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最要紧的原则是如实。
佛学
一般的学佛人,都是有很强的价值评判倾向的。大家动不动就会说“四大皆空”,一副万事皆休的心态,还以为自己是正道。
事实上这是不符合四念处中“如实观”的态度的。你就算讲的话和佛经中讲的一模一样,如果不是你修行生命中自己的体验,那有什么用?学别人的话可以,如果智慧却不是你自己实践验证证悟出来的,你说的再多再好听,就没有说服力度。
修行人该做的是透过四念处去做自我生命的观察,自己去看看生命到底是不是无常的、无我的。如自己也看出来了,当下就能有佛法的法喜道乐,再小的体会也是真的修行。否则说到修行总是“假”的,大多数人不过是把别人说过的话,再整理或再提出罢了。鹦鹉学舌不是真理,真理都是通过实践验证总结出来的。
也许因为太多的人,大家都尝试总想用一套自己的体系去说明佛法,佛法理论体系就如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才把佛法搞成今天的样子。但佛法真的有那么复杂吗?有那么神秘吗?
目前,佛法的人为复杂化及体系的人为逻辑化,庞大化,并不是好现象。太复杂、太玄妙的东西往往使大多数人都抓不到具体的重点,一生中虽然花了许多精神与力气,却仍觉得还是在云里雾中。
佛法,固然有其深刻及不可思议的一面,但却并不代表它在一切层次皆是如此的。
一个正常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根据不同人的根基,都有具体方式,能够层次分明,有次第可循,而不是要不就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一旦知道了就是“一通百通”。这样的现象不是科学的学习过程,也不应是佛法的学习过程,而是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的。
佛教本身不应鼓励这样的一种学习的过程与心态,而该鼓励一种更如实,更层次分明的学习方法。
学佛者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佛法真正的体验者和实修者,才能有用。不能只知道空学理论,而没有实践的验证。好多人一生都觉得自己是什么都未证,什么都不懂的“缚地凡夫”。而最主要的缺点是,佛法理论再多,假如它们都不能“如实”的付诸于具体的实践,就不能真正产生智慧的作用!
须知道凡是不如实的东西,都是禁不住现实考验的,也是很难有生命力的。所以好多人虽然已经学佛好久,一旦遇到人和事就乱套,还是不能走得动。
许多佛法学习者。之所以最后会有“不忍于法”的表现,动辄就自己宣称自己证了这个“果”,得了这个那个“通”了的。这固然是那么人不忍于法,不安于生命真相的表现,但一般来说佛教没有实际地提供一个修行者的具体的次第方法,无法让修行人自己明确地知道自己,具体修行进步到何等境界的情形,却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佛教真正的问题,并不在外道势力的干扰和兴盛,而在佛教自己本身的思想体系。教内所提倡的修行方式如果都是如实的、必要时可以次第分明的,的确让大多数学习者,都能有具体修行方法可循,都能有法喜和道乐的,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外道声势如此之盛,有种种邪见冲击,来动摇佛教徒的心智。而目前之所以会有外道兴盛的现象,正说明了所谓传统佛教本身,还是有缺点的,还需要改进。
而欲使学佛者的智慧觉悟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一定要使学习者有明确的次第方法可循,真的有法喜道乐才行。修行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必须要法理如实。
“如实”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往往就有障碍。最主要的是,要让修行人如实地“见”到自己生命中的种种,然后再调整自己身、口、意的行为。此刻大家所谓“见”到的东西,却不一定指的就是佛法中颇为深奥的空、无我、无自性等法性。修行人见到心性不足,仅仅是首先修正自我,开发智慧观察力的前提,是觉悟之前的必修课而已。
修行人多数人在见到这些较高层次之前,他一定会先见到自己身、口、意上的缺点及自己所偏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在见到“远山含笑”风景之前,一定会先见到较近处的“小桥流水人家”。若只能看到远的东西,却看不见近处的,则此人的视力一定有偏差,眼光有限。
同样的道理,一个修行人若能见到空及无我等道理,却对他自己的毛病都见不到,你能说他所谓的佛法的“智慧”没有偏差吗?不但有偏差,甚至可以说他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智慧。
因为智慧的功用就是让我们验证真理,通过实践见到一切的事实。能讲“空”理的人,如见不到自己心性中的缺点,他的了解只能说是一种心中的“投影作用”,而并不是真的在自己的生命中观察到了空理。最多只能说这人的脑筋较好,想象力强,但不能说他真的有般若的智慧。
一个人学佛,即使他学了好多年,饱读经书无数,如果只知道书本理论,离开了理论就手足无措,丝毫变得没有智慧,不能觉照自我,要他去挖掘本来的自性就很难。成佛没有可能,就是仅仅做一个智者都很难。
事实上这是不符合四念处中“如实观”的态度的。你就算讲的话和佛经中讲的一模一样,如果不是你修行生命中自己的体验,那有什么用?学别人的话可以,如果智慧却不是你自己实践验证证悟出来的,你说的再多再好听,就没有说服力度。
修行人该做的是透过四念处去做自我生命的观察,自己去看看生命到底是不是无常的、无我的。如自己也看出来了,当下就能有佛法的法喜道乐,再小的体会也是真的修行。否则说到修行总是“假”的,大多数人不过是把别人说过的话,再整理或再提出罢了。鹦鹉学舌不是真理,真理都是通过实践验证总结出来的。
也许因为太多的人,大家都尝试总想用一套自己的体系去说明佛法,佛法理论体系就如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才把佛法搞成今天的样子。但佛法真的有那么复杂吗?有那么神秘吗?
