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民临墓志三种》创作感想

手机日志

                                                             《胡立民临墓志三种》创作感想
  中国楷书史上的碑书,特别是北魏时期的墓志,是后人难以逾越的山峰。可是,随着出版的大量碑帖看,经典和普通相距甚远。可学和不可学的仍是我们学习碑书的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从大的方面说,北魏书风以雄强著称。其实,从近些年出土的很多碑刻可以看到,碑书的风格丰富多彩。学书者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碑帖风格。其原因在于北魏是中国的楷书,在那个时期的人性化书体,也可称之为畅情之书。如果我们把现在的楷书,也当做畅情楷书的话,那么,从北魏时期已经开始。它是畅情楷书之先河。这是它区别于唐楷、晋楷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当然,模式化的“如算子”式的北魏,也有很多,皆都不可学。这里,谈一点自己临书的体会,供习碑的朋友参考:
  一、择好碑,立其身。
  何谓好碑?碑书中,有的可以取法,有的只能取意,有的法意皆可取。有的是法意皆不能取。就一般情况而言,初学取法,水品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才能取意。中段的学习取“法、意”最佳。
  二、笔画辨真伪,习气要摒弃。
  碑刻字帖上的字,笔画有两大问题。一是由于石刻风化,造成的石花,使笔画残缺不全,使初学者无法摸清原始的笔画。二是作者的某些书写习气,如:《李壁墓志》中的折笔初多一个角。还有《元绪墓志》横竖的起笔处的斜角和弯笔,都过于强调笔画的折法,多有做作之迹。这都需要学习者要认真体会。有石花笔画要识伪学真,保证自己今后创作用笔的纯度。
  三、去掉怪字形,字形和为贵。
  用书法艺术的本质,一切的笔画都是表示自己情感的工具。而不是为笔墨而书写。艺术追求的自然,是书家心理那种自由情感的宣泄和驰骋。任何做作的东西都是不相符的。当我们自己发现,或是经过别人提醒后发现的做作的笔画,我们应该理解它的存在,但不应该学到手为我所用。那样的笔画不益于创作。无论放在何处,都会有工匠之气。所以,在这本《元绪墓志》的临摹中,我去掉了此习气,但不会影响原帖整体的风格。
    一个最基本的表象是,笔与笔之间的联系,让普通人感受不到那种笔义相连,气脉相通,笔势相生的意趣和生命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帖时,除去笔画和字形临准。更主要的是,把笔与笔之间的呼应,要写进去。启功先生说过“透过刀锋看笔锋”的名言我强调的是:给以凝固的书体,赋予新的生命。手稿,真迹的笔义、笔势看得清楚,益于学习临摹。我认为,这就是古人强调的“学习书法要从墨迹开始”的原因。其实,这也是碑刻一个深刻的意义所在。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临原碑刻很难,临老师临过的墨迹就容易的多。原因在于老师临帖时亦讲原帖注入了自己生命的活力,产生了与自己相通的吸引力。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活了”。“活”的好学,“板”的难摹。
 
