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悟之十五

个人日记

 
 
 
 
 
 
    从看的角度说,万事万物皆令人欢愉;而从有的角度说,万事万物皆令人发怵。人青春时的智慧,把世界看作是如此丰富多彩,可亲可爱的存在,在对它们的遐想中,世界宛如伊甸园。更晚一些,就由此产生了一种向往现实生活的冲动,一种去有所作为、吃苦耐劳的冥冥之想,由此把我们推入现实世界的水深火热之中。此时,我们逐渐认识到事物的另一面,既存在的那一面,意志的那一面;这一面,使我们每走一步,都心惊胆战。这个时候,我们逐渐看破人生,达到了大彻大悟。当这种大彻大悟成熟时,人们会说:“幻想的年岁已经一去不复返。”这种大彻大悟还会加剧,臻于完美。所以,可以这样说:童年生活宛如由远处遥看剧场布景,而老年之人生则是坐在前排的某个座位上看同一个剧场布景。

 

 

 
 

青年时光,虽然比人生的后半部分有许多优势,但使它躁动不安或阻扼他幸福的东西也是存在的。这就是,其不顾一切地追求幸福,是因为这个时期的青年人都坚信这样一个假设:其生命中幸福是必然会得到的。由此,便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自欺欺人式的希望,当然也还有失望、不满。我们梦幻之中的那些模模糊糊的欺人式的幸福图景,以变幻莫测的形式,漂浮在我们脑海之中,我们徒劳地寻找着这些幻象的原型。同样,当年轻力盛之际,我们通常都不满自己的地位和环境(无论这些地位和环境究竟怎样),这是因为,我们把那些处处皆令人沮丧和空洞乏味的人生惨象归于这些地位和环境。我们启迪青年,花长时间引导他们,所应获得的结果,应当是在他们头脑中,根除这样一个大缪不然的观念:世界为他们准备了很多东西以待赏赐。不过,当我们与生活打交道时,由于看的是虚构图景而不是现实事实,所以情形恰恰相反。在我们青春之光辉的朝霞中,虚构的诗意作品为我们勾勒了炫目场景,使我们春心荡漾,急切地想把这幅场景化为现实,急切地想攀摘彩虹。年青人,总爱以一本趣味小说的形式去憧憬自己的人生历程。由此,也就引发了无尽的失望和悲伤。因为,使这些幻象图景富有魅力之处,正在于它们是想象的,而不是真实的;因而,我们应当在直观地感受它们时,保持平和和自足的纯粹认知的心绪。需要把这些东西化为现实,意味着让咄咄意志席卷一切,这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痛苦。

 

 

 

 

所以说人生前半部分的根本特点在于不知满足地追求幸福,那么其后半生则充满着不幸之惶恐。因为在后半生,我们多多少少都愈发明了这一认识:所有幸福皆为虚无缥缈之物,而所有苦难则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因而,我们毕竟都变得胆小慎微,所有渴望的仅仅是少一点痛苦和那种不再被人打扰的境遇,而不是快乐。在青春时节,当门铃响后,我立即会精神抖擞,充满喜悦,因为我想:“现在,也许来了。”而在晚年,同样的情形,我立即会出现惶恐之态,我会认为“这家伙真的来了。”那些成绩卓越和天赋甚高的人,他们在此不同于尘世中的芸芸众生。因而,依照他们的才干,鹤立于众生之中,对人世,他们会产生两种截然对立的情感。在青春时节,他们大都具有被尘世抛弃的感受;而在老年,他们又具有摆脱尘世的感受。前半生是不幸福的,因为我们尚不熟悉这世界;而后半生是幸福的。这就建立在我们对在这个世界了如指掌的基础之上。结果,人的后半生宛如 音乐之后半部分,包容的冲动、推进较少,而缓解、憩息更多。一般来说,这是因为年轻时,我们总以为世界中有大宗的幸福和快乐,只是获得它们要花一些气力罢了;而在老年,我们却反而认为世界中其实一无所得,因而对世事保持着完全平静的心绪,淘乐于过得去的眼下生活,甚至在那些零星琐碎的小事上也能感到乐趣。

