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悟之六

个人日记

 
图片 
 

《嫉妒》

嫉妒总是来自于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所以皇帝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对方也是皇帝。一个有崇高美德的人,他的美德越多,别人对他的嫉妒将愈小;因为他们的幸福来自他们的苦功,它是应得的。

在同事之间当有人被提升的时候,也容易引起嫉妒;因为如果别人由于某种优越的表现而得到提升,就等于映衬出了其他人在这些方面的无能,从而刺伤了他们。同时,彼此越了解,这种嫉妒心将越强。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原谅一个身边人的上升。

嫉妒者必定是好打听闲话的。他们之所以特别关心别人,并非因为事情与他们的切身利害有关,而是为了通过发现别人的不愉快,来使自己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愉快。其实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因为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闲人。所以古话说:“多管闲事必定没安好心。”

一个后起之秀是招人嫉妒的,尤其要受那些贵族元老的嫉妒,因为他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别人的上升足以造成一种错觉,使人觉得自己仿佛被降低了。

无德者必定会嫉妒有道德的人。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德的时候,他就一定要贬低别人的这种美德,以求实现两者的平衡。

经历过巨大灾祸和磨难的人也容易产生妒忌;因为这种人乐于把别人的失败,看作对自己过去所经历痛苦的抵偿。

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升腾必会受人嫉妒。直到人们习惯了他的这种新地位为止。而富家的一个公子也将遭人嫉妒,因为他并没有付出血汗却能坐享其成。

那种饱受艰难之后才获得的幸福是不太遭人嫉妒的;因为人们看到这种幸福是如此地来之不易,以至产生了同情——而同情心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所以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当他们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时,总是向人诉苦,吟唱一首“正在活受罪”的咏叹调。其实他们未必真的如此受苦,这只是钝化别人嫉妒锋芒的一种策略。

 

 图片

 

克里希那穆提《懂得爱》

你说你爱你的妻子,那份爱其实包含了有人为你烧饭带小孩照顾你的快感。你依赖她,她奉献给你她的身体、情绪和鼓励之类的安全感及幸福感。结果好景不长,她厌倦了,她跟人跑了,她遗弃了你,毁掉了你整个情绪的平衡,你受不了这种变动,于是生出所谓的嫉妒,还参杂着焦虑、仇恨及暴力。由此可见,你的爱不过是“只要你属于我,我就爱你。不然,我就恨你。我能靠你满足我的性欲或其他需求,我就爱你。一旦你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就不喜欢你了。”由此可见,你们之间有一种对立性,只要你感到自己和她是两个对立的生命,爱就消失了。如果你们能够不制造这些矛盾的状况,停止内心那永无休止的争执,那么也许(只是也许而已),你会开始了解什么是爱。到那时,她和你才能拥有完全的自由,但如果你想依赖她带给你任何快乐,你就成了她的奴隶。因此,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地爱,必然享有自由,它不是从对方那里掠夺而来的,而是自然由内生起的。

你说你爱上帝,那究竟是什么意思?你不过是爱那个你自己臆想所投射出的影像罢了,你按照心目中神圣崇高的模样,为自己披上了可敬的外衣,而形成了那个影像,所谓“我爱上帝”根本毫无意义,你在崇拜上帝时,不过是在崇拜自己而已,这绝对不是真正的爱。

责任之下绝对没有爱。人类所陷入的责任结构其实已经毁了自己,如果你因为责任的缘故,不得不做某件事,你就无法爱你所做的事了。爱所到之处,既无责任,也无义务可言。不幸的是,大部分父母都认为他们自己对孩子有责任,于是他们就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变成什么样的人,不该变成什么样的人。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有安稳的职位,因此,他们所谓的责任,只不过是要传给孩子上一代所崇拜的地位和面子罢了。人一旦追逐地位和面子,就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和秩序。父母所关心的,往往是如何造就另一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帮助孩子适应社会,其实是在助长世界上的冲突、暴力及战争。你能称之为爱和关怀吗?

真正的关怀好比关心一颗植物那样,为它浇水,认清它的需要,给它肥沃的土壤,温柔亲切地照料它。可是如果你之培养你的孩子适应社会,你就是在训练他们如何斗争,那么他们就会被社会宰割。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怎么还会鼓励他们加入这场人间的苦战?

 图片

 

 

克里希那穆提《理念和事实》

对我们来说理念比事实更重要;一个人应该是什么的观念比他其实是什么更为重要。未来总是比现在更有诱惑。形象、符号比真实更有价值;我们试图在真实上强加理念、模式。于是我们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制造矛盾。“应该是什么”是理念、虚构,于是在真实和幻想之间就有了冲突——不是它们本身,而是我们内在。我们喜欢幻想胜于真实;理念更具诱惑、更令人满足,所以我们依赖它。于是幻想成了真实,而真实却变得虚假,在这所谓真实和虚假的冲突之中,我们身陷囹圄。

