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宝藏—中医著作:26 董廷瑶先生〔儿科〕中医临床家 〔方曼龙藏书阁〕
方曼龙藏书阁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照片名称:董廷瑶〔儿科〕中医临床家
所属相册:医海聚贤藏书阁〔方曼龙藏书阁〕
照片描述:董廷瑶〔儿科〕中医临床家
①记上海市名中医董廷瑶教授 上海中医药报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农历庚寅年 十月十四 2010年第47期
悬壶研经旨 保赤运巧思
记上海市名中医董廷瑶教授
董廷瑶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主任医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等职。董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秉承祖业而博采众长,学术上撷伤寒、温病学说为核心,以家学遗训为羽翼,擅治热病及儿科危急重证。董教授从事儿科的临床工作80余年,将其多年的经验总结为“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 ”临证九诀,疗效卓著,屡建奇功。详见6版
董廷瑶( 1903-2002) ,浙江鄞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主任医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顾问,上海市中医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等职。
董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又遍访名师,博采众家之长,秉承祖业,擅长儿科,后为避战乱移居上海,学术上撷伤寒、温病学说为核心,以家学遗训为羽翼,擅治热病及儿科危急重证,创用活血解毒法救治麻疹逆证,每每疹透热降,1958年曾在上海大公医院负责麻疹的抢救工作,成绩突出而受到表彰。董教授从事儿科的临床工作80余年,学验俱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每多发展创新,将其数十年的经验总结为临证九诀,即“首要‘明理’,继之‘识病’,‘辨证’随之‘求因’,‘立法’而‘选方’,精心‘配伍’,‘适量’用药,在诊治全过程中尚须‘知变’,盖病变法亦变也。”临床疗效卓著,屡建奇功。
董教授临床诊治之余,还出版了《幼科刍言》和《幼科撷要》两部专著,其中,《幼科刍言》获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优秀著作二等奖,《幼科撷要》获上海市卫生局科技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主持的科研项目“董廷瑶独特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疗效及机理探讨”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学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科技三等奖。
董廷瑶教授幼承庭训,精研医籍,从事临床工作80余年,他深刻认识到,中医学乃实践科学,贵能愈疾;方药乃治病工具,欲遣药以愈疾,全赖理论指导。
明理识病 证治九诀
董教授总结80余年的儿科临床经验,将其概括为证治九诀。首要“明理”,继之“识病”、 “辨证”,随之“求因”、“立法”而“选方”,精心“配伍”,“适量”用药,在诊治全过程中尚须“知变”,盖病变法亦变也。
1.明理
董教授常说“凡事不外乎理,而医之于理为尤切”他谆谆告诫医者必须精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及《温热证》、《温病条辨》等温病学的重要著作,掌握包括生理、病理、脉舌之理、方药之理在内的整套医理,临证方能面对纷繁复杂的证候而不为所感。求得病体,始能识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诊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则难以奏效
2.识病
各种疾病都有其本质和不同的发病机理,病情的发展过程亦有规律可循,只有认识疾病的本质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然而对疾病的理论认识,是基于临床经验的积累,自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认真细察,面对纷繁复杂的证候,逐一识别各种疾病的本质和发病规律,方能见微知著,抓住病本,这便是识病的关键所在。必须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才能提高诊治的水平。
3.辨证
小儿之病,虽发于内,必表现于外。医生可通过其外在表现而测知其内在变化,即从现象求取本质。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邪正盛衰的变化过程,医生必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望形察色,观舌望苔,切脉闻声,结合患者的主诉,按五脏所主,八纲辨证等做出判断,此即中医学诊治疾病的辨证方法。由于小儿不能自诉病痛,古人谓之“哑科”,而且三岁以内的小儿,其脉气未充,四诊之中更应重视望诊,认真地望形色,察苗窍,此为儿科与内科辨证的最大区别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为辨证大纲,更应增加气血两纲。初病在气,久病人血,疑难杂症常从血分论治而获奇效。
4.求因
疾病的发生必有其因,病因不明,治疗多不当,因此掌握了辨证要点后,必须求其因。临证宜遵循《黄帝内经》“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五条经文说明任何疾病均有规律可循,无论病情如何复杂,关键是探求病因属内属外,掌握标本先后以确定治疗原则。
5.立法
通过四诊,从内到外,见证推理,以常衡变,作出诊断后,方可确定基本疗法,即是“立法”古代医著中载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法,以及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清代的程钟龄在其《医学心悟》中又立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前人立法,为使我们后人触类旁通,斟酌而运用之,然“大匠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临床辨证,全凭胆识,望形察色辨舌诊脉在于识;选药制方定量减味在于胆,必先有定识于平时,乃能有定见于俄顷。