目前,佛法的人为复杂化及体系的人为逻辑化,庞大化,并不是好现象。太复杂、太玄妙的东西往往使大多数人都抓不到具体的重点,一生中虽然花了许多精神与力气,却仍觉得还是在云里雾中。
佛法,固然有其深刻及不可思议的一面,但却并不代表它在一切层次皆是如此的。
一个正常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根据不同人的根基,都有具体方式,能够层次分明,有次第可循,而不是要不就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一旦知道了就是“一通百通”。这样的现象不是科学的学习过程,也不应是佛法的学习过程,而是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的。
佛教本身不应鼓励这样的一种学习的过程与心态,而该鼓励一种更如实,更层次分明的学习方法。
学佛者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佛法真正的体验者和实修者,才能有用。不能只知道空学理论,而没有实践的验证。好多人一生都觉得自己是什么都未证,什么都不懂的“缚地凡夫”。而最主要的缺点是,佛法理论再多,假如它们都不能“如实”的付诸于具体的实践,就不能真正产生智慧的作用!
须知道凡是不如实的东西,都是禁不住现实考验的,也是很难有生命力的。所以好多人虽然已经学佛好久,一旦遇到人和事就乱套,还是不能走得动。
许多佛法学习者。之所以最后会有“不忍于法”的表现,动辄就自己宣称自己证了这个“果”,得了这个那个“通”了的。这固然是那么人不忍于法,不安于生命真相的表现,但一般来说佛教没有实际地提供一个修行者的具体的次第方法,无法让修行人自己明确地知道自己,具体修行进步到何等境界的情形,却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佛教真正的问题,并不在外道势力的干扰和兴盛,而在佛教自己本身的思想体系。教内所提倡的修行方式如果都是如实的、必要时可以次第分明的,的确让大多数学习者,都能有具体修行方法可循,都能有法喜和道乐的,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外道声势如此之盛,有种种邪见冲击,来动摇佛教徒的心智。而目前之所以会有外道兴盛的现象,正说明了所谓传统佛教本身,还是有缺点的,还需要改进。
而欲使学佛者的智慧觉悟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一定要使学习者有明确的次第方法可循,真的有法喜道乐才行。修行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必须要法理如实。
“如实”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往往就有障碍。最主要的是,要让修行人如实地“见”到自己生命中的种种,然后再调整自己身、口、意的行为。此刻大家所谓“见”到的东西,却不一定指的就是佛法中颇为深奥的空、无我、无自性等法性。修行人见到心性不足,仅仅是首先修正自我,开发智慧观察力的前提,是觉悟之前的必修课而已。
修行人多数人在见到这些较高层次之前,他一定会先见到自己身、口、意上的缺点及自己所偏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在见到“远山含笑”风景之前,一定会先见到较近处的“小桥流水人家”。若只能看到远的东西,却看不见近处的,则此人的视力一定有偏差,眼光有限。
同样的道理,一个修行人若能见到空及无我等道理,却对他自己的毛病都见不到,你能说他所谓的佛法的“智慧”没有偏差吗?不但有偏差,甚至可以说他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智慧。
因为智慧的功用就是让我们验证真理,通过实践见到一切的事实。能讲“空”理的人,如见不到自己心性中的缺点,他的了解只能说是一种心中的“投影作用”,而并不是真的在自己的生命中观察到了空理。最多只能说这人的脑筋较好,想象力强,但不能说他真的有般若的智慧。
一个人学佛,即使他学了好多年,饱读经书无数,如果只知道书本理论,离开了理论就手足无措,丝毫变得没有智慧,不能觉照自我,要他去挖掘本来的自性就很难。成佛没有可能,就是仅仅做一个智者都很难。
文章评论
冥光
有没有一双手,握住了就不轻易放开。有没有一个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