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学佛手册

个人日记

 图片

惠空法师原着


序 言

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因佛法之深广无量、法门无量,而众生机感因缘殊异,故自佛世即有诸比丘行持之别:有头陀、有兰若、有精舍、有修不净、有数习、有诵经、有无法记持经句、有闻法一句而即悟道者;佛灭后又有部派之分、两大车轨之别,而爰及东土,又有八宗之兴。此皆说明众生根性、机感、好乐之别,当随其根性、好乐、愿习,以循循而诱导之。僧众其是,而居家之佛弟子岂不然哉!

近世百年因科技文明、社会都市化、交通便利、资讯、印刷、教育普及,昔日庙会农村信仰的佛教型态渐渐褪色,代之而起的是居士对于佛法强烈的求知欲,以及深明佛法的福慧修学。僧者,从世俗人而来,所以有正信正见的居士群族,将必然有优秀的僧团。若于佛法须宏扬之立足点上,实必须重视对于世俗信众及未学佛广大群众的接引工作。爰是之故近世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之倡、及慈航菩萨佛教三个救命圈:文化、教育、慈善之旨,已深入我佛弟子之心中。可见多年来佛教已逐渐从迷信而正信,从正信而正闻,更且正朝正念正行正命之吉祥大道而往,实乃可喜可贺!

佛教能有今日成就,皆归功于教团长老领导及全体众佛弟子之点点滴滴经营努力。对于初学佛之大众,已有许多对教理释疑、概论、因果等方面的小册子,而对于如何逐步逐步的将身心实践在具体的行事中,而知其尺寸及道理之书则尚少。或恐有不知如何行事于实际的学佛中,因而不能在生活中,履行福慧之庄严者,则是现今此篇之旨所在,望或能于初机学佛者有所补益。匆促之际多有阙漏,望祈大方不吝指正。

惠空于慈光禅学院

入寺仪

清净伽蓝(寺院)是三宝的所在,是大众僧修道的清净处,也是吾等佛弟子修积福慧之所赖。所以,佛弟子应于闲暇得空时,常亲近寺院。

然为维护三宝的清净庄严,佛弟子入僧伽蓝时,须知一定之行仪:入寺应从山门之边门、侧门进出,以示恭敬之心。入寺后即行至大殿(如前有天王殿即至天王殿),脱帽、慢步,从侧门入大殿礼佛三拜,或以香供养(大殿正中数位为住持及职事大位,不可于此礼佛。)礼佛毕,可自行瞻仰佛菩萨圣像、寺院建设,或向寺僧请问佛法,或自行阅读,但应避免嬉闹、喧哗。遇人则应合掌称“阿弥陀佛”问好。如系请教佛理,可行至堂室,问讯请问可否。如遇僧延请入客堂,可入共坐,否则不应冒然闯入。

若欲留寺中用斋,或留宿一日乃至多日,可向客堂知客僧请问可否。若允,则随其至客房安置,称为安单。凡留宿寺中者,须问明寺中作息时间,以随众作息:如早上起床(起板)、晚上就寝(安板)之时间;早、晚课诵之时间及内容,用斋时间及方式等等,及其他所须注意事项,以免误触寺规,而损己福报。而留宿寺中,不可食荤腥酒肉,夫妻亦不可于清净伽蓝处行淫欲。参加课诵时,最好自备海青,受戒弟子亦应携带缦衣以庄严道场。离寺前凡所用具皆须洗净,置回原处。须知寺中一草一木皆三宝物,非常住师父应允,切勿误用盗取。

佛弟子须知,能于寺中住一宿,即种下清净善因,应感恩大众僧供养我清净心。故若非以熏习佛法之心而宿寺,可谓大损己之福报。而宿寺期间,随分洒扫、主动请问帮忙,或离去之时,随分供养寺院,均可免侵损常住,并能积己之福报。

离寺前,诸事办毕,应至佛前三礼拜告假,及向常住师父告假后,方始离去。

佛门称谓

佛弟子请问僧尼名号,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请问法师尊上下”。

为表尊敬僧宝,不得单称僧尼名字。对戒腊年长比丘当尊称为“长老”、“某某上人”、“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或“法师”、“师父”。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师父”。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其名号下加称一“师”字,如“某某师”即可。面晤时,更不得直呼僧尼名字,但可称长老或法师或和尚。自己则通称弟子。往来书信亦然。

居士相称,可称“居士”、“大德”、“学长”;对年长居士可称“菩萨”;夫妻之间可以“同修”相称;对外则可自称“佛弟子”、“三宝弟子”。

礼敬仪

礼,表心之外相,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心之礼敬,必假外之礼法而显。吾等佛弟子为表达内心对三宝恭敬、皈依之诚,乃至借以摄受身心令不放逸,须了知礼敬法而修习之。

仪法随礼敬之对象、彼我关系、时节因缘等,而有轻重之法:

一、合掌:

此是最简单的礼敬。凡佛弟子遇人,无论寺院、家中、识与不识,与人相遇即合掌以示问好。合掌时,两手当胸,掌心相并,十指密合向上,莫向前或向下,宜如宝塔般直立。合掌毕,即可放下,若示恭敬亦可一直合掌相问答。

二、长跪合掌:

此为礼拜后,因恭敬故双膝跪地不起,身腰挺直,双手合掌同前。此为极恭敬之礼敬。

三、胡跪合掌:

此为佛经上所载,佛弟子向佛陀请法时之正式礼法。右膝着地,左腿自然屈立,双手合掌于胸前。

四、问讯:

问讯有鞠躬问讯及结印问讯两种。

1 鞠躬问讯:合掌于胸,身向前倾90度而后回复直立。

2 结印问讯:合掌于胸,身向前倾90度时,手由合掌放至腹前结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拇指微相触,余四指相叠),起身时,两手食指、拇指相抵触,举至齐眉,而后合掌当胸。

此两种问讯法,皆较合掌更为恭敬,常用于课堂或大众共集于不宜礼拜之场所时使用。

五、头面接足礼:

此是至恭敬之礼仪,即是以我至尊之头面,去接佛最卑之双足,中国称为“五体投地”。五体即头、两膝、两肘。礼时两手先当胸合掌,身向前俯地时,右手先伸触地,左手仍当胸,此时两膝跪地,左手触地,右手往前与左手齐,翻足掌,臀部下坐两手前伸,身俯低,头面触地,两手掌心向下握拳、翻掌。起身时,依相反动作而起:掌心向上握拳、翻掌,双手缩回、身抬起,翻足掌、左手合掌当胸,以右手撑地而起,双手合掌直立。


供佛与祭祖

经云: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又云:见闻瞻礼一念间成就人天无量事。故居家佛弟子为能常常礼拜佛菩萨、供养佛菩萨,应在家中供奉佛菩萨圣像。而中国自古以孝立国,孔子立慎终追远致民德归厚,古人亲丧尚且要辞官守孝,今人岂可不奉祀香火祭拜?故亦须供奉先祖亡亲之灵位。