6.选方
古方浩如烟海,前人制方,均为使后学能知法度。一方者乃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也。必须在自己临床实践中运用前人的经验方药,观察疗效加以识别,予以检验,方能累积自己经验,精选方药,所谓“千方易得,一效难求”。选方并不是执一方治一病,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因病灵活运用,方能曲尽中医之妙。
7.配伍
古方大多由寥寥数味药组成,药分君臣佐使,均有法度准绳可循,通过配伍发挥药物的综合作用,有加强(协同)或抑制(拮抗)作用,亦能监制个别药物之偏性。《伤寒论》诸方,配伍严谨,方简效宏。如治疗小儿虫积,选用乌梅配川椒以伏虫,再加川连为末和饴糖为丸,缓攻杀虫;以乌梅、川椒、川连合槟榔、使君子等煎汤,冲入大黄汁,则急攻杀虫,均是通过长期实践,通过乌梅丸衍变而来,改组成效显药简的方剂。故组方不能芜杂,配伍不当,反令掣肘。
8.适量
药宜适量,若病重药轻,则药不及病,延误 病机;病轻药重,则药过病所,1;朱伐无过,反能使疾病加重。又同→种药物因其用量多少的不 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幼儿体质较弱,脏气 清灵,随拨随转,药石治病,用量尤宜轻灵,中病即止,毋犯胃气为诫。
9.知变
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常有变,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病则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传变迅捷多端,疾病过程中的邪正消长,虚实转化,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病性发生变化则治法也当随之而变,同一疾病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变化转归,故治法方药都应随之灵活变化,不能一方到底。陆九芝云:“书本不载接方,以接方之无定也。然医则全在接方上见本领”。
董教授总结的证治九诀环环相扣,自成体系,医者应掌握要点,缜密观察:灵活应变,选方用药才能丝丝入扣,巧思妙用而中的,儿科鼻祖钱仲阳就曾有过“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的感慨。
辨治重脾 法当轻清
董教授辨治儿科疾病,每从脾胃生化、升降入手,常谓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而生机蓬勃,营阴精微常呈不足的状态,其生长发育全赖脾胃化生的营养供奉。董教授强调小儿先天强者不可恃,若脾胃失调,仍易多病;先天弱者毋庸过忧,适当调摄脾胃,使后天化源充分,亦能转弱为强。就病机而言,小儿患病多由外感或伤食,进而损及脾胃,诊治时必先察脾胃之厚薄,处方遣药亦须时时刻刻顾护胃气,一见不足,及时救护,临证强调“百病以胃气为本”。董教授非常推崇张仲景、钱乙之方,认为白虎汤中的梗米,小柴胡汤中的姜枣,补肺散中的糯米,泻白散中的梗米,均含有护胃和中之意。他在《幼科刍言·小儿用药六字诀》中列“轻”字居于首位,意即告诫用药勿使过剂,毋犯胃气,贵在清灵,要在平和。然而在调补脾胃方面,又忌呆补、蛮补,应掌握通补润燥之配合,在益气滋阴时常佐以青皮、陈皮、木香、六神曲等通利助运之品,常用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应用。董教授认为,补养脾阴的山药、薏苡仁、扁豆等均属谷物类,气味甘谈,深合脾胃本性。而在养胃法中,他又常将石斛、天花粉、扁豆、谷芽与陈皮、积壳、佛手、香橼等配伍,润燥相济,相得益彰。
董教授深谙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脾胃既虚,不能升浮……清气不升,浊阴不降”的论点,十分重视脾胃升降的枢机作用。他指出,在治疗小儿泄泻时除辨寒热虚实外,亦应注意清浊相干,升降失调。临床中他善用葛根、扁豆衣、扁豆花、荷叶等药参入方中,取其轻灵升清,宣发清阳,则便泻自止。更有因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导致的顽固性便秘者,用通润之剂中反佐一味升麻,旋转气机,升发清气,浊阴自降而收结开便通之效。
辨治热病 择途祛邪
对于小儿急性热病的救治,董教授既能从伤寒六经论治,又自温病三焦分辨,识病有定法,疗疾有主旨。
他指出,外感引起的高热,乃邪自外入,治当祛邪,方能安正,然祛邪之途,则当就近择途,他常说:“譬如盗至家宅,近大门则驱从大门出,近后门则驱从后门出,此乃宗经旨‘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开鬼门、洁净府’,给病邪以出路之活用也。”诸如对于高热惊厥、麻疹、乙脑等不同热病常以发汗、攻下、利尿、涌吐,或发疹布痧、痘症引浆等不同方法给邪毒以出路。如小儿口腔溃痛用导赤散,导心火与小肠之火自小便而出,兼大便实者,酌加大黄,使热从大便而出,此为上病下治之泻热法。伤寒热病若出现邪传三阴的症状,恰似贼己逼近寝室之势,尤可不失时机的通过用药使病邪由阴转阳,回归阳明,则仍可驱邪气从后门出,故曰“三阴亦有可下之证也”。热病的“开门逐盗”是不令病邪深入的意思,若驱贼不给出路,关门与之斗,即使斗败盗贼,也往往出现器皿的损伤,如果不能打败盗贼,必然是两败俱伤,甚至反被贼害,祸莫大焉!就热病的治疗而言亦是如此,故曰“治热病不可关门杀贼也”,诚为真知灼见。
中阴溜腑 下法宜辨
《灵枢》曰“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留于经”“邪人于阴经,若脏气实,邪气人而不能客,还归于腑。”提示邪伤阴阳经后,若脏气充实,不向里传而入腑。清代的钱潢更明确指出“阴经之邪,而能复归阳明之腑者,即……中阴溜腑”;柯韵伯则认为,三阴皆有可下之证,乃是热邪还腑,故强调“阳明又是三阴经实邪之出路也”;陆九芝也认为:“病苟入胃,得为下证,即无死证,而自阴溜腑之更为可贵也。”后世医家进一步阐明了阴证转阳、邪结阳明而成可下之证,乃病势出现转机,出险入夷之兆,故曰“阳明无死证”。董教授秉承经旨,精研伤寒,认“中阳溜经”已知其为邪中三阳,但辨其三阳何证,因证施治可也;而“中阴溜腑”为热邪还腑,则为三阴可下之证。若论下法则又大有研究,仲景立少阴三急下,柯民以“三阴皆得从阳明而下”,其理法均未离乎承气;恽铁樵虽有黄龙汤扶正攻下、半硫丸辛温润下之发挥,而于临证之际尚不可拘泥胶着。阴证转阳,其阳气来复有微盛之异,盛者转阳明燥结,可选仲景峻攻开结之三承气汤,泄热润燥之脾约麻仁,润肠导下之蜜煎导法;微者元阳尚弱,腑气寒涩,此时宜辛通温润,除半硫丸外,尚有大黄附子汤、干金温脾汤、通幽汤、济川煎等,贵在有是证用是药,切忌误用峻攻。
董教授对“中阴溜腑”的要义概括为三点。
一是指伤寒三阴证由于阳气来复,证势转归阳明,而成可下之证;二是“溜腑”运用下法当辨虚实寒热,或峻或缓,或温或润,不可偏执;三是“溜腑”之误治,因于峻攻涤肠,阳气暴脱,故要慎用下法,重在回阳固元。
(图/王麦囤 文/王霞芳)
董廷瑶乃吾恩师,文中字字句句犹在耳边!