 

 

成年人从其生活经验中获取的东西,即他所具有的不同于少年或青年看待世界的那种方式,首先是一种坦诚直率,或不著偏见。此时,他把事情看得非常简单,一是一,二是二;而对少年和青年人来说,现实的世界却被那些由他们自己造就的胡思乱想、偏见、奇怪念头所伪装或歪曲。经验为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我们摆脱梦幻,遐想,谬见这些趁我们年青而入的东西。保证让青年人摆脱这些东西的困扰,无疑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但这是非常困难的,为达此目的,应把孩童的眼界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而且,在这个范围中,只准那些清晰、正确的观念出现。唯有孩子正确地领悟这个领域中的任何事物后,才可以逐渐拓展他的视野。这同样适用于青春期。这种方法还特别要求,不要让他们读小说,而是用一些适当的传记去替代,诸如富兰克林和其他人的传记。

 

 

 

我们青春时代的活力和微笑,部分是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刚登上人生的巅峰,并不知道那边山脚下横亘着死神。然而,当我跨过山巅后,我们就看到了我们原只是道听途说的死神的真实面目。与此同时,我们跃跃欲试的神情顿时消退,这使得我们的精神突然消沉。此时,悲凉忧戚的严肃认真感遂压倒了青春时丰富多彩的愉悦,而且还慢慢显露在我们的面庞上。我们在青春时节,视生命为无尽的长河,因此大手大脚地消磨时光;可是,我们越变得苍老却越经济地使用时间。因为在晚年,每一天时光的消逝,在人们身上产生的感受,同一个一步步迈向断头台的死囚的感受一样。

 

 

 

从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却宛如一个非常短暂的往昔。一个人必须要等到老年和活到相当长的年岁,才可能看出生活是多么的短暂。在我们的青春时节,时间迈着非常缓慢的步履;因此,我们生命的第一个四分之一阶段,不仅是最幸福的,而且也是最漫长的,所以它留下了那样多的难忘记忆,假如我们要人追忆往事,那么,任何人在此期间可叙说的东西,比下两个阶段都要多得多。这一段生活,就像时令之春季,日子本身在根本上就令人难熬漫长。

 

 

 

当生活临近结束时,我们并不知道这到底会发生什么。不过,为什么在老年我们会发现所经历之生活是如此短促呢?因为,此时,我们对这段生活的记忆是非常之少,因而显得时光之短罢了。于是,我们忘掉了许多无关紧要的事,尤其是我们所经历的不幸,剩下来的东西当然就为数不多了。此时,我们活得越长,则会更少考虑,那些曾在我们看来是举足轻重、富有价值的事件。时光往往不留痕迹地消逝掉。就像航船偏离岸边越远,岸上之物便越发小。越难以区分和辨认一样,我们的过去时光及其事件、活动,随着我们年岁增长都也复如是。

 

 

 

在青春年少时,我们具有完整的意识,而在年老时,我们就越是减少意识的程度而活着。事物在我们眼前穿过,却不会产生任何印象,就像一件艺术品被看过千百次后没有产生任何效果。我们做我们不得不做之事,过后,又不知道我们所做的究竟是些什么。此时,由于生活本身越来越变得无意识,当社会冲向意识完全消逝的那个终点,这个过程会越发加快。由于长时间养成的接受同一对象的习惯,智慧就会变得如此筋疲力尽,任何事件的过往所产生的效果会越来越小。由此看来,此时的日子越来越没有意思,而且会越发短促。孩子们的一小时比老人们的一整天都长。因此,老人的时光,像一个下滑的圆球,是作加速运动的。

 

 

 

