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

个人日记

        据家谱记载,祖上迁居到现在这片故土已有500多年历史了这本家谱在我们王姓家族里一直传的是能咬文嚼字同时还要有点地位的人。我的名字是在祖父那辈记录入家谱的,又在父辈那代掌管家谱的人手里核查过一次,真正传承下来的家谱却从没看见过,追溯我祖上八代都一贫如洗,也没出几个识字的,所以继承人也断然不会在我们这支旁系里出现。
    明朝时,陕西大地震,造成关中几十万人丧生,八百里秦川顿时哀鸿遍野,凄惨难存,皇帝一声令下,史上一次浩浩荡荡的大移民开始了。祖上不知从那个山坳被驱赶出来,加入了移民队伍,一起被集中在了山西洪桐县一棵无名的大槐树下,从槐树下开始了逃难般的迁徙。从此,山西大槐树成了千千万万背井离乡先祖们记忆里最深的根。大槐树下的人憨厚朴实能吃苦,走得再远,生活得再苦,也能在关中地区四处扎根,就像干崖畔上拼命挣扎的槐树,为了存活就得把根深深的扎下去,直到渐渐茁壮,枝繁叶茂!
    幼小的时候,可能不在意村子里的一些特征 。三大姓氏中唯“孟”姓是土生土长的一支,其他两姓“王和李”是外迁而来。在这两家族门前都会有直径一两尺粗的大槐树,就是分家落户也会在门前栽槐树。这也许五百年前大槐树情结遗留下的特有情愫吧,是纪念故土,还是留恋故土?不得而知。祖上栽下了槐树就把大槐树的故事一代代传了下来。记得十年前,一伙山西人在镇上开起了饺子馆,招牌就写“山西大槐树饺子”,一时间生意火的不得了,家里要是稍微忙点,就不做饭了,直接去大槐树饺子馆提二斤饺子回来。我想,并不是这饺子的回味有多香,而是这“大槐树"的招牌唤起了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亲”,吃一顿大槐树饺子,可不是吃到根上了?吃到了“家”?攀谈起来,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感慨!
    在我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屋门前,自然少不了槐树,它粗壮的身躯拧裂着厚厚的枯皮,枝桠坏死处已腐成了一个黑乎乎的洞,雀儿们就毫不费力的有了一个最为安稳的家。调皮的我要爬上去掏鸟蛋,总会被爷爷呵斥下来,不给爬。问为什么?反正爷爷的爷爷就这么说的,子孙们谁也不能爬。门前大槐树在一代一代人的呵护下,枝叶繁茂,整个树冠特别密实,说成遮天蔽日一点不为过。夏天最阴凉的地方就是我家门前,吃饭时树下聚的人多,纳凉谈天聚的人多,生产队开会派活也是聚满了人 。男人们坐在暴起的树根上,抽着旱烟,完了就在疙里疙瘩的树身上磕掉烟灰,然后再装填一锅,又叭叭吸上了,说说祖上的故事,扯扯庄家农事,都是一堆我不感兴趣的话。一年年我长大了,才发现自己就根本爬不上去那槐树,张开了双臂根本搂不住大槐树。从课本里知道了什么是年轮,也估摸出了大槐树的年轮,至少二三百年了。重新仰望它,格外珍重它掉下来的每个枯枝,每片叶子。
     老屋因搬迁早已不复存在,老屋的一切也随着消失殆尽,门前的大槐树遭到了毁伐, 人为的变迁不亚于一场血风腥雨的浩劫。大槐树岿然不动的身躯最终惨烈的倒在了“大槐树”后人的斧锯之下。把旧村落变成一片废墟容易,但让大槐树倒下可真不易!跪拜烧香,贴符祭酒之后,砍光了所有枝桠,刨光了周围的土,斩断了千丝万缕的根,就是推不倒,拉不到,实在无法就放弃了,让一根巨大的孤木耸立在那了。直到人们慢慢在老村落取土再建新居,才将大槐树下掏空,断了最后的地气,它轰然倒下了,,,,,,,
     新居不会再栽槐树了,五百年前的大槐树在先祖们记忆里一代代流传下来,可如今的大槐树我只有留在记忆中了 ,以后的孩子谁还会知晓“大槐树”是我们的根呢?


文章评论

妍砚

你讲的故事就是一种记忆。起码你可以再讲给你的孩子听!你的孩子也可以在讲给下一代,这大槐树的记忆不会在中华历史的长河里消失!

◤往事丶如煙 ◢

大槐树带来的浓浓的乡情只有在记忆里了!苏三起解 里的洪桐县 就是你们那颗大槐树哪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