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油画领导军人物郭北平:画乃心性文章

个人日记

 
 


画乃心性文章,我不曾放弃任何一次感动的悉心回味和千百次膜拜,不管他是电影、戏剧、诗歌或者是油画、雕塑、中国书画。既然能打动我的心,我就要敲骨吸髓,嚼蕊吐香,从中挖掘彼所能之精髓所在,这其中是听不得别人怎么说的。


郭北平

1949年生,西安市人。现任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位。

作品连续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一、二、三届中国油画展及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等全国重要展览30余次。

作品获第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文化部中国艺术大展金奖及第三届油画展优创奖等全国奖项8次。

出版有《郭北平油画艺术》、《中国名家典藏—郭北平卷》、《郭北平油画技法实录》、《郭北平国画作品集》等画册及专著10余部。在《中国美术全集》《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等全国重要刊物及权威性画册发表作品400余件次。


郭北平艺语


(一)

坚守


面对美术界频繁的创新浪潮,记得一位天津的老画家曾经撂下一句狠话:“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一个坚持传统油画的人,那必定是我!”抱残守缺的气概让人叹服,也多少有些悲壮。


但是就我的理解,他一定看不惯那些无根的创新游戏,他一定是尝到了油画传统的真味,而且乐在其中。我想这就够了。

自由艺术家

100×80cm 2014年

白色系列

100×80cm 2013年


细想之下,他们这一代人的前三十年,艺术被意识形态所裹挟,损失不小。而这后几十年,艺术又被金钱所绑架,尤伦斯辈在中国作局,捧红了“当代艺术”的市场,创新浪潮再次提速,难免泥沙俱下。他们能做的只有坚守,坚守艺术本来应该有的品格。


摆弄头发的女演员

100×80cm 2013年


邵大箴先生在给我写的评论文章里也有对现状的批评:“现如今不少被称之为绘画的作品,不是用艰涩的语言向人们灌输某种概念,就是搬用一些陈词滥调,繁琐地叙述不动人的故事,让人厌倦。……写实手法……由于市场的驱使,近几年来它的格调日趋低俗,以至于有的作品不堪入目。”我想,这都是市场惹的祸。


侧坐的维族姑娘

81×65cm 2013年


在世界范围看,艺术的审美价值早已被“新与旧”,或者“是否可以被流通领域选作投机对象”的价值判断所取代。所以那些摹照片、比精细,甘于为摄影作奴仆的行货油画;那些晒蒙比甜美,晒丑比新奇的当代油画才会比比皆是,逐利不可厚非,但仍需要有人坚守。坚守者也会在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实践创新的理想。


长沙发上的美院女生

100×80cm 2013年


中国古代向有“抱一”之说,就是指面对纷繁的世界,能够始终保持对本体规律的敬畏即所谓“不失道”。所谓“多则惑”则是指过多地左顾右倾,被小道理迷惑了大道理。失之者甚众。可见坚守也并不容易。能有“一览众山小”的眼界者,必定是千辛万苦寻路径并且登上峰顶的人。对他们来说坚守也就成为必然。

翻手掌的女孩

100×80cm 2013年

哈族小女生

81×65cm 2013年


相反,对于那些急功近利不上道者,或者那些搭错车的青年学子,也就失去了“抱一”的基本前提。所幸,世界有多元的容量,多梦的无知也会转化为开辟新路的正能量,不必抱一,也不必守合,一往直前是也。


欢快的弗拉明戈

120×80cm 2013年


(二)

创新·创新


自从与艺术结缘,“创新”的话题就一直不绝于耳。“传统与继承”的话题也不绝于耳。那年月的艺术家,坐得住,重传统,也流连于书斋和画布之间努力寻找那丁点儿艰难的突破,深感不易。


但是经历了80年代那场以全面模仿西方当代艺术为特征的“八五思潮”,中国的艺术家经历了撕裂传统和意识形态束缚的阵阵快感,创新的步伐也就明显地加快。


特别到了近年,随着市场效应的放大,千军万马青年学子过独木桥的创新热忱,实现了又一次的“提速”。


黄色上衣的维族女孩

81×65cm 2013年


曾几何时,急匆匆寻找有别于他人的“自我样式”已经成为众多青年艺术家倾心发力的焦点。自然也伴随了无知、无畏的青春活力和模糊的观念强迫,使人耳目一新,也使人似有所失。

蓝衣服的维族姑娘

81×65cm 2013年


有朋友打趣说:是敞开怀抱去迎接那历经沧桑的老妪,还是去拥抱那情窦初开的妙龄少女,是无法绕开的选择。听上去有趣有理,答案也没有悬念。但这种选择往往也会掩盖关于“创新”的种种误区。