我们越年青,就越容易感到无聊。儿童总是需要不停地玩耍,无论是游戏和干活都行。如果不让他们这样,他们就会陷入可怕的无聊。青年人也复是如此。随年龄增长,无聊日子日趋减少。在老年人那儿,时光短促,光阴似箭,在这种时光飞逝中,大多数情形下,无聊都会消逝。在青年时代,直观式的感受占压倒性优势;而在老年,反省之思索占优势。因此,青春是诗歌丰收的季节,而老年则更适宜哲学上的收获。同样,在实际领域,我们青年人是由直观感受到的和体察到的东西所决定;而在老年,是由思维中的东西所决定。

 

 

 

人生的前四十年适于著书立说,而后三十年宜写些评论。

惊奇的是,只有到我们生命的尾声,我们才真正听到和领悟我们自身,我们的真正目的和目标,尤其是我们同世界的和他人的关系。

在老年,我们更会避免不幸,而在青年,我们却只有忍受它。青年是一个不安的年岁,而老年则是一个休整的时节。

人越老,人世之事则看得越轻。

 

 

 

既然你们必宰牲而食,非从幼畜口中夺取奶汁解渴,那么,你们使之成为一种祭拜仪式吧。

让你们的餐桌成为祭坛吧!祭坛上那来自平原和丛林中纯洁的肴馔,正是为了使人变得更纯洁、更清白而牺牲的。

你宰牲时,心里要对它说:“宰杀你的权力,同样也将把我宰杀;我的命运与你相同,都要走向死亡。”

“把你送到我手中的法规,也将把我送到一只更强大的手里。”

 
“你我的血,都不过是营养永恒之树的液汁。”

当你用牙咀嚼苹果时,心中要对它说:“你的籽将在我的躯体中生存,你明日的蓓蕾将在我的心中开花,你的芳香将成为我的气息,我们伴随着四季一道欢乐。”

秋天,当你从你的葡萄果园里采摘葡萄,以便将之送去榨汁酿酒时,你要对葡萄说:“我也是葡萄,果实也要送去榨汁酿酒,像新酒一样,将被存在永恒的桶里。”

冬天,当你咽吮酒时,你的心中要对每一杯酒唱歌。让你的歌声充满对秋天,葡萄园及酿酒作坊的怀念。

 

 

 

(接边走边悟之十四)

恋爱的结婚是为种族利益,而不是为个人。当然,这种情形当事者是懵然无所知。总以为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其真正的目的在两个可能产生的新个体上,他们由这个目的而结合,而后,再尽可能努力取得步调的和谐。激恋的本质是本能的妄想,但其他方面也 还有很多完全相异的因素存在。如前所说,这种妄想,必定会消逝,接着其他方面的因素断然显现,因而恋爱的结婚,通常结局都是不幸的。西班牙有一句谚语说:“为爱情而结婚的人,必定生活于悲哀中。”因为婚姻本来就是一种维持种族的安排,只要生殖的目的一旦达到了,造化便不再惦念婴儿的双亲是否“永浴爱河”,或只有一日之欢。

由双方家长安排的,以实利为目的的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而往往比爱情的结合幸福些,因为此种婚姻,都顾虑到种种因素条件,不管这些条件何其繁多,至少它总带上现实的色彩,并且它不会自己消失。再说,它总是以结婚当事人的幸福为目标,所以,这样的结婚往往是相对幸福的。而面临婚姻抉择的男子,为钱而不顾自己之所好和满足,他是为个体而生存,不是为种族,这种表现是违反真理,违背“自然”原则,所以,易于引起他人的轻蔑。

相反的,为了爱情,不顾父母的劝告而毅然结婚的女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值得赞扬的。因为当她的父母以自私的利己之心来劝告时,她却选择了最重要的原则,并且遵循了造化的精神(种族精神)——照上所述来看,当结婚时,似乎是鱼与熊掌不能得兼,一定得牺牲个体或种族中的一方?是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盖以“热情”和“便利”携手并进的情形极为罕有。大多数人在内体、道德或智慧上都有可怜悯的状态,但结婚不是由普通单纯的选择或爱好所发生,而是从所有外在顾虑而决定,所谓“偶然的结合”,也有其中某部分的原因。至于便利婚姻,也可以在讲究实利之余顾虑到某种程度的“喜爱”,这就是所谓和种族守神的妥协。