②中醫前輩董廷瑤--小談咳喘的食忌(《幼科擷要》)
整理:胡文蓉
咳喘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多發病,每見反覆發作,遷延難愈。咳喘的頻發和遷延,常給患兒和家長帶來很大的痛苦,怎樣纔能預防這種情況呢?俗話說:“三分喫藥,七分護養”。在護養方面,飲食忌口是不可忽視的一環。根據中醫兒科專家董廷瑤老師六十餘年的臨牀經驗,認爲有不少食物對於咳喘小兒是應當忌食的。現據我們的體會,將這些飲食忌口歸納如下:
一、忌生冷飲食
古人曾有“形寒飲冷則傷脈(原文如此)”的說法。生冷飲食尤其是冷飲,能刺激氣管引起咳嗽,而且損傷衛陽,降低了人體抵抗力,容易感受外邪;且因生冷傷及脾胃陽氣,而致寒飲痰濕內生,引發咳喘,反覆不愈。
二、忌海鮮魚腥、蝦、蟹
因海味魚腥都爲“發物”,能誘發咳喘及使其難愈;且蟹類多爲性寒之品,不宜服食。一些過敏體質的小兒,主要對異類蛋白質過敏,其中包括牛奶、雞、雞蛋、魚、蝦等。
三、忌滋膩厚味,五味偏嗜
滋膩厚味(如肥肉、蹄胖、雞湯、巧克力、奶油等)及過鹹(如鹹菜、醬瓜等醃物)、過酸(如食醋、青梅等)、過甘(如糖果、食糖等)、過辛(如榨菜、辣椒等),失於調和則可助濕、生痰、化熱。引發咳喘。
另外,如蘑菇、毛筍、筍乾、蝦米、瓜子、花生、蜜餞等零食,中醫認爲性能“釀痰”,易致嗆咳,亦應忌口。
總之,咳喘反覆遷延,遂成宿根,故較頑固。遇氣候變化、寒暖失慎、感受外邪及飲食不當則克誘發。祗有加強護養,其中包括飲食忌口上的注意,纔能有利於病情的徹底解決。
上海中医药报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农历庚寅年 十月十四 2010年第47期
悬壶研经旨 保赤运巧思
记上海市名中医董廷瑶教授
董廷瑶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主任医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等职。董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秉承祖业而博采众长,学术上撷伤寒、温病学说为核心,以家学遗训为羽翼,擅治热病及儿科危急重证。董教授从事儿科的临床工作80余年,将其多年的经验总结为“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 ”临证九诀,疗效卓著,屡建奇功。详见6版
董廷瑶( 1903-2002) ,浙江鄞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主任医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顾问,上海市中医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等职。
董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又遍访名师,博采众家之长,秉承祖业,擅长儿科,后为避战乱移居上海,学术上撷伤寒、温病学说为核心,以家学遗训为羽翼,擅治热病及儿科危急重证,创用活血解毒法救治麻疹逆证,每每疹透热降,1958年曾在上海大公医院负责麻疹的抢救工作,成绩突出而受到表彰。董教授从事儿科的临床工作80余年,学验俱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每多发展创新,将其数十年的经验总结为临证九诀,即“首要‘明理’,继之‘识病’,‘辨证’随之‘求因’,‘立法’而‘选方’,精心‘配伍’,‘适量’用药,在诊治全过程中尚须‘知变’,盖病变法亦变也。”临床疗效卓著,屡建奇功。
董教授临床诊治之余,还出版了《幼科刍言》和《幼科撷要》两部专著,其中,《幼科刍言》获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优秀著作二等奖,《幼科撷要》获上海市卫生局科技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主持的科研项目“董廷瑶独特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疗效及机理探讨”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学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科技三等奖。
董廷瑶教授幼承庭训,精研医籍,从事临床工作80余年,他深刻认识到,中医学乃实践科学,贵能愈疾;方药乃治病工具,欲遣药以愈疾,全赖理论指导。
明理识病 证治九诀
董教授总结80余年的儿科临床经验,将其概括为证治九诀。首要“明理”,继之“识病”、 “辨证”,随之“求因”、“立法”而“选方”,精心“配伍”,“适量”用药,在诊治全过程中尚须“知变”,盖病变法亦变也。
1.明理
董教授常说“凡事不外乎理,而医之于理为尤切”他谆谆告诫医者必须精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及《温热证》、《温病条辨》等温病学的重要著作,掌握包括生理、病理、脉舌之理、方药之理在内的整套医理,临证方能面对纷繁复杂的证候而不为所感。求得病体,始能识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诊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则难以奏效
2.识病
各种疾病都有其本质和不同的发病机理,病情的发展过程亦有规律可循,只有认识疾病的本质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然而对疾病的理论认识,是基于临床经验的积累,自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认真细察,面对纷繁复杂的证候,逐一识别各种疾病的本质和发病规律,方能见微知著,抓住病本,这便是识病的关键所在。必须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才能提高诊治的水平。
3.辨证
小儿之病,虽发于内,必表现于外。医生可通过其外在表现而测知其内在变化,即从现象求取本质。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邪正盛衰的变化过程,医生必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望形察色,观舌望苔,切脉闻声,结合患者的主诉,按五脏所主,八纲辨证等做出判断,此即中医学诊治疾病的辨证方法。由于小儿不能自诉病痛,古人谓之“哑科”,而且三岁以内的小儿,其脉气未充,四诊之中更应重视望诊,认真地望形色,察苗窍,此为儿科与内科辨证的最大区别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为辨证大纲,更应增加气血两纲。初病在气,久病人血,疑难杂症常从血分论治而获奇效。
4.求因
疾病的发生必有其因,病因不明,治疗多不当,因此掌握了辨证要点后,必须求其因。临证宜遵循《黄帝内经》“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五条经文说明任何疾病均有规律可循,无论病情如何复杂,关键是探求病因属内属外,掌握标本先后以确定治疗原则。
5.立法