供佛与祭祖之供台大小视居家空间而定,宜有专属供台;若空间太小,并置共用或将供台置于壁上均可。供台位置宜在厅堂之上方。若佛像与祖先牌位并置时,须清净、整洁,且佛像当中立,菩萨两侧,祖先及亡亲牌位可侧于菩萨旁,以亲位卑,若置中恐损亡亲之福,或恐亡灵不敢来栖。质料不拘,可用纸、木雕、泥、瓷塑像、铜铸,一切皆可,大小以配合供台为主。至于所供之佛菩萨圣像,可与所修之相应法配合。

供台上置两香炉,一奉佛、一奉祖先,立、环、卧炉皆可。但佛之炉应高大,祖先之炉须低小,以示恭敬三宝。平日各上一炷,一或三杯清水。周日节庆时,可视条件因缘供奉鲜花、水果及各种供品。供佛菩萨之供品中午后可撤而分食;供祖先之祭品,则宜待夜后,方撤,或隔数日撤亦可。佛弟子既供佛像,每日至少须供香、供水,并不忘礼拜及唱念三皈依。

供台上应保持清净庄严,除经典、香烛及各种供养具外,不宜置他物,且应常擦抹、清洁之。

上香供养仪

供养是布施之别称。布施是直接与物赠人,而供养,则谓以至诚恭敬之心,奉物与有恩有德之人。佛法中,布施是行菩萨法之首,故供养亦是佛法中常行之法。佛弟子对三宝所行之供养,以十种物为代表: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中又以香最具代表性。香能普薰十方。而中国人对香之所以特别偏爱,是因鬼道众生仅能食香。故中国人祭祖、拜祭鬼神,皆用香;而花、果等物,鬼神亦仅摄其香而食,故香实为鬼神所食之主体,亦成诸供物中之主要者。佛事中以种种香方便易行,故法会、祭祖,常以香供养之。

香的种类有立香、环香、卧香、末香、香枝等,可择用之。上香枝时,以双手食、拇指各捻两端,余三指直竖,举至眉心,而后以单手插入炉中即可。若大众集会,于唱香赞时上香棒,可随法师后供上。若自已独上香,或于家中,则上香后,三礼拜即可。若入寺中,可于诸佛殿之香炉各上一炷,或三炷立香;上香先后以释迦(大雄宝殿)、药师、弥陀、弥勒、观音、地藏,韦驮等为次第,即先佛,次菩萨、罗汉,后护法祖师。然而如果地形、殿堂参次,亦可由前向后依次上香。

居家中,可每日清晨于佛前及祖先灵位前上三炷香;晚间亦以三炷香,三礼拜,一杯清水即可。上香时,虽香为少物,但应以至诚之供养心行之,则为报尊贵三宝及亡亲之恩已。

三 皈

众生轮回六道,苦不可言,须有大势力的人来救护拯救;譬如稚子依父,急病依医,而有情众生长久沦溺冥冥业海,何人拯救?唯有诸佛菩萨是赖。所以学佛之始,必须皈依三宝。

皈依即归投、依靠;三宝谓佛、法、僧。佛表觉义,能觉察烦恼并觉悟真理,进而成就出最圆满的人格,解脱烦恼生死系缚;法表真理,依此真理而行,能引导众生趣向解脱;僧为实践佛、法教诫的行者,以住持佛法、利益众生为本务家业。此佛、法、僧为佛弟子皈依的对象,又因佛、法、僧能让众生绝离烦恼、获得清凉,是宇宙中最庄严、最殊胜者,故尊称为“三宝”。

欲皈依三宝者,须请僧众行皈依仪式,证明皈依。但此僧仅为皈依证明师,所皈依对象实为十方佛、法、僧,故不可自称皈依某某法师。可说某某法师为己之皈依师、教授师。

皈依后为正式佛弟子(或称三宝弟子),即确定在生命历程中向三宝学习的方向,但尚不具任何约束形式。唯佛弟子既已皈依三宝,应对佛像、经书、僧伽起恭敬心、拥护心、供养心,以三宝为师为父,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更不可须臾偏离三宝。佛门早晚修行功课中,必有“三自皈”,即在提醒佛弟子时时不忘三宝弟子的身份:三皈辞曰: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由三皈依文中,可知吾等当发如是心,并由皈依之心进而成就福慧庄严、成就佛果菩提。

诵 经

三宝中之法宝是所谓:经、律、论。经、律是佛所说;论是菩萨为解释经律深义而作的解说书章。在佛的戒仪中规定出家僧众要半月半月诵戒,虽无规定一定要诵经,但佛门中却流行着读诵经典的习惯。古人教学往往是要求先背诵全文,后讲说义理,所以古人常常能将一整部经完全一字不漏背下。有名的晋朝道安法师,在做沙弥时,就将师父所交待的几千字经典能一天内背下,其师惊叹,而劝其另拜名师学习。

佛门中逐渐形成的诵经习惯,有其一定的道理。在《阿含经》上,佛陀就对弟子说出家人有三事当习行,三事即是诵经、坐禅、佐助众事。所以说佛弟子诵经是天经地义的事。

而诵经有许多功德:

一、大众共相聚会诵经,则正法可因大众薰修而久住于世。

二、因为诵经功德,使鬼神拥护、家宅安康、少病少烦恼。

三、因为诵经故,对正法产生了解,由了解而起正知见、正信,死后往生善道。

四、因为诵经故,思惟正法义,以是令烦恼轻薄,进而断除。

五、因为诵经故,能正思惟、观察、顺从法义,修无远失,渐渐就此因缘而证道开悟。

所以,佛弟子诵经有大功德,因诵经是入佛正信正见的第一步。所谓正闻薰习,是行持之张本依据。到了后世,世俗人为使亲人眷属离苦得安乐,请僧众为其诵经则其义亦可。因为诵经有正闻、正思惟之功德:以读诵大乘经典而言,若能心契其义则功德不可思议。如《金刚经》上所说:“东方虚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而若有人能诵持、为人解说是经四句偈,则福胜彼,不可思量虚空功德。所以说诵经功德不可思议。昔宋绍兴中,奉化赵母,素持《法华》。一女使窃听久之,忽记得“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四句,自是吟讽不绝。后卒,于葬所生青莲华一朵。此是诵经功德之明证。

历史上最广为大众诵持的经典有:《法华》、《弥陀》、《药师》、《金刚》、《华严》;近世《地藏经》亦颇为人所诵持。上述诸经,或示诸佛菩萨之愿力,救拔众生苦难,如《弥陀经》、《药师经》、《地藏经》、《普门品》,以菩萨相应法应机普广故也,或经义微妙法海深广,如《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能启人菩提心、发人智慧之故。

