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之三:乔家大院故事多
山水清音
不曾想,从王家大院一路奔波这里时,竟是人山人海。先是买票遇到人潮,连导游票亦 是如此。几个人分别夹杂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耐着性子排队,待汗流浃背之下,好不容易拿到票了,可兴冲冲来到乔家大院门前的广场上,却瞅见了两条长蛇似的队伍,蜿蜒而来。
看着这密密匝匝的人堆,一下子傻眼了,这得等什么时候才能进去呀!几个人非常无奈地开始排队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仰着脖子依然看不到大院的门。实在熬不住了,想了一个不太体面的办法,随着治安警察夹在人头攒动中进去了。
这里依然如王家大院一样,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而且,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各个院落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精美细致的砖、木、石雕和彩绘艺术,依然让人美不胜收。
因先前看过《乔家大院》的电视剧,知道乔致庸用一生的奋斗,留下了这座气派之极的深宅大院。而此时,我的双脚正在迈过那高高、敦实的,陈旧的门槛。我的眼前,陈年的灰瓦灰墙,正悄悄引踱着我的身躯,还有思绪,一点一点向着苍老的时光深处走去。仿若那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匾一墙,甚至每一级台阶,一间房屋,都会繁衍出或动人或凄婉的故事。
前日写完了王家大院,笔下亦有江郎才尽之感,加之当日形形色色的游人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我们一行九人几乎是在焦灼和不安中囫囵吞枣般走完了乔家大院。以至于数月之后,再次回忆起来,依然觉得留存在大脑的记忆有些苍白和模糊,故而,下载了一片电视散文《乔家大院》,贴在此,用来了却自己一份沉沉的心意。毕竟,乔家大院,隔了山,隔了水,隔了旧时光,我已来过。
附原文: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乔家大院,这座随着影视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和《乔家大院》而红遍大江南北的民居,是与一个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就是乔家大院第三代掌门人乔致庸(yōng)。
经过一路颠簸(bǒ),我们风尘仆仆地来到这个位于山西省中部的祈(qí)县乔家堡(bǔ)村。这个小小的村镇,商业气息浓厚得令人吃惊:满街都是店铺,经营着各种山西特产、晋中美食以及跟“乔家”有关的旅游商品,到处人声鼎沸,人满为患。那情景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乔致庸这位传奇人物,不仅在生前造福一方,即使在他故去一个多世纪以后,依然让他的乡邻传承着他的精神,享受着他的福泽。
乔家大院的大门是一个高大的拱形门,门洞上悬挂着蓝底金字的匾额,上书“福种瑯(láng)嬛(huán)”四个大字,这是山西巡抚受慈禧面谕为褒(bāo)奖乔家而赠送的。进入大门后是一条长长的石铺甬道,将六个大院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和新院。每个大院都有着高大、精致的门楼和被人们摸得溜光圆滑的石鼓、石钟、拴马石,让人想象到当年这里车轿频繁、迎来送往的景象。
随着人流,穿行在乔家大院大大小小的院落之间,只见四围都是高达10多米的青灰色院墙,既庄重气派,又防火防盗。它的6个大院,20个小院,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院相通,真让人有着“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如果不是导游带着,还真会让人如走迷宫,摸不着东南西北。
那高高矗立的主楼,尖尖翘起的飞檐,那雕梁画栋的繁复,无不给人一种气度非凡的感觉。甚至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富含寓意的木雕,造型生动的砖雕,形态各异的石雕,全都让人赏心悦目。它的房顶也独具匠心,高低错落、平凸(tū)相间,趣味无穷;并且房顶与房顶之间都有通道相连,还有眺阁和更楼点缀其间,最妙的是连房顶上104个烟囱的造型都绝不重复。建筑的考究不禁让人想象着当年乔家实力的雄厚和事业的辉煌:到“在中堂”主人乔致庸执掌家政时期,乔氏家族在全国各地拥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3000多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因为屡遭内忧外患,有一年国库总收入仅为700万两白银。当真可谓富可敌国!