通过四诊,从内到外,见证推理,以常衡变,作出诊断后,方可确定基本疗法,即是“立法”古代医著中载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法,以及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清代的程钟龄在其《医学心悟》中又立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前人立法,为使我们后人触类旁通,斟酌而运用之,然“大匠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临床辨证,全凭胆识,望形察色辨舌诊脉在于识;选药制方定量减味在于胆,必先有定识于平时,乃能有定见于俄顷。
6.选方
古方浩如烟海,前人制方,均为使后学能知法度。一方者乃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也。必须在自己临床实践中运用前人的经验方药,观察疗效加以识别,予以检验,方能累积自己经验,精选方药,所谓“千方易得,一效难求”。选方并不是执一方治一病,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因病灵活运用,方能曲尽中医之妙。
7.配伍
古方大多由寥寥数味药组成,药分君臣佐使,均有法度准绳可循,通过配伍发挥药物的综合作用,有加强(协同)或抑制(拮抗)作用,亦能监制个别药物之偏性。《伤寒论》诸方,配伍严谨,方简效宏。如治疗小儿虫积,选用乌梅配川椒以伏虫,再加川连为末和饴糖为丸,缓攻杀虫;以乌梅、川椒、川连合槟榔、使君子等煎汤,冲入大黄汁,则急攻杀虫,均是通过长期实践,通过乌梅丸衍变而来,改组成效显药简的方剂。故组方不能芜杂,配伍不当,反令掣肘。
8.适量
药宜适量,若病重药轻,则药不及病,延误 病机;病轻药重,则药过病所,1;朱伐无过,反能使疾病加重。又同→种药物因其用量多少的不 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幼儿体质较弱,脏气 清灵,随拨随转,药石治病,用量尤宜轻灵,中病即止,毋犯胃气为诫。
9.知变
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常有变,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病则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传变迅捷多端,疾病过程中的邪正消长,虚实转化,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病性发生变化则治法也当随之而变,同一疾病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变化转归,故治法方药都应随之灵活变化,不能一方到底。陆九芝云:“书本不载接方,以接方之无定也。然医则全在接方上见本领”。
董教授总结的证治九诀环环相扣,自成体系,医者应掌握要点,缜密观察:灵活应变,选方用药才能丝丝入扣,巧思妙用而中的,儿科鼻祖钱仲阳就曾有过“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的感慨。
辨治重脾 法当轻清
董教授辨治儿科疾病,每从脾胃生化、升降入手,常谓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而生机蓬勃,营阴精微常呈不足的状态,其生长发育全赖脾胃化生的营养供奉。董教授强调小儿先天强者不可恃,若脾胃失调,仍易多病;先天弱者毋庸过忧,适当调摄脾胃,使后天化源充分,亦能转弱为强。就病机而言,小儿患病多由外感或伤食,进而损及脾胃,诊治时必先察脾胃之厚薄,处方遣药亦须时时刻刻顾护胃气,一见不足,及时救护,临证强调“百病以胃气为本”。董教授非常推崇张仲景、钱乙之方,认为白虎汤中的梗米,小柴胡汤中的姜枣,补肺散中的糯米,泻白散中的梗米,均含有护胃和中之意。他在《幼科刍言·小儿用药六字诀》中列“轻”字居于首位,意即告诫用药勿使过剂,毋犯胃气,贵在清灵,要在平和。然而在调补脾胃方面,又忌呆补、蛮补,应掌握通补润燥之配合,在益气滋阴时常佐以青皮、陈皮、木香、六神曲等通利助运之品,常用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应用。董教授认为,补养脾阴的山药、薏苡仁、扁豆等均属谷物类,气味甘谈,深合脾胃本性。而在养胃法中,他又常将石斛、天花粉、扁豆、谷芽与陈皮、积壳、佛手、香橼等配伍,润燥相济,相得益彰。
董教授深谙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脾胃既虚,不能升浮……清气不升,浊阴不降”的论点,十分重视脾胃升降的枢机作用。他指出,在治疗小儿泄泻时除辨寒热虚实外,亦应注意清浊相干,升降失调。临床中他善用葛根、扁豆衣、扁豆花、荷叶等药参入方中,取其轻灵升清,宣发清阳,则便泻自止。更有因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导致的顽固性便秘者,用通润之剂中反佐一味升麻,旋转气机,升发清气,浊阴自降而收结开便通之效。
辨治热病 择途祛邪
对于小儿急性热病的救治,董教授既能从伤寒六经论治,又自温病三焦分辨,识病有定法,疗疾有主旨。
他指出,外感引起的高热,乃邪自外入,治当祛邪,方能安正,然祛邪之途,则当就近择途,他常说:“譬如盗至家宅,近大门则驱从大门出,近后门则驱从后门出,此乃宗经旨‘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开鬼门、洁净府’,给病邪以出路之活用也。”诸如对于高热惊厥、麻疹、乙脑等不同热病常以发汗、攻下、利尿、涌吐,或发疹布痧、痘症引浆等不同方法给邪毒以出路。如小儿口腔溃痛用导赤散,导心火与小肠之火自小便而出,兼大便实者,酌加大黄,使热从大便而出,此为上病下治之泻热法。伤寒热病若出现邪传三阴的症状,恰似贼己逼近寝室之势,尤可不失时机的通过用药使病邪由阴转阳,回归阳明,则仍可驱邪气从后门出,故曰“三阴亦有可下之证也”。热病的“开门逐盗”是不令病邪深入的意思,若驱贼不给出路,关门与之斗,即使斗败盗贼,也往往出现器皿的损伤,如果不能打败盗贼,必然是两败俱伤,甚至反被贼害,祸莫大焉!就热病的治疗而言亦是如此,故曰“治热病不可关门杀贼也”,诚为真知灼见。
中阴溜腑 下法宜辨
《灵枢》曰“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留于经”“邪人于阴经,若脏气实,邪气人而不能客,还归于腑。”提示邪伤阴阳经后,若脏气充实,不向里传而入腑。清代的钱潢更明确指出“阴经之邪,而能复归阳明之腑者,即……中阴溜腑”;柯韵伯则认为,三阴皆有可下之证,乃是热邪还腑,故强调“阳明又是三阴经实邪之出路也”;陆九芝也认为:“病苟入胃,得为下证,即无死证,而自阴溜腑之更为可贵也。”后世医家进一步阐明了阴证转阳、邪结阳明而成可下之证,乃病势出现转机,出险入夷之兆,故曰“阳明无死证”。董教授秉承经旨,精研伤寒,认“中阳溜经”已知其为邪中三阳,但辨其三阳何证,因证施治可也;而“中阴溜腑”为热邪还腑,则为三阴可下之证。若论下法则又大有研究,仲景立少阴三急下,柯民以“三阴皆得从阳明而下”,其理法均未离乎承气;恽铁樵虽有黄龙汤扶正攻下、半硫丸辛温润下之发挥,而于临证之际尚不可拘泥胶着。阴证转阳,其阳气来复有微盛之异,盛者转阳明燥结,可选仲景峻攻开结之三承气汤,泄热润燥之脾约麻仁,润肠导下之蜜煎导法;微者元阳尚弱,腑气寒涩,此时宜辛通温润,除半硫丸外,尚有大黄附子汤、干金温脾汤、通幽汤、济川煎等,贵在有是证用是药,切忌误用峻攻。
董教授对“中阴溜腑”的要义概括为三点。
一是指伤寒三阴证由于阳气来复,证势转归阳明,而成可下之证;二是“溜腑”运用下法当辨虚实寒热,或峻或缓,或温或润,不可偏执;三是“溜腑”之误治,因于峻攻涤肠,阳气暴脱,故要慎用下法,重在回阳固元。
(图/王麦囤 文/王霞芳)
董廷瑶乃吾恩师,文中字字句句犹在耳边!
