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代著名人物录

个人日记

 


赵率教(?-1629)
陕西人。万历中,官延绥参将,屡立战功,升副总兵。天启初,率家丁至前屯,编难民为兵,军府粗立,升右都督,山海关总兵官。与满桂相友善。宁远被围,桂责他不亲自赴援,遂有隙,桂召还,令他统关内外兵,移镇宁远。清兵南征朝鲜,督兵牵制,无功,移镇锦州。清兵围锦州,固守二十四日,围解。时桂亦立功宁远。因称“宁、锦大捷”。崇祯初,移镇永平,兼辖蓟镇八路。清兵南下,战于遵化,中流矢死。

宝鸡市

党崇雅(?—1666)
陕西宝鸡人。明天启进士。在明朝官至户部侍郎。顺治元年(1644)被举荐出任新朝刑部侍郎。次年疏请颁恩赦令,以免株连。被采纳。历官刑部、户部尚书、国史院大学士,加少傅加太子太傅。顺治十二年告退。康熙五年卒。

杨畏知
宝鸡人。崇祯中,官云南副使,讨平武定土官吾必奎反,击杀沙定洲叛众甚多。唐王时任右佥都御史,巡抚云南。为孙可望所败,逃归阿迷。复被可望战败,被俘,与可望共誓匡扶明室,永明王加封为兵部尚书,因至肇庆为可望请封事,与可望相牴牾。知可望杀严起恒等,痛哭自劾,语多侵可望。可望怒,使人召至贵阳,面责,畏知愤极,除头上冠击可望,被杀。

陈仓区
史玉孝(1933-)
宝鸡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兰州等战役。1980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南京军区副政委、政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歧山县
神农氏(?-?)
即炎帝。传说中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我国中原地区部落首领。姜姓生于姜水(陕西岐山县东),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河南淮阳县及安徽亳州市一带),后徙鲁(山东省),起于烈山(湖北随州市),号烈山氏。人身牛首,以牛为图腾。即相当于原始农业,进入削耕翻土、饲养牲畜、以及从事原始制陶和开始纺织操作的时代。他用木制作耒耜,教育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尝遍百草,发现药材,以药治病。曾作五弦琴,将八卦变成六十四卦。

周文王(?-?)
姓姬,名昌。西周建立者。承父季历,任周族首领,实行德治,以宽和政治,按纳诸侯,使周族很快发展起来,商纣封其为西伯。不久出兵伐商,建立华夏部,将国都由岐邑迁到丰(陕西长安沣河以西),史称西周。

周武王(?-?)
名发。文王子。继位后,用姜尚、周公、召公、毕公辅政,继承父亲遗志,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率兵伐商。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建立西周王朝,定都于镐。实行分封制度,封贵族、功臣为各地诸侯,加强对全国统治。灭商两年后病卒。

周成王(?-?)
名诵。其父武王死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平定武庚与管叔、蔡叔等叛乱。后年长亲政,营建洛邑,东伐淮夷,继续分封诸侯,周王朝疆域进一步扩大,政局安定,边境息慎(肃慎)族来朝。

周康王(?-?)
名钊。成王子。由召公、毕公辅作即位,去奢崇俭,简政安民,保持着成王以来的安定局面,史称“成康之治”。

周昭王(?-?)
名瑕。康王子。即位后,周朝统治开始衰落,多次南伐荆蛮,最后死于南征途中。

周穆王(?-?)
名满。昭王子。五十岁即位,曾西征犬戎,东伐徐夷。因边境各族反抗,诸侯不睦,采用甫侯建议,加重刑罚,详订五刑三千条。名曰《甫刑》,或称《吕刑》。

周厉王(?-前828)
名胡。懿王孙,夷王子。暴虐好利。用荣夷公执政,实行专利政策,垄断山林泽的收益。人民不满,又令卫巫监视“国人”,杀死议论朝政的人,激起人民反抗,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他出奔于彘,朝政由召公、周公执掌,号曰“共和行政”。十四年后,死于彘。

周宣王(?-前782)
名静,又称靖。厉王子。厉王奔彘后,匿居于召公家,前828年即位。改良政治,“不籍千亩”(废除籍田制度,一说废除籍田上的奴隶集体耕作),多次对淮夷、荆楚、玁狁用兵,初胜后败,损失大量人力物力,于是“料民”(检核户口)于太原。

周幽王(?-前771)
宣王子。前782年即位。用善谀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残酷剥削人民,加之遇上地震和旱灾,人民痛苦不堪。又宠爱王妃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前771年,申后父申侯联合缯侯和西部的犬戎族举兵攻周,他被杀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

