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悟之十三
个人日记
有一种形式的谎言对孩子影响极坏,即你对孩子以惩罚相威胁,实际上则无意施行。
切勿威胁。若要这样做,你就必须竭力付诸实践。如果你对一个男孩说“你再这样,我就打死你”,那么当孩子再那样做时,你就必须打死他。不然的话,他就会失去对你的一切尊敬。保姆及无知的父母对婴儿所威胁要采取的惩罚不致于走这种打死人的极端,但是这一原则也照样适用。除非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你不可坚持己见;然而一旦开始坚持,那么无论你如何后悔,也不要中途停止。如果你以惩罚相威胁,那么这种惩罚应是那种你已经做好实施准备的,切勿存在侥幸心理,以为你的威胁只是说说就算了。当以可怕的事物对他们进行威胁,如被警察关起来,或被妖怪捉走之类时,这种方法尤其值得非难。其结果最初会引起危险的精神恐惧,后来则会使孩子完全不相信成人的一切声明和威胁。倘若你总是说到做到,孩子很快就会认识到,在这种场合,反抗是徒劳无益的,于是就会对你言听计从,而不再枉添麻烦。但是要使这一方法成功,至关重要之点是你不可一味坚持某个主张,除非有这样做的充分理由。
当孩子说谎时,父母与孩子比较起来更应当引咎自责。父母应当通过消除说谎的原因,通过和蔼而合理地讲清楚为什么最好不要说谎的方式来处理这一问题。他们不应以惩罚的方式来解决,因为这种惩罚方式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从而增强说谎的动机。
若要孩子不学会说谎,成人对孩子绝对诚实则自然必不可少。教训孩子说撒谎有罪的父母亲们,自己却说谎,并被其子女所觉察,这无疑会使得其道德上的诚信丧失殆尽。
儿童不诚实几乎都是恐惧的结果。从小未遭受恐吓长大的孩子必定诚实,这不是由于道德约束之故,而是因为他根本就不会想到有别的做法。一个受到贤明和爱戴的儿童,其眼里总是充满坦然的神色,即使遇到陌生人也不会缩手缩脚;而一个常遭训斥及苛求的儿童,则无时不颤栗在遭受责骂的恐惧之中。说谎这样的事开始绝不可能发生在幼儿身上。说谎可能乃是一种发现,源于对受到恐惧刺激的成人的观察。孩子发现大人对其说谎,以及对成人说实话蕴藏着危险,在此情况下,孩子就开始说谎了,若能避免这些刺激,孩子就不会想到说谎。
欺骗的另一种不可取的形式是将无生物当做生物去处置。当孩子撞在椅子或桌子上,感到痛楚时,保姆有时会教孩子去打这些“冒犯”孩子的物品,并且口里念念有词:“淘气的椅子”或“淘气的桌子”。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失去自然训练上一种最有益处的源泉。若听其自然,孩子很快就会明白,无生物只能通过技术来摆布,而不是通过愤怒或诱骗去处置。这是获得技能的一种刺激,并帮助儿童认识到个人的能力乃是有限的。
未曾受到大人压制的儿童会提出无穷无尽的问题,有些是理智的,有些则是相反的。这些问题往往不胜厌烦,有些也是不便答复。但你必须尽你的最大努力,实事求是地予以回答。如果孩子问及有关宗教的问题,准备地说出你的想法吧,即使你的回答与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其他成人的观点相冲突,也在所不顾。如果他问及死亡之事,要回答他。如果孩子问及战争或死刑,你也要回答。不要用“你现在还不懂”之类的话去搪塞推诿,只有困难的科学问题,如电灯是如何制造的,可以除外。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使他明白,有关问题的答案业已为他准备好了,一旦他的知识比现在有所长进,再来回答肯定会使他欣喜不已。告诉孩子的东西要多于他所能理解,而不是相反。那些他一时还无法理解的部分将会激起他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如果对儿童始终以城相待,获得的回报是儿童增强对你的信赖。孩子具有相信成人说话的自然倾向,除非这些话违背了孩子的强烈愿望才另当别论。即使在此类事例中,只要儿童能稍稍体验到你说话的真实性,就可以使你轻易地得到他的信赖。但如果你习惯于用不会发生的后果去恐吓,那么你只好愈来愈固执己见,暴跳如雷,到最后将造成精神紊乱的状态。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欺诈的世界中,不经欺诈而长大的儿童必然会蔑视许多通常被认为是值得尊敬的事情。这的确令人遗憾,因为鄙视乃是一种不良情绪。在一个伪善的社会里,诚实确实有些不利,但是襟怀坦白、无所畏惧的益处要多于这种不利,否则,就无人会成为正人君子了。我们都希望孩子正直、诚恳、坦率和自重。就个人而言,我宁可看到他们因坚持这种品质而失败,也不愿意看到他们用奴隶的伎俩取胜。某种本质的自重及正直对于一个伟人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品质现行之日,便是谎言遁逃之时,不过当说假话是为某种宽厚善意的动机所驱使时可除外。我希望我们的孩子无论在思想上或言语上都诚实无欺,即使这样做要承担人世间的不幸也在所不惜,因为财富和荣誉更为重要的事物此时正处在危难之中。
