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之魂
个人日记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体现出家具与建筑的密切关系。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中国古典家具的榫卯设计不同于传统手工艺品,如玉雕、牙雕、鼻烟内画壶等,完全是技巧的纯熟,为了装饰而装饰,取悦于人们的视觉快感。而家具中的设计必须在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后,还要求科学合理性,使其长久的耐用。这就要求每个木料榫头卯眼,必须根据家具的造型组合,从力学上每个木料所受到的承受力,在古代木工师傅的多年目测经验中,能准确地判断出来。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红木家具的一大特色。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传统红木家具各连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仅严谨、牢固,还有装饰作用。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
燕尾榫结构图
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