②中醫前輩董廷瑤--小談咳喘的食忌(《幼科擷要》)
咳喘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多發病,每見反覆發作,遷延難愈。咳喘的頻發和遷延,常給患兒和家長帶來很大的痛苦,怎樣纔能預防這種情況呢?俗話說:“三分喫藥,七分護養”。在護養方面,飲食忌口是不可忽視的一環。根據中醫兒科專家董廷瑤老師六十餘年的臨牀經驗,認爲有不少食物對於咳喘小兒是應當忌食的。現據我們的體會,將這些飲食忌口歸納如下:
一、忌生冷飲食
古人曾有“形寒飲冷則傷脈(原文如此)”的說法。生冷飲食尤其是冷飲,能刺激氣管引起咳嗽,而且損傷衛陽,降低了人體抵抗力,容易感受外邪;且因生冷傷及脾胃陽氣,而致寒飲痰濕內生,引發咳喘,反覆不愈。
二、忌海鮮魚腥、蝦、蟹
因海味魚腥都爲“發物”,能誘發咳喘及使其難愈;且蟹類多爲性寒之品,不宜服食。一些過敏體質的小兒,主要對異類蛋白質過敏,其中包括牛奶、雞、雞蛋、魚、蝦等。
三、忌滋膩厚味,五味偏嗜
滋膩厚味(如肥肉、蹄胖、雞湯、巧克力、奶油等)及過鹹(如鹹菜、醬瓜等醃物)、過酸(如食醋、青梅等)、過甘(如糖果、食糖等)、過辛(如榨菜、辣椒等),失於調和則可助濕、生痰、化熱。引發咳喘。
另外,如蘑菇、毛筍、筍乾、蝦米、瓜子、花生、蜜餞等零食,中醫認爲性能“釀痰”,易致嗆咳,亦應忌口。
總之,咳喘反覆遷延,遂成宿根,故較頑固。遇氣候變化、寒暖失慎、感受外邪及飲食不當則克誘發。祗有加強護養,其中包括飲食忌口上的注意,纔能有利於病情的徹底解決。
四诊重望面诊分部
董氏谓小儿有病,不能自诉,故称哑科。病虽发于内,必显形于外,可从外而察知其内之著也,故以望诊为重。一望形神动态以获整体印象,二望面色舌苔,兼视涕痰二便,以辨阴阳寒热虚实,而于分部面诊、山根色诊、舌质苔色尤有精邃造诣。
擅治热病开门逐盗董氏擅治小儿热病,既从伤寒六经分辨,又自温病三焦论治,融会贯通,识病有定法,疗疾有主方。指出外感高热,邪自外入,初起邪在浅表,强调祛邪安正,择途逐盗,宗经旨“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给病邪以出路。救治麻疹、乙脑、肺炎、高热惊厥等热病急症,以发汗、攻下、利尿、涌吐,甚而发疹布痧,痘疹引浆等法给邪毒以出路。尤以麻疹逆证两颧青白,辨为气血郁滞,创用解毒活血法,血活疹透,迅速化险为夷,救儿无数,使死亡率降低至零,为中医抢救麻诊作出重大贡献。创制熊麝散救治小儿腺病毒肺炎,获得成功,发扬了中医救治热病重症的特色。
立法遣药顾护脾胃
董氏临诊十分重视小儿脾胃,常谓小儿幼芽嫩质,稚阴稚阳,百病以胃气为本,先天强者不可恃,先天弱者毋庸过忧,适当调摄脾胃,使后天化源充分,亦能转弱为强,证治之间尚须刻刻顾护胃气,一见不足,及时救护,选方用药时存养胃护津之意,习用山药、扁豆、石斛、花粉等气味甘淡之品,深合脾胃之性,参入陈皮、佛手,润燥互济,和中悦胃,每能扶虚培本,祛病强身。
善于化裁活用经方在儿科领域中擅用仲景方,是董氏一大特点。急性热病投白虎、承气,立挽危重;暴泻、重症肺炎导致阳虚欲脱,急以四逆、参附抢救,每能应手而起;急性肾炎习用越婢、防己黄芪汤;泄泻善用葛根芩连、白头翁汤、五苓散之类,难以一一悉举。然于桂枝汤之变化运用,独具见解,不限于太阳表虚之证,而于内伤杂病亦常用桂枝汤类方。常见小儿厌食,娇瘦多汗,易感外邪,舌苔薄润而腹软无积,以桂枝汤加味作为基本调燮方,认为“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桂枝汤能调和营卫气血,促进脾胃运纳之力,使气血和,脾胃苏,而能思食,称之为“倒治法”,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此又为中医治小儿厌食症的独特思路。
精治杂病兼用外治:董氏家传治疳经验三方,辨证分型治疗,配合针刺四缝穴使之液出,以调整三焦气机,取得良效,是为一重要的辅助疗法,并能作疳证与一般厌食症的鉴别诊断手段。对泄久引起的小儿肠麻痹,创用温脐散外敷神阙穴,使气机通调,化险为夷。小儿口腔病,如板牙、马牙、木舌、重舌等,以针挑刺出血,再搽上冰硼散治之,甚至不必服药获愈。更有婴儿吐乳症,又称“火丁吐乳”,不能服药,另辟蹊径,创用董氏独特手法治疗,3次即愈,疗效达95%以上,此项课题已获得1994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④董廷瑶先生医案
一、麻疹(毒攻心包)案
毛××,女,3岁8个月。初诊:1961年1月19日。
主诉:疹发七天,壮热不退(39.4℃)。
诊查:热毒内攻,疹色紫黯成块,神昏摇头,(齿介)齿啮衣,烦躁不安,便通一次,小溲尚多,口唇干燥,咳嗽气促,舌红苔薄润而腻。
辨证:乃疹毒由血分入侵心包,但尚未化燥。
治法:拟活血解毒,清热开窍。
处方:赤芍4.5g 葛根6g 当归4.5g 枳壳4.5g 生甘草2.4g 连翘9g 大生地9g 桃仁9g 杜红花4.5g 生黄芩9g。另苏合香丸1粒,开水化服。1剂。
二诊:1月20日。上方药服后神志清晰,疹色转润,摇头停,(齿介)齿除, 神安热退(37.4℃)。舌红苔薄,大便不多,小溲仍通。再拟活血解毒为主。
处方:大生地9g 杜红花4.5g 赤芍4.5g 桃仁泥9g 当归4.5g 生甘草2.4g 连翘9g 银花9g 生黄芩9g 白茅根30g(去心),1帖
三诊:1月21日。神清热净,咳嗽气缓,二便通调,予清肺调理。
处方:桑叶9g 枇杷叶9g 竹茹6g 杏仁6g 生甘草2.4g 大生地9g 麦冬6g(去心),2帖。服上方药后痊愈出院。
