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死不死”,还是“死没死”?
个人日记
是“死不死”,还是“死没死”?
——也来“咬文嚼字”一次
凡看过河南曲剧《寇准背靴》(电影名为《背靴访帅》)的人,都清楚地记得寇准那段有名的唱段——“杨元帅死不死还不一定”,有好多人甚至还可以哼出好长的唱词来。剧情主要反映的是,大宋时期,保国忠良杨延昭被奸臣所害,发配汝南充军。奸臣王钦若假传圣旨,用“皇封”毒酒欲害死杨延昭。狱友任堂辉重病在身,替杨延昭饮鸩身死。杨家设灵堂吊祭“杨延昭”,寇准和八贤王同来吊祭。老寇准当场看出不少破绽,最后由怀疑到跟踪,探访出一个“杨元帅”来。那段“杨元帅死不死还不一定”唱词,就是足智多谋的老寇准向八贤王陈述自己的怀疑原因时所唱。
原剧本的剧情和唱词虽然在拍电影的时候,经过多次修改,然而这句唱词却一直保留下来。
应当是“死不死”呢,还是“死没死”,虽是一字之改,也有探讨的必要。当然了,我首肯后者。
按照中国语言的表达形式,对待一件事的结局,事先的判断都会用到“x不x” 的句式。比如:“这次聚会你去不去?”、“能不能完成任务?”、“会不会出现意外?”......即使罪该处死、病当必死的人,由于某种错综复杂的客观原因,死前也会使人产生这个人“死不死还不一定”的疑虑和猜测来。
然而事后的怀疑和猜测,则往往用“x没x” 的句式。比如“这次聚会你去没去?”、“完成没完成任务?”、“有没有出现意外?”......即使判处死刑的人或者已经不能进食的病人,过后一段时间后,局外人一旦谈起,也会问道:“这人死没死呀!?”
老寇准产生的疑问是在吊祭之时——也就是杨延昭“死亡”之后,当然应当用“杨元帅死没死还不一定”,而不应当用“杨元帅死不死还不一定”这种句式了。
(仅作为一次“咬文嚼字”的尝试吧)
凡看过河南曲剧《寇准背靴》(电影名为《背靴访帅》)的人,都清楚地记得寇准那段有名的唱段——“杨元帅死不死还不一定”,有好多人甚至还可以哼出好长的唱词来。剧情主要反映的是,大宋时期,保国忠良杨延昭被奸臣所害,发配汝南充军。奸臣王钦若假传圣旨,用“皇封”毒酒欲害死杨延昭。狱友任堂辉重病在身,替杨延昭饮鸩身死。杨家设灵堂吊祭“杨延昭”,寇准和八贤王同来吊祭。老寇准当场看出不少破绽,最后由怀疑到跟踪,探访出一个“杨元帅”来。那段“杨元帅死不死还不一定”唱词,就是足智多谋的老寇准向八贤王陈述自己的怀疑原因时所唱。
原剧本的剧情和唱词虽然在拍电影的时候,经过多次修改,然而这句唱词却一直保留下来。
应当是“死不死”呢,还是“死没死”,虽是一字之改,也有探讨的必要。当然了,我首肯后者。
按照中国语言的表达形式,对待一件事的结局,事先的判断都会用到“x不x” 的句式。比如:“这次聚会你去不去?”、“能不能完成任务?”、“会不会出现意外?”......即使罪该处死、病当必死的人,由于某种错综复杂的客观原因,死前也会使人产生这个人“死不死还不一定”的疑虑和猜测来。
然而事后的怀疑和猜测,则往往用“x没x” 的句式。比如“这次聚会你去没去?”、“完成没完成任务?”、“有没有出现意外?”......即使判处死刑的人或者已经不能进食的病人,过后一段时间后,局外人一旦谈起,也会问道:“这人死没死呀!?”
老寇准产生的疑问是在吊祭之时——也就是杨延昭“死亡”之后,当然应当用“杨元帅死没死还不一定”,而不应当用“杨元帅死不死还不一定”这种句式了。
(仅作为一次“咬文嚼字”的尝试吧)
文章评论
繁星点点
分析得有道理!
慈善哥儿
@{uin:987119538,nick:含羞草} 含羞来过?[em]e157[/em][em]e160[/em]
嫣然一笑
[em]e100[/em] [em]e163[/em]
芷水潋波
足见认真程度!
张老太
你很精通中国语言和汉字,文化功底不浅,分析的有理,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