诵经时,地点不拘何,处但能扫洒一净处、房舍、露地、树下、亭中皆可。时间亦不限定,但若近有邻人居处,则勿扰人为宜,因须高声唱诵故也。诵经宜出声,沉默诵读亦可。诵经时,若能洁净案桌,置小佛像,或燃香,则甚好。如无亦无妨,但以诚心为上。诵经当宜字字入心,并可事先粗解文义,并于临诵时,随文入观,则功德不可思议。若无法解义,但诵文句、或解片段句义、名义,皆无妨,诵经之功皆不唐捐。诵经可一人默诵,亦可大众共诵。若一人诵,可随自意快慢、高低、默声。若大众共诵,则有加持功德力,并可以法器引导大众齐声恭诵。诵前,可上香供养,并诵香赞等,诵毕,回向功德。若皆无,亦可直称三声本师释迦牟尼佛后,即诵经题人经文

听经(闻法)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我们在经典的起首常见的偈子,文义很明白,说明佛法的庄严尊贵与微妙甚深。而我们在佛门中常听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经有一譬喻说:大海中有一浮木,木中有一孔,木随波涛任意而漂浮。海中有一盲龟,在海深处,每百年时偶一浮出海面。人身之难得,佛法之难闻,喻犹如盲龟一日浮出海面,而正其头伸入木孔中之难能。所以今世有幸为人,又能听闻佛法,是何其珍贵之事!
  而佛法甚深微妙,若无人宣讲则自己难懂。纵有经典注解,亦难自学而知。尤其佛法,非世俗经验之学,绝非凭聪明才智而得,故须假善知识的引导,才不致于依文解义,妄附穿凿,或自以为是,或为恶知识引入邪知、邪见中。
  听经是学习佛法最好的方法,古来寺院多在深山旷野中,且法师不常讲经,经典亦不流通普及,所以居士要有因缘听经不甚容易。而今社会都市化,且文化印刷发达、交通便利,形成了许多讲寺、讲堂,在都市中宣扬佛法,居士得以亲近听闻,而学习佛法。古来大德讲经,为对经法的尊重,有所谓“讲大座”,要礼请法师、要唱香赞等仪式。近来在都市的讲寺、讲堂中,不一定都采用此仪,也有称佛名、行问讯礼、念个偈子、讲毕回向即可。此是法师慈悲,为节省大众时间,而将仪式简化,但作为听经居士必须要有一恭敬与清净的心,无论法师讲经深浅快慢、庄严威仪、或俚俗诙谐,只要其义旨不失正知见,则法师之说法,即是为正法住世,吾等居士便当恭敬礼拜。因为众生根性、愿力、妙乐、学力,种种因缘不同,不能以己之所好、所学、所求,而观法师之所讲、所习。而吾人衡量之标准,唯合乎佛法之正量否!因为若不合佛法义理,纵说得人人心欢喜乐、天花飘散、香乐满室,都是非佛教,而是外道邪见、魔王所说。反之,若是正知见的佛法,无论故事、笑语、俚语、甚至训斥之间,皆是禀佛、正佛如来之子,应当尊重、供养、礼拜。
  居士听经,先以法师知见正邪作为去取之抉择,进而可择取适合自己程度来学习。因佛经名相多、宗派经典多,骤入大经,恐初心易退。若实在无可选择,但能长远心听完一部经,则亦能有所领解。所以第二要领,即是有恒心的听完一部经。若有恒心,自能有所获,勿以初听不解而退;则渐渐必能有所得,而入佛法宝藏,法喜无量。
  若有疑问,且法师有暇,亦可不时,三五居士请法师开示法要,这亦是听经、闻法之一方便法门。
  研经(读经)
  在听经、诵经之后,为了能更深入了解佛法微妙的法义,可以自行以经论注解,细细研读一部经,或一部论典;亦可以多人(5—10人)共同研究一部经典或论典。一人研读,则自己必须要有足够的佛学基础、古文阅读能力及清净善根,方易入手;若多人研修,则可借大众共同研修的方法而得进步。
  大众研修方法最好其中有一人以上对此经典有较深入的了解,或有较深入的佛法基础,由此大德引导,则大众有所遵循;或是以某大德的注解或讲解,为研读的依循亦可。
  发 心
  发心即是发“愿心”,也可说是“发愿”。发愿,可视为理想,即是行者修行方向的引导。愿力有大有小,但只要发起正愿,就能引发佛弟子朝愿力实行的动力。诸佛菩萨之所以成就其无边功德,即是由于其因地修行时,所发广大无边的誓愿。学佛皈依之始,须学发与菩萨相应的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此是作为佛弟子广度众生、开发佛慧的目标与方向。而透过此愿力,能引导佛弟子往佛道之路前进,所谓以愿力为前导也。另每人应对自己之今生乃至来生,比照佛菩萨愿力,发起一个正愿,引导自己在今生中或一年、三年或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或尽未来际,作为自己努力、皈依的方向。使自己能以此正愿为动力,慢慢朝向成佛之道履践。故佛弟子应多发大愿、弘愿、正愿;愿愈广大,心力就愈坚强,也愈能引导修行者走得更稳健、踏实。
  佛门中所谓发心,特意指发菩提心。菩提心即是发起行菩萨道之愿:愿以六度波罗蜜,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故所有大乘佛法即建立在菩提心上,是成佛的决定要素。《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为阐释菩提心之最佳诠释。佛弟子可诵《金刚经》或此段经文,学发菩提心。菩提心精神之具体实践可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来体现。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喜是庆悦不嫉、舍是放舍忘怀。此四心对无量无边之六道众生而发,故称四无量心。能发起一念菩提心,刹时即与法性相应,充遍虚空,功德不可思议。然菩提心深远,四无量心广大,以凡夫心量均难以发起,故须数数娴习、数数发心。而佛门中《华严经净行品》,则可令佛弟子于日常生活细节之每个举动,皆不忘发起清净善心,且不忘回向众生,与菩提心相应,故佛弟子亦可依《净行品》而修,练习发心。今节录《净行品》经文如下: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 当愿众生 善事于佛 护养一切
  妻子集会 当愿众生 冤亲平等 永离贪着
  若得五欲 当愿众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稳
  妓乐聚会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了妓非实
  若在宫室 当愿众生 入于圣地 永除秽欲
  上升楼阁 当愿众生 升正法楼 彻见一切
  若有所施 当愿众生 一切能舍 心无爱着
  诣大小师 当愿众生 巧事师长 习行善法
  若入堂宇 当愿众生 升无上堂 安住不动
  若敷床座 当愿众生 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提座 心无所着
  结跏趺坐 当愿众生 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
  修行于定 当愿众生 以定伏心 究竟无余
  若修于观 当愿众生 见如实理 永无乖诤
  舍跏趺坐 当愿众生 观诸行法 悉归散灭
  下足住时 当愿众生 心得解脱 安住不动
  若举足时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着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检束善根 不令散失
  若着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
  手执杨枝 当愿众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净
  嚼杨枝时 当愿众生 其心调净 噬诸烦恼
  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瞋痴 蠲除罪法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当愿众生 得净法门 永无垢染
  发趾向道 当愿众生 趣佛所行 入无依处
  若在于道 当愿众生 能行佛道 向无余法
  涉路而去 当愿众生 履净法界 心无障碍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
  见端正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常生净信
  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于不善事 不生乐着
  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若见长者 当愿众生 善能明断 不行恶法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
  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若得美食 当愿众生 满足其愿 心无羡欲
  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味
  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着 绝世贪爱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稳 心无动乱
  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 一切智觉 周顾十方
  由此可知,学佛之全部内涵,不离心性。若能时时起正念、检视心念,即是大修行。故佛弟子应学发正愿、发菩提心,于心念上观照、用功夫。

