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特涩
个人日记
将特色的“色”换成“涩”,初见于一位值得尊敬的网友的文字,读来颇能感到讽刺、揶揄之意。但把这个不大合乎中文语法的“词汇”与时下频发的某些事件联系起来,顿觉这一字之换,真的异常贴切且极富创意了。
比如,近期频见的城管与瓜农等小贩之间冲突事件,应该视为中国独具的社会现象。如果把这种“独具”称为特“色”,那才叫讽刺和揶揄。而用“特涩”来概而括之,却是相当的恰如其分哈!
各个社会层面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好象始终在玩着猫与老鼠的游戏。市场经济进行了20多年,这一游戏似仍然兴味正浓,看来,是非要把这一游戏进行到底了。
拿城管与小贩来说,各自都有一肚子“委屈”与“苦衷”。城管“委屈”道:那些瓜农蒜农的眼里哪有什么王法?一眼没瞭到甭管你是大街小巷省府前县衙后,铺开摊子就吆喝,不来点粗暴的能赶得动撵得走吗?赶不动撵不走就是俺们不作为,轻则挨批重则受罚,俺们这碗饭好吃吗?
小贩们则抱怨:俺们辛辛苦苦一天下来能赚几个钱,这也收费那也打点如何招架得住?那些城管们如狼似虎,动不动就砸摊子掀车子撅枰杆甚至劈头盖脸拳脚相加,赚点钱象偷谁抢谁了似的躲躲闪闪,你们那碗饭不好吃咱们换换你干吗?
其实,象这样“猫”与“老鼠”各揣一肚子苦水的情况何止城管与小贩之间?拆迁部门与“钉子户”之间、食药监督与生产者及消费者之间、交警与驾驶员及过马路行人之间、医患之间、物业与业主之间、证券监管与股民之间……,似乎都有“冤情”,都有苦衷和无奈。难道真的就不能通过立法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找到平衡点?
天天喊着依法制国,国家养着庞大的立法机构,却到处是法律空白;公务员数以千万计,政府官员是发达国家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却因为执法队伍“小”人手“奇缺”而纷纷让“临时工”上位;喊着县太爷的工资没有保姆高活得不如保姆有尊严却不敢把财产公布出来;人家的镇一级政府只有两个人还是兼职没有办公楼只租一间民房不拿薪水每周只工作两个半天就把一切搞定。我们的镇一级政府比一个小的国家部门还多,办公楼象白宫天天上班拿加班费,老百姓见镇官一面比见皇帝都难……,这一切,该用“特色”来概括,还是该用“特涩”?
文章评论
予之
[em]e176[/em] 开写散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