按;疹发7天,邪毒壅盛,必以解毒为要。因其疹发紫黯,毒入营血,故还须以活血化瘀为法,若以解毒之升麻葛根汤之类,恐难奏效。
二、暑温腑实案
郑××,男,2岁。初诊:1965年7月29日。
主诉:患儿高热(38.5~39.4℃)已3天,肢冷无汗,颈强抽搐,时有嗜睡,神志尚清,便闭5天。
诊查:腹部微满,舌苔薄润,脉象细数(西医诊断为乙型脑炎)。
辨证:是为暑温邪热内结。
治法:亟须清解泻火,开门逐盗。
处方:西香薷3g 西大黄6g 益元散12g(荷叶包) 黑山栀9g 大青叶9g 玄明粉4.5g(冲) 连翘9g 银花9g 钩藤6g 鲜佩兰12g
二诊:7月30日。1帖便通5次,腹已柔和,小溲尚通,颈软搐减;但热度仍高,舌红脉数。温邪初得出路,其势尚炽。再以清火解毒。
处方:生石膏30g 知母6g 大青叶9g 川黄连1.8g 益元散12g 鲜竹叶50片
三诊:7月31日。热势较松(38.5℃),便下五次,睡时惊惕,舌绛苔薄。温邪未消,病势犹重。再以泻火清热,祛除邪毒。
处方:川黄连2.4g 淡黄芩6g 黑山栀9g 益元散12g 扁豆花4.5g 连翘9g 银花9g 大青叶9g 鲜竹叶50片 紫雪丹0.9g(化服)1帖
四诊:8月1日。热退惊平,便下亦和,舌红苔润,续以清泄。
处方:川黄连1.8g 淡黄芩4.5g 六一散12g(荷叶包) 连翘9g 银花9g 桑叶9g 淡竹叶4.5g 大青叶9g 川石斛9g 知母6g 2帖
五诊:8月3日。诸恙均和,形神亦振,唯小便短少,大便干涩,苔薄而干,是温热伤津之故。病瘥当予清润调理。
处方:玄参9g 知母6g 瓜蒌仁12g 火麻仁12g 炙甘草3g 炒谷芽9g 川石斛9g 麦冬9g 大生地12g 2帖。药后病愈出院。
按:病孩症起三天,已见实热里结,可见暑温传变急骤,邪毒正盛,故即予通腑泻火之剂。昔贤喻嘉言谓:金匮治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乃死中求生之法也。服之邪毒初得通泄,其猖厥之势顿挫。二、三诊时,先予白虎加味,继之黄连解毒,均以清气泄热、解毒化暑为主。其后邪势大衰,病情遂入坦途,治方逐渐转为清润滋养而愈。
三、高热急惊案
杨××,女,10岁。初诊:1962年6月3日。
主诉:壮热不退,已有一周(39.5~40℃),神志昏迷,狂妄不安,便结九天,矢气频转,手足掣搐,汗少溲赤。
诊查:两脉数实,舌苔黄腻。
辨证:治法:是阳明经腑实热,拟通腑结,下实热。
处方:川厚朴3g 生枳实6g 西大黄9g 玄明粉6g(冲) 紫雪丹3g(化服)1帖。
二诊:6月4日。神志仍昏,大便未下,汗出较多,小溲赤涩。脉象同前而舌绛苔燥。为实热逗留肠胃,势已化为化燥。改用白虎加味以透邪清热,生津润燥。
处方:生石膏60g(先入)知母6g 生甘草3g 陈粳米30g(包) 鲜生地30g 花粉9g 鲜竹叶50片 鲜菖蒲6g 紫雪丹3g(化服)1帖。
三诊:6月5日。药后入大量宿粪,热和神清,知饥索食,津津有汗。舌转滋润,脉象平静。然余热未清,防其死灰复燃。拟竹叶石膏汤2帖。
药后热清神安,调理而愈。
按:本例急惊昏迷掣搐,是因阳明经腑实热所致.用大承气釜底抽薪,未见显效,大便不下。此时病邪化火化燥之势转甚,故改进白虎汤加味清透泄热,增液润燥。药后腑气得通,热势顿和,神识即清,惊搐就定。此亦吴鞠通氏增水行舟之变法也。
四、温毒犯肺案
陈××,男,11个月。
主诉:风痰阻肺,咳逆气急,高热一周。
诊查:面色苍白,惊厥抽搐,角弓反张,便下粘滑,小溲短赤。舌红苔厚腻干燥。
辨证、治法:温毒痰热化风,病势危急,姑拟豁痰制惊。
处方:钩藤4.5g(后下),明天麻3g,天竹黄6g,鲜菖蒲4.5g,胆星3g,连翘9g,白附子4.5g,炙苏子6g,桔梗3g,橘红3g,橘络4,5g,琥珀抱龙丸一粒(一次化服),1帖。
二诊:药不应症,痰热秽浊壅阻未化,仍以豁痰开窍,以制其惊。
原方去连翘、橘红、橘络,加川黄连、郁金,续进1帖。至宝丹1粒(一次化服)。
三诊:服药二帖,壮热不退,四肢厥冷,更见昏沉嗜睡,痰多咳逆气促,舌红苔薄口糜,便下泄利。温毒内扰膻中,已成闭脱之势,亟须清火解毒开窍。
处方:葛根9g 生黄芩6g 川黄连2.4g 生石膏30g(先入) 银花9g 生甘草3g
钩藤4 5g(后下) 橘红3g 天花粉9g。另用熊胆1.5g 麝香0.09g (化服) 1帖。
四诊:昨加服熊麝后,毒从便下,热势稍和,项脊较软,四肢转温,神志已清,气促亦缓。虽温毒未曾尽撤,病势已由险化夷。拟原法主之。
处方:生石膏30g(先入)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30g 黄芩6g 黄连1.5g 竹叶6g 天花粉9g 另用熊胆0.9g 麝香0.03g(化服) 1帖
此后热清恙和,唯肺气未复,先后以补肺阿胶汤及六君以收全功。
按:本例西医诊为腺病毒肺炎。初以清热豁痰、镇痉开窍,未见缓和。三诊时改用熊麝合葛根芩连加石膏主之,一剂其热即退,改变险象。考抱龙、至宝亦为清热解毒、凉心豁痰之品;但本病则因温毒壅盛,犯肺蒙心,化风抽搐,故以熊胆凉心平肝,麝香开结解毒,合白虎清其肺胃实热。药症既合,效如桴鼓。最后清调而安。
五、阳亡欲脱喘逆案
王××,女,2岁。
主诉:素体羸弱,近日发热(就诊时体温38℃)。
诊查:咳逆喘促,鼻煽面青,痰声漉漉,自汗淋漓,眼眶凹陷,四末厥冷,大便泄利,舌苔白腻,脉沉细数。
辨证:症属阴盛于内,阳亡于外,正虚欲脱。
治法:急拟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救其逆。
处方:麻黄4.5g 淡附片2.4g 细辛2.4g 茯苓9g 淡干姜3g 五味子2.4g
焦白术9g 1帖