布 施
  布施有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三种。财施又分内财施及外财施,内财施即以身体血肉、头目脑髓布施;外财施谓以家财宝物、妻子儿女布施。而法施谓以佛法布施;无畏施则以慈悯心安慰众生,令无所畏惧。又财施能除众生身苦,来世得人天善报;法施则除众生心苦,来世得涅盘解脱。  
  菩萨六度波罗蜜中,以布施行为首。因布施能饶益众生,即是持戒;布施时心行平等、柔软调和,即是忍辱;行大布施,发勇猛心,即是精进;一心布施,不求欲乐,即是禅定;一切能舍,心无爱着,即生智慧。故佛弟子为发菩提心、学菩萨行,应修布施法。
  布施应以慈心、悲悯心、恭敬心,而行施时,发心广为利益一切众生,甚或三轮体空无相无求,故宜循序渐进以次发起广大而施心布施之法宜如次而增进,不侵扰众生、令众生得安乐利益为出发点。然一般人心量不够广大,不能学菩萨舍头目脑髓、珍财妻子以行布施,如此佛弟子于日常生活动心起念中学发布施心;于世事诸境中学行布施法。如此方渐能令心广大,广行菩萨道,圆成佛果。
  1.以小小物,如一束香、一盆花、一盘果、少许钱供养大众,乃至三宝,祈求自身家庭今世富乐幸安,来世得安乐。
  2.次以众物、珍贵物供养,求今世来世自身眷属富贵吉祥安乐。
  3.以物随意不拘多少,而心祈求自身眷属乃至众人,普皆吉祥安乐。
  4.以物随意供养,而祈愿一切有情,皆得了脱生死。
  5.以物供养,而了知己身,所供物,所受供者,三法皆寂无实,而己亦无愿求,成三轮体空。
  依上之法循序而将布施之心量开展由世俗之小善,而大善,而无相之檀波罗蜜乃至圆满。
  供 僧
  僧者,为众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称为“福田僧”,能令众生植福故。昔日目犍连尊者,为救亡母脱离饿鬼之苦,佛陀告之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圆满之佛欢喜日,设大斋会供僧,以盂兰盆盛物,等心供之。以此供僧功德,目犍连母得脱恶道,此是七月盂兰盆会之由来。故知以神通著称的目犍连尊者尚须假供僧之德度脱亡母,更何况一般凡夫;故佛弟子亦应修供僧法以积己之福。
  供僧除于盂兰盆会行之以外,可随时于所知的僧寺供养,或平时、或节日、或僧做大斋会集百千僧时,佛弟子均可随喜参与、随力供养。供养物以斋饭、菜茹、水果、衣服、日用品、金钱等皆可。
  供僧宜以僧团为单位,于现前僧众不论僧尼、老少,学问高低,皆以平等心供养之。供养时,亲手一一奉之;若女众供男众或男众供女尼,则应以小盘垫之,勿亲触,以表对僧戒恭敬之心。若供僧斋饭,居士宜随侍在旁,待僧食毕祝愿后方离。所余饭菜,若僧舍于白衣居士则可共分食之。
  供僧重在以恭敬心供养,供养物则随力所能,若少亦无妨。既以供养之物则随僧受用,因佛弟子发心供养,则功德已成就,余则不应妄动心念过问僧众之使用。
  放 生
  放生是佛弟子履行菩萨道的方法之一。佛门对三恶道众生有种种济度方法,譬如饿鬼道众生,以焰口、蒙山济之;地狱众生有地藏法门度之;而对畜生道众生,最直接的方法即是给予生命的救度——放生。虽然畜生身苦,但蝼蚁尚且贪生,众生对生命的执着,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被宰杀的痛苦,可说是世间之至苦。是故佛弟子应常行放生,以免畜生受于极苦。
  放生应于有因缘时,随时随力为之,如遇畜生受缚,或将被杀,应及时救之。若举行放生法会,则应避免商人事先大肆搜捕供用,而失放生之精神。放生时,先为其说三皈依及简白的佛法开示,令其种下佛法种子,而后携至适当场所放之。
  佛弟子常行放生可长养慈悲心,不仅能对亲人眷属慈悲,对人,乃至广及一切众生,皆能以悲心待之,而消除瞋恨、恶念。并以是善法得善果:长命、少病、身体健壮、精神充沛之报体,所以佛弟子应常行放生。
  今世人以环保之事而抨击放生者,实失大利,并误导于人失大慈悲心;须知放生是于众生将被杀戮而解救之,既免众生之苦痛,又增吾人慈悲福德,其利大哉大哉!
  造寺、造佛像
  寺院又称伽蓝,是三宝的标帜,因住持佛法的佛像、僧人、经典,就安居在寺院中。寺院又称“道场”,即谓寺院为修道之处。因有此清净伽蓝之修道处,方能让僧团领导所有佛弟子于此熏修佛法,成就佛菩提种苗。
  故道场(寺院)是成就众生慧命之所在,因有道场,众生有了依止处、归向处,无量众生借此瞻仰佛陀尊容、读诵经典、接近善知识、学习佛法。所以佛弟子应造寺、造佛像,成就道场。经上有言:若人能布施伽蓝一砖一瓦,其功德直至砖瓦化为尘土方才消亡。故知造寺功德不可思议,能得居家安适。而造佛像,则能得庄严清净之报体。故为三宝之修持与佛法的弘扬,佛弟子应起恭敬心,随缘随分出财、出力、出智慧,共同拥护道场、成就道场。
  印 经
  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印经亦是法供养之一法。大乘经、律、论是佛陀无量阿僧祇劫修行所得的妙法,由佛陀清净无边智海中流露出的语言教法,经由菩萨、罗汉结集及历代祖师、护法居士代代相传至今。其中不知有多少人在传递经法中丧生?不知付出多少血汗、财力、物力的代价?如玄奘、义净大师,仅是千万人中得以全身而返的三五人之一而已!所以经典是祖师们透过智慧,用生命、血汗所换来,而传到我们手上,故佛弟子应尊重经典,并继祖师之志,广泛印经流通。
  印经能让众生有缘学习、听闻佛法,透过研读经典,启发众生佛慧,种下菩提种子。对自身而言,则成就无边善法,令来生有智慧,得以方便听闻正法。故印经对佛法的弘扬,对众生的利益,乃至对自身的善法都有大助益,所以佛弟子应广泛印送经书。
  佛诞节
  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出世圣诞之日。须知,佛不出世,宇宙长夜冥暗。有佛出世,众生方得开智慧眼,方得出离之道。故佛弟子应以欣喜、感恩之心于此日庆祝之。