周平王(?-前720)
姓姬,名宜臼,又称宜咎。幽王子。申后所生。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灭西周后,被申侯等立为周王。因镐京残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此后周朝日益衰微,诸侯互相兼并,大国争霸,政由方伯。

周显王(?-前321年)
名扁。威烈王之孙。前369年继其兄烈王喜即位。前364年,贺秦献公,献公称伯(霸)。过四年,又致文武胙于秦孝公。前344年,秦以霸主会诸侯于周。前337年秦惠王立,次年周王致贺。前325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均称王。

周赧王(?-前256)
名延。前315年即位。当时,周王室微弱,并分裂为西周、东周两部,遂徙都西周。前256年,秦昭王攻西周,西周尽献其地。赧王卒,东西周均为秦所灭。

周公旦
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武王即位,他辅政伐纣灭商。周朝建立,被封于鲁,但不就封,留于朝中辅政。因食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他摄行王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服。联合纣子武庚及东方夷族反叛。他率兵东征,平定叛乱,继续大规模分封诸侯,并兴建洛邑,作为东都。又吸取先代历史经验,厘定礼乐刑罚制度,主张“明德慎罚”,使朝统治得以巩固。后成王年长,乃返政于成王。

李俊
岐山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累官吏科给事中。时帝耽于玩乐,群小乱政,大臣不称职,爵尝太滥,工役过烦,进献无厌,流亡未复业。帝优诏报闻,降李孜省为上林丞,邓常恩为本寺丞,继晓革掉国师为民。举朝大悦。出为湖广布政司参议。弘治中,官山西参政。

凤翔县
杨炎(727-781)
字公南,号水炎山人。陕西凤翔人。唐大臣。初为河西节度府掌书记,迁礼部侍郎,知制诰,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官至宰相。其推行的“两税法”对唐朝财政及后世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霍瑄
凤翔人。由乡举入国学,授大同通判。正统二十年(1447),因推荐就任大同知府。也先挟持英宗至城下,他出城拜见,叩马号泣。也先众兵拔刀叱之,不为之动。英宗嘉叹。诏任山西右参政,仍治府事。英宗复位,历任工部右侍郎。成化初,屡为言官所弹劾。命致仕。初治郡有名声,晚节不检点。卒于京师。

袁应泰(?-1621)
凤翔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临漳知县,筑长堤,御漳水,调繁河内,穿太行,引沁水,修成二十五堰,灌溉田数万顷,邻邑皆得其利。以按察使治兵永平。辽事棘手,应泰练兵缮甲,修亭障,饬楼橹,关外所需刍茭、炎药等供应及时,深受经略熊廷弼信赖。累升兵部右侍郎,巡抚辽东。谋复抚顺,然用兵非其所长,规画颇疏。天启改元,清兵攻沈阳,城破自缢死。赠兵部尚书。

刘之勃(?-1644)
凤翔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行人,升御史。上节财六议。十五年出按四川。张献忠破成都,被杀。

陇县
张仲实(1903-1987)
翻译家。陇州(今陇县)人。1929年赴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大学、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部长、《世界知识》主编、《大众生活》编辑、生活书店总编辑。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1940年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编辑部主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国际问题研究组组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科、教育科科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处处长,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翻译局副局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参加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的编译和部分译文的定稿工作。译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斯大林《论民族问题》等。

太白县
麟游县
扶风县
窦滔(?-?)
宝鸡扶风人。前秦安南将军。

张继孟(?-1644)
扶风人。万历末进士。由知潍县升南京御史。奏筹边六事。得罪魏忠贤,削籍归。崇祯二年(1629)起故官,多疏劾,得罪权臣,出为广西知府。用计鸩杀土酋普名声。迁浙江盐运使,得罪内官崔璘,降为保宁知府,不久进副使,分巡川西。与陈其赤等佐巡抚龙文光协守成都,张献忠陷城,被俘。不屈死。

千阳县
郭钦
西汉右扶风隃麋(今陕西千阳)人。哀帝时为丞相司直,执法不阿。鲍宣任豫州牧,行视郡县,所察烦苛,越出六条规定,被他奏免。后又奏免京兆尹薛修等。因劾宠臣董贤,降为卢奴令。平帝时任南郡太守。王莽执政,病归乡里。

段秀实(719-783)
汧阳(今陕西千阳)人。字成公。唐玄宗时举明经,弃去。后从军安西,累立战功,官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因军法严整,数年中吐蕃不敢侵犯。德宗即位,为宰相杨炎所忌,调任司农卿。唐建中四年(783年),朱泚据长安称帝,召其议谋,他伪与合,乘泚召他议事之机,突起以象牙笏猛击朱泚头。遂遇害。后追赠太尉。谥忠烈。