二诊:药后阳气渐回,面色稍润,二目见泪,自汗亦减,舌苔转腻,发热未除(体温38℃)咳逆,便泄一天五六次,小溲短少,四肢不温,脉象细数。里寒有温化之机,尚未离乎险境。宗原法真武汤为主出入。
处方:淡附子3g 淡干姜2.4g 茯苓9g 焦白术9g 细辛2.4g 五味子2.4g
服药后阳回肢温,面润泄瘥,唯痰咳气逆,苔腻脉滑。乃肾不纳气,痰饮未化。以二陈合三子,参入黑锡丹,2帖告平。
按:本例之病,起于太少两感,旋呈阳亡欲脱,故勉以麻黄附子细辛合真武。因其下利,去芍药而用五味子,以干姜代生姜,守中阳而纳肾气。一剂症见好转,续予原法,去麻黄易以桂枝,重在安表。药下阳回肢温,已出险境矣。
六、阳虚高热案
周×,男,1个半月。
主诉:初生即发高热,已持续四十余天,体温高达40.9℃(肛表),西医诊断为肺炎。近日透视肺部正常,然高热不退。
诊查:体渐仍在39.7℃,无咳嗽气促,能食神静,便下不化,小溲清长,舌淡汗出,发育似无影响,症情颇感特殊。
辨证:细审之下,乃气阳不足也。
治法:予全真一气汤加减,扶阳益阴,以观后产儿。
处方:移山参6g(另炖) 黑附子3g 麦冬6g 五味子2.4g 熟地12g 焦白术6g
生甘草2.4g 2帖
二诊:药后高热初和,今体温37.8℃,形神亦安,大便如常,小溲仍长,纳可腹软,舌淡苔薄。气阳初苏,仍须培本,调燮阴阳。原方加谷芽9g 川石斛6g 2帖
三诊:昨今体温略有升高,曾达39℃。便调溲长,但腹胀矢气多,审其舌转淡红,苔中呈腻。病中哺食过多,形成食复也。以消补兼施为治。
处方:移山参4.5g(另炖) 白术6g 茯苓9g 青皮、陈皮(各)4.5g 甘草 2.4 木香1.8g 青蒿9g 淡竹叶6g 荷叶9g 炒山楂肉6g
四诊:二剂后热势已缓,体温38℃上下。形神安静,便下通调,腹部柔软,舌苔已化,其质淡红。病得稍安,健脾清热以冀收功。
处方:太子参6g 白术6g 茯苓9g 清甘草1.8g 白芍6g 扁豆衣9g 青蒿9g 淡竹叶6g 谷芽9g 花粉9g 2帖。此后热退便畅,继以调理而愈。
按:本例为初生幼婴,症见高热持久不退,但查无异常,颇属特殊。在新生弱质尤须细察。张景岳谓:“无虚者,急在邪气,去之不速,留之生变矣;多虚者,急在正气,培之不旱,临期无济也。”初诊察审,患婴一派虚象,乃本元亏弱,阳气外越之虚热,故亟投全真一气汤,阴阳并治,深思熟虑,法至稳当,症势渐缓;迨三诊时察见食复之热,故予调中行滞,消补结合,其热始平,终获痊安。故同一发热,前后病机不同,则全赖细心洞察,随机应变。
七、腹泻案
朱××,5个月。初诊:1961年5月2日。
主诉:便下泄利,次数颇多,小溲尚通。
诊查:腹满胀气,按之即哭,形色较萎,身热不高,舌红口淡。
辨证:热利伤津,脾运不畅。
治法:治以清养运脾。
处方:人参须2.4g 煨葛根6g 花粉9g 扁豆衣6g 麸炒枳壳4.5g 青皮3g 炒白术4.5g 生甘草2.4g 香连丸1.8g(包) 2帖
二诊:5月4日。泄利仍剧,日有十余次。腹满而胀。舌光干而淡红。形神萎靡,汗出,纳少作恶,小溲尚有。元气大惫,伤阴耗液,阳虚之象。其势危殆,亟投益气扶元救之。
处方:西洋参2.4g(另炖) 移山参4.5g 乌梅4.5g 钗石斛9g 煨诃子9g 花粉9g 石莲子9g 生谷芽、熟谷芽各9g 土炒白术4.5g 淮山药9g 炮姜1.5g 生甘草2.4g 1帖
三诊:5月5日。泄泻次数虽减,但便下清谷,腹满有气,形神不振,舌光津少而质淡,体温反低。阴津已伤,阳气亦衰,幸胃气稍动,或有一线生机。兹拟救阴扶阳,以冀转机。
处方:西洋参2.4g(另炖) 移山参4.5g 黄厚附片9g 炮姜1.8g 钗石斛9g 生扁豆9g 炒白术4.5g 生谷芽、熟谷芽各6g 焦甘草2.4g 乌梅4.5g 茯苓9g 1帖
四诊5月6日。服昨方药后形神较振,泄利见粪,但有不化粘质。小溲尚通,胃气已动。腹部虽满,按之尚软。征象渐露生机,兹拟原法继之。
处方:移山参4.5g 黄厚附片9g 上肉桂1.2g 炒白术4.5g 炮姜1.5g 茯苓9g 焦甘草2.4g 乌梅4.5g 钗石斛9g 生谷芽熟谷芽各9g 3帖
五诊:5月9日。大便泄利,次数减少,小溲通长,腹部亦软,形神转振,胃气亦和,舌光淡红。症势由险化夷,仍以原法加减。
处方:移山参4.5g 黄厚附子9g 炒白术4.5g 炮姜4.5g 乌梅4.5g 钗石斛9g 生谷芽、熟谷芽各9g 淮山药9g 清甘草3g 煨木香2.4g 2帖
嗣后病情稳定,由于体质太弱,一直调治至6月1日始痊愈出院。
按:本例西医诊断为中毒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为阴阳两伤,其证乃由热利转变而成。本案病情错综复杂,非明察毫末,步步紧扣,则殊难见功。初诊时其症见舌红口淡,身热色萎,便下秘利次多,是热邪未清而又伤及阴分;腹满胀气,按之即哭,是脾运虽虚,气亦阻滞,乃系虚实互夹之证。如邪热不祛,气滞不畅,泄久必更亡津。因之用参须、白术、扁豆衣、花粉、甘草以养阴生津,香连丸、葛根清热和泻,青皮、陈皮、枳壳理气运脾。二剂后泄利仍剧,舌光而干,形神萎靡,纳少作恶
,是阴津亏少,胃气亦衰;其腹满而胀,但按之不哭,与前胀不同,与舌质淡红、汗出相参,是为阳虚之征。经曰脏寒生满病,虽对水气而言,但其理相同。此是阴损及阳,而致火衰不能温煦肠胃,运化无权之虚胀腹满。这时邪热虽去,元阴亦由病久而随之虚衰,病情十分危重,当务之急在于扶元生津,保其胃气,所谓留得一
文章评论
傲骨龙〔阳济堂、友满〕
