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个人日记
一、第一阶段:基本依赖对基本不依赖(0-1)岁
主要影响者:母亲
在这阶段,人的无助感最强烈,最需要依赖成人。父母如给婴儿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他将产生基本的依赖感,即对父母的依赖和对整个世界的依赖。反之,如果父母的照料一天三变,他们就产生不依赖的情感。如果人的基本依赖感居多,就达到了他的第一个社会成就,他不会由于父母离开视野就担心和哭闹,他懂得父母在必要时肯定出现。这种恒定的、一致的连续性经历,使婴儿有了自我同一性的感觉,即内部心理的记忆、预感和想象与外部的人和事相协调。
依赖与不依赖是一起产生的,如果一个人感到的依赖强于不依赖,这一阶段的危机就解决了,他的人格中就具有了希望的品质,这个人就感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不会为必需品的满足而发愁,不局限在眼前的事物上。
第二阶段:自主对害羞与怀疑(1-3岁)
主要影响者:父亲
这一时期人学会了走、爬、推、拉、谈话等,也学会了用手抓东西,然后再放开。他们开始重复这些刚刚产生的行为,并从中得到快感。但是,在这种自我中心的意愿开展的同时,父母坚持要按社会的要求训练儿童,控制行为。这就产生了很危险的矛盾,父母要在保证不伤害孩子的自我同一感和自律自治性的原则下改变儿童,这是很难掌握的尺度。训练来严或惩罚不公正,会使儿童产生怀疑和羞愧。
这一阶段的矛盾如果解决,儿童就发展出更多的自治,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指出,虽然儿童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害羞和怀疑,但儿童表现出的自我控制和进行自由选择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反映出他的意志。意志坚强的人才能生存下去,我们可以从英雄人物、有成就的人物身上看到意志的表现,他们生活得充实。
第三阶段:创新对罪恶(4-5岁)
主要影响者:家庭
这一阶段儿童在生理上达到了第一个成熟期,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生理能力干许多具有侵犯性的事情,如打人、讲话中冒犯别人。好奇地探索也是一种侵犯性。他们开始有了不少幻想,有了一些目标,并为目标实现而努力。好奇心也向性别差异发展,“对异性父母的爱恋情结”发展了起来,但这是不允许的。社会生活的习俗和传统不允许这些东西发展和存在。因此儿童这一阶段面临的是,他要探索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他们面临着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在这阶段“超我”产生了。超我的产生主要来自于父母及处界的反应。人在做事情时总会受到别人的注意,如果受到支持,以后会继续做;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自我创造、想像等等进行挖苦、嘲笑、辱骂,孩子就不能建立自信心,就会产生一种罪恶感,今后将寻求一种规矩的生活。
这一阶段如果发展了较多创新和进取,就能产生人格中“具有目的性”的品质,即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期想像的失利、罪恶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阻止。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1岁)
主要影响者:邻里、学校、师生
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好是小学期,即训练一个人去接受文化的时期,人的重要课程是“通过精力集中和刻苦努力,圆满完成工作并感到愉快”。这一阶段的勤奋是受鼓励的。但是也有人会有课堂或操场上失败并产生自卑感,他们如果没有解决好前几个阶段的冲突,就会产生新的生活困难,如内心没有把握等等。
当然,这一阶段最可怕的是勤奋走向极端,过高估计生活中工作所占的位置,认为“工作=生活”,无视人类其他重要需要。这样的人将变成为只知服从、没有思维的人,成为技术和压迫者的奴隶。
这一阶段可发展出能力的品质。能力就是和智力在完成任务时的自如动用,它不为儿童时期的自卑感所削弱。
第五阶段: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主要影响者:同伴、小群体
这正是中学到大学的转换阶段,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过去经验中的那种自我形象在新的冲击下开始四分五裂。孩子们更重视自己,但更弄不清自己。青春期男女常常照镜子就是证明。他们的自我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有人认为,自已不像想得那么好,那么全能了!自己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一时期自己做出的选择符合一部分过去的自己,又背叛另一部分自己。这一阶段就是要对原有的自我进行检验和整理,形成一种新的、同一的自我。