冷峻的弗拉明戈

120×80cm 2013年


缶翁说:“只恐荆棘丛中行过速”就“创新”论很值得为鉴。


轻盈的弗拉明戈

120×80cm 2013年


把“创新”当“噱头”,当作“炫”和“High”的代名词,竞相效仿灵魂扭曲的呐喊;把创新看作是走捷径,绕开艰难跋涉的过程乘缆车直达峰顶,并自信饱览了绝地风光;把创新看作是张扬廉价的个性,作出个另类态以期引起关注;把“创新”看作是一个花样翻新的金点子,不再需要技术学层面和学养的支撑,以及把视觉化的作品设为“0”,而把阐释哲理的空间设为“无限”的所谓哲理绘画等等。一切急功近利的浮躁都在偷偷地改变着“创新”的内涵。


紫色的披肩

100×73cm 2013年


艺术发展到了今天,所谓“出新意法度之中”,所谓“适度为美”所谓“美是一种能引起人愉悦情感的事物属性”等经典议论,也许已成为过时的昨日黄花。也许,还会有人坚守。

刘文西


(三)

穷通之理


中国有成语“术有专攻”,也有悖论叫“一通百通”,关键是对普通规律的参悟。


月前,在无锡的油画工作会期间,听一位我所崇敬的前辈的私下议论,大意是:中国的写实油画遭遇了图像时代,唯中国笔墨是摄影所不可取代。所以结论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出路在中国画。他还补充说明他是在接触了全世界众多大师级人物后得出的结论。


王子武

江文湛


一个搞了一辈子油画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卓有建树的核心人物,突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如此无奈,自然会发人深思。我想,如果把油画定位在机械唯物论和“摹仿说”的基础上,以还原自然的真实可信为最高目标的话,先生的话肯定是对的。


但就我所知,西方油画即使是像安格尔、伦勃朗、丢勒那样的严谨写实大师,也并非机械图像可以替代。他们寄托于画面的审美情怀和“手工性”的驾驭渗透了多少天才的诗唱而让世人感动。


诚然,西方百年艺术革命的狂飓不再把这种绘画看做主流,而中国泊来这种艺术也恰好是一百年的时间。它在中国的存活是基于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传承和橘枳之变,同时也基于人性的正常诉求。

乔布斯


齐白石是写意画的大师,同时也是“善写真”的大师。据说他在第一次见到西方写实油画时曾撂下一句话:“我若年轻,一定要学!”可见人性无国界,东方和西方,写实和写意也很难以长幼先序来划分高下的。


冻土地

162×130cm 1994年


在中国认为写意画代表雅,写真画代表俗,其实是一种误读。翻看宋人花鸟,唐人仕女端庄写真,雅气扑面而来;再看充斥各类三流美术期刊的快餐式书画,题唐诗、画古人、笔墨淋漓却满眼作态,千部一腔,不见了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让人生厌。

和风南疆之二

146×130cm 2010年


在中国,油画被认为是真实再现的艺术同样是一种误解。即使把范畴划定在写实的具象绘画里,同样的寄情,同样的笔意和思绪纵横的形式风格的多样性,也正是构建西方美术历史的瑰丽所在。


理论界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很有价值,但是要深入研究东西方绘画不谋而合,深度相通的人性原理和美学通则,也许是一个画家最应该关心的事情。


红舞衣

120×80cm


“画乃心性文章,我不曾放弃任何一次感动的悉心回味和千百次膜拜,不管他是电影、戏剧、诗歌或者是油画、雕塑、中国书画。既然能打动我的心,我就要敲骨吸髓,嚼蕊吐香,从中挖掘彼所能之精髓所在,这其中是听不得别人怎么说的”。


这是三年前我的画展自叙中的一段话,我想,这种超越形态,在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中间寻求穷通之理的努力应该是一个好画家必须要作的功课。

骄阳

女孩与狗

146×130cm 2011年

女孩与小猫

弘一大师

齐白石

石鲁

162×130cm

室内风景之一

162×130cm

室内风景之二

162×130cm 2003年

室内风景之四

130×97cm

阳光下奔跑的藏女兰尕

81×65cm

昭苏草原

81×65cm


安塞人

白光

53×45cm 1993年

丹青无言

165×165cm 1999年

国学大师文怀沙

162×130cm 2005年

红背景

80×64.5 1993年

贾玛丽

100×80cm 2005年

林则徐视察澳门

600×300cm 1999年

临窗

73×53cm 1992年

女孩与猫

162×130cm 2006年

暖冬

162×130cm

凭窗

93×60cm 1997年

庭院深深

163×130cm 2006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