  佛诞节或称浴佛节。经上记载,佛陀以净饭王太子身份,于公元前六世纪中期降生于印度。降生后,小太子即时向东南西北各行七步,每走一步,大地自然涌出七宝莲华承接其足,而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时,龙王以甘露水灌沐其身,迎接圣者诞生。
  是故后世佛弟子,为效法龙王为太子灌沐的精神,于佛诞日共集寺院或会所,设浴佛亭,为太子灌沐。浴佛亭四周以花蔓装饰,下置一盆,盆中盛香汤(香汤一般以甘草加药草煮之而成),小太子像置盆中,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赤身而立。仪式开始时,主事僧先述浴佛意义,后唱浴佛赞,赞曰:
  我今灌浴诸如来 净智庄严功德聚
  五浊众生令离垢 同证如来净法身
  僧众等一一以勺浴佛,随后众人一一浴之。边浴佛边唱赞,直至众人皆亲手浴佛后结束。结束后,居士可以小瓶盛浴佛香汤回家与家人共饮,或安排歌舞庆祝。夜则集会做种种庆祝事,后行无尽灯仪(见本书无尽灯仪)。此庆祝可歌舞、念佛、礼拜、或歌或舞或戏曲。歌舞旨在供养庆祝佛之出世。亦可以互赠礼物以彼此祝福。
  弥勒诞
  农历正月初一新年春节,适为弥勒佛诞。佛弟子可行如下佛事,以庆祝弥勒菩萨之圣诞,及祈求新年之吉祥喜庆:
  一、布袋礼物送人:仿效弥勒菩萨布袋喜舍之义,每家可缝制一大布袋,袋中装百宝物,于年前或年后送人或供养道场。若物种类多,则表所供养之福愈广大,
  二、撞吉祥钟:大年夜可到寺中撞吉祥钟、闻钟声。此有二种涵义:一者钟声破地狱,能离苦障;二者钟声警觉明,令开智慧。
  三、烧头香:午夜一过,新年到来,即可于寺中上香供佛,并发愿:愿以新春第一炷香,祈能早日见佛。圆成佛果。
  四、拜千佛:即礼拜《佛说千佛洪名宝忏》——礼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等三世三劫诸佛。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三世三劫诸佛名号,欢喜信乐,称扬赞叹,归命顶礼,复能书写,为他人说,或能画作,立佛形像,或能供养香华伎乐,赞佛功德,志心作礼者,胜用十方诸佛国土满中珍宝,纯摩尼珠积至梵天,百千劫中布施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曾供养是诸佛已,后生之处,历侍诸佛至于作佛,而无穷尽皆当为三世三劫中佛之所授决。所生之处常遇三宝,得生诸佛刹土,六根完具,不堕八难,当得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庄严。若能五体投地作礼,口自宣言:“我今普礼一切十方三世诸佛,愿三途休息、国丰民安,邪见众生,回向正道,发菩提心。持此功德,愿共六道一切众生,皆生无量寿佛国,立大誓愿,使诸众生悉生彼刹,身诸相好,智慧辩才如阿弥陀佛,所获果报,巍巍堂堂,寿命无量。”
  五、点灯供佛:佛在世时,即有此燃灯供佛之法。点灯供佛可令佛弟子得光明智慧,福德安乐。
  婚 仪
  男女及龄须建立家室共同生活,而婚仪是做为男女共建家室之要法,以为彼此信约共守共护之征。而为端正人伦以佛化婚仪为宗室之始,一心导其正智、正行,二于佛法宏扬可深植于家庭之中,岂不大哉。
  行佛式婚仪时,应于礼堂正前置一台,台前悬七药师佛幡,如无幡可贴红纸代用,幡用红色以示喜庆吉祥。台上供药师佛或观音菩萨,身系一红丝线备用。
  礼始,宾客两边坐,以佛乐或佛曲,引导证婚、主婚。新人入席,而后证婚人、主婚人。主婚、证婚后,司仪宣请法师。此时引礼师领新人及双亲代表数人迎请法师入堂就定。法师领新人唱香赞上香、三拜。新人向法师礼拜后,请法师为说三皈及说法祝福。此时法师为其说三皈词,同时牵红线(新人共执线一端,中系佛手,法师执另一端。)词曰:
  我弟子某某皈依佛、法、僧,与某某结为菩提眷属,三宝证盟,二人誓愿,永结同心,圆成菩提。如是三称后,法师领大众为其诵《药师咒》,祝愿洒净水,众人为之洒花彩等而圆满。新人礼谢法师,法师下座,引礼送法师回寮。新人可继续接受宾客祝福。
  备注:
  1.佛制僧不得媒也,彼等已媒介后方婚,且以双方家长为其主事,僧于其证婚已成后方出席,且仅为其说法、皈依、祝愿,应不违佛戒也。如请不到僧尼为祝祷,亦可请五戒菩萨戒居士为之祝祷,但不说三皈。
  2.七药师佛幡及佛像,表佛力加持,令身得安乐,上香,令供佛得福,洒净水,表涤除业障。说法,令了知夫妻之道,执红线,表经咒佛力、僧行力之加持,为其增福消灾、种佛种,共结菩提法眷。
  孕诞仪
  生老病死是生命中须严肃以对之事。一个人自投胎母亲怀中直到呱呱坠地,此怀孕期间,母亲承受之忧苦甚巨,且怀孕、生产时,有很多鬼神环伺在旁。故为保护母子安宁,应熏修佛法,借佛菩萨威德力,佛法法性功德力,加持母子吉祥平安。佛法中最慈悲者,属观音菩萨。所以佛弟子怀孕后,若望母子平安吉祥、智慧开显、心光朗耀、身体清净庄严,须以佛法之力,假与众生最为相应之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力,虔诵《普门品》,祈求菩萨以大神通力、大慈悲愿力加持,使母子吉祥、分娩顺利,不受鬼神侵害。
  《地藏经》亦劝于怀孕分娩者,安产后勿杀害众生庆祝,因不仅违菩萨之慈悲,亦易招致杀害之众生瞋怨,致母子不安。
  自 课
  自课,又称日课,是佛弟子每日为自己所订,修学佛法之功课。佛弟子于今生中得遇佛法,了知光阴不待,阎王不宽。若在世时,未能修积功德,则无常一到,茫茫不知所措。是故须为自己订定修学佛法功德智慧的课程,以储备智慧福德资粮,是为自课。
  自课须每日定时、定量、定法而修,如此可防懈怠及功夫忘失。至于何时修及时间长短,但视个人生活作息及发心而定;而内容除随时间长短,亦随各人根性、意乐、愿心而定(此佛门中称之为修菩萨相应法,见本书文殊、普贤菩萨:与释迦牟尼佛同)。
