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春繁技术措施》的科学理论根据

个人日记

 数控春繁技术措施》的科学理论根据

科学技术能给养蜂人带来高的经济效益

中国大多数养蜂人至今还站在穷人的行列

   我国养蜂业历史悠久,由土炕、木桶的饲养时间最长。后来由外国人发明了活框木箱饲养,郎式蜂箱成了世界上同一标准。百年前传人我国,形成了一种传统养蜂模式(传统养蜂法)。         (传统养蜂法)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改进,也没人想到或发现人工蜂群的规律;我养蜂30多年,养蜂专业书籍读过不少(包括权威部门出版的论文),可我一直养不好,曾遭过几次跨场重起,更不用谈经济效益了,我一直过着贫困的日子,后来由专业改成了业余养蜂,要不是対养蜂的爱好和执着,也早已弃蜂改行了。据我所知,我们莱芜的养蜂户有200多家,他们还抱着(传统养蜂法)的理论不放,蜂群养不好,生活难维持,只有靠造假过活。不舍得智力投资,这就是穷人思维。穷人思维的人,是不会改变自己命运的!!

杨多福老师是养蜂人的泰山北斗

2011年 我在《养蜂杂志》上看到杨老师的《数控》学习班在

龙口开班,说句实在话,当时我对《数控》的认识很模糊,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登上了莱芜到龙口的旅程。到校开班后,杨老师讲了2天对养蜂人的素质教育,使我更懂的了养蜂人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事业的成败。明白了,蜜蜂和人一样,是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产物,本来大自然赋予了它们生存条件,可在长期人工蜂群的干预下,任其自然已经不能使其长期生存,那么依人们的想法来强行改造自然,更是不行;只有顺其自然规律来管理蜂群,才能成功。讲到人工蜂群的规律时使我茅塞顿开;困扰我养蜂几十年的问题明朗开来,例如,我对伤热、受闷、间虫、弃子、伤力等规律。有的无曾认识,有的找不到原因,怎能把蜂养好。杨老师讲了在人工蜂群的新规律基础上,提出了蜂群管理的新的5个原则和8项措施:即“调节巢温原则、蜂巢通风原则、调节虫蜂比例原则、布置巢脾原则、选择繁蜂蜜粉源原则”。和“数控调节巢温措施、调节蜂巢通风措施、数控虫蜂比例、利用最佳群势、数控蜂产品组合、数控蜂群越冬、数控养蜂日程、数控养蜂策略”。使我才真正懂得了《数控养蜂法》的内涵:“要用辩证法指导养蜂人的思想,使蜂群达到常年最佳。例如:最佳繁蜂群势、最佳采蜜群势、最佳越冬群势。这也是《数控养蜂法》的核心理论。也是让蜂群发挥最大效益的科学依据和条件”。

    回家后,正敢冬季休闲,我认真研读杨老师的《数控养蜂法》,按杨老师的科学理论,根据莱芜的气候蜜源条件编排了《数控养蜂日

程》。我怕(传统养蜂法)对我来说‘根深蒂固’,走了弯路。又按日程表整理了《数控春繁技术措施》、《洋槐流蜜期的管理》、《洋槐后期的管理》(产浆或分蜂)、《枣花期管理》(怎样培育荆条流蜜期的采集蜂)、《荆条流蜜期管理》(怎样使蜂群科学采蜜和摇蜜)、《荆条后期管理》(换王、灭蟎、脱粉、培育越冬蜂的哺育蜂和培育越冬蜂、还有越冬蜂饲料的饲喂)、《数控蜂群越冬和越冬蜂的安全管理》。从思想上要做好下年的准备工作。

    2012年春,将我的35群蜂合成30群(因为越冬蜂的小群有的不足1脾),严格按上逐期管理,产品全年下来纯收入40000多元(全是自己销售=我个人工资)。201336群蜂安全越冬,1年下来纯收入61000多元(这还是荆条中后期因连阴雨少摇两次蜜),数控最佳越冬蜂群42群。回想起来,是杨老师帮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我是打心眼里由衷的感谢!祝他长命百岁,好引领我国蜂农彻底走向光明。

