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葛记(附图)
个人日记
每到此时,母亲的心就如润了春风的草一样,开始变得活泛,要么念念有词,要么坐立不安,我知道,她的心思又飘到山里那令她难以割舍的葛根上去了。
家乡多山,山中有宝,多的是金银花、野菊花、野山椒、野茶兜、竹笋、蕨菜等等,每个季节都有应季生长的好东西,仿佛宝库一般,当然还有我母亲最喜爱的葛根。按老辈人的话说,这东西有灵性,它打出的粉可以养生治病,如对升阳壮腰 、腹泻痢疾、降糖降脂、养颜护肤、解酒生津等都有功效,尤适宜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及偏头痛等心脑血管病患者、更年期妇女、易上火人群(包括孕妇和婴儿)、常用烟酒者、女性滋容养颜,中老年人日常饮食调理等。 如我这般久坐办公室的人吃了更是对治疗颈项疼痛好处多多。我上网一查百度百科,确是如此。
所谓靠山吃山,何况野生葛根这东西是纯自然原生态的,毫无污染,兼之葛粉营养和药用价值比较高,在大城市很受欢迎,一斤能卖到一百来元,因此老家一些不怕危险不怕吃苦的人都向山里寻宝,挖了卖到外边去。因为这东西一则难找,二则难挖,三则加工复杂,总之是个辛苦事,所以我母亲向来若是弄的不多,一般只是自家食用,最多送给亲戚朋友们尝尝。一些吃不得苦又好葛粉这口的人,便央了她卖出几斤尝尝,有时她抹不开这个面子,只好遂了人家的愿,这人便会欢天喜地捧了回去。有些大城市的亲友,辗转托人买了几斤拿去自吃或送人,也是一番别致的心意。
往年秋深时节,母亲总喜欢约了人,一起不辞辛苦到那人迹少至的山上去挖葛。但这两年因为小女尚年幼,我又在外工作,因此总不许她离开家到山上去,也不想她年纪大了仍如此辛苦。但随着季节的到来,她的心却似被石头激起的涟漪,始终静不下来。加之我也想看看这葛是如何被找出来的,因此便顺了她的意,答应一起去挖回葛去。
南方深秋的山里仍旧一派郁郁葱葱,放眼望去,不熟悉的人根本不知道葛长在哪里。跟着母亲和姨妈向深处走着,随着她们的指点,渐渐地发现,或山坳,或峭壁,间或有一树或几丛开始泛着黄的藤叶,在大片大片绿色中偷偷地露出一点身影,它们或自下而上,或横七竖八,和乔木杂木灌木丛互相交织着,盘附着,缠绕着,那便是葛藤了。走到生长着一片竹林的陡坡下,母亲端详了半天,有点犹豫地说,这竹林和灌木交界的边缘应该有葛,至于多不多,要看运气。于是我们便往竹林和灌木丛里钻。
这片山林仍旧保持着它的原始野生态,到处是交织着的藤萝和荆棘,根本无径可寻,坡度又陡,要往上爬,只有一边用柴刀砍断拦着的杂木和荆棘,一边攀着竹子使劲往坎上蹬,有时还得把锄头挖进土里或灌木根,再握着锄柄顺势蹭上坡去。不一会我就灰头土脸了。母亲和姨妈一边攀援而上,一边还要仔细检查周边有没有葛藤。有时发现藤了,就得捏住一根,顺着走势在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藤萝中费劲地寻找它的根扎在何处。经验丰富的人往往打眼一瞄,就能八九不离十。但对我来说,便犹如迷宫寻宝一般不得要领。
正费劲攀爬着,忽然听到母亲一声喊:“这有一根。”接着姨妈也叫了起来,“这里也有一兜。”本来略感疲累的我马上有了劲头。等刨开旁边的杂枝乱藤,挖出一个坑,便看到一根像棒槌般大小紫红色的葛根露头出来,我看着它,就仿佛看到了人参娃娃。其实论长相,葛根一般呈纺缍形、长圆形,有的像拳头状,有的呈甘薯样,还有的葛根确有几分类似何首乌一般。
葛的生长环境各有别异,因此挖葛也是有讲究的,不但要有经验和方法,也需要运气。
有的葛根像根棒槌似的直上直下深深扎在土里,若土质坚硬,则挖起来相当费劲,你可以试试把一根深插在坚土里多年的树桩挖出来就知道多么难了,何况这葛根生长环境更复杂。有的葛根往往“横生枝节”,这里那里插得几处都是,有的一根分三岔,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挖了这头断了那头。最好的是顺着斜坡峭壁而生的葛,那样方便刨开土层,若它的根顺壁斜着生长,就相对容易挖了。像我们这次遇到的一些攀竹而生的葛极是难挖,每次锄头扎进土里,总会碰到硬物反弹回来,震得手生痛,挖开了,才知是竹根(又叫竹茎),这玩意硬度很高,力气一般的人往往要反复用力砍下好几锄才能断掉一截,而那宝贝一般的葛根偏生又被竹茎重重包围着,费劲费时又难见成效,教人心生痛恨却无可奈何。等这拦路虎去掉了,就要顺着葛根的走势耐心的刨开包裹着它的土层,有时需用小挖锄一点点松土,为的是怕家伙大了用力过猛砍伤或砍断葛根,那样会让葛粉流失,品相也不好,所以人们常常不是万一不得已都会尽力保留整根。因为我缺乏经验,最后还是不小心砍断了一截。