  居家佛弟子订自课时亦可参考寺院僧众之早晚课诵,各地有通用课诵本,方便易得,可酌情增减之。但每日至少须三礼佛、诵念三皈依,以表示身为佛弟子不忘失皈依三宝、修学佛法之方向。佛门之自课,除内容各有不同,方式亦可自订:如礼佛若干拜、称念佛号若干声、打坐、诵经、拜忏、研读经典、布施供养、持戒等等,均是修行。但重点在于与己相应,一门深入,定量、定法,每日持之以恒而修,则必可在今生之中领受佛法之甘露妙用。
  忏 悔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在六道轮回中,不知做多少恶事、结多少恶业、种多少祸根!但看世人常死于非命:车祸、火灾、恶病、仇家所害,种种苦难,皆是宿世冤仇之所招感。而就算今生祸灾痛苦尚可忍受;又岂知来世是否还有地狱铜墙、刀山、火汤之苦;饿鬼幽冥、饥渴之苦;畜生无知、杀害、牢系之苦。种种恶报,无非是吾人自己宿世所造之恶业。又观世人彼此巧取豪夺、欺诈杀害、乃至残害畜生等事,即知恶业不轻。佛弟子既明因果,应知今生无厄难,实非无愆,只是因缘未遇合,果报暂未现而已。以是之故,佛弟子应及时于果报未现之时,勤修忏悔法门。
  忏悔者,即忏于所做恶业,发露表白,立誓不再造,使所做业清净,免于恶果之逼扰。而忏悔之力,譬如清水能洗净一切尘垢,令还洁净。
  在家居士,欲忏累世、今世之恶事,可常修如下之忏法:
  一、向僧众忏悔:到寺中向一位或数位僧众,或在静室或在佛殿,宣说自身所犯恶行。说已,罪即消灭,身心得清凉。
  二、礼忏:此是向佛菩萨求忏悔之法。佛门中有各种忏悔仪轨,可依各仪轨而行,或一人或多人,在居家静室或寺院佛殿中设佛像、香炉、供品等法器具,即可修行。常用的忏仪有:八十八佛忏、水忏、大悲忏、药师忏、金刚忏、梁皇宝忏等。
  三、最好每日唱诵“忏悔偈”,除忏罪外,更可提起忏悔之心。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四、向当事人现前悔过求仟。
  今世人常犯窃盗、邪淫、杀害、坠胎、妄语、欺诈等事,皆须如法忏悔,身心方能得清净、安宁。亦才能于今世甚至来世的生命中,减少障难,学佛无碍。
  修菩萨相应法
  众生无始劫以来,在生死六道中轮回,无从出离,唯有诸佛菩萨悲悯如子,头头救拔,欲令众生出恶道,离三界苦,发菩提心,得般若慧。奈何众生迷昧无知,背离佛心,至今久久尚未出离。而我们今世既已了知在无尽生死大海中,唯有诸佛菩萨是暗海中之灯塔,自该决然回头,归投诸佛菩萨座下,并发愿生生世世依止诸佛菩萨慈悲神通之力,如此方能循循而得脱离罪苦、出生死海、得成佛果。然虽曰依止诸佛菩萨,但修法应以专一、相应为上,故须选择一与己相应之佛菩萨,做为生生世世依止、救渡之导师,是为修菩萨相应法。
  大乘佛法中,与娑婆世界有深厚因缘之佛菩萨,尤其与中土相应者,我们试提出如下数尊,佛弟子可择相应法而修:
  一、释迦牟尼佛
  相应者:发愿于人天道中修菩萨行,终至成佛者。
  相应法:发菩提心(菩提心即是与空观慧相应之六度万行)、称释迦牟尼佛名号、诵诸大乘经典(尤以《金刚经》为佳。)、礼《金刚忏》。
  如《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余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二、弥勒佛
  相应者:发愿升天与弥勒佛共处修学,未来龙华三会开悟,解脱生死者。
  相应法:诵弥勒三经、解深密经、修唯识观、行诸善及六度、称弥勒佛名号、礼《梁皇宝忏》。
  如《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法已,受持读诵,为他演说,如说修行,香花供养,书写经卷;是诸人等当来之世必得值遇慈氏下生,于三会中得度。”
  三、药师佛
  相应者:希望永离灾难、病苦,所受身体光明净洁、福德庄严者。
  相应法:诵《药师经》、《药师咒》、称药师佛名号、施药放生、礼《药师忏》。
  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彼药师琉璃光如来得菩提时,由本愿力,观诸有情,遇众病苦,瘦挛、干消、黄热等病,或被魇魅蛊毒所中,或复短命,或时横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愿满。”
  四、弥陀佛
  相应者:发愿往生极乐净土修学,终至成佛者。
  相应法:诵《弥陀经》、《无量寿佛经》、称弥陀名号、修《净土忏》。
  如《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五、观世音菩萨
  相应者:希望观世音菩萨护念于我永离灾难、恐惧,一切平安吉祥者。
  相应法:诵《普门品》、《大悲咒》、称观音名号、礼《大悲忏》。
  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六、地藏菩萨
  相应者:发愿救度地狱、饿鬼等剧苦众生,令离苦得乐已,而己身方得菩提者。
  相应法:放蒙山、焰口、诵《地藏经》、称地藏名号、礼《地藏忏》。
  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地藏菩萨在因地为救母亲而发誓愿,经云:“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七、文殊、普贤菩萨:与释迦牟尼佛同。
  以上诸佛菩萨因各自之本愿不同,所契众生机亦不同。总而言之:释迦、药师、观音兼来世而重在今生(释迦要期吾等今日为人即能觉悟、出离生死,而药师、观音亦当现前救济吾人身苦、厄危,故云重在今生)。弥勒、弥陀、地藏兼今生而重在来世(修弥勒法门者期与弥勒龙华三会、修弥陀法门者命终后得蒙佛接引,故云重在来世也,以所要期之利在后世来生也)。又释迦、弥勒、弥陀兼利他而主自利,着重解脱智慧(释迦、弥勒、弥陀之愿力引导,皆是要令众生了脱生死,故云重解脱智慧)。药师、观音、地藏自利利他并重,而着重福德安乐(因吾人于药师、观音、地藏则要期于苦难脱免与安乐之祈救,故云重福德安乐)。故佛弟子宜慎选本尊法而修,修法不外有三:1.称佛号。2.诵本尊经典。3.礼当尊法忏。可独修或多人共修。
