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赞颂——佛佑天下

个人日记

 

 

 

 

 

 

 

 

 

 

 

 

 

 

 

 

 

 

 

 

 

 

 

 

 

 

 

 

 

 

 

 

 

念佛赞颂
       念佛的功德无量无边,这是佛弟子的基本信念。这个信念之所以在佛弟子的心中毫无动摇,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弘愿真实不虚。念佛功德就是十方诸佛都赞叹不尽,何况凡夫!末学不顾自身愚鲁,拟从四个不同角度,冀赞念佛功德于万一,以表自己欢喜念佛之忱。
本文所说的念佛是指完全立足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完全依据善导大师思想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念佛超胜普贤行普贤行有因位普贤行和位后普贤行。因位普贤行是指尚未成佛的菩萨,所修持的普贤十大愿行。本文所说的普贤行指的就是因位普贤行。
位后普贤行有两种情形。1、是已经成佛,示现为菩萨,行普贤十大愿行。其本质是佛行。2、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依靠弥陀愿力,于十方国土行普贤行,由于仰仗了弥陀的愿力,其本质也是佛行。
本文讨论的普贤行不是指位后普贤行。如果把念佛和普贤行作对比,自然得出以下结论:1、行为性质和所被根机不同:念佛是专修,适于上中下所有根机,而普贤行是杂修,只适于上等根机。2、修行理论依据不同:念佛是完全立足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贤行是通过菩萨万行来积累福德智慧资粮。3、往生情形不同:念佛人在阿弥陀佛和无量圣众接引护佑下,往生净土。普贤菩萨是十大愿行引导往生净土。此种不同表明阿弥陀佛特别慈悲罪恶生死凡夫,正如善导大师说的“心偏愍念常没众生”。4、功德圆满时间不同:《无量寿经》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昙鸾祖师说:“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即念佛人在往生之前,于念佛当下,功德就圆满了。
 
   《普贤行愿品》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即普贤菩萨在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功德方才圆满。
 
  印光大师说:“(念佛人)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太子刚出生,虽无知无能,却富有四海,贵于百官。念佛人虽无修无证,却拥有阿弥陀佛的圆满功德,远胜于有修有证的菩萨、罗汉。
 
  善导大师称念佛人为“人中上上人”。《无量寿经》说念佛人是佛的“第一弟子”。凡欲希求现在当下具足圆满功德,应当完全立足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依据善导大师思想,做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能杂行杂修,即便能够修持普贤十大愿行,当下都没有圆满功德,何况其他杂行杂修。
 
  念佛人一定要牢记“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二、念佛具足德本《无量寿经》说:“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具足德本愿。
 
  诸菩萨众”是指十方国土中信受奉行《佛说阿弥陀经》的一切众生。《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即念佛人就是菩萨。宋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一切佛刹声闻、菩萨,闻我名号,证无生忍,成就一切平等善根,住无功用,离加行故,不久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住无功用”表明只须念佛名号,无须其他修证,即便有所修证功德,也弃而不用,即无修无证的念佛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其中“离加行故”表明念佛人不须要,也不能附加修持其他行法,即专念弥陀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本愿。
 
