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之会

个人日记

 一直觉得东晋是个奇怪的王朝,短短的一百零几年(317-420)的历史中,竟然包含了那么多的名人和故事。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比如那位以“咏絮之才”闻名古今的女诗人谢道韫。更重要的是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书圣:王羲之。
 

历史的车轮,经历了的秦汉的大一统,碾过了三国的战乱,在西晋时稍作停留,又隆隆地开进了东晋。常年的战祸频仍,使得统治阶级穷于应付,松懈了对民众思想的控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也改变着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尊纲守常克己复礼的儒家理念影响力大大下降,崇尚自然主张率性的清新之风日益盛行。
 

这个历史时期里,书法艺术也随势而动。浑厚朴茂、规范严整的汉隶逐渐受到冷落,清劲脱俗隽雅超妙的楷书行书草书受到推崇。王羲之的父亲、叔父、伯父,都是资深书家,他们对钟繇、索靖推崇备至。
 

王羲之自幼家学渊源,稍长后跟卫夫人学楷书。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表姑,是钟繇的弟子,善写簪花小楷。唐代韦续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王羲之在卫夫人那里受到了她妍媚书风的濡染,并继承了她“笔先意后”的书法理念:“凡书贵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这让少年王羲之受益匪浅。
 

王羲之敏而好学性格洒脱不拘小节。十六岁那年,太尉郗鉴为女儿选婿,向王羲之的伯父王导表达了这个意思。王导说,我家子侄甚多,你自己派人来挑吧。郗府的管家来时,王府的年轻公子们个个打扮得齐齐整整,只有王羲之赤裸着上身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原来王羲之在来王府的路上只顾赏玩蔡邕的书法,已将相亲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又因天气炎热,故而脱掉上衣喝茶解暑。郗家的管家大为惊异,回去将所见汇报给郗鉴太尉。太尉哈哈大笑,将豁达俊雅的王羲之定为女婿的最佳人选,这就是著名的“东床快婿”的故事了。
 

有了少年时期的坚实基础,又有青年时期的博采众长,中年王羲之的书法渐入佳境。他彻底摆脱了秦汉以来端庄质朴的书风,使自己的书法妍美流转,流畅洒脱,顾盼呼应气韵贯通。如果说魏晋之前的书风像一位稳重的中年人,端坐于前,王羲之的书法则似一位英俊的白衣侠客临风舞剑,忽而上翻忽而下落,忽而左转忽而右发,辗转腾挪衣袂飘飘,一举手一投足间,都显得那么风流和俊雅。
 

永和九年,五十岁的王羲之书法造诣已臻化境。这年的三月三日,他邀请谢安等四十多位好友来到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事之事。那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在暮春的暖阳里曲水流觞畅叙幽情。这次文人聚会得诗文数十篇,合为兰亭集。王羲之乘醉挥毫写下序言,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备受后世推崇。此文用词优美笔意流畅,记叙了雅集之乐,也抒发了悲凉的人生感慨。全贴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一气呵成,既变化多端有和谐统一,无一字不精妙动人。传说,王羲之酒醒后又书写数遍,终不能再得佳作。《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千年不绝,无论是唐初四家还是宋代的苏黄米蔡,还有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以及后来的后来,直到现在,仍让无数世人前赴后继心追手摹不能自已。
 

如果真的有时光穿梭机这种东西,我愿意回到一千六百六十二年前那个暮春的下午,给羲之先生做一名小小的书童,为先生端茶倒水铺纸研墨。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会提醒先生加件衣服,因为虽然时至暮春,早晚的天气还是会凉的。我还会提醒先生,不要再迷信那些方术,也不要再吃那些丹药,那都是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唉,固执的先生肯定不会听我的话,不然,也不会在几年之后就去世了。
 

永和九年那场兰亭之会,不仅成就了一篇美文、一幅传世书作,还成就了一位中国书法史上,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的书圣,王羲之。

 


图片 




文章评论

疏影轩主

临摹《兰亭序》半年有余,写此文梳理一下,顺便做个小结。

青青瑶草

王羲之兰亭序无人不知,不过这段历史故事还是第一次了解这么详细。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无论书画,还是文学,都有书香墨香,濡染之下,玉树临风,呼气如兰,莫不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