    今年1110号,杨老师又在淄博办班,我又去参加了学习,通过2次学习回想第一次与现在的知识比起来相差甚远,我的“管蜂技术措施”必须修改,可我的《数控春繁技术措施》在我的日志中已经发表,虽无过错,但有不及。可有好多蜂友已转载,可又无法收回,我只好将杨老师的科学理论透出冰山一角,让蜂友自己对照实施了。

顺物性、求平衡

蜂多于脾是错误的

巢脾上工蜂覆盖巢房面积与巢脾面积的比例,称做蜂密度。巢脾上附蜂只有一层而不露巢房称做蜂脾相称,蜂密度低于此标准称做脾多于蜂,蜂密度高于此标准称做蜂多于脾。

   蜂群中可产受精卵的空巢房数量与蜜蜂数量的比例,简称房蜂比房蜂比值(以后不再提醒)=可产受精卵巢房数量÷工蜂数量。房蜂比与蜂脾关系是两码事。如果蜂巢中储有大量蜜粉或蜂儿,即使脾多于蜂房蜂比值也是很低的。蜂群哺育力是能够哺育出健康幼蜂数量的潜力,只有适度的蜂群育子率,才能充分利用蜂群哺育力,而要获得适度的蜂群育子率,就必须有适度的房蜂比,即群内应有可产受精卵的巢房数量=工蜂数量x正常的工蜂育子率。

   子球中或外围有蜜粉、巢房颜色不适应季节、巢房深、大蜂路、巢温低、加脾慢、空脾定值错误、雄蜂房、巢脾发霉、死粉、鼠咬脾、巢脾缺损等,都降低房蜂比值。停繁期中蜂多于脾,能保证饲料充足不伤热不受闷不空飞,繁蜂期蜂多于脾是否正确呢?开繁时4脾蜂群暖区应放4张脾,冷边脾是大粉脾,其它巢脾上部蜜房面积应占20%,饲料贮量才不低于下限。巢脾的外围巢房温度低,又有10%的巢房不应该产卵。这样,早春1张脾可产卵巢房仅有70%。巢脾每面3000个巢房,附蜂1层为1000只蜜蜂。4脾蜂开繁最佳房蜂比为6000×70%×3÷8000=1.5。房蜂比值小于1.5时,不仅浪费了蜂群哺育力,而且可产卵巢房少限制了产卵,还空飞严重,繁蜂速度很慢。房蜂比值大于1.5时,群内饲料不足且子脾易收圈,工蜂还因产热工作量大而过劳死。为兼顾蜂群保温子球的能力,开繁时的房蜂比以蜂脾相称为上限。

   东北地区数控养蜂的蜂群,越冬交替期为30天,其中更新蜂虫期孵化的时间仅有9天,蜂群开繁后每天只要有890个可产卵的巢房(苏联的是832个),21天要有4张脾供产卵才不影响繁蜂。因此,开繁时暖区中必须蜂脾相称,以后有蜜源时就要以冷蜂数内容及时加脾,以保持正常的房蜂比来获得应有的繁蜂速度。

传统养蜂法遵循蜂巢宁热勿冷原则违背唯物辩证法,只重视子脾质量而忽视房蜂比,以致技术措施走向极端,提倡繁蜂期要蜂多于脾,单牌开繁或双群同箱单箱体繁蜂,理由是这样做幼虫哺喂充足不收圈,因此边脾变成了子脾也不加脾,临加继箱时暂停加脾来提高蜂密度,以适应加继箱蜂巢扩大的突变,致使房蜂比值极低,育出的蜂数量极少。传统养蜂法只重视蜂儿发育的温度条件,,强调蜂多于脾,却忽视了蜂群生长率与蜂群育子率及飞翔率与蜂密度都成正相关的重要规律。忽视了第一代蜂儿数量所产生的放大效应,所以空飞极其严重且第一代蜂儿极少,以后的蜂群生长都常数达不到0.4脾蜂。由于蜂多于脾房蜂比值很低,开繁42天后1只开繁蜂所育出的更新蜂达不到3.85个(这是苏联的数据在这里当作一个参数运用),因此蜂群繁蜂速度极慢、产量极低!可见,传统养蜂法群势增长很慢的主因,既不是气候、蜜源、也不是母蜂产卵力低,而是房蜂比值太低!