 

 

 

众所周知,幸福的婚姻并不多见,这是因为结婚的本质,不在现时人们的幸福,而是为未出世的子女着想。但激烈的性爱中也有真正白首偕老,互得慰藉,这是从完全不同的根源所产生出的感情,就是还得附以“性向一致”为基础的友情。这种友情大抵在性爱获得满足、消失之后才表现出来。通常是这样的:起初为了新生命而成立的性爱条件——在肉体,道德,智慧方面相补、相适的各种性质——在两人之间的气质或精神上又能保持相互补充的关系,由是而产生心情的调和。

 

 

 

为满足性欲而做的选择,是准备得很周全的,并且要经过许多阶段,才能上升到激烈的恋爱。这个选择,事实上是人类参与构成下一代的活动。这项重大的参与活动有两点真理,其一是人的本质是不会消灭的,它永存于次一时代的种族中,因为那种活泼、热心的参与,不是从审察和企图所发出,而是从人类本质最深奥的特质和冲动所产生,如果人会完全死灭,或者只是以和他完全相异的典型或完全不同的种族来接续他,这样的话,我相信这种参与不致于那样牢固的存在,也不能给人们发生那样大的影响力。其二是人的本质大多存在于种族中,而不在个人。因为关于种族特殊构成的关心,是以恋爱事件为根底,不论就任何人,唯有此关心,他才有超越意志的崇高表现。此事成与否,对于感情的触觉特别敏锐。这方面的利害若表现得强烈且明确,他就完全忽视其他一切,必要时还被充当牺牲品。由此,足以证明,种族远比个体重大,我们是直接生存于种族中,而不是个体。然则,恋爱中男人,不堪秋波一瞥,竟然完全放弃自己,为心爱的女人,不惜奉献任何牺牲,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无他,那是为了索求女人不灭的部分,因为其他的任何要求,总归会破灭。热烈、痴心地追求一个女人,就是对于“我们本质的核子难以打破”和“我们的本质永存于种族”之中的直接证明。如果以为种族永存是件芝麻小事,或者毫不在意,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错误的产生,是因为他这样想:所谓种族的永续,虽然和我们相近似,但并不是任何方面都和我们相同,而且也是生存在于我们所不能知道的后代。这种想法,只是从外部的认识出发,只看到我们的直觉所能了解的种族外貌,不是从内在本质着眼。实际,唯有此内在的本质,才是我们的意识核子的根底,比意识更能发生直接的作用,它脱离了实体个体化的原则,而存在于一切个体之中,与个体合而为一,就是生活的意志,切实要求生命和永续。

 
 

文章评论

雪花

[em]e163[/em][em]e160[/em]

深谷小溪

周末愉快,天天好心情[em]e179[/em][em]e160[/em][em]e121009[/em]

草青青

[em]e177[/em] [em]e176[/em] 祝洋洋冬至快乐!

心雨

[em]e160[/em][em]e179[/em]

文章说:“人越老,越把人世之事看得轻淡。”写的很好,所以说年少的和年老的朋有一起,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这点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当。辛苦了 [em]e160[/em]

心蕊

羊羊是个令人惊叹的孩子!

潇湘雨竹

[em]e181[/em] 只能简单的欣赏了几篇文章,意犹未尽。[em]e179[/em] 看得出主人是位热爱生活、亲近自然、阳光可爱的大男孩[em]e113[/em] 有句话说:和阳光的人打交道,心里就不会晦暗;和快乐的人打交道,嘴角就会常带微笑;和进取的人打交道,行动就不会落后。。。小弟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很高兴能成为朋友。。。[em]e160[/em] 他日再来拜访[em]e121[/em]

朦胧

智慧,哲理![em]e179[/em][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