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表现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是,青春期的自我分成了两个:I和Me。I——主体我,被自觉意识的我;Me——客体我,被他人看见我。青年人恰巧处于I和Me分裂之中。当Me占优势时,就是自我扩大。表现为人的虚荣心强,自满、自我陶醉,喜欢炫耀、哗众取宠、突出自己、奇装异服。(如酗酒、喧哗、暴力等)。当I占优势时,就是自我萎缩。表现为无志气、自卑;主观上不努力克服缺点,反而找借口不做事情,强调条件不具备,自怯自怜。如果这一时期I和Me都强,人就会忽左忽右。所谓同一性,指的是一种对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在说明未来时有一种内在的自信,即全盘了解自己和接受自己。
对于青年人来说,这一阶段是个很危险的阶段。通常叫青春期、红灯期、危险期。在这一阶段青年人往往感觉到很多冲突。他们感到要做的决定太多、太快,而每作一种决定就减少了未来生活的广度。因此,他们感到困难,有的人干脆进入一种“心理的暂停”期,即延缓作决定。在这一时期他们是很孤独的,往往是不愿立刻作决定,又感到时间流逝,事事无成。他们想找人谈,又觉得无人理解。这是一个心理闭锁期。
假如在这一阶段不能获得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者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就是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生活的角色。如并不能干,却硬充能干,加入团伙。也可能总是变换自己的角色,不知道自己是谁。消极同一性是取得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不予认可的角色。消极同一性是社会不认可的,是要受到抨击的,但也表现了青年人的一种心理,即他们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
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即尽管价值体系有不可避免的矛盾,仍能有效地忠于发自内心誓言的能力。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20-24岁)
主要影响者:友人、异性、竞争同伴
具有良好的同一性的人,可以发展出对人的亲密情感,使爱情和婚姻得以实现。但是,这种事情是很不易出现的。上一阶段还没完成就匆忙进入婚姻,常常会失败,没过多久,人们就发现不能与伴侣产生亲密的情感,只被婚姻的义务所包围。这一点很好解释,因为青年人太注重自我。这种过分注意自己使亲密无法发生。因为爱是要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这就是自我牺牲。
不能发展出亲密,人就会退回自己的小天地,就会孤独,所以这一阶段要发展的是爱的品质,即“永远抑制内在分裂机能的相互献身。”
第七阶段:关心后代对自我关注(25-65岁)
主要影响者:共同工作及分担家务者
两人建立了良好的亲密关系,就必然开始拓展兴趣,开始关心下一代。这样的活动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关心自己的孩子,生育他们养育他们,看他们成长;另一种方式则是创造更好的环境给下一代去享用,即致力于发展人类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25-65岁是整个成人时期,它是最长的,也是相对平稳的时期,同时又是被研究很少的时期。这一阶段发展不了的人往往是自己童年充满挫折和空虚的人,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关心孩子。
另外,如果夫妇太关注自己,无休止地分析自己,分析彼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多少好处,也就不懂得关心下一代。
这一阶段会发展出人的关心的品质,能够关心他人的疾苦。
第八阶段:自我整合对失望(65___)
主要影响者:人类
这一时期人开始衰老,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他们的体力和健康在走下坡路。收入减少了;亲朋、配偶开始离开。他们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想知道自己活得有没有价值。如果觉得一生无所事事,岁月匆匆,理想未竟,就会产生一咱失望,并对自己厌恶和鄙视。这是一个自我整合的过程,如果能整合成功,能明白自己的一生只能这么度过——犯过错误,但在当时又无法避免,谁也会这样;而且,自己一生也做了不少好事,这样,人就可以接受自己,并发展出一种智慧的品质,即对整个世界和历史有一咱超然的认识,以格言有一种亲切的理解感。如果能这样,人就可以问心无愧地面对死亡,平静地生活下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