眉县
白起(?-前257)
战国时秦国名将。眉邑(今陕西眉县)人。为官秦国,作战有方,屡战屡胜。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攻克楚都郢(湖北江陵县西),以军功封为武安君。为秦国攻下和占领的城邑有七十余座,斩首达九十二万人之多。五十年,因与相国范睢意见不合,被逼自杀。

法正(176-220)
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人。建安初依益州牧刘璋,不受重用,为新都(成都附近)县令、军议校尉。后奉命邀刘备入蜀,遂献策刘备乘机取蜀。备得益州,历任蜀郡太守、扬武将军。220年,刘备自立为汉王,任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善出奇谋,曾建议备取汉中,被采纳,获得成功。卒后谥冀侯。

鲁芝(190-273)
扶凤郿县(今陕西西眉县东)人。家世为西州豪族。初为魏郡上计吏,转州别驾,深得雍州刺史郭淮器重,荐于公府。“高平陵之变”,斩关出洛阳告曹爽,劝其挟天子保许昌,曹爽不能听,被司马氏所杀,芝罪当诛,后被司马懿赦免。累迁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入晋,为镇东将军,封侯。为官清忠洁正,得到武帝嘉奖,迁光禄大夫。泰始九年死,谥贞。

鲁爽
祖籍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初为北魏荆州刺史。数有过失,惧诛,元嘉二十八年(451)叛归宋,授司州刺史。次年率军北伐,进至虎牢,以水军失利,退还。刘劭弑文帝,他与荆州刺史刘义宣起兵入讨,孝武帝即位,迁豫州刺史。孝建元年(454)与荆州刺史刘义宣、江州刺史臧质俱反,兵败被杀。

鲁宗之
鲁爽祖父。晋孝武帝时自关中流亡至襄阳,历官至南郡太守。义熙元年刘裕平定桓玄,起兵响应,以功授雍州刺史。又从刘裕讨刘毅,以功封南阳郡公。以屡建大功,惧不为刘裕所容,叛归后秦,病卒。

鲁悉达
南朝梁、陈时人。祖籍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侯景之乱,纠合乡人屯据新蔡,遣弟领兵随王僧辩讨侯景,梁元帝授以北江州刺史。敬帝时,保据五郡,独立于各割据政权之间。后地为北齐攻占,乃入陈,仍授北江州刺史,封彭泽县侯。官至吴州刺史卒,谥孝侯。

鲁广达
祖籍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初为梁邵陵王国右常侍,随王僧辩讨侯景,元帝授以晋州刺史。入陈,历为吴州、巴州刺史,以平周迪、华皎功,封中宿县侯。宣帝时,屡率军北伐,累迁至平西将军、都督郢州以上十州诸军事。后主即位,改封绥越郡公,征为中领军。隋军渡江,亲率士卒苦战,建康城陷,被俘。迁入长安,遇疾不治而卒。

张载(1020-1077)
字子厚。凤翔眉县(今陕西眉县)人。北宋哲学家。举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改云岩令。熙宁初,为崇文院校书,因疾屏居,旧衣蔬食,读书讲学。少喜谈兵,欲结客取洮西。向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讲学关中,称为“关学”,召为同知太常礼院,复以疾归,卒,嘉定时,谥明公。淳祐初,封郿伯。

张戬
字天祺,张载弟。举进士,授知金堂县,尝养老恤穷,召父老使之督教其子弟,讼狱日少。熙宁初,为监察御史里行,屡论王安石乱法害国,又劾曾公亮,韩绛等。安石执政,多次上书言事,出知公安县。年四十七而卒。

李达(1905-1993)
陕西眉县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二军团参谋长,参与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及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全国解放后,历任云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是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是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凤县
张珏(?-1280)
陇西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人。十八岁从军抗元守合州(四川合川县),以功升中军都统制。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与王坚在钓鱼城合力击退蒙古重兵。坚死后,为主将,练兵积粮,与元军长期对峙。德佑元年(1275年)升四川制置副使,知重庆府。次年,出兵解重庆围,收复泸州、涪州等地。祥兴元年(1278年)重庆被围粮尽,乘船突围被俘。押至安西(陕西西安市东北三公里)自缢而死。

汉中市

褒姒(?-前771)
褒国(今陕西汉中市西北)人。周幽王的宠妃,幽王废申后立褒姒为后,为讨褒姒欢心,举峰火谎报敌警,失信于诸侯。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与幽王被犬戎杀于骊山下。

留坝县
镇巴县
城固县
邓先
即邓公。西汉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景帝时,吴楚等七国反叛,他以谒者仆射被任为校尉击吴楚,返上书言军事,指出晁错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削藩,终于被杀,属于冤案应予纠正。景帝采纳其议,并任他为城阳中尉。为人多奇计,武帝建元中,举贤良,他当时居家,被起用为九卿,一年后谢病免。