传统养蜂法单牌开繁,4脾蜂只放1张脾,这张脾上部4厘米宽的巢房用以储蜜,占用了750个巢房(75×5×2,每面前后至少都要有5个宽度巢房用来储粉,又占用700个巢房(40-5×5×2×2.所以可供产卵的巢房为4550个(6000-750-700)。当幼虫全部封盖后再加1张脾供产卵,越冬蜂交替期母蜂产4550立卵需要4天,卵变成蛹需要9天,所以开繁13天后才加脾。这138000只蜜蜂聚集在1张脾上,巢脾上附蜂4层,不禁蜂群育子率极低浪费了蜂群育哺力,且因蜂巢空间过小蜂密度过大,外勤蜂伤热受闷不能睡眠空飞严重而提前死亡。

    东北长白山地区蜂群越冬期5个月,开繁蜂哺育力为1.94脾蜂47日开繁暖区放4张脾用大粉脾做冷边脾,用草隔板代替木隔板且用暖巢门,箱四周不保温不喂蜂,不仅育子数提高了82%,而且实行精细管理及时调节巢温,蜂群不伤热不受闷不空飞不患病,工蜂寿命长哺育力高,418日柳树开花吐粉,20日开始流蜜,这时蜂群内已达到3张子脾,即15000个蜂儿,平均每天产1150个卵每只蜂哺育1.9个蜂儿(15000÷8000),即充分利用了产卵力又充分利用了蜂群哺育力和保温能力。即不会收圈育出的蜂又健康,外勤蜂还能睡眠而不空飞,蜂群这13天的育子数多10000个,即30天多育出10000个蛹,能多培育第2代更新蜂15脾蜂(能育出58脾第3代工蜂)。柳树开始流蜜后蜜蜂体区膨大巢温也升高了,421日要加1张空脾,3天后再加1张空脾,即开繁21天暖区达到6张子脾,这是传统养蜂法绝不可能达到的!

越冬蜂交替期蜂多于脾飞翔率很高,不仅工蜂寿命缩短,且因蜂巢小氧气不足蜂群受闷工蜂寿命很短。边脾两面都产上卵或贮满蜜粉仍不加脾,就限制了产卵。由于蜂密度过大(能育出58脾第3代工蜂),房蜂比值很低,就算母蜂产卵力很强,这群蜂以后也必然是弱群!长期蜂多于脾就使母蜂产卵功能退化成为寡产母蜂。

夏秋天气炎热,蜂多于脾危害就更大了,不仅空飞严重,切育成的蛹有很多因营养过剩而死亡,幸存的蜂还体小如蝇!临加继箱时暂停加脾,群势停止增长,要10多天才能加上继箱,由于子脾也伤热了,以后群势增长仍然很慢,本应21分群结果却不能分了。

大流蜜期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贮蜜巢房缺乏,不能充分利用蜂群采集力,容易产生分蜂情绪,大大降低了蜂群采蜜量与蜂蜜浓度。所以要提前关母蜂实行空脾化采蜜,并且要脾多于蜂及时摇蜜。

培育越冬蜂最佳期无蜜源奖饲时,饲喂量不可过多,否则降低房蜂比值限制了产卵而少繁蜂。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度”,过则犹不及!6脾蜂以下的群脾多于蜂,蜂儿质量差且易收圈,而蜂多余脾则因房蜂比值太低产卵很少,不仅浪费了蜂群哺育力与产卵力,以后繁蜂速度也极慢。唯有蜂脾相称房蜂比值最佳,才能获得最佳繁蜂效果。但是;蜂脾相称是以及时调节巢温为前提的,否则繁蜂效率还不如蜂多于脾

