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无人折柳送---陕西行记之五

个人日记

 

“看!那就是灞桥”。那日去临潼途中,小导游突然指着窗外说。我赶忙掀起窗帘向外望去,隐隐约约看见一条闪亮的小河,还有一座面目模糊的小桥,一闪而过。

 

灞桥,曾是古代东出长安的交通要道,唐朝时,官府在灞桥设驿站,凡亲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分手,并折柳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就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由于灞桥边栽满了柳树,暮春的时候柳絮飞扬恰如白雪,“灞柳飞雪”,就成了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曾有无数文人墨客,为灞桥,为灞桥烟柳写下诗句。然而,这样一座在诗词歌赋中大名鼎鼎被反复吟诵的灞桥,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跟我擦肩而过。

 

其实,给这组游记写题目的时候,我是颇费思量的。毕竟,给匆匆几天的走马观花之旅,扣上一个“陕西行记”的帽子,实在是有点大。陕西地界儿大了,我不过到了西安,宝鸡,和渭南几个地方而已,而且是以一