  《毘尼日用切要》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此法语表明持戒人必须附加修持持咒,否则戒行不清净,功德不圆满。
     念佛行不同于其他行法,不须要任何加行,其原因在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来如此。所以阿弥陀佛的具足德本愿中的“修菩萨行,具足德本”中的“修菩萨行”,不是指菩萨万行,而是指专称弥陀名号。“具足德本”意思是圆满具足一切功德,圆满具足一切善根福德因缘。根据经文“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德本就是指功德;根据唐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中的“具诸善根愿”,德本就是指善根;根据《佛说阿弥陀经》,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德本就是指善根福德因缘。综合以上分析,具足德本愿的含义为:十方众生,闻信受持阿弥陀佛名号,当下(立刻)具足圆满功德,当下具足一切善根福德因缘。如果不是这样,阿弥陀佛就不成佛。
  三、念佛奉行众善念佛之外的一切善行,可概括为“三福”,即是《佛说无量寿观经》中的“当修三福”。《观经》说:“此三种业(三福),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善导大师在解释这句经文时,用了“引圣励凡”四个字。“引圣励凡”就是引用圣人(诸佛)之事,来鼓励、来激励凡夫。“引圣”表明所引用的“三福”,是诸佛圣人之事,即“三福”是诸佛成就净土之因,经文说为“乃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如果把“三福”理解为凡夫往生净土之因,即理解为凡夫之事,则既无经文依据,又不符合善导大师的解释。“励凡”即激励凡夫。有两方面含义:1、诸佛净土以“三福”为因,必然妙好,激励凡夫生起欣求心。凡夫不修“三福”,故秽土众苦充满,激励凡夫生起厌离心。2、是激励,而不是要求。即激励凡夫力行众善,但不具体要求。
依据善导大师的解释,可避免产生两个误区:1、认为既然念佛功德圆满,念佛必定往生,就不要修三福,就不要力行众善。此认识忽略了诸佛众善奉行的教诲,不可取。2、认为如果不修三福,不行众善,念佛功德就不圆满,念佛就不一定往生。此认识抹杀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和大愿大力,不可取。念佛人既要带头模范地念佛及宣传念佛法门,也要做众善奉行的表率。
 
四、念佛志向远大
  由于念佛能够圆满具足一切善根福德因缘,所以念佛具有三大利益:1、当下现在,消灾免难,所求如意。2、临命终时,佛来接引,决定往生。3、往生之后,乘佛愿力,广度众生。依据善导大师的教判思想,念佛法门属于顿教。顿教法门特点是法门利益一得全得,一失全失,不存在半得半失的情况。
 
  因此,希求法门利益的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只希求现在的所求如意,而忽视将来往生净土,表现为现在能勤于念佛,而不下决心尽此一生专修念佛。如此念佛,所求就难以如意。必须下定决心,从当下起,尽此一生,专称弥陀佛名。下决心的形式多样,或于佛像前庄严宣誓,或读诵《发愿文》、《净土文》、《佛说阿弥陀经》等(读诵其中一种二种均可),或在心里暗下决心。不管哪种形式,只要决心一下,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和极乐圣众,绝对立即就清楚知晓。2、心无希求现在利益,只求临终往生,所以打算现在暂不念佛,等将来临终时再念佛。这也是错误想法,因为世事无常,祸福难料。3、不把念佛当作终生的依靠,把念佛当作手段,用闭关念佛,或其他一时的精进等形式,希求达到某种修证,这样念佛偏离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即便有了修证,当下也无圆满功德,何况还没有修证。4、心中已经下定决心,尽此一生专称弥陀名号,已经决定把念佛当作终生的依靠,但深耻于自己业障厚重,深耻于自己懈怠念佛,希求通过闭关念佛的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心志,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欢喜念佛,精进念佛的人。这种闭关念佛声声具足无上圆满功德。如此念佛,上根之人,虽无希求修证,而自然有修证。虽有修证,也弃而不用。因为因地的任何修证,其功德智慧都不是无上圆满的,也无法和阿弥陀佛名号相比较。善导大师口念一佛,出一光明,如此修证,尚自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便是例证。5、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欢喜念佛,精进念佛的人,最好方法是把闻法学习和念佛结合起来。凡夫的本性是愚痴和懈怠。学习法义可除愚痴邪见,勤念佛可除懈怠懒惰。即边学习法义,边念佛,再学习法义,再念佛。这样经过反复地学习法义、念佛名号的过程,自然就能把自己锻炼成具有正见,且又欢喜念佛的人。

 

弥陀侍者   QQ  623858829

 

 

 

文章评论

乐缘

[ft=#cccccc,6,]南无阿弥陀佛[/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