张骞(?-前114)
陕西城固人。西汉大臣。初拜为郎官,应募为使,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五载,打通了从京城长安经河西走廊横贯亚欧非三大洲的大陆交通线,成为以“丝绸之路”著称的文化交流之路与东西方友谊的桥梁。

南郑县
李法
汉中南郑人。博通群书,为人刚直。东汉和帝时应贤良方正对策,除博士,累迁光禄大夫。曾上书认为朝政苛酷。宦官权重,外戚贵盛,被免为庶人还乡。后又历官谏议大夫、汝南太守。敢上谏,有政绩。

李固(94-147)
汉中南郑人。字子坚。少好学,常不辞辛劳步涉千里寻师。博览典籍,广交英贤,为士大夫所仰慕。东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公卿举对策,对时弊有所分析,直陈外戚、宦官专权之弊,任为议郎。永和中出任荆州刺史,旋迁太山太守。未几,迁将作大匠、大司农。冲帝时,拜太尉,并与梁冀参录尚书事。冲帝、质帝相继卒,他两次议立清河王为帝,遭权臣梁冀忌恨,被诬陷下狱死。

李郃
汉中南镇人。通晓《五经》及《河洛》风星,能预灾祸。初为郡吏时,不同意郡守赴京入贺窦宪纳妻,果然不久宪被逼自杀,唯独汉中太守免祸。后举孝廉,历官尚书令、太常、司空、司徒等。汉顺帝时卒,年八十余。

洋县
宁强县
佛坪县
勉县
西乡县
江隆基(1905-1966)
教育家。陕西西乡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留学日本。1931年留学德国。曾任旅欧华侨反帝同盟书记。1936年回国后,任陕北公学副教务长、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延安大学副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略阳县

铜川市

耀州区
傅亮(374-426)
北地(今陕西耀州)人。博览经史,善作文章辞赋,初为建威参军,后长期为宋武帝刘裕掌机要,官至中书令。武帝卒,受遗诏辅政,与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等废黜少帝,迎立文帝。元嘉三年为宋文帝年诛。

傅昭(454-528)
北地灵州(郡治今陕西耀州)人。初为齐丹阳主簿,明帝时,累迁至中书通事舍人。时任此职者,皆势倾天下,昭独廉静自守。入梁,历五兵、左民尚书,临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居官无所请托,不畜养私人门生,不谋取私利。终日笃学,至老不衰。时人皆重其道,宗其学。大通二年卒,谥贞子。

孙思邈(581-682)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人。医学家。少时多病而有志于医。治学至勤。并融贯经史百家学术,又兼通佛典。修隐太白诸山,行医民间。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先后以高爵召诣京师,固辞不就。是主张妇、儿设科的第一人。其医学代表作《千金要方》,集公元7世纪以前医学大成,又多自已丰富创造,对国内外古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被后人尊为“药王”。日本、朝鲜等国古代医学著作都奉《千金要方》为圭臬。

柳公权(778-865)
字诚悬。公绰弟。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人。杰出书法家。唐元和进士。穆宗时,诏为右拾遗侍书学士。大中年间,官至工部尚书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开国公。工书,楷书尤知名。初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又遍学各家之长,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世称“颜筋柳骨”。传世书碑甚多,以《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最著。卒,追赠太子太师。

王国
耀州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历官河南道御史、山东参政、右都御史。在职以公廉称。与弟吏部侍郎图并有时望,为党人所忌,乞休归,卒。

王图(?-?)
耀州人。王国弟。人称王天官,明礼部尚书。万历进士。授检讨。以右中允掌南京翰林院事。“妖书”事起,沈一贯欲兴大狱,他尽言规劝。屡升吏部右侍郎,掌翰林院。有宰相声望,为东林党人推重。四十五年京察,以拾遗落职。天启中为礼部尚书。被魏忠贤党刘弘先弹劾,革职。不久卒。崇祯初,赠太子少保,谥文肃。

宋师襄(?-1643)
耀州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官御史,巡抚河南,得罪魏忠贤,遂归。崇祯时,累迁至太常卿,致仕,李自成军克耀州,死。

张仲良(1907-1983)
陕西耀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耀县特支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1934年后,历任第三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关中分区军事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关中军分区司令员。1946年后,历任陇中分区专员、西北野战军第四军政治委员、青海省委书记。1950年后,历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甘肃省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是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张邦英(1919-)
耀州人。曾任中共耀县县委书记,陕甘边南区委书记、游击队政委,陕甘省委组织部部长,陕甘宁边区委组织部部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中共延属地委书记兼八路军三五九旅政委,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副书记、西北局秘书长,中共陕南区委第一书记兼第二野战军军政委。建国后,历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三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候补书记,民政部副部长。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至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宜君县
杨素蕴
陕西宜君人。顺治进士。历官知县、四川道御史、湖北巡抚。顺治末年,上疏参劾吴三桂越权限,擅作威福。提出要“防微杜渐”,被免官。“三藩之乱”起,补为湖广下荆南道,开谷城水运通道,供应军饷有功。