  若持长远心,而祈求如上诸佛菩萨加持护念,必生生世世得其护佑,感应道交,是为“菩萨相应法”。若能依如上诸佛菩萨所发大愿,而自己亦发如是大愿,则毕竟修成诸佛菩萨之智慧功德。如是即为本尊之德,发愿如是则是为“本尊法”。
  荤腥与吃素
  佛教鼓励素食,但并非一向佛、信佛、学佛就必须吃素。所谓吃素,是指不食荤腥,除不食众生肉外(蛋能孕育众生,故亦不食),尚包括大蒜、革葱、韭葱、兰葱、兴渠等五辛。之所以不食众生肉,是因众生皆是我多生之父母眷属,以慈悲心故,不忍食其肉,令其受苦,亦是体念同体之悲心,所以不食。而不食五辛,是因五辛易动人瞋欲想,障修道因缘,故不食。
  须知,吃素在修学佛道上是一较深层次。学佛之始,首先须起皈依、信仰之心而受三皈,此表信佛,入佛门,并不规定吃素。乃至进受五戒,修身不犯杀、盗、邪淫、妄语、饮酒等重恶时,亦无规定要素食。但受三皈五戒后,欲发菩提心、进修慈悲法,而求受菩萨戒者,则不可食肉,必须吃素。食肉者,则为犯菩萨戒,因菩萨戒首重悲心故。
  然佛弟子,虽未受菩萨戒,但以慈悲心不忍食众生肉,可发心素食。初者每月一日或数日,或早晨或全日吃素,渐次改变荤食习惯,终至完全素食。吃素之人,则谓行放生者。若佛弟子未能吃素,亦应于买鱼肉时,避免买活的、现杀的,应买已杀的,所谓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己杀)也。亦能减于与众生之恶缘。所以,信佛学佛不一定要立即吃素的。
  法供养
  吾等佛弟子于菩提道中,应常修供养法以积福慧,以与众生广结善缘。而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供养财物,仅养其色身,而供养法,则成就法身。色身有苦,尽时而销。法身安乐,是无尽藏。故我等应常以佛法供养于人。又须知,一人信受佛法,地狱三途门前,即少一苦难众生,人天圣道乐法中,则多一妙乐之人。故若能度一人信佛、学佛,则成就功德无边。是故佛弟子须常随缘尽分,度人学佛。
  又须知,“法在人弘”,此佛法乃释迦牟尼佛千生累劫之所修集,历代祖师、护法居士之所延传,而我今亦有延传之责,不可令其衰微。又常思吾人今日得入佛道,皆是他人供养佛法与我之恩,故我亦不能无视他人之无知沉溺,应常怀供养、欲令安乐之心。故常怀报恩、传灯、续佛慧命之心,度一人信佛学佛,则增佛慧一分光明。
  然众生信佛学佛亦有其时节因缘,不可强求。佛弟子但应从己身修起,自身行佛道,自修身口意,常检点自己有无恶法。口不言是非、不出恶言、身常行善法、布施欢喜与人,则人见佛子皆善,自然而心生仰慕。此为从身教度人,不度而度。再者,未传教之前,应先行四摄法以亲近之。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所谓未结法缘,先结人缘,彼此相熟相知,其对吾人之言,方能信受。
  而佛弟子劝度人,信佛学佛,供养佛法与人,应从家人做起,广及亲朋眷属、同事。始则不必汲汲令其有皈依、礼拜之行,但重于自行自修,广结善缘,即是现前上妙供养也。
  受 戒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学佛的全部内涵。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学实乃学佛之基。佛陀涅盘前,就教示佛弟子应“以戒为师”,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宝藏,令生命得到光辉、庄严,到达真正的安稳处。故经上喻戒如慈母,令不受恶业侵害。如勇将,能降伏烦恼;如守门人,守护功德法财;如器皿,堪受种种功用;如医,治众生病;如命,赖以修行;如王法,为世间善恶之衡准;如王命,能通行自在;如台阶,得入佛法殿堂之富丽与庄严;如大海水、须弥山,最为尊胜。是故佛弟子勿误解戒律为束缚,应珍重于戒。戒因对象不同,分出家戒与在家戒。出家之人受出家戒,旨在出离生死;在家居士因有家室外缘,故受在家戒。在家戒,近为人天善道之良途,还为出世无漏之正因,故在家居士须进修戒法。
  在家戒种类有三,在家居士可量心于僧众间求受,次第进学:
  一、五戒:受持五戒得保人身,乃至上升天道。此为最根本戒,是众善根本。
  1.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受戒时机:皈依后,欲进学戒法时受,可五戒全受,或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受。受五戒不必吃素。受已,则至此期生命终了方舍戒。
  二、八关斋戒:此为佛陀慈悲为令在家居士种出离之因,为在家居士所制,一日一夜之出家戒。
  l.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酒、不香花蔓庄严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2.受戒时机:欲学出世清净之生活者可受。受戒一日一夜后即自然舍戒,得日日重受。佛弟子可于假日或六斋日受之,多受持一日,即多一分利益。
  三、菩萨戒:种成佛之菩提正因,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精神,行菩萨事之大乘戒。
  l.内容:在家居士一般受的在家菩萨戒,有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但菩萨戒,重在戒心,总摄一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而不受限于戒条。
  2.受戒时机:发菩提心,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以六度波罗蜜济度众生终至成佛者可受。一受菩萨戒,生生世世戒体永在。
  众生受戒后,应护持净戒,不可轻言犯戒。若犯戒后,应如法忏悔。并不再犯。