蜂路与蜂脾关系

蜂脾关系决定于蜂路宽度。什么是蜂路宽度?蜂路宽度并非巢框上梁间距离,而是两脾工蜂蛹房盖间的距离。当巢框上梁25毫米时,蜂路宽度才能与巢框上梁相等。蜂路分为繁蜂路与散热蜂路两种。

巢脾附蜂一层,一个蜂路中有两层蜂,两层工蜂背对背的宽度为12毫米,蜂路宽12毫米(约为1扁指)时,1个脾面只能附1层蜂,即只能做到蜂脾相称。若想蜂多于脾,蜂路必须大于12毫米。1个小蜂路只能容纳1层蜂,如果硬要容纳两层蜂,工蜂只能匍匐在巢脾上势必影响工作。因此,小蜂路的蜂脾关系必然是脾多于蜂。许多蜂书上提倡小蜂路还要蜂多于脾,不知作者是怎样实现的?

    小蜂路虽然能多保温子脾,但1个蜂路只能容纳0.5脾蜂,幼虫哺喂不足甚至间虫,育出的蜂体质弱。蜂路中只有1层蜂,对保温子脾不利,寒冷时易收圈。如果群势较强,小蜂路会强迫蜜蜂大量转移到箱壁箱底上栖息,浪费了哺育力又伤热。小蜂路飞翔率很高蜜蜂频繁空飞而早衰,很多蜂在冷天冻死。早春用小蜂路,天气转暖时,加脾会间虫,不加脾又影响繁蜂。因此,保温巢脾时缩小蜂路,而应减少巢脾。因为小蜂路的育子数量虽多却忽视了工蜂飞翔率高蜂儿营养不良,既是成了蜂大部分也得爬掉。所以是犯了1个危害极大的错误。那么蜂路大于12毫米时,巢脾每面附1层蜂后,蜂路中两层蜂后中间还有空隙,热量流失很快,更不利于保温子脾。蜂路过大时,1个蜂路超过了1脾蜂,使加脾速度变慢,供产卵的巢房少也就是房蜂比值过低,影响了繁蜂还浪费了哺育力。唯有12毫米蜂路才能获得最快繁蜂速度。所以,繁蜂最佳蜂路是12毫米。大蜂路还降低了采集蜂出勤率。繁蜂期伤热时不应扩大蜂路,而应加脾或加强散热。

非繁蜂期中,蜂路宽17毫米,巢温正常时蜂路中容纳1脾蜂时,两层蜂之间尚有5毫米的间隙,剩余的热量能顺利排出,因此能避免伤热和空飞。在巢温偏低时,蜂路中能容纳3层蜂,使蜂团收缩,从而缩小蜂团的散热面积,利于蜂团保温。所以17毫米蜂路为最佳散热蜂路。停提日之后与大流蜜期中用最佳散热蜂路,利于蜂巢通风,提高蜂蜜浓度。越冬期与越夏期,也应利用最佳散热蜂路。

估蜂

同一时间内,1群内各子脾上的蜂密度是相同的,因此,估测群势可用速测法:先估计边脾上的蜂数,再估计1张子脾上的蜂密度,群内蜂数=1张子脾蜂数×子脾数+边脾蜂数。这群势速测法虽然比逐脾估蜂简单省工,但生产中仍难以应用。因为春繁蜂飞前气温常常低于12°c,不允许提起子脾估蜂。

在数控调节巢温的条件下,子脾达到了蜂脾相称时就满足了喂虫和保温子脾的需要,多余的蜂就在冷蜂路中睡眠。如果工蜂分部在箱壁箱底上,就是脾少或巢温高。因此检查蜂群估蜂时,不必查看子脾上的蜂密度。