西安市

樗里子(?-前300)
名疾。渭南阴乡樗里(陕西西安西北)人。秦大臣。初由庶长至“右更”,以军功封严道,号严君,官至右丞相。能言巧辩,人称“智囊”。

张汤(?-前115)
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初为长安吏,后历任廷尉,御史大夫。曾与赵禹共同编定律令,并主办许多重大刑狱案件,阿顺帝意,用法严峻。建议铸造白金(银币)及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支持打击富商大贾政策,制定“告缗令”(奖励告发工商业者具报财产不实及偷漏财产税的法令),锄灭横行不法的豪强地主。后为丞相长史所告,自杀。

张安世(?-前60)
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张汤子。武帝时初为郎,后迁尚书令。昭帝郎位,任右将军、光禄勋,封富平侯。昭帝死。迁车骑将军,与大将军霍光共同废昌邑王,定策立宣帝,益封万六百户。光死,任大司马,领尚书事。为官恭谨,家富于财,有家僮七百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内治产业,殖其财货,其家资超过霍光。

张延寿
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张世安次子。宣帝时为中郎将侍中,后其父求帝将他出任外吏,为北地太守。岁余,转左曹太仆,历位九卿,其父死,嗣位为富平侯,封地租税收入岁千余万,上书让减爵邑,徙封平原。谥爱侯。

张贺
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张汤长子。武帝时得幸于卫太子,太子以巫蛊事败死,宾客皆诛,他赖其弟安世为之上书,得全性命,处以腐刑。后为掖庭令。宣帝小时收养掖庭,他视养甚周,后又使其读书,并为娶许妃,宣帝即位,他已死,追封阳都哀侯。

张彭祖
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张安世少子。小时与在民间的宣帝同学。荫父爵任中郎将侍中,张贺子早死,遂以他为继子。宣帝即位,以其父有德于宣帝,封为阳都侯。其子霸,年七岁,任为散骑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张临
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张安世曾孙,张勃子,娶成帝姊敬武公主为妻。父死嗣爵为侯。性尚谦俭,常言应以桑(弘羊)、霍(禹)骄奢致败为戒。将死,以其家财分施宗族归故。

张放
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张安世四世孙。张临子。嗣位为侯,成帝鸿嘉中,娶皇后弟许嘉女,帝为之主办婚事,宠幸无比。任侍中中郎将,曾常从成帝微服私游民间,斗鸡走马,无所不为。其家奴仗势杀人,妻掠妇女。成帝诸舅王凤等皆忌其宠。后为丞相薛宣、御史大夫翟方进劾举,被谪迁北地都尉。数月复征入侍中。为太后所责,遣就国悲病死。

张纯(?-54)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张放子。出身官宦世家,西汉末为侍中。光武帝时历职太中大夫、太仆、大司空等,辟举皆知名大儒。曾凿阳渠,通漕运。又明习典章故事,参与修订当时宗庙礼仪制度。死后谥节侯。

张奋(?-102)
张纯子。少好学,常接济宗族。明帝、章帝时历官左中郎将、将作大匠、太常、司空等职。在位无殊政异绩,以清白为人所称。

苏武(?-前60)
杜陵(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字子卿。汉武帝时为郎。汉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使持节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协利诱,欲使投降,不从,被流放至北海(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公羊生子始可释放。留居匈奴十九年,掘野鼠所取草果而食,杖汉节牧羊,节旄尽落。汉昭帝时,汉与匈奴和亲,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放回汉。神爵二年卒,年八十余岁。甘露三年(前51年),宣帝命画其像于麒麟阁,以彰其节操。

冯子都(?-前66)
名殷,字子都。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霍光管家奴。光执政时,权势极大,他因受主人宠幸,常与计事,朝廷百官都争与交结,卑身服事,视丞相如虚设。光死,妻显寡居,常与之淫乱。后以与霍禹谋反罪,被杀。

萧望之(?-前47)
西汉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人。后徙杜陵(今西安市),治《齐诗》,又从夏侯胜问《论语》,时称名儒。宣帝时历任谏大夫、平原太守、左冯翊、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官。其所建议多持重保守,反对纳粟赎罪、与乌孙和亲及设常平仓。曾主持石渠阁会议,评定儒生对《五经》的解释。元帝即位,以师傅特受尊宠。后为宦官弘恭、石显构陷,被迫自杀。