为什么我们会有意无意地依赖理念,而对真实弃之不顾?理念、模式是自我投射的,这是一种自我崇拜、自我不朽的形式,所以令人满足。理念给予主宰,武断、指引、塑造的力量;在自我投射的理念中,永远没有对自我的否定和瓦解。所以,模式或理念丰富了自我;这也被认为是爱。我爱我的儿子或丈夫,我要他这样或那样,我要他成为他本身之外的另一种人。

如果我们要领悟存在,模式和理念必须被放开。如果你没有迫切领悟存在,放开理念才是困难的。理念和存在的冲突见于我们内心,因为自我投射的理念提供的满足感比存在大得多。只有当你必须面对存在和真实时,模式才被粉碎了;所以这不是如何摆脱理念的问题,而是如何面对真实的问题。只有领悟了满足的过程、自我的方式,才有可能面对真实。

尽管方式不同,我们都追求自我满足,通过金钱或权力,通过孩子或丈夫,通过国家或理念、通过侍奉或牺牲、通过主宰或服从。可真有自我满足吗?满足的对象总是自我投射,自我选择的,它基于对满足的渴望,那必是永久的;所以,对自我满足的追求也是对欲望之永恒的追寻。欲望从来是短暂的,它居无定所;它可能会依附其对象持续一段时间,可欲望本身没有永久性。我们本能的觉知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试图使理念、信仰关系,对象永久化;可因为这也是不可能的,就造就了作为永恒之要素的经历者,“我”脱身而出,有别于他的思想,这种分化显然是虚假的,会导致幻想。

对永恒的追寻是自我满足无尽的呼唤;可自我永远不会满足,自我是短暂的,对它的满足也必然是短暂的。自我的延续是腐朽;其中没有蜕变的因素和新鲜的呼吸。自我必须为新的存在而终止。自我就是理念,模式,记忆的包袱;每一次满足都是对理念和经验的进一步延续。经验者总是制约的;经历者总是脱身而出,让自己有别于经验。满足是掩盖内在贫乏和空虚的方式,满足中有痛苦和悲哀。

 

 图片

 

克里希那穆提《你的路 我的路》

利用就是被利用,利用他人作为自己心理必须的欲望会造成依赖,当你依赖时你就必须掌控、占有;你占有的东西也占有你。没有依赖,无论粗俗或精妙,没有对事物的占有、人群和理念,你就空了,成了一件无足轻重的东西。你想成为什么,为避免“什么也不是”的恐惧的撕咬,你归属这个或那个团体,这样或那样的意识形态,这个教堂或者那个庙宇;于是你被利用,而你再接着利用。这一结构为自我扩张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你可以需要团体归属,可如果你追求的是灵性的级别,又怎么可能又团体归属呢?你可以对世俗的头衔报以微笑;可当你在灵性的范围承认大师、救世主、宗教领袖,你难道不是采取世俗的态度吗?在灵性的成长中、在对真实的领悟中、在对神明的认知中有等级和程度的区别吗?爱没有区分。你要么爱,要么不爱。

 图片

 

自我觉知是艰难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偏爱一种轻松的,幻想的方式,我们培育了给生活提供模式和形态的权威。这种权威可能是集体、国家;或者,它可能是个人、大师、救世主、宗教领袖。一切权威都是盲目的,它会让人没有思想;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发现有思想就有痛苦,我们把自己交付给权威。

权威产生权势,而权势集中就成了彻底的腐败;它不仅腐蚀了权势的操纵者,还有其追随者。知识和经验的权威是令人扭曲的,不管它被授予大师、他的代表,还是牧师。这是你自己的生命,看似无穷无尽的冲突,那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模式或领袖。大师和牧师的权威引你偏离中心问题,也就是你内在的冲突。通过寻找一种生活方式,磨难永远无法被领悟和化解。这样的寻找只是逃避磨难,对一种模式的强迫接受就是逃避;任何逃避的东西只能溃烂,带来更多的不幸和痛苦。对自我的领悟,无论是痛苦还是短暂的快乐,是智慧的开端。

没有通往智慧的途径。如果有途径,那么智慧就是定式,它是被想象出来的,已知的。智慧可以了解或培养吗?这是一件需要学习和积累的东西吗?一旦如此,那么它只是知识,一种经验或书本上的东西。经验和知识是持续不断的反应链,从而永远无法理解崭新的,鲜活的,尚未出世的东西。不断延续的经验和知识制造了一条通向自我投射的途径,所以它们总是束缚人的。智慧是对存在的当下体悟,没有知识和经验积累。积累的东西不会给你领悟的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发现,而正是这种无穷的发现创造了智慧。智慧总是崭新的、鲜活的、无法积累的。方法破坏了它的鲜活、新颖、即兴的发现。

 

 图片

 

克里希那穆提《孤独》

孤独是对自己没有活动的意识。活动,无论是心理的还是生理的,都成为自我扩张的一种手段;当什么活动都没有的时候,就有了对自我空虚的觉知。我们寻求填补的就是这种空虚,无论高尚或无知的层面上,我们都在填补中度过一生。在一个高尚的层面上填补空虚,在社会学范畴内没有危害;或许不是立竿见影,但幻想滋生了无言的苦恼和破坏。填补这份空虚的渴望——或逃避它,其实是一回事——无法被升华或压制;那个压制或升华的实体是谁呢?那个实体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渴望吗?渴望的对象可以变化,但所有的渴望难道 不是一样吗?你可以把你的渴望从饮酒转到构思;但没有对渴望过程的领悟。幻想是不可避免的。