有理智的父母能够产生有理智的子女。必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而不是感到到父母所尽的义务和责任,因为孩子不会因此感激父母,而是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炽热的爱,持有这种爱心的父母会对其子女的表现及行为方式表示由衷的喜悦。至于向孩子颁布禁令,应当仔细认真,实事求是地予以说明,除非无法解释时,才另当别论。小小的意外,如磕磕碰碰及小伤口,有时宁愿让它们发生,而不必有所忧虑的去干涉莽撞的游戏。孩子积累了一点这方面的经验,能使孩子更心甘情愿地相信禁令乃是明智之举。
有实实在在对孩子有益之事却变成了对大人的恩惠。幼儿易于认为吃饭及睡觉的唯一理由就是大人希望他们这样做,这就使得他们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消化不良。除非孩子生病,如果他不肯进食而甘愿挨饿的话,就由他去吧。与此相同的方法,也适用于教学。
夸奖与责备儿童的原则:
一、 无论是对夸奖还是责备,都不应采取比较的方式,不宜对一个孩子说他比某某做得好,或某某孩子从不淘气,前者产生鄙视,后者产生怨恨。
二、 责备的应用应远远比夸奖少,它应是一种明确的惩罚,运用于脱离良好行为的意外过失。而且在它生效后不应继续使用。
三、 对于理所当然之时不应夸奖。只对以下行为才予以嘉奖,包括勇气或技能方面的新进步,以及在私人拥有物方面所做出的无私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是经过了道德的努力才得以完成的话。
诸如残忍之类的品性上的重大缺点,很少能通过惩罚来克服。或者说,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惩罚只应占很小的比重。对男孩子而言,残忍地对待动物多少属于天性,若要防止,须进行特殊的教育。一个极不明智的计划是,平时按兵不动,直到发现你的孩子折磨动物时,再去虐待你的孩子。采用这一方法只会使孩子希望不被你当场逮住。你应该关注的是以后可能发展为残忍的萌芽。要教育孩子尊重生命,不要让孩子看见你杀死动物,即使是黄蜂与蛇之类。如果你无法避免,就要在特例中认真讲清这样做的理由。只要孩子对比自己更小的孩子不友善,你就立刻回报以同样的颜色。当孩子抗议时,你可向他解释:如果他不希望别人这样对他,他也决不可对别人有同样的举止。通过这样的方式,别人也具有与自己一样情感事实就会生动地印人孩子的脑海中。
对儿童进行抽象的道德教育是愚蠢的。道德的教诲必须是具体的,且须为现实的情景所要求。许多事情从成人的观点看来是道德教育,但在儿童眼里却感到那和教他使用锯子没什么两样。儿童觉得成人是在教他如何做事。这是榜样之所以如此重要的一个原因。一个小孩看见木匠做活,就会尽量模仿他的行动;儿女看见父母的一言一行总是慈祥亲切,三思而后行,他们在这方面会努力仿效。
在每一事例中,威望都与孩子所需要模仿的东西有关。如果你一本正经地教孩子使用锯子,但你自己却总是把锯子当斧使唤,那么你就永远不会使孩子成为一个木匠。如果你要求孩子善待其妹,而自己却不能善待她,那么你的一切说教均告徒劳。
无论老幼,多了解文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如记住诗人的年代及其作品的名称,是毫无用处的。凡能收入手册之物,全都没用价值。有价值的是对一定数量的范文烂熟于心。这种熟悉不但能影响人们的写作风格,也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味。过去,《圣经》曾对英国儿童发挥过这种作用,对他们的文体则尤其有益,但是现代儿童能熟知《圣经》的就为数极少了。我认为,文学作品若缺少背诵,便不能充分获得良好效果。这种方法过去被奉为对记忆的一种训练,但是心理学家业已证明,它在这方面的效果是非常微弱的(如果说有的话)。现代教育家越来越将背诵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但我认为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这并不是因为背诵对于改善记忆力可能有什么帮助,而是因为它有美化口语和书面语的效果。这种效果不应刻意求取,而应作为思想的自发表现,但若要在 一个已丧失了美感的原始冲动社会里做到这一点,则须产生一种思想习惯。我确信这种习惯只有通过熟知优秀的文学作品来产生。这就是背诵在我看来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但仅仅学习诸如“仁慈的品质”和“整个世界是舞台”一类套话,似乎会使大多数儿童感到厌烦和做作,从而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背诵若与表演结合起来则要好得多,因为这是俯就儿童爱好的必要手段。三岁以后,儿童就喜欢扮演角色。他们能自发地扮演,但若教给他们更精巧的表演方法,他们更会大喜过望。