打 七
  佛弟子修学佛法之根本目的,在于解脱生死轮回、开智慧、证法身。而众生轮回之根本,即是久为无明烦恼所障之第七识——又称末那识,执此色身苦报、血肉屎尿之躯为自身;执贪欲、瞋害、骄慢等妄想瀑流为自心,而安于此斗争、杀害、邪淫、欺诈之恶世。今众生得闻佛法,应知此皆虚妄非真。若欲脱免之,而得以出离此身心之牢狱,唯有进修圣法。
  佛法中有一短期精进修法之法会,俗称打七。打七即是打第七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本,彼执身心为自我,是轮回之祸首。故若未能除此心识,则永恒执取身心,而轮回六道。故打七,即为破除此第七识,故称打七识。又谓,此精进修道之法,一般皆以七日为期,故云打七。
  打七可以视为用一法门,而专修解脱之法会者。打七往往以大众共修之方式举行,又因使用之法门不同,而分不同七期:如用禅宗法者叫禅七;用念佛净土法者叫佛七;修观音法者叫观音七;修楞严法者叫楞严七。或有以七日太短而加功者,可延三七日为一期,或七七、或十七皆可。七期长短,要以行者身心之所能堪受者行之。固然七期为一加功用行之时,但若专以七期用功,则有一曝十寒之讥;须知修道非是短时日可得,而是发长远心方堪。故虽打七精进用功,而仍须有日常积久之蕴习,方有水到渠成、功行成满之精进力量。打七往往因加功用行,精进不懈、方法得力、心念成片,因而有人善根深厚,禅境现前;有人业障缠身而魔怨障碍;种种境界,非常人所知。故须有善知识之指引方宜。若无善知识,但能发正解脱之心,而依正确法门修者,亦可努力而前,一切魔怨无能阻碍。但切记:须发心正、法门正,为上!
  佛 事
  佛事,一般俗称法会,其意义有三:
  一、发扬、赞美佛功德之事;
  二、上求佛道、下益众生之事;
  三、显宇宙真理之事。
  故佛事非只为超荐、度亡,而实应以更积极、更宽广的角度看之。
  一、佛菩萨圣诞、成道、涅盘会
  二、祖师忌日
  三、祝福国王君主仪(今已废用)
  四、求全民安泰仪
  1.仁王护国会:仁王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
  2.祈雨祈晴会:请观音经;
  3.禾苗生长青苗会。
  五、救六道众生苦难
  1.天:斋天大会;
  2.人:无遮大会;
  3.鬼:焰口、蒙山;
  4.畜生:放生会;
  5.地狱:地藏法会;
  6.六道普渡:水陆大斋会。
  六、修行
  1.戒: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会、三坛大戒;
  2.定:金刚禅定会、禅七、佛七等;
  3.慧:讲经法会、佛学讲座等;
  4.忏悔:水忏、梁皇宝忏、大悲忏等。
  七、祈福
  1.祈福:千僧斋、盂兰盆法会、光明灯会、报恩会;
  2.荐亡:追悼法会、超荐法会。
  八、其它:传法法会、晋山大典、朝山。
  佛弟子参与佛事时,须知所有佛事无非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精神出发,只要以至诚心,如法如仪行事,均能感受到佛事中的功德利益。诵经功德不可思议,佛菩萨感应不可思议,此非迷信,而是有其确实的感应事迹。
  短期出家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须知众生长夜生死轮回,即是未发出离心,不知修出离法;而出家守戒即是发出离心、修出离法。以居士身修出家行的八关斋戒法,尚且具大功德,何况修出家法。经言:若人于释迦法中出家,则将于弥勒法中成就。又论云:有人劝王妃、贵夫人出家。女云:我等久习娱乐欢愉,恐出家而破戒。告之曰:虽出家破戒死后堕恶道,然苦报尽,则必然解脱;若不出家,虽不堕恶道,然人天福尽,终不免恶道,而久不得逢佛法出家,不得出离,失大利益。所以吾等今日得人身、遇佛法,须珍惜出家法,修出离心、出离法,种出家之因,日后必定速离生死大海。故佛弟子人人须于一生中出家一次,以种出离之因;若未于释迦法中出家,种此因缘,则失此一人身,宁知还能得遇佛法否?
  然佛弟子有人因缘不成熟,或有家室、或不堪僧众清寂,不能尽一生而出家,故有“短期出家”。即出家之期可三日、七日、一月、三月、半年、三年等,皆可量己身心所能堪受者而行之。但佛制男子可出家七次,而女子仅可出家一次。故男子可短期出家六次,留一次为终身出家之用;女子则仅可受八关斋戒,于短期出家时天天受之。
  短期出家若时短者,宜受沙弥戒,因出家未久欠娴习,不能堪受大戒故。要以出家长时,方宜受大戒,受大戒宜遵师嘱。出家时,可于相应僧寺求受出家法,而后学戒、习忏、习禅,以种出世之法,并须剃发、着僧服,与僧众同作息。
  而为人父母之佛弟子,必须赞出家法而送子弟短期出家,并以欢欣庆悦之心举家而祝祷之,此亦可种出离之因,后世得离生死。佛弟子送子出家,则须视子为僧宝而礼拜之,以崇尚僧宝也。出家之人得受十方供养乃至父母亲友之礼拜。
  若短期出家期尽,则应如法舍戒返俗,以免破戒及扰乱僧团。
  无尽灯仪
  无尽灯即传灯之义。以烛火比喻佛陀智慧之光,照亮宇宙长夜、照破众生无明痴暗;以灯灯相传,灯传无尽象征佛弟子纳受佛法光明,且肩负有延传佛法之责。故行此传无尽灯之仪式,可令佛弟子对三宝深生感恩、珍重、回馈之心。
  传灯适合晚上举行,可用于佛诞日学佛营队结束前一天之晚会,或其它适合因缘者。仪式前,大殿灯暗、佛前点一盏灯,大众配合舒缓佛曲入殿就位,每人座前备一蜡烛。司仪宣请法师,法师上座,并由佛前请灯传给大众,大众一一辗转相传,直至每人均点亮手中之灯。传灯中,司仪或配合佛曲或说明传灯之义,使仪式庄严、肃穆、摄心为上。传灯后,法师简短开示。之后,可进行心得分享或将此灯供佛。
  无尽灯仪适用之佛曲,如:一盏灯、燃灯之歌、六供养之供灯(参考本书一盏灯)。
  回 向
  佛弟子行佛事后,不论诵经、礼忏、持戒、布施。均宜修回向法。回向即是将前所修功德予以扩大、普及。譬如传灯,灯火辗转相传而己光不减,且能遍照暗室,更增光亮;又如扩音器,令声扩大,传送远方。故修回向法,能令佛弟子之心量与功德渐增广大。
  修行回向重在心念之诚,应本护念众生及趣入佛菩提之大心为之,而非为求一己之安乐。佛门中有祖师流传之回向偈,寓意深远,佛弟子可依之修行回向,或依自己之愿心回向。今试举一首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此是将功德回向予一切众生及佛果,可说是最圆满的回向法。
终助念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过程,人人均有亲友眷属,一生中难免遇有亲友临终时刻。佛法视临终时之心念,为轮回关键,因呼吸停止时,神识尚未离开,一般须待八至十二小时后,体温全部冰凉,才表示神识离开。而神识脱离肉体时,佛经喻如生龟剥壳般痛苦,故此时慎勿搬动遗体,以免增其痛苦,亦不要哭泣以动其念,而令生依恋。此时,应以佛法开示,引导念佛,以念佛的加持力使其往生善处,或减轻恶报,方为对亡者最大的祝福与最好的报恩。佛法对临终的处理,有一完整行仪,称为《助念仪轨》。佛弟子应将之视为常识,平常备,而待不时之用,以免到时慌乱不知所措
  《助念仪轨》略述如下:
  一、临终者须知:
  1.了知生死之必然,以佛法、三宝为依皈,以信、愿、行,愿生净土;
  2.交待遗嘱及未了之心愿;
  3.交待丧葬后事以佛教仪式安排;
  4.正念、精进、正思惟;
  5.请莲友助念。
  二、家属须知:
  1.说服家人以佛法利益亡者;
  2.说服亡者接受佛法、助念及后事安排;
  3.请僧众为亡者皈依、说法;
  4.家属须自行镇定节哀、引导亡者念佛,不可哭泣致病亡者动不舍之情;
  5.食五辛、酒肉者勿近亡者,亦不可扰之;
  6.为亡者布置佛堂、助念事宜。
  三、助念者须知:
  1.须有心理建设:以修福、增善根、广结善缘、利益亡者之心情,克服恐惧(久念佛即不怕)、犯冲等错误观念;
  2.不接受饮食、红包、礼物(仅喝茶水);
  3.入门先找家属主事者,不可随意进房,以免遗失物品时徒增困扰。
  四、佛堂布置:
  1.佛像:大小不拘,钉、挂、摆皆可(不必分方位);   
  2.桌:黄布、黄纸(无亦可);
  3.香炉:供佛用,卧香、立香炉皆可;
  4.引磬二支;
  5.花、果、糕饼(无则暂缺可);
  6.二支红烛(或莲花灯一对)。
  五、

文章评论

幻影

荷担家业,广宣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