   无蜜源时工蜂不酿蜜,体区小巢温低,冷区的蜜常被移近暖区。工蜂有趋向母蜂的习性,冷区中无蜜蜂,蜂多时工蜂也不愿意转移到冷区,而是散布在箱壁箱底上。所以不要只以冷区蜂数来估蜂。草隔板保温好,靠草隔板的脾常是子脾,草隔板与暖区之间常是34°c,这里只有少量内勤蜂而无外勤蜂,不应以草隔板与暖边脾之间的蜂数来估蜂。阴雨天气压低,近地空气含氧少,蜜蜂感到缺氧后,就疏散到箱壁箱底上,甚至到箱门外栖息。因此,夜间阴雨的早晨气温4°c以上,估测的蜂数(包括箱外蜂)要减去1脾蜂。

   每次检查蜂群之前都要估测群势(简称估蜂)。要在蜂飞前估蜂,蜂飞后估蜂就不准确了。估蜂难以准确时,要宁低估勿高估。估蜂时不要向冷蜂路喷烟,以免将蜂赶走。为避免因常提边脾损失母蜂,并保证冷蜂路中能容纳1脾蜂,冷蜂路应为13毫米。如果小于12毫米,边脾变成子脾后容易收圈。

   估蜂更要找出应减脾群衰弱的原因。

适时扩巢

给蜂群扩巢早了,会发生收圈或间虫,扩巢晚了,就降低产卵量,也影响繁蜂,还容易产生分蜂情绪。要做到母蜂产卵量与工蜂哺育力相平衡,就要适时扩巢。做到蜂群每天能喂活喂好多少个蛹,就让母蜂每天产多少立卵。这是高速繁蜂的关键。

     越冬蜂交替期,气温低,群势不增长,一般不加脾。在暖区蜂脾相称的条件下,如果子圈内有封盖蜜,应将蜜盖割去。如果子圈都在巢脾的同一端,应将子脾陆续掉头(实际是强迫产卵)。工蜂一般不往边脾外边贮放饲料,外边的蜜也常被工蜂移到里面。冷边脾内面贮满蜜粉时,如果外面3天内够贮放蜜粉和产卵的空巢房时,应将此脾掉头。使空巢房多的一面朝里。如果冷边脾外边空巢房不够3天用的,要更换此脾或摇蜜。

越冬蜂交替期结束日,要估蜂加减脾,开始扩巢。第一次加脾适时,就为以后繁蜂造成良性循环。第一次加脾过早或过完,就为以后繁蜂造成恶性循环。如果越冬蜂交替期已有小流蜜,工蜂酿蜜体区膨大,占用巢房多了,哺育力提高了,巢温也升高,就可以开始扩巢,如果不及时扩巢就会伤热。每次加脾都要适时,否则宁完勿早。

     3天估一次蜂,早晨蜂飞前先估蜂,冷区达到0.2脾蜂的群,气温升到14°C后要在暖区加1张脾。未达到的,要在气温升到12度时迅速查看冷边脾内容并估蜂,提起冷边脾,如果两面都产卵了,估蜂都结束后要加1张脾,如果子圈小,要移作暖边脾,如果子圈大,移作冷边2,原位再加一张半蜜脾(无蜜源时)或空脾(有蜜源时),供贮放蜜粉或产卵。依据冷边脾内容加脾,是以箱壁外面与冷蜂路不保温且巢房深度不超过12毫米为前提的,箱壁外面与冷蜂路不保温,群势没增长母蜂就不会在冷边脾上产卵,不会发生收圈间虫。如果冷边脾子圈面积大且冷蜂数不足0.5脾蜂,有无应加脾群收拢此脾时,要加一张满粉脾或满蜜脾做冷边脾,以免外勤蜂伤热又能限制产卵。没有满蜜粉脾时,可用人工粉脾代替。冷边脾只有一面产卵了,应将此脾子圈朝里,不再加脾。如果这个子圈周围已贮满蜜粉或者另面已贮满蜜粉,应做暖边脾,无子的一面朝向草隔板,再加冷边脾。

