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你不知道的故事

个人日记

 

图片

广州,你不知道的故事

戴占 文/

 

    广州是我国南方商埠都市的代表,也是岭南文化的中心。但是对于普通游客来说,除了逛街购物,最多加上个“小蛮腰”,似乎也没太多可耍的了。

    这也是我去到广州不下三五十次,却很少拍回东西的原因。

    然而实际上,这是人们对广州的误解。广州,绝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一片“文化沙漠”,而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的城市。比如,我今天将向大家介绍的“西关文化”、“骑楼文化”、“沙面文化”和“珠江文化”。 

    在现代都市的繁华中,这些历史和文化受到标本式的保护,成为广州独特的风景线,这真是中国都市化疯狂进程中的万幸呢。

    当然了,对于旅行者来说,不了解这些历史文化,你就等于没到过广州——这说法是不过分的。

    由此想到另一个相关话题:旅行摄影,不是到人迹罕至的名山大川才能满载而归;那些隐匿在人来车往之中,让我们唾手可得的事物,也许就凝聚着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价值呢。

 

    西关大屋

    广州市的西关地区,大致范围是荔湾区人民路以西,六二三路以北,荔湾湖以的区域。史上曾在广州城城西太平外,因而有“西关”之

     西关大屋即西关独特的老旧住宅建筑群,是和广州的发展历史有紧密关系的。早在隋唐时期,广州的西部地区就中外商聚居之地,各路商家列肆而市,推较为自由的市易制度和服务业的繁荣。后宋元明几代的展,本地的南越文化,与江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等相互交融,极大促了商开放和城市繁荣,并巨富豪的大量出现创造了条件。西关大屋,就是史背景下的物。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广州西城置宅用地告罄,有钱人家在太平门外即西关纷纷购置农田,建筑宅邸,使得太平街至泮塘一带,“高档建筑”鳞次栉比,连成一片,形成今日所言西关大屋。

    现存西关大屋,大至分为如下几种:一是典型的晚清旧民居,以当地流行的三间两廊为基础,并吸取了苏杭厅堂式布局;二是相对狭小的竹筒屋,常见一开或两开间;三是中西合璧的中、小住宅,屋内布局是中国特色,而外立面是舶来品;四是完全西化的小洋楼,从里到外彻底没有中国味了。

    无论是哪种形式,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门阔层高,用材与装潢都很考究,尤其是门廊的设计,特色鲜明,一般都装有角门、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这是西关大屋最显著的标志。

    我以为,西关大屋所承载的西关文化,是中国南方沿海商业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内陆文化与外来海洋文化冲撞交融的结晶。

 

图片

 西关老榕树

图片

 白色小洋楼

图片

 如今的西关大屋,住得不都是富人了

图片

 木趟栊,西关大屋典型的门廊设计

图片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图片

 

图片

 荔湾湖畔

图片

 西关异域风

图片

 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兼而有之的民居

图片

 晚清至民初老民宅

图片

 原装角门与木趟栊

图片

宝源路旧民居 

图片

 老街风景

图片

 竹筒屋通天梯

图片

 古旧繁华间

图片

 西关水巷

图片

 

 

 广州骑楼

    如果你去广州逛街,有一种建筑样式可能是你最常见、也是为你所最爱的。它们夹道而立,由立柱支撑起高大的穹顶,一面开敞,直临街道,另一面是房屋立面,门窗高大,宜为商铺;而穹顶之上,是高低错落的楼宇,为人起居宅住。这种状似长廊、底商高宅的建筑,就是大名鼎鼎的骑楼了。

    在骑楼下漫步,既不怕雨淋日晒,又可随时进店购物,还可浏览马路对面街景并呼吸新鲜空气,真的很是惬意。

    骑楼出现于20世界初,并在民国初期迎来了大规模建设高峰,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真正像样的骑楼就再没有开建过,老骑楼反倒是拆了不少。

    据说,如今广州现存骑楼式建筑,总计尚有36条街道,长度达20公里,主要集中在荔湾区、东山区、越秀区的几条老街上。而我在这里给大家展示的,是荔湾区恩宁路的骑楼与街景。

    关于骑楼的源起,流行着两种说法。一是“干栏”说,认为骑楼的鼻祖是古越族人的“干栏”式建筑,适应了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二是“洋用”说,认为骑楼是外来文化影响、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们结合原住民建筑特点,融合了罗马柱、哥特式、巴洛克式等西洋建筑风格,使之洋为中用,用来经营铺面、招揽顾客,十分适宜。