其实,富可敌国的乔致庸一生节俭,从不奢侈浪费,耽(dān)于享乐。只是在他晚年,目睹国家被列强欺凌,大量白银流向国外,他痛心疾首,才开始投入巨资,修建这所豪宅。他在爷爷乔贵发修建的老院四周,购置地皮,大兴土木,又扩建了三个大院,使之成为连成一体的封闭式城堡建筑,奠定了现在乔家大院的基础。
行走在这座历尽沧桑的老宅间,听着乔致庸传奇般的经历,让我们在深深赞叹的同时,不由想从他的成功中探寻到对我们后人的启迪。
首先一点就应该是他心怀仁义,诚信经商。年少时的乔致庸读书用功,本来想走科举仕途的道路的,可是乔家的事业突遭危难,兄长和父亲又先后病逝,把一副振兴家业、光大门庭的千斤重担搁在了乔致庸肩上。受命于危难之际,扶大厦于将倾之中,年青的乔致庸从此弃儒从商,走上了一条崎岖艰险、充满挑战的道路。有着雄才大略和独特眼光的乔致庸,从包头的祖业做起,历经无数风浪,一步步将乔家的事业做大做强,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辉煌。
尽管弃儒从商,但是,浸润于乔致庸身上的仁义道德、儒家思想却贯穿着他的一生。乔致庸经商的理念是“一信、二义、三利”,即信义为先,诚信经商。乔家经营的米面粮油,质量好,分量足,价钱公道,是顾客极为信任的品牌产品。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为避免茶叶在长途运输中的损耗,乔致庸将每块一斤的茶砖做成一斤一两。民国六年,因为受战乱影响,包头皮毛堆积如山,驼绒价由每斤现洋1元多降到1角多钱,许多皮毛商亏损破产。在这关键时候,乔致庸挺身而出,集资开设“公益泰”商号,收购皮毛,虽然自己损失惨重,但是,让许多皮毛商人免遭破产,整个皮毛行业得以为继。
其次就是敢于冒险,心怀天下。当时因为战乱和太平军起义,造成了丝路和茶路的断绝,这对主营丝茶的乔家是一个灭顶性的打击,乔致庸的大哥就是因此一病不起的。乔致庸接手生意后,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湖南、福建、两广、江浙这些产茶、产丝地,硬是在兵荒马乱、险象横生的危境中,疏通了茶路、丝路,并且将商业触角一直伸向新疆塔城、中俄边境乃至俄罗斯腹地,挽救了数以万计的茶工、丝农、商人、船工、驼工的生计。
乔致庸有着敏锐的眼光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当时因为战乱和兵匪横行,商人携带现银十分不便,乔致庸看到了票号的巨大空间和广阔前景,从此把“汇通天下”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利用自己的财力一口气开了大德通、大德恒两家票号,并和其他晋商一起,将分号铺向全国各大城市及商埠(bù)码头,形成一张巨大的商业网络,奠定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基础。
再次就是慧眼如炬,任人惟贤。如当他知道蔚长厚票号福州分庄的经理阎维藩(fān)(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潘为严的原型)因与东家不和,辞职返乡后,便派自己的儿子备了八抬大轿在阎维藩必经的路口迎接,两班人马在经过几天的等待之后终于迎到阎维藩,让这位商界奇才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了报答乔致庸的知遇之恩,在他主持乔家大德恒票号以来的二十六年间,殚(dān)精竭虑,使得票号的生意日益兴隆,逢账期按股分红均在八千到一万两之间,为乔家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乔家还有着严格的号规和家规,这也是乔氏事业兴隆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如号内员工包括掌柜在内,一律不准嫖妓纳妾;所有员工不准赌博、吸食毒品;所有人伙按在号地位和身股大小,层层节制。乔致庸以身作则,他不仅从未纳妾,而且家中连女佣都不用年轻女子。他告诫儿孙戒“骄、贪、懒”,若儿孙有错,则责令跪地背诵《朱子格言》;如果浪费粮食,则命跪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直到承认错误,磕头谢罪。
在当地,最让乡邻感念的就是他身上那种宽厚仁义的精神。每逢大灾,乔家都要救济灾民,乔致庸还规定,赈(zhèn)灾的粥要用毛巾裹起来,打开时不能散,插上筷子不能倒;平日里,谁家有困难,乔致庸总是慷慨解囊,热心相助;每逢过年,乔致庸都要带着儿子,载着米面,亲自送往贫困人家;在他们家门外,总是拴着3头牛,谁家有需要就牵走,傍晚送还就行……有一次,一伙土匪盯上了乔家,可是,无论如何重金利诱,在村里都找不到愿意做内应的人,最后只好作罢。
然而,鼎盛一时的乔家连同辉煌数百年的晋商最后都无可挽回地衰败了,衰败在那个风雨如磐、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列强蹂躏(róu lìn)、割地赔款、兵匪横行、苛捐杂税,使得整个中国积贫积弱,萧条一片;一次次战火所及,店铺关门,百业凋敝,商家民家被洗劫一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乔家从“走西口”开始几代人闯荡出来的事业,连同以商富国的美好愿望,一起湮(yān)灭在那茫茫的黑夜之中……
所幸的是还有这座“乔家大院”,在历经两百多年的沧桑后依然完好地站立在这里,供我们后人参观仰望,追念深思。对比乔致庸以义为先、诚信经商的风范,我们的某些商家不择手段地牟(móu)取利益、最终自砸招牌的行为,显得多么浅薄和短视!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乔致庸深沉的目光在注视着我们,谆谆告诫着我们,要珍惜这国泰民安的大好时机,要大显身手,让我们自己、也让我们的祖国,富强一些,再富强一些!……
文章评论
太行风
感谢为我们山西宣扬晋商文化。晋商“诚实守信、汇通天下”的精神,依然是今天经商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