萧育
望之子。元帝时,初为郎,稍迁至御史,任茂陵令,历任司隶校尉、中郎将,冀州、青州刺史、泰山太守、大鸿胪等官。数免官,复起用。哀帝时,南郡江中多“盗”,他以严猛尚威,被任为南郡太守,平定群“盗”,后为执金吾,卒于官。

萧咸
望之子。为丞相史,举茂材,为好畤令,迁淮阳、泗水内史,任张掖、弘农、河东太守。在官有治绩,后免官,复为越骑校尉、护军都尉、中郎将,使匈奴,官至大司农。终于官。

萧由
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望之子。初为丞西曹卫将军掾,迁出使匈奴副校尉。后举贤良,官安定太守,治郡有名声。哀帝时,免为庶人。帝死,复为复士校尉,迁江夏太守,平定“江贼”成重等人的反抗斗争。有功增秩为陈留太守。后卒于中散大夫。家族官至二千石者六、七人。

冯奉世(?-前39)
西汉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人。后徙杜陵。武帝末,以良家子选为郎。昭帝时,任武安长。宣帝立,任卫侯,出使大宛。其时莎车贵族杀汉官员,破坏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他以节发诸国兵击破莎车,斩其王,返迁水衡都尉。元帝即位,为执金吾。永光二年(前42),又率兵击破羌人的反抗。升左将军,封关内侯。

冯野王
奉世子。其姊为元帝妃。宣帝时任当阳长,栎阳、夏阳县令。元帝立,迁陇西太守,有治绩,入为左冯翊,迁大鸿胪。成帝即位,出为上郡太守,京兆尹王章荐他可代大将军王凤,被凤以罪诛,他遂告归,为凤劾免。

汉元帝冯昭仪(?-前6)
西汉上党潞县人。后家徙杜陵。平帝祖母。冯奉世女。元帝即位,选入后宫。为美人,后五年生男,立为婕妤,与傅昭仪并受宠爱。其男立为信都王后,进为昭仪。元帝死,为王太后。随王归国,后徙中山。成帝征定陶王为太子,封其弟冯参为宜乡侯。哀帝即位,傅太后擅权,以旧怨诬其为祝诅,逼迫自杀。被诛连者数十人。

冯立
奉世子。通《春秋》,初以父任为郎。元帝竟宁中,以王舅出任五原属国都尉,迁五原太守,后继其兄野王为上郡太守。居职公廉,治行亦与其兄相似,吏民美其行,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后迁东海、太原太守,前后更历五郡,所在均有治迹。年老卒官。

冯参(?-前6)
奉世子。学通《尚书》,少为黄门郎给事中,宿卫十余年,成帝时,任上河农都尉,为代郡、安定太守,复为谏大夫,后封宜乡侯。哀帝即位,帝祖母傅太后用事,以宿怨杀中山太后,他以太后弟被诛连,自杀。

朱博(?-前5)
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家贫,少时为亭长,伉侠好交。升栎阳令,历仕数县迁冀州刺史,转并州刺史,再迁琅邪太守、左冯翊。为人多智,有权谋,以武吏出身,不习文法,治郡多用权术。敢诛杀,使下吏不敢相欺。后为廷尉,升后将军,京兆尹、大司空,转御史大夫,代孔光为丞相,封阳乡侯。因与傅宴相结阿附傅太后,为彭宣劾奏,下狱自杀。

谷吉
元帝时任卫司马。初元四年(前45),匈奴郅支单于侍子由汉回匈奴,他奉命护送。御史大夫贡禹等主张送至边塞而返,他上书,愿送至单于庭,以示信义,卒为郅支单于所杀。

谷永
西汉长安人。谷吉子。元帝建昭中,为太常丞。成帝即位,被举待诏公车,对策佳,被召见,擢为光禄大夫,出为安定太守,徙北地太守,后征入为大司农。通经书,尤明于《易》,多次上书言事,以灾异推论政治得失,批评皇室奢糜、后宫妒乱,而阴为专权外戚大将军王凤颂美,故为王氏所厚。

任氏
西汉初年宣曲(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秦时为督道仓吏。秦末,天下动乱,别人争取金玉,他独收藏粮食。楚汉之争时,民不得耕种,米贵至石万钱,他出售粮食,成为巨富,并购置土地,经营农业,以节俭自持,故富及数世。

毋盐氏
一作无盐氏。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大高利贷主。景帝时,吴楚七国举兵叛乱,长安列侯封君赍装从军,向市中高利贷者借钱,均因关东成败未决不肯贷予,他独出贷千金,其息十倍,三月后,吴楚之乱平,他一年之中,获利十倍,因此富显关中。

王孙卿
一作王孙大卿。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以经营贩豉至巨富,家财巨万,复以财养士,与豪杰相交,势倾一方。王莽时,被任为京师市与,汉东市令。