《胡立民楷书创作三篇》创作感想

    我写了多年的楷书,既注重了功力的积累,也尝试了专功与博彩的实践,既感受了楷书作为书法传统功力的重要性。也不断思考,探求、实践作为艺术楷书的畅情以及人性和精神存在的具体化,这本楷书创作就是包含体现了我这些想法。
  当人们怀疑楷书不能像行草、草书那样畅情是否考虑到新时代到来时楷书已完全失去了实用的功能它必须以“崭新或全新的面貌屹立于艺术之林”“畅情”是它“唯一的功能”
    当人们一直把楷书当作功力”“打基础童子功书体看待时是否应从我们大量出土的北碑书中受到某种启发改变一下对其的界定因为我们的书法前辈们早就把楷书人性化了只是其长期封存于地下无法让我们感受古人的伟大和智慧被唐楷“固化”当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有幸见到这些许多先贤都无法见到的碑刻时是否被古人的人性化所感动呢我是基于此两点一直在楷书的道路上艰难的行走或搬用照抄或物化生发的可能都有但不管那一种都为了一个目的试图恢复寻找楷书曾经有过但又失去的人性化把楷书真正当做一种抒情的书体进入人们的视野以及体现人性中本真里的真善美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理性问题
    今天学书法特别是学习楷书的孩子们已经不知道“算子”为何物却天天为了“算子”书法而努力
    中国人的智慧不仅把自己的文字能转化为书法还能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珠算即用算盘珠子计算这可能是现代计算器的前身大概古人体会到了完全用于手工制作算子的难度(没有摹忌一般大很不好作)工匠气过浓所以书圣告诫后人“写字”不要字如“算子”因为算子太模式化了太工匠气了
    其实我对楷书的研究和创作还就是从“字就不能如算子”入手的王羲之告诫别人自己首先做到了小楷行草草书都没有“算子”排列灵活多变即典雅清新又丰富耐品将自己的性情一点一滴的浸透其中至今让我们感受到了王右军的精神品格和晋人士大夫的风采
    书圣在一千三百年前就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字不能写成“算子”可是自己呢在书法的世界里困顿了20余年一直没有摆脱“算子”楷书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投进了许多在字里都没有性情的体现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付出80年代初我写了一段时间的张猛龙思想仍没开放发现了《元瑛》只觉得没有“奇美”没理解其书法之真谛在八十年代中国书法界创新之风盛行时创新意味着变革并没有打动我我们仍守着“算子”当我自己想通书法只有变才能荣性才能融合才能抒情才能进步时我才悟到艺术的本质是变
     但我悟到变想到的不是创也不是新而是让字如何能变成我表达自己想法抒情的工具带着这样的想法去看待传统视觉就会和很多的人拉开了距离我的字在传统的汲取上一在体会变一在实践变一在求变这个时期也就是2003年以后我的字变的过了张旭光先生说过我们应该百分之百的继承古人再加一个1就是创新了(其实就是变了)我似乎加到了“五”变得很没有根据刘文华先生也说过要守住古人追求变可能在某个小局部我似乎在追求某个字的变化我没有请教过两位先生求变的依据是什么他给过近几年的实践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体会到变的根据不依法而变而是随着思想变随着情感而变艺术永远是思想的结晶不是法德堆积和再现可是法又是思想的基本手段没有法也就谈不到思想的表达但法只能是思想表达中的自然流露而不能成为创作中的主宰可法德前期积累和实践也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弄清法与表达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尤为关键书法中的法对学书法的人来说是带有强制性的应为书法中如没有这个所谓的法就是一般随手写汉字法是书法中的名片是区别与其他艺术门类最基本的特征没有了它中国文化当中靠文字本身表达精神的存在这种特殊的形式将不复存在那么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书法中法的要求要有笔法字法章法笔法中既有调锋提按等书法中有大小依册字的字形的变化等章法中有计白章黑有对立统一等书法中法的存在决定了它在艺术中和文化中的存在和地位它必须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诠释中国的文化来体现它的价值因此一个喜欢书法从事书法的学籍和创作的人过的第一关就是法,“法”在书法其别于其他艺术时它是原创法则单就从事书法的个体作者来看它的方法和手段是帮助完成表达自己情感的特殊能力
     思想的高度是决定一个人走的是否高远的重要标志
     一个书家如果在思想上认为书法的心书法的法学会了用熟了把它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这样的人很多)那么它将永远是一个匠人因为他在自己的思想上没有高度高度是什么高度用法来作为表达思想的手段,(处理好法与思想的关系)只注重法的人可能一生都在法里转圈比如再用笔法时只能道而施于工匠会有装饰味道在字法上求不顾行气的字形变化在章法上只求机械的拼凑其实作为一个书家法理烂熟于心手段烂熟于手当作者有一种思想准备表达时一切的变化并非是法的安排而是情的驱使才行

文章评论

境湖

@{uin:2244808712,nick:石头记,who:1} [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