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土寨 :土家人为何崇虎敬猿

个人日记

 

图片

土家媒婆给肉吃 


最后的土寨

——土家人何崇虎

戴占 文/

 

    我的《土家看“赶”大年》文后,好几位朋友到同一个问题:土家族什么崇拜老虎和猿猴?

    对龙的崇拜,是土家人受文化影响之后的事情,而在此之前,土家人最高的崇拜物,是虎和猿。因此土家人又有“中虎族”、“神猿后裔”之称。

    大部分认为在的土家族是巴人后裔,而巴人在史上曾被称作“白虎夷”、“虎蛮”、“虎子”等等,这些称谓,散见于《山海经》、《汉书》、《蛮书》等典籍,真实可信。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记云君死,魂魄化白虎。巴氏以虎人血,遂以人祠焉。

    所言“廪君”,是古代巴人即土家人的先祖。古代巴人,分为巴、樊、、相、五姓,起初在武落离山(今湖北阳)一,后来巴氏之子相被推五姓之首,尊称廪君,在他带领下,部落力日益大,并在阴阳大中射了另一部落的女酋长盐神,在夷水以确立了支配地位,开了所代”。

    廪君死后,他的灵魂化为白虎,为其后人世代祭奉。

    上述出自汉人的典籍著作,说明了土家人崇虎的来历,并证明了巴人和土家人的渊源关系。

    不过,在这样的一个训诂链条里,还是有明显破绽的。比如,有学者指出:巴人在上古时期就已步入文明,而根据“毕兹卡人”的口头文学推断,土家族是在南北朝期间才结束原始公社制度的。由此可见,古代巴人和土家族,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而是两个不同的支派。

    我个人以为,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仅以我们普通人的直观感觉而言,巴人和现今的土家族,也有明显的差异。我们就以崇拜传说而论:

    在土家族传说中,突出了对虎的崇拜,但却没有特别的指明崇拜白虎,而廪君的后代,即巴人,却明明白白地说明祭祀的是白虎。再者,在土家族的崇拜物中,除了虎,明确地还有猿,但在有关巴人的崇拜记载中,却没有猿什么事儿。

    由此我推断:土家人,应该是古羌人的一个分支,很有可能是和巴人有某种关联的一个分支,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巴人文化的影响,但依然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当然也包括精神崇拜。

    土家人以虎和猿为崇拜物,是人类朴素的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历史上动物地理状况的真实反映。由土家人崇尚老虎、猿猴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在以张家界、袁家界、杨家界等为核心的武陵山地区,历史上曾是老虎出没、野猿成群的动物乐园,土家人与它们相伴相生,并为虎的勇猛、猿的敏捷而折服。

    我的这一推测,在号称“拥有最后一位土家寨主”的袁家寨子,得到了土家民间传说的实证。

    袁家寨子,在袁家界风景区内,是在原有土家山寨的基础上,重新修缮改建而成。这个寨子,虽然已经沾染了“旅游景点”的变异之味,但土家原始的民族风情、生活气息,依然像土家米酒一样让人陶醉。顺便提醒看客,要去赶紧去,去晚了,那点可怜兮兮的“土家魂”散失一净,恐怕就只剩下个空壳了。

    在袁家寨门口,立有全寨百姓落款的石刻,名曰《虎猿记》,用简短的文字,说明白了土家人为什么崇虎敬猿。

    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酋长的妻子身怀六甲。正待分娩之时,部落遭到异族的攻击,战乱中,酋长妻子走散,只身一人躲到深山,产下一子后身亡。这个产在山间的男婴,被一只老虎搭救,以虎奶喂养长大。这个“虎子”,还得到猿猴的照料,给他采果,传他技艺。后来,酋长知道了虎子就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了夺回儿子,酋长误杀了老虎和猿猴。当他得知真相后,痛悔不已,折箭发誓:土家世世代代,尊虎猿为神,并山以猿名,叫为“猿家界”和“猿家山寨”,以感念神猿对土家后代的养育之恩。

    毫无疑问,“袁家寨子”和“袁家界”,是现在的人们因“猿”而来的同音字演化。当然了,进到寨子里,了解了土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你也就能感受到“猿”、“袁”的异同了。

    简言之,虎猿还是那个族,只不过,去了部首偏旁,也就没了原始野性的气韵了。

   

 

 

图片

袁家寨子寨门 

图片

寨门上的牛头,既是祭品,又是装饰。注意牛头上系的铭牌,写有人名和生平 事迹, 都是土家族各个历史时期死去的英雄。 

图片

“虎猿育子”雕塑, 虽然制作粗糙,却直观表达了土家为何崇虎敬猿的史上传奇。 

图片

水车的运用是土家人重要农业技能。 

图片

当门的灯笼串“土风”荡漾。 

图片

 盛酒的龙饰酒缸。这是土家艺人近代作品,已明显受到汉人龙文化的影响。

图片

 土家小妹为来客斟满米酒。

图片

 唱起拦门歌,劝客进酒,表示对客人的热情。

图片

 出土的早期土家器皿。

图片

 陶罐制作精良,疑似仿品。

图片

原始部落生活仿真。注意那座窝棚,是吊脚楼的前身。 

图片

农业文明生活仿真。这是一户人家的灶间。 

图片

油气灯,引导人们穿越历史。 

图片

 土司王的刑讯牢狱。

图片

 织造和商业,在土家也很发达。

图片

 织纺屋

图片

 让人毛骨悚然的赶尸。

图片

 老姐纺线爱造型。

图片

 土家糌粑制品店。

图片

 老戴打糌粑。

图片

 土家花被棉如雪。

图片

铁匠铺。 

图片

 手推磨。

图片

 人与牛

图片

 圆

图片

 榨油作坊

 

 

图片

 养蜂箱

图片

土家尚武,平日为农,战时即兵。 

图片

 走向寨主楼

图片

 土家特产屋

图片

 土家擅雕刻技艺,作品古拙奇异。

图片

  农家的温馨。

图片

红灯笼 

图片

双门报安 

图片

寨主楼 

图片

吃着碗里的,看着房上的。 

图片

 最后一位寨主和山寨当红的媒婆。

图片

 寨主就住在这儿,真可怜!

图片

寨主家的厨灶。 

图片

 图腾柱

图片

 土家演艺楼,右为著名的“刀山”。

图片

 没有茅古斯,鼓板响处的歌舞,竟如东北二人转。

图片

 游客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图片

 寨门里的面具

图片

 山寨门口的“白薯姑娘”

图片

 山寨外的土家轿伕

 

文章评论

矢车菊

[ft=,2,][em]e124[/em]想吃您打的糍粑[em]e157[/em][/ft]

心语

[ft=,5,]糌粑[em]e102[/em][/ft]

色彩

[ft=,2,]图文并茂[em]e179[/em][/ft] [ft=,2,]天气好像不给力啊。[/ft]

寒梅

部分民俗民风与家乡相似,竟牵出些思乡之情!

那一朵云

军哥,你没说清这个寨子的位置,我也想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