有的葛藤长的粗壮,依经验来看多半其根也粗壮,但有时费了许多劲挖开一看,瘦得像小孩子的细胳膊,教人大失所望,这就是所谓的“柴葛”。有时藤细如丝绦,运气来了也会挖出一根胖乎乎的。若是遇上那种外表呈紫红色,两头细中间粗的纺缍型根,便是所谓的“粉葛”,也叫“鸡婆葛”,这种葛出粉量很高,其粉白嫩细滑,是人们最喜欢的。但有时也难免白欢喜,像我黑汗水流地辛苦半天,挖出一根黑色的粗葛根,正欲沾沾自喜,母亲却说它里头已经烂了,只能恨恨地弃之一旁。
按习性,葛喜欢生长在阴暗的地方,但从实际经验看,往往阳光充足的地方,吸收阳光多的葛其根长的也壮实。若是被各类杂木藤萝遮掩严实见不到多少太阳的葛,就正好相反。相对来说,雨后或湿润的地方更合适挖葛,若久晒无雨的地方那就有苦头吃了。如果是它喜欢的松散沙土壤也好挖,但若碰上硬土还夹杂着许多石头,那可真让人叫苦不迭。如所以找对了地方往往事半功倍。我们这第一次进山运气就不算太好,这块地方葛长的不如人意。中午一点时进山,四点出山,费劲巴拉地拢共才约摸挖出七八十斤来,如果找对了地方,运气好的话有时一次可以弄出一百多斤,要装上好几蛇皮袋。把装了满满一蛇皮袋的葛根拉下山,也是一件同样磨人的事,手扯脚踹,气喘吁吁。先前说了,挖葛的地方根本无路,等把那一大堆葛根装好袋,肩扛手提、七绕八拐、也要跌跌撞撞地走上约摸半个小时才能到大路上。尤其令我讨厌的是那四处横生的刺荆,牵手拌脚的,挂得脸上手上到处血痕累累。等好不容易下山来,累的大口大口喘气,脚软的像棉花一般。虽然很累,我仍然挺满足,毕竟我也体验了一把挖葛的辛苦。虽然其后也陆续上山几回,但第一次的经历尤为值得回味。
即使挖葛如此不容易,接下来要打出粉来还有更繁琐的程序和繁重的活计。很多挖回的葛长的歪歪扭扭,长的要锯断,各处褶皱里沾满了泥巴和附着物的,必须一边用清水反复冲洗,一边用铁刷子仔细清刷,以保证洗葛粉时泥沙不掉入后来制作时的粉浆中。然后用锤子用力反复把搁在木桩上的葛捶得粉碎,往往不到十分钟胳臂就会酸痛不已。当然现在有人在这个环节用上机器,将长葛根剁成小坨,通过三道加工程序打碎成渣,要相对轻松一点。这个程序做完后,用清水将葛渣泡上一到两天,洗浆两次后又用丝绢布反复过滤四五次,再在盆里沉淀两天,过一段时间就要把盆子倾斜着,顺时针转圈晃荡来漂洗盆内的粉浆,慢慢把粉浆漂化,隔一天倒一次深浆色的水,如此换三四次水方可荡化葛粉,直到水清且粉呈白色牢牢粘底才能算大功告成,这样去了杂质的浆经太阳暴晒后出的粉更白更纯,且不生沙,口感很好。
别看挖回来的葛粗粗胖胖,但常言说,“十斤葛,一斤粉”,就算200斤葛,能淘出10几20斤生粉就算运气好了,而且大一点的葛往往要长上几十年,因此特别珍贵。舀上一两匙,浇点冷水搅拌调和,直到糊糊呈粉白色了,加上半碗开水,就能冲出一碗葛粉来,再加点白糖和芝麻,那味道就更美了。当然,其他做法也很多,诸君也可上网搜索仿制,像我在《舌尖上的中国》就看到过湘南制作葛粉粑粑的视频,若节目组到湘北我的家乡来,一定能看到更丰富的制作方法。但于我而言,即使简单的做法,品尝起来也是别有感受的,劳动,会让我们能更深地领悟生活,珍惜大自然的每一份馈赠。
注:现供应限量纯正野生20年以上葛粉,保证不掺假,不生沙,品质超群。有需要的朋友可联系我,友情价70元/斤,3斤200元。外地的另加快递费(一公斤10元)即可,3斤以上包邮。望各位朋友互相转告推介,多多捧场厚爱。不胜感谢之至。
1.挺进茫茫大山,寻觅葛的踪影
2.在我眼里这就是人参了
3.挖葛是个极其辛苦的活计
4.细长的葛根外盘绕着竹茎
5.挖回的葛根形状各异
6.对葛根进行初步清洗
7.洗好的葛根
8.成品葛粉进行暴晒,干透后即可制作食用
文章评论
唯美护肤彩妆
文人就不一样,要不是俺家乡有真要买些尝尝了!
怕瓦落地
走过路过不要打空转,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能上这来的敢说自己没几十块钱?!哈哈。心动不如行动,买回去孝敬领导和老人,滋养一下老婆和老公,多好啊。码这些个字发这些图也费老大神了,给点稿费吧,兄弟姐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