善于化裁活用经方在儿科领域中擅用仲景方,是董氏一大特点。急性热病投白虎、承气,立挽危重;暴泻、重症肺炎导致阳虚欲脱,急以四逆、参附抢救,每能应手而起;急性肾炎习用越婢、防己黄芪汤;泄泻善用葛根芩连、白头翁汤、五苓散之类,难以一一悉举。然于桂枝汤之变化运用,独具见解,不限于太阳表虚之证,而于内伤杂病亦常用桂枝汤类方。常见小儿厌食,娇瘦多汗,易感外邪,舌苔薄润而腹软无积,以桂枝汤加味作为基本调燮方,认为“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桂枝汤能调和营卫气血,促进脾胃运纳之力,使气血和,脾胃苏,而能思食,称之为“倒治法”,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此又为中医治小儿厌食症的独特思路。
傲骨龙〔阳济堂、友满〕
⑤董廷瑶先生验方〔丸散膏丹〕 一、董氏定惊丸 组成:制胆星、明天麻(姜汁炒)、乳香各60g 代赭石、全蝎(去尾足,汤泡去盐泥,晒干炒研)、白附子(土炒)、白僵蚕(炒)各30g 麝香0.6g 冰片0.9g 钩藤、龙齿各30g 共研细末,水泛制丸加绿豆大,朱砂为衣。化服,每日1.5g。 主治:小儿发热性惊厥。 按:本丸豁痰息风定惊,适用于小儿素有风痰内伏,又体脆神怯不耐邪热,发热则风痰郁逆走窜惊厥,对症投治建树良多。若于未发时连续服用1~2月,即能预防根治,虽有发热,也不再惊厥。但对脑炎、脑膜炎及痫症的惊厥,则无效用。 二、熊麝散 组成:熊胆0.9~1.5g 麝香0.03~0.06g,制成末,每日一剂化服,以2~3天为度。 主治:小儿腺病毒肺炎,稽留高热。 按:本病属肺炎重症,壮热不退,咳逆气促,是为温毒内犯,痰热壅郁,故创制本散,取熊胆泻火清心开郁,麝香开结解毒平惊以急救,然应中病即止,虑其香窜过正。 三、董氏疳积验方 组成:甲方:煨三棱、煨莪术、炙干蟾腹、炒青皮、广木香、佛手柑各6g,胡黄连、陈皮各3g 醋炒五谷虫、焦山楂、炒莱菔子各9g。乙方:米炒党参、炒青皮、陈皮各5g 土炒白术、茯苓各9g 清炙甘草3g 神曲、醋炒五谷虫各9g 煨三棱、煨莪术各5g。丙方:米炒党参、陈皮各5g 土炒白尤、茯苓、淮山药、炒扁豆、醋炒五谷虫、神曲各9g 清炙甘草3g,每日1剂煎服,逐步由甲方消法为主过渡到丙方调补为主,约1月左右可基本痊愈。 主治:甲方以消为主,适用于疳积已成,腹部膨硬,而形体尚实患儿,乙方半补半消,适用于疳积已久,体质较虚,或服消疳药后其疳渐化患儿。丙方用于疳疾渐趋痊愈之时,调补为主。 按:治疗疳症在服用上述汤药的同时,必配合点刺四缝穴,使出稠质粘液,间日一次,直至无液仅血为止。并应忌食零食、冷饮、豆制品及麦类制品1月。
傲骨龙〔阳济堂、友满〕
②中醫前輩董廷瑤--小談咳喘的食忌(《幼科擷要》) 整理:胡文蓉咳喘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多發病,每見反覆發作,遷延難愈。咳喘的頻發和遷延,常給患兒和家長帶來很大的痛苦,怎樣纔能預防這種情況呢?俗話說:“三分喫藥,七分護養”。在護養方面,飲食忌口是不可忽視的一環。根據中醫兒科專家董廷瑤老師六十餘年的臨牀經驗,認爲有不少食物對於咳喘小兒是應當忌食的。現據我們的體會,將這些飲食忌口歸納如下:一、忌生冷飲食古人曾有“形寒飲冷則傷脈(原文如此)”的說法。生冷飲食尤其是冷飲,能刺激氣管引起咳嗽,而且損傷衛陽,降低了人體抵抗力,容易感受外邪;且因生冷傷及脾胃陽氣,而致寒飲痰濕內生,引發咳喘,反覆不愈。二、忌海鮮魚腥、蝦、蟹
傲骨龙〔阳济堂、友满〕
④董廷瑶先生医案 一、麻疹(毒攻心包)案 毛××,女,3岁8个月。初诊:1961年1月19日。 主诉:疹发七天,壮热不退(39.4℃)。 诊查:热毒内攻,疹色紫黯成块,神昏摇头,(齿介)齿啮衣,烦躁不安,便通一次,小溲尚多,口唇干燥,咳嗽气促,舌红苔薄润而腻。 辨证:乃疹毒由血分入侵心包,但尚未化燥。 治法:拟活血解毒,清热开窍。 处方:赤芍4.5g 葛根6g 当归4.5g 枳壳4.5g 生甘草2.4g 连翘9g 大生地9g 桃仁9g 杜红花4.5g 生黄芩9g。另苏合香丸1粒,开水化服。1剂。 二诊:1月20日。上方药服后神志清晰,疹色转润,摇头停,(齿介)齿除, 神安热退(37.4℃)。舌红苔薄,大便不多,小溲仍通。再拟活血解毒为主。 处方:大生地9g 杜红花4.5g 赤芍4.5g 桃仁泥9g 当归4.5g 生甘草2.4g 连翘9g 银花9g 生黄芩9g 白茅根30g(去心),1帖 三诊:1月21日。神清热净,咳嗽气缓,二便通调,予清肺调理。 处方:桑叶9g 枇杷叶9g 竹茹6g 杏仁6g 生甘草2.4g 大生地9g 麦冬6g(去心),2帖。服上方药后痊愈出院。 按;疹发7天,邪毒壅盛,必以解毒为要。因其疹发紫黯,毒入营血,故还须以活血化瘀为法,若以解毒之升麻葛根汤之类,恐难奏效。
傲骨龙〔阳济堂、友满〕
⑤董廷瑶先生验方〔丸散膏丹〕 : 三、董氏疳积验方 组成:甲方:煨三棱、煨莪术、炙干蟾腹、炒青皮、广木香、佛手柑各6g,胡黄连、陈皮各3g 醋炒五谷虫、焦山楂、炒莱菔子各9g。乙方:米炒党参、炒青皮、陈皮各5g 土炒白术、茯苓各9g 清炙甘草3g 神曲、醋炒五谷虫各9g 煨三棱、煨莪术各5g。丙方:米炒党参、陈皮各5g 土炒白尤、茯苓、淮山药、炒扁豆、醋炒五谷虫、神曲各9g 清炙甘草3g,每日1剂煎服,逐步由甲方消法为主过渡到丙方调补为主,约1月左右可基本痊愈。 主治:甲方以消为主,适用于疳积已成,腹部膨硬,而形体尚实患儿,乙方半补半消,适用于疳积已久,体质较虚,或服消疳药后其疳渐化患儿。丙方用于疳疾渐趋痊愈之时,调补为主。 按:治疗疳症在服用上述汤药的同时,必配合点刺四缝穴,使出稠质粘液,间日一次,直至无液仅血为止。并应忌食零食、冷饮、豆制品及麦类制品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