    从骑楼出现时期和现存实样分析,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最起码在廊柱、廊眉等设计处理上,明显地具有“欧陆风情”。

 

图片

 无骑楼,不街市

图片

 长廊无尽

图片

 坡上的骑楼

图片

 骑楼弯弯

图片

 骑楼下的手工铜品店,老板说:手艺快失传了

图片

 铜品店就在这道骑楼的街角

图片

 拐进骑楼背后的小巷

图片

 老墙上的涂鸦惊世骇俗

图片

 转过巷角,豁然开朗,这竟然是广州市区的风景

图片

 骑楼豪驾

图片

 骑楼背后的衰败

图片

 骑楼弧角

图片

 骑楼下的会馆

图片

 骑楼下的瞬间

图片

 

 

    沙面岛上

    如果大屋和骑楼,还让你觉得不够“欧陆风情”,那么去到沙面岛上,这个“风情”可能会扑面而来的。

    据说,沙面岛是广州旅游最有看头,也是中国大陆最为“欧风荡漾”的地方。

    不过,在我看来,沙面的建筑确实“很欧洲很欧洲”,但是它所包含的国耻,作为一个中国人,却是须臾不应忘记的!

    鸦片战争之后,这里成了英国、法国的租界,是中国领土上的“英法领土”,这一强行割让一直延续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不错,沙面的确洋味十足,但是,要像某些国人所言“为它的欧陆风情所陶醉”,在我却是万万做不到的。

    我可以欣赏它异国的美,却不能释然心中的痛。你可以斥我“国粹主义”或“冥顽不化”,但无论如何,沙面的欧陆风情中,总让我嗅到鸦片的毒味!

    沙面岛在广州市区西部,珠江白鹅潭之滨,看见著名的白天鹅宾馆,就到了。

 

图片

 沙面岛上沙面堂

图片

 

图片

 

图片

 教堂里排练的唱诗班

图片

 教堂门廊

图片

 法式建筑

图片

 街心花园

图片

 中外儿童雕塑

图片

 英式建筑

图片

 乐手

图片

 情侣

图片

 “租界”里的中国窗

图片

 

 

 珠江夜色

    一个城市,如果有一条江,就有了灵性。

    北京没有,所以北京是个缺少灵性的城市,并且它的水资源如此匮乏,我看迁都是早晚的事。

    广州有珠江,浩浩汤汤穿城而过;珠江有风景,明明灭灭灯火阑珊。

    广州因为珠江,使得“冷漠的商业”也蒙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温情。这让我因沙面而来的心理上的压抑,也爽爽地好了起来。陪伴我的当地记者站站长沈兄,看到珠江夜色之美,也忍不住动情,说:“我来广州这么多年了,却没在珠江边留过影呢。”

    我满足了他的愿望。因为有了人,珠江的夜景似乎又不一样了。

    总之,广州是个有江水的城市,也是个有故事的城市。来这里旅游,如果满眼都是高楼大厦、商街酒肆,而看不到她背后的那些故事,真真可惜了啦。

 

图片

 珠江船影

图片

 夜望“小蛮腰”

图片

 老桥夜色

图片

 留影

图片

 新桥夜色

图片

 


 

    

文章评论

琼柒柒

都很棒,不过个人最喜欢竹筒屋通天梯那一张....

子墨默

戴老师你都成了广州通了[em]e179[/em]

矢车菊

走了那么多次,终于挖着宝了,[em]e183[/em]辛苦您了![em]e176[/em]

吴小送

原来戴老师来了广州。。。欢迎啊!拍得真好。

乐老头

“一个城市,如果有一条江,就有了灵性”。一篇文章、一张照片,没有灵性,绝对写不到、拍不到这个水平。我都快成了你的“粉丝”啦。

橄榄树

水是有生命的,要我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建筑如此,土地如此,历史如此,文化也如此。生命的存在和价值,不只是眼睛来看,更需要心来体会和触摸。所以,你知道了很多曾经不知道的故事,知道了很多别人不知道的故事。。。。

Yuan

在广州呆了2年了 ,除了工作之余就是酒吧ktv 或者是在家睡觉,这些地方几乎没去过,也没看到过。唉···

等待戈多

广州去过多次却从未在意如此景色,谢谢你让我们知道了广州的历史厚重!

Sissi

[em]e179[/em]和12楼的感受一样。

矢车菊

军哥,我拿回家了![em]e183[/em]谢谢![em]e157[/em]

寒梅

广州之行已在筹划,带着戴老师指引的视角去,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