那个试图填补或逃避空虚、不足、孤独的实体与其逃避的东西没有不同;他正是它。他无法逃离自我;他能做的就是领悟自己。他就是他的孤独、他的空虚;只要将其作为与自身分离的东西,他将陷于幻想和无尽的冲突。

 

 

 图片

我们就是我们占有的东西,我们就是我们依附的东西。依附没有高贵可言。依附知识跟其它令人满足的沉迷大同小异。依附是自我专注,在最低和最高的层次均是如此。依附是自我欺骗,是对自我空虚的逃避。我们所依附的那些东西——财产、人、理念——变得至关重要,因为没有许多东西去填补空虚,自我就不复存在。对空的恐惧造成了占有;恐惧滋生幻想,束缚导致结论。结论、素材或概念,都会阻止智慧和自由的实现,而这一实现是真实显现的唯一途径;没有这种自由,精明被当成智慧。精明的方式总是复杂而破坏性的。正是这种自我保护的精明造成了依附;当依附引起痛苦,也是同样的精明寻求逃避,在放弃的骄傲和图片

 

克里希那穆提《观看与倾听》

首先,不要被言辞所缚——你了解我的意思吗?言词并不是真正的东西,“树”这个字并不是真正的树——这一点简单明了。树这个字不会帮助你碰触到那棵树,你必须亲自和树接触,把手放在树上。我们是言词的奴隶,是观念、意向与符号的奴隶。要直接与某样东西接触,不可以有言词介入。因此,人必须学习“观看”和“倾听”的艺术,而且要找出应该怎么观看:怎么观看你所居住的世界,怎样观看一棵树、一朵云、日落的美。要非常清楚地看见某物,你必须具有灵敏性——你了解我的意思吗?如果你的收坚硬、冷酷、残忍,你就没办法触碰那棵树。如果你的眼睛因为忧虑、因为你信仰的神、因为你的妻子、因为你的性关系,因为你的恐惧而盲目,你就无法看到那朵云,看见日落的美。

人必须学习怎么观察,怎么看,这种艺术是没办法从他人身上学习到的,你必须自己来。当我在讲述的时候,别只带着这些解说离开,要切实去实践。可别说:“我会试着做做看——那是逃避的借口。只有“做”或者“不做”——没有试试看,也没有所谓的尽力。

 

 图片

当你观看一片树叶的时候,你怎么看?你显然是用肉眼观看,不过也用心在看——这颗心有自己的记忆,记忆着那片树叶以及那片树叶的植物名称。因此,你用你的肉眼观看,不过也借助相关的记忆——不是吗?有一套双重的程序在进行。你用你的肉眼观看,同时也透过你的记忆,透过你对那片树叶,对自己妻子或丈夫或那朵云的意象去观看。

当你观看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时候,你是用意象在看对方,这意象是从多年来的性事、欢愉、恼怒、唠叨,生气的言词等等得来的记忆建立起来的;你们彼此都已经建立了对方的意象——这是个事实。现在,有关系的只是这两个意象,你们根本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其中有分别——一定有分别存在——因此有冲突,因此完全缺乏爱,只要你没觉察到这个机制、结构、本质,就永远没办法挣脱 它,永远会处在冲突之中。

如果你心中有意象,分别心,就会永远存在——尽管住在一个家庭里,尽管身边睡着妻子或丈夫。虽然你们可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生了小孩。但是两个人却是分离的,你们并不是相互合作。当有爱的时候,合作才可能存在。爱不是多愁善感,它与多愁善感没有任何关系;爱不是欢愉,不是欲望。要碰触到这样非凡的东西,碰触到它的美,你必须学习如何观看,观看那棵树,观看你的妻子和子女。
图片 

文章评论

千山暮雪

嫉妒心也是一种上进心呀,该开学了吧,用心学习,学业有成/

随缘

弟弟 [em]e179[/em][em]e178[/em][em]e163[/em][em]e160[/em]

草青青

羊羊,彼岸花是你拍的?呵呵呵,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花。

若清云

小家伙,还真是博览群书耶,乖[em]e177[/em]

随缘

弟弟 你好厉害啊 姐姐佩服[em]e178[/em] [em]e160[/em] [em]e163[/em]

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em]e176[/em] [em]e182[/em] [em]e160[/em]

[em]e179[/em] 智慧总是崭新的,鲜活的,无法积累的

雪花

[em]e163[/em][em]e160[/em]

秋水伊人

小弟弟拍的一草一木都有蓬勃的朝气,赏心悦目!赞一个[em]e179[/em]

寒香绮梅

文笔不错,阿姨喜欢。顶了 人必须学习怎么观察 说的好[em]e179[/em] [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