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朝圣---陕西行记之二

个人日记

 

今年春天的某日,任姐对我说,有时间咱们去西安碑林看看吧,去那里看一看我们学过的帖子的原碑是什么样的。我欣然同意。我和任姐是书法班的同学,正处于初学阶段的我们,就像三五岁的孩子面对眼前的世界,对书法充满了好奇和神往。

 

到达西安的当天上午,没来得及办理入住手续,我们把行李往酒店前台一存,就打车直奔碑林而去。碑林,我们来了。虽不能像藏族佛教朝圣者那样,一步一个等身长头,但我们怀着一颗与他们一样虔诚的心来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南城墙魁星楼下,这里是收藏中国古代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地方,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

 

沿碑林博物馆院中轴线行走,迎面第一个著名碑刻,是《石台孝经》,它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孝经》是一部著名的儒家经典,内容记述了孔子对孝悌二字的讲解。唐玄宗为此经作序作注,并亲自撰写,刻于石碑之上,目的是宣扬自己以“孝”治天下,希望天下子民以此为榜样。我跟任姐仔细查看碑石上的隶书字体,觉得唐玄宗的字还是很不错的。

 

再往前走,就进入第一展室。第一展室陈列着儒家十三经石刻。《诗经》、《尚书》、《周易》《论语》…..等等古代学子必学的经典,被刻在一百多方石碑上,陈列于此。因为古代印刷术不很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政府就把这些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我国自东汉开始,曾先后七次刻经。这是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置身这一展室内,我感觉自己是那么渺小和浅薄,这些古代的文化精髓,我能读懂的也就《诗经》里的几句,《论语》里的几篇而已。惭愧,十分惭愧。

 

第二展室和第三展室,主要陈列着从秦到清,各朝各代著名书法家撰写的碑刻。我和任姐在这两个展室里久久徘徊不忍离去。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曾经临过的颜真卿《大唐多宝塔感应碑》、《颜勤礼碑》,还有我们正在临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隔了保护碑文的玻璃罩子,我认真地观察着这刻于一千多年以前的字体,集书圣王羲之的真迹。

 

秦代李斯的小篆《峄山碑》,著名的汉隶范本《曹全碑》,颜真卿的楷书《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楷书《玄秘塔碑》,草圣张旭的草书《判千家字文》,赵佶,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西安碑林陈列的瑰宝,数不胜数。这里真的是书法爱好者的圣殿,大中国上下几千年的书法精华集于此处。作为一个小小的书法爱好者,通过观摩这些石刻,与古代的先贤们对话,幸甚大焉。

 第四展室,主要展示石刻碑拓。能工巧匠们,把打湿的宣纸覆在石刻上,用特质的墨拓印下来,这就是最原始的印刷术了。我们去的时候,师傅们正在拓印黄庭坚的诗刻。有两个小朋友,在石碑前认真观察着,大一些的小男孩儿不时指指点点,对小女孩热讲解着。书法艺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热爱书法,从娃娃开始了,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

 从碑林出来,天已过午。我们沿着博物馆的西院墙走着,选了一家凉皮店进去,品尝西安特色。店内不是多么宽敞,小夫妻两个热情地招待着客人。就在我们落座紧挨着的墙壁上,挂着一幅行书作品,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书体颇有点苏东坡的味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城西安,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苦苦追寻的书法元素,已经深入到街头巷尾,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歷山七叟

有作家的觀察力[em]e328077[/em][em]e327995[/em][em]e328077[/em][em]e327995[/em]

青青瑶草

作为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也只有文化人才能读懂。古代名山胜水往往因诗人骚客而增色,文人也因美丽山水佳作迭出,相得益彰。文化名城自然因文化而宝贵,比如这座碑林,在书法爱好者眼里就是麦加城,在普通游客眼里就是到此一游而已。如果我去西安,会不会去碑林,应该不会吧,至少不会第一个去,俺不是书法爱好者呀![em]e112[/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