在《凯撒》或《威尼斯商人》或其他合适剧目中扮演角色的孩子,将不仅了解他自己的角色,而且也将了解其他许多角色。整个剧情将在他们思想中停留很久,给他们以欢乐。总之,好的文学作品应能给人乐趣,如果孩子不能从中获得乐趣,他们也就不大可能从中获益。由于这些原因,幼儿时期的文学课应限于学习扮演角色,余下的是应让儿童去图书馆随意浏览可借阅的优秀故事书。现在,人们给孩子写的是一些愚蠢、感伤的东西。由于这些读物对孩子的草率马虎,反映出对他们的不尊重。无论是对待儿童问题上还是其他方面,感伤都是戏剧性同情的失败。没有哪一个儿童会认为孩子气妙不可言,他们都想尽快学会大人的行为举止。因此,儿童书籍绝不应以儿戏的方式表现一种迁就的乐趣。许多现代儿童读物之人为的蠢笨,已达到令人恶心的程度。这种书籍要么使孩子烦恼,要么使孩子大惑不解,使之在精神成长上的冲动一片混乱。由于这一原因,最好的儿童读物乃是那些为成人而作,但又碰巧适合于儿童的书籍。
————罗素
一般说来,人是什么比他有些什么和他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的幸福。因为个性随时随地伴随着人且影响他所有的经验,所以人格——也就是人本身所具的一些特质——是我们首先应考虑的问题。能自各种享乐里得到多少快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肉体方面确实如此,精神享乐方面亦然。当我用英文里的句子——好好享受自己时toenjoy oneself,这句话实在太明白不过了,因为我们不说:“他享受巴黎。”却说:“他在巴黎享受“自己”。”一个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因此,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视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感受性的强度如何。人是什么,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是什么,用一个词来说,就是人格。人格所具备的一切特质是人的幸福和快乐最根本和直接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间接的,媒介性的,所以它们的影响力也可以消除破灭,但人格因素的影响却不可消除的。这就说明为什么人的根深蒂固嫉妒心性难以消除,不但如此,人常小心翼翼地掩饰自己的嫉妒心性。
在所有我们所做的和所受的经历当中,我们的意识素质总占着一个经久不变的地位,一切其他的影响都依赖机遇,机遇都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且变动不已的;唯独个性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刻里不停地工作。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说:“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的人格。”我们对完全来自外界的厄运可以容忍,但由于自由的个性导致的苦难却无法承受;只因运道可能改变,个性却难改变。人自身的福祉,如高贵的天性,精明的头脑,乐观的气质,爽朗的精神,健康完善的体魄,简言之,是幸福的第一要素;所以我们应尽力去促进和保存这类使人生幸福的特质,莫孜孜于外界的功名与利禄。
幸福基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好坏又与健康息息相关,这只要我们队同样的外界环境和事件,在健康强壮时和缠绵病榻时的看法及感受如何不同,即可看出来,是我们幸福或不幸福的,并非客观事件,而是那些事件给予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对它的看法。就像泰特斯所说的:“人们不受事物的影响,却受他们对事物的想法的影响。”一般说来,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于健康的身心。有了健康,每件事都是令人快乐的;失掉健康就失去了快乐;即使其他的人具有如伟大的心灵,快活乐观的气质,也会因健康的丧失黯然失色,甚至变质。所以当两人见面时,我们首先便问候对方的健康情形,相互祝福身体健康,原来健康是成就人类幸福最重要的成分。只有最愚昧的人才会为了其他的幸福牺牲健康,不管其他的幸福是功、名、利、禄/、学识,还是过眼云烟的感官享受,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比健康,还来得重要。
————叔本华
文章评论
千寻
学习
Be Yourself
才哥,将来你结婚生子了的话,你娃儿肯定幸福惨了!你很适合教书育人![em]e112[/em]
笛儿悠扬
[em]e189[/em]
毒信子的眼
有空再来[em]e160[/em]
若清云
[em]e142[/em] [em]e177[/em]
雪花
[em]e163[/em][em]e160[/em]
一根羊毛
老有才![em]e179[/em]
//
[em]e142[/em]
//
还行吧,就那样。。。
静
辛苦了[em]e160[/em]
【暮雨无声】
[em]e179[/em][em]e179[/em][em]e179[/em][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