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佛”“求佛”与“学佛”(之二)

法师开示

 


四、对当前有志于学佛之人所提供的几点建议

1.莫把自私的求佛心态误认为是信佛

或许有人会说,正因为我信佛,所以才会去求佛,否则,就不会去求佛了。这就必然牵涉到那所信之佛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如果你认为信佛就是相信自己所礼拜的那尊佛像的话,那自然又会涉及到所谓灵验与否的问题。把求佛心态等同于信佛的人往往是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具体表现为,若灵验就信,若不灵验就不再信了。他们分不清佛与鬼神的区别,把讲求因果律的佛当作是可以任意改变现实因果的宇宙之神。应当明确的是,徒有其表的恭敬形式并不是信仰的内涵。

求佛的前提是要具备与佛相应的心态,若是以信仰者的心态求佛加持自己生起真实的清净心、慈悲心,那么自然会与所求之佛心心相应,使自己增强了完善自我、利益众生的信心。如果以邪恶的心理动机求佛保佑自己顺利地做坏事,那么结果一定不会灵验。以这种状态求佛者属于邪信、迷信之类,不管其如何自我标榜,都无济于事。所谓信佛,关键是要相信佛陀所揭示出的带有规律性的道理,它依凭的是理性的智慧而不是道听途说的传闻和朦胧的错觉与想象。

2.莫以执着的状态给佛教形象抹黑

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就是破除人们的执着心理,但许多所谓的学佛之人的行为恰恰表现出非常执着的状态。他们把世俗的习气带到学佛的状态中,由此产生了严重的自赞毁他的宗派意识。与不同宗教徒的观念冲突自不待言,即便是与教内不同宗派的信仰者之间也会产生不共戴天的矛盾冲突。他们根据自己认同的所谓“修行法门”为准绳,动辄斥责修习其他法门的人为“外道”,甚至是魔鬼,把原本是清净的佛教团体搞得很不安宁,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一种现象。

佛教是以理服人为特征的,理性、智信的宗教,是主张“六和敬”的和谐的宗教,即:“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无论何宗何派,最大限度地破除“我、法二执”贯穿于整个佛教的修行过程之中。那些高举着佛教大旗却又严重毁犯佛法教理,执着地相互“打语录仗”的人们,岂不是在给佛教形象抹黑吗?当前,主流的社会舆论都已经导向和谐的理念了,身为佛弟子的人们,难道还不该自我反省吗?

3.避免非理性的宗教狂热

佛陀在遗教经中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导。闻之不行非导过也。”由此可见,佛陀的作用是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作用。那种将佛神化的思想观念属于迷者的错觉。所谓的天堂、地狱,主要不是地理性的方位处所,而是心理空间的处所。在同样的地域中,有些人生活在天堂,有些人生活在地狱,也就是说,天堂、地狱都是心识依据自身的业力所幻化出的影像。学佛不是学教条,而是要认识足以令人触类旁通的规律。

所谓“规律”大多是指对有可能被人们认识的某些现象的概括性描述。季节的春夏秋冬,生命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等,都是具有理性思维的人们能够认识到的现象。所谓痛苦与解脱主要表现在能否对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有较清醒的认识。认识正确即能顺应规律,破除非理性的执着,结果自然是解脱。因此,能否认识规律,相信规律,遵循规律,直接决定着人们或痛苦,或解脱的现实命运。

4.只把自己真正受益的东西与他人分享

人们信佛、学佛的原始动机都是为了使自己真正的受益,但对何谓“受益”的问题,不同的人各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贪求之人以满足自己世俗的物质欲望为“受益”的标准,但若以佛教自身的标准来看,基于慈悲心的利他精神及相应的实践活动才是导向最终解脱的正途,身心的大解脱才是真正的受益。那些终日陷在自赞毁他,论是沦非的人们,是否能扪心自问,自己通过所谓的“修行”,真的受益了吗?你真的想让别人学习自己那烦恼的状态吗?

某些“修行人”把自己师父的“名气”当作自己学佛信心的基础,他们被笼罩在权威的光环之下,依据凡夫的情识,生硬地肢解、曲解佛经的义理,并由此衍生出许多不如法的非理性的行为方式,如,迷恋神通,算命打卦,敬神弄鬼,等等?这很容易给初学佛者造成严重的误导,不少人就是把这些佛教斥为糟粕性的东西当作是佛教的“精华”津津乐道地与他人分享。依据正信佛教的标准,利他性的慈悲心才是最值得与他人分享的无价之宝。还望有缘的读者们三思。

结语

语言最大的局限性就是挂一漏万,这也正是许多文化人产生心理执着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所谈及的所谓“真信”、“假信”,“迷信”等现象,也只是大致的分类,其程度,层次、界限等都存在着难以量化的模糊性。迷信者往往并不自知,假信者更是自以为是。严持戒律,精通教理的信仰者也并无可以自我证明的明显标志,因而决不能随意地称他人为假信者,或给他人扣上迷信的帽子。这三种状态像是三面镜子,仅供学佛者自我观照,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学佛及受益与否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也无需在意他人的评判,自己的选择就是自己的命运,那促使自己选择的力量,就是自己的业力。那些叶公好龙式的学佛者,最终将痛苦地发现,他们用宝贵的生命与自己开了一个荒诞的玩笑。学佛靠的是人们的清净心和悟性,与所谓的论辩能力无关。佛教无需以论辨的方式回答为什么要解脱的问题,而是时刻为那些自己寻求解脱的人们提供一切有益的和必要的帮助。这正是所谓的“佛度有缘人”。

相对于真理本身而言,创设开放的、恭敬的、接纳真理的心理氛围更为关键。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而是你是否真正因明白道理而受益了。拨开某些被人为性造成的所谓佛教的神秘面纱,人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佛教是强调理性和智信的,它教导人们认清现实,顷应规律,锁定苦因,拔除之,明晓幸福的法则,遵循之,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在有所作为的领域里完善自己,不断超越,直至解脱成佛。这才是佛教的精华所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