有归空,从空再出有那样带有次第性。只要你明白了分别心,当下就是无分别。他是从这个心态上来彻底地解决。「佛前无量法,佛后一法华」。

       所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是无奈之说,无奈之举。佛在世时,通过无量的三乘方便来引导;佛灭度之前,把一切的万法归宗于《妙法莲华经》;当万法引导到《法华经》的时候,已经站稳脚跟了,嘱咐弟子们在佛灭度以后,菩萨只许讲《法华经》。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増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这里语气斩钉截铁!我过去已经给你授记是「阿罗汉」、「辟支佛」,那是方便说啊!如果你现在不愿意信解《法华经》,就不是真正的阿罗汉,也不是辟支佛。佛就是最圆满的阿罗汉。佛陀灭度后,如果有的阿罗汉不认可《法华经》,你不能讲他不是阿罗汉。为什么?《法华经》确确实实很难叫人信解受持。

      但是可以讲他不是菩萨。他是个自了汉。对这些人我们要发慈悲心、发恭敬心,要想办法把他度化过来。让他们回小向大。我们发大心,这种心态不是贡高我慢。受持《法华经》的人,就是要度化一切众生,不管你是多大的法师。这是一条原则!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这里特指贡高我慢之人,所知障很重,很难度化。『余佛』,除非将来肉身佛再出世的时候,这些人才能度化。所以我们只做努力,不做指望。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再三强调:三世诸佛,语无虚妄。你们一定要相信,没有其它法,只有《法华经》。『唯一佛乘』就是「成佛的法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

      此处对这四众增上慢又进行了分析。这些人的毛病就是『不自见其过』,没有自知之明。讲不客气一点,属于无惭无愧之人。无惭无愧之人他只会看到别人的短处,丝毫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甚至知道自己的短处还不以为愧。

      『于戒有缺漏』,最大的戒——心戒。师父讲过「三聚净戒」,「摄律仪戒」只是皮毛之戒,在《楞严经》已被文殊菩萨果断否决;『如来藏』是根本之戒,一戒一切戒。持戒之人,应以戒律己,以身教人,要做榜样,而不是拿戒来武装嘴巴,好为人师。『护惜其瑕疵』,他知道自己的毛病,可就是不改,而且硬着头皮跟你来杠着。

      『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小智』是小根机,不能讲这些人是坏人。『糟糠』是糟粕。

      『佛威德故去』,怎么『威德故去』啊?他的心量小,承担不了大气氛。释迦牟尼佛当年下地狱,看到小鬼剥皮抽筋,慈悲心油然而生:我要代替他们受苦。刚动念头,当下就飞到天上去了。这是不是也叫『佛威德故去』啊?你说地狱里的那种气氛怎么能适应他?那么心量小的人,他能不能去得了极乐世界啊?去不了,也叫『佛威德故去』。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认识。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不管什么法,让百分之百的人信受几乎是不可能的。『无枝叶』,那些枝枝叉叉的不堪大用,不成大器;『贞实』,表这种人比较真诚、实在,能够洁身自好,带有方便菩提之义。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

      『无量方便力』就是三藏十二部经。『方便』,由『便』引导到『方』,『方』中有『便』,『便』中有『方』。归于圆顿大教以后,所有的『方便』都是『方』。

      明白『一心三藏』道理之前,三藏十二部经统统否定,统统是『戏论法』,统统是『戏论之粪』。一旦明白『如来藏』,『戏论之粪』也是如来,何况三藏十二部经?这就是圆顿大法之圆、之妙:欲高先低、欲立先破、欲大先小。你如果不把这个法听圆满了,你断章取义,那正法也被你说成了邪法呀!而且你为此要承担沉重的果报。

      【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这是总说。佛在三藏十二部经良苦用心,对症下药,观机逗教。下面讲了九种体裁。

      【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

      『修多罗』就是前面的长行;『多罗』是表经文,『修』是长;『伽陀及本事』,『伽陀』,叫偈颂;『本事』,一般地是讲其他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的公案;『本生』是佛自己在因地修行的故事;『亦说于因缘』,主要就是讲缘分——当看到某人心里很欢喜的时候,你要珍惜,说明你们过去世缘分很好,今生今世要互相帮助,互相成就;如果老对一个人很反感的时候,你赶快生恐惧心,你前世跟这个人有恶缘,今生今世一定要化解,不然在未来的某一个时空点会互相伤害,谁害谁都要受果报!《法华经》也讲『佛种从缘起』,没有因缘法,不足以使我们悟到『如来藏』大法。

     『譬喻并祇夜』,『譬喻』就是打比方。有智慧的人要善于打比方。对极个别大根机之人,你几句口头禅一讲,他成佛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行,必须要劝导,必须要打比喻,慢慢地开示。『祇夜』也是偈颂,前面『伽陀』也是偈颂,这两个偈颂有区别。『伽陀』这个偈颂是单独而起;『祇夜』是重复而已——前面有长行,后面用偈颂的形式再把长行的内容重新说一遍,带有复习、加重说明之义。

      『优波提舍经』,这是讲论议,是对佛经的解释。论议有佛说,也有菩萨说。

      【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鉴于当初,这片国土已经几千万亿年没有佛法,而盛行外道那种世间善法,众生执著很深,所以讲了很多方便法。这个『涅槃』呢,是指小乘的人我空,破除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

      以方便目的,不是为了让他证阿罗汉,而是通过这种桥梁,把他过渡到佛道,是这个意思。

好,今天讲到这里,大家阿弥陀佛!法会圆满,诸位吉祥如意自在!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