冷边脾不是子脾时,要估计冷蜂数,(包括冷蜂路中箱壁箱底上的)。有蜜源时,冷蜂路达到0.5脾蜂时为最佳,超过0.5就要加一张暖边脾。这样蜂群才不会伤热。在“数控”调节巢温条件下,冷蜂数达到0.5脾蜂,加上冷边脾外面的蜂,就足以保温冷边二脾上的子圈子。但在越冬蜂交替期或无蜜源时,蜜蜂哺育力低,冷蜂数要超过1脾蜂时才能加脾。最低气温稳定在14度以上时,脾上蜂密度降低了,冷蜂数也要达到1脾蜂才能加脾。浆蜂抗逆力低,冷蜂数要超过1脾蜂才能加脾

    蜜粉源好时应加暖边脾。无蜜粉源时,在检查蜂群之前,暖区已有6张脾的,也应加暖边脾

    估蜂时继箱中冷蜂数超过0.5脾时就应加脾(不估巢箱的冷蜂数),每3天还要查一次继箱暖边脾,检查蜂群时常常发现:估蜂时的应加脾群子脾上蜂密度低,因而不敢加脾。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繁蜂速度还容易产生分蜂情绪,其实,由于检查时间是在蜂飞踊跃时,50%以上的蜜蜂已经飞出了,实际群势要比看到的大得多!因此,在蜂飞踊跃时,89张脾群,子脾上蜂到6成、1012张脾的群子脾上蜂达到5成、13张脾群子脾上蜂达4成的,都应加脾。而达到7成的或有自然母蜂房的群,则应加一张大虫脾。大流蜜期中,摇蜜多的群应加2张脾。

    冷蜂数不足0.5脾蜂,却在箱壁箱底上,是巢温偏高,不应加脾而应散热。上述规范称为加脾标准,符合加脾标准的蜂群,统称应加脾群。应加脾群不可随意推迟加脾,否则就因限制了产卵而影响繁蜂,进而影响养蜂效益。

    母蜂愿意在暖边脾上产卵,暖区不到6张脾的群如果在暖边脾位置上加空脾,几乎等于强迫产卵。加脾位置的先后顺序是:冷边脾、暖边脾、冷边4.

    依冷边脾内容扩巢,开繁时小巢门必须对着冷蜂路或冷边脾。4脾蜂开繁,依据冷边脾内容与冷蜂数加脾,一般在开繁后30天暖区就能过到6张脾,第45天就能加上继箱。比用加脾间隔公式提前15天。

    估蜂时,冷边脾外侧有0.1脾蜂的,其内侧蜂路就能有1脾蜂。冷边脾的外侧无蜂、内面上也不足0.5脾蜂时,应撤出暖边脾。不要撤冷边脾。如果暖边脾是子脾以及保温良好的收圈群,不能及时加脾或补蜂,就要提出卵脾或新蛹脾给应加脾群收容。蜂飞踊跃时,蜂密度低于4成的群、无蜜源时蜂密度低于8成的群,都要减脾(14张脾群除外)。大流蜜期冷蜂数少于0.3脾的以及摇蜜少群,都应减脾。上述规范称为减脾标准。符合减脾标准的群统称应减脾群

    在蜂飞时间,子脾上蜂密度大于6成,是有分蜂情绪。如果低于4成,则是蜂密度低。无论有无蜜源,凡蜂密度低的群,可能是脾多了或保温过渡。

    以上是杨多福老师的部分繁蜂技术要领,这在《数控养蜂法》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因为我的文化水平低,我所整理的《数控春繁技术措施》被许多蜂友转载,怕是写的不到位,误导了蜂友,所以将其发表,供大家对照参考。谢谢!

    赘语:杨老师的《数控养蜂法》是一部任何养蜂法也比不了的养蜂法。是以辩证法的理论写出的科学养蜂法,在量性与定性方面都有明确肯定的数字与计算方法,行文干净利落,绝无模棱两可。养蜂人实用起方向明确,管蜂时得心应手。真是一字值千金。《数控养蜂法》实质就是一部标准养蜂法。要想真正领会贯通,我认为就要参加学习班。几佰元钱算不了什么,这与掌握了科学技术发挥的经济效益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养蜂人要能早一年学到真正的科学理论技术,就能早一年得到脱贫致富的法宝。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