樊少翁
西汉末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从事商贾,经制作与经营豆豉致富,家财至巨万,与王孙卿俱闻名于时。

萭章
字子夏,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以豪侠闻名。家居城西柳市,号曰“城西萭子夏”。任京兆尹门下督,相随至宫廷,侍中诸侯贵人争与揖礼,而不与京兆尹言,与中书令石显相善,两人相互援护,故势倾一方。成帝初,石显免官,他遂为京兆尹王尊所杀。

陈遂
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宣帝在民间时,曾与之相交,一同博弈赌钱,常输于宣帝。宣帝即位后,被任为吏,官至太原太守。宣帝曾赐书于遂,因其旧谊进行调侃说:“现在你官尊禄厚,当可补偿以前所输之钱了。”元帝时,擢京兆尹,升廷尉。

陈遵(?-约24)
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陈遂孙,少孤,初为京兆史,放纵不拘。哀帝时,任郁夷令。王莽摄政,为校尉,因镇压赵朋、霍鸿起义,封嘉威侯。嗜酒,每与宾客饮,辄关门使不得出,非醉不休,后历任河南太守、九江与河内都尉。常交游吏士,宾客满门,酒肉相属,昼夜呼号。更始政权建立,被荐为大司马护军,出使匈奴,返,更始败,被杀。

王盛(?-23)
西汉末新莽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本为长安卖饼儿,王莽称帝,以哀章进献所造符命有王盛之名,乃从平民擢为四将之一,任前将军,封崇新公,以示遵应符命。地皇四年(23),绿林军入长安,新莽政权被推翻,他与王莽同被杀于长安宫中渐台。

王兴(?-18)
西汉末新莽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本为西汉城门令史。王莽称帝时,因哀章进献年造符命有王兴之名,莽欲伪托符命以惑众,遂将他从布衣擢为卫将军,封奉新公,与甄丰、孙建、王盛合为四将。始建国五年,莽孙宗以僭逆罪自杀,他娶宗姊妨为妻,被诛连治罪,自杀死。

景丹(?-26)
冯翊栎阳(今陕西临潼)人。少学长安。王莽时举四科,为固德侯相。后归附刘秀,为光武朝二十八将之一。从征河北,大破王郎军于南栾,以功拜官骠骑大将军。建武二年(26)定封栎阳侯,从击五校有功。不久病死。

宋弘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新莽时为共工(少府)。刘秀称帝,征拜为太中大夫。后拜大司空,举荐贤士三十余人,或至公卿。光武曾拟以湖阳公主再嫁,弘以“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拒之。后免官归家卒。

宋汉
宋弘族孙。以经行著名,举茂才,四迁西河太守。汉顺帝时又历官东平相、度辽将军、太仆、太中大夫等职。为政威恩并施,以名节著称。

冯衍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少能诵《诗》,年二十博通群书。王莽时曾被更始将军廉丹辟为掾。光武帝时任曲阳令,迁司隶从事。因交结外戚免官。是著名辞赋家。平生不得意,所赋多是感慨之作。

廉范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豪族。初在京师受业,从学于博士薛汉。薛汉因事被诛,门生故吏无人敢视,范为之收敛,因此知名当时。明帝时举茂才,迁云中太守,破匈奴,境内安定。后历官武威、武都、蜀郡等太守,所在称治。因犯法免官,居家治田,赈恤亲友。与洛阳人庆鸿为刎颈之交,时人称为“前有管鲍,后有庆廉”。

杜缓
祖籍南阳杜衍,迁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杜延年子。少为郎,宣帝本始年间以校尉从蒲类将军赵充国击匈奴,返迁为谏大夫。累官上谷都尉、雁门太守。父死嗣爵,任太常。元帝即位,谷贵民流,西羌反叛,上书捐助钱谷以助官用,前后数百万。

杜钦
延年子,杜缓弟。家富而目编盲,故不好为吏。为人深博有谋略。时王凤为大将军辅政,知其才,任为武库令,职闲无事,惟参予谋议。国家政治军事谋画,凤常与商议,当时朝廷重大决策,多出于其谋。后为议郎,以病免。

杜业
杜缓子。嗣父为侯,任太常。不事权贵,与丞相翟方进相违,坐法免官。后复为函谷关都尉。曾上书指出外戚王氏世代专权,下自佐史上至大吏均为权臣之党,为外戚王氏忌恨,后左迁上党都尉,并以选举不实免官。

杨政
字子行。京兆(治今陕西西安)人。少从范升受业《梁氏易》。善谈经学,京师称为“说经铿锵杨子行”。生徒多至数百人。章帝时官至左中郎将。为人不拘小节,果敢自负,曾拦驾乞求其师范升。

杜畿(163-224)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初为郡吏,后举孝廉。曹魏时历任护羌校尉、河东太守、尚书仆射击等。在河东十余年,宽猛相济,减轻徭役,鼓励农耕,兴办学校,政绩常居全国之最。魏文帝时,因试御船溺死。谥戴侯。

杜预(222-280)
字元凯。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魏幽州刺史杜恕子。袭祖爵丰乐亭侯,初仕魏拜尚书郎,转参相府军事。入晋,授河南尹、度支尚书,掌管全国财赋。咸宁四年(278年)羊祜死,代祜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后从荆州发兵平吴后,以军功封当阳县侯。晓律历,擅文章,太康五年死,谥成。

杜乂
晋成帝皇后父,杜预孙。性纯和,行为举止适度,有盛名于江右,得到王羲之、桓彝等赏识。初为公府掾,袭封侯,终于丹阳丞。

晋成恭杜皇后(321-341)
即杜陵。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东)人。东晋丹阳丞杜乂女。晋成帝咸康二年(336),立为皇后。咸康七年死。

王堕
京兆霸城(今陕西临潼西)人。博学有雄才,明天文图纬,性刚峻疾恶,好直言,深得苻洪、苻健赏识,官至宰相。苻生时,为司空,因疾恶佞臣董荣、强国等,被诬陷致死。

段业(?-401)
京兆(陕西西安市西北)汉人。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建立者、武宣王。博涉经史,有谋略之才,信卜筮、谶纬。初为后凉太祖吕光部将杜进僚属。吕光称大王,授后凉参军、尚书、建康太守。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沮渠蒙逊与其堂兄沮渠男成起兵反叛,拥立段业为王。建元,史称北凉。隆安三年(399年)即北凉王位,改年号为天玺。隆安五年,被沮渠蒙逊所杀。

韦叡(442-520)
京兆杜陵(郡治今陕西长安)人。少好学。初为雍州主簿,累迁至上庸太守。率众随萧衍于襄阳起兵,建谋划策,皆被纳用。及平郢州,授以江夏太守,行郢州事。梁国建立,迁廷尉,封都梁子。复出为豫州刺史。天监四年(505)督众军北伐,攻克合肥。次年又率军增援弱徐州,击败北魏数十万军队,进爵为侯。官至护军将军。卒,谥号严。

杜崱(?-553)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世代徙居襄阳。少以胆勇著名于乡里,初为湘东五绎参军,累迁至新兴太守。太清二年随雍州刺史攻荆州,率部归湘东王绎,被授为武州刺史,封枝江县侯,随王僧辩讨平侯景,迁江州刺史。又随讨北齐将郭元建、湘州长史陆纳,皆有战功。承圣二年卒,谥武。

杜龛
崱侄。少以骁勇著称,善用兵。太清二年与崱归于湘东王绎,授以郧州刺史。封中庐县侯,随王僧辩讨平侯景,论功为第一,迁东扬州刺史。历转吴兴太守、南豫州刺史。后为陈霸先所杀。

王世充(?-612)
字行满。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隋末割据者。文帝开皇间,任左翊卫,拜仪同,转兵部员外郎。炀帝大业中,累迁江都(江苏扬州)丞,兼领江都宫监,迁吏部尚书,封郑国公。618年发动宫廷政变,占据东都,成为唐初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杜顺和尚(557-640)
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人。隋唐高僧,华严宗创始人。未足十岁,能成诵大乘之法。年二十,因师兄有军旅之患,他代之从军,并替之受笞刑。为隋文帝所尊重,月给奉养。唐时太宗常引入宫内,问经传教,著有《华严五教止观》一卷。

李密(582-618)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末瓦岗军首领。早年以父荫为炀帝侍卫。隋大业九年(613年),参加杨玄感起兵反隋。曾多次献计不为用。玄感兵败被俘,后逃脱。十二年,入瓦岗军,为翟让献计,杀隋大将张须陀。得翟让信任,自统一军。次年袭兴洛仓,开仓振贫,军力大增。推为全军之主,号魏公,年号永平。中原各部义军及隋地方官吏纷纷归附,成为反隋主力军。后向称帝的隋越王侗称臣,接受官爵号。唐武德元年(618年),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入关降唐。不久叛唐东走,至熊耳山(河南宜阳县)为唐军截杀。

杜如晦(585-630)
字克时。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唐大臣。隋工部尚书杜杲之孙。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升陕州总管府长史、秦王府府属,随李世民四处征讨,屡出奇策,升任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位列十八学士之首。参与发动“玄武门政变”后,因功升为太子左庶子、兵部尚书,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同被推为唐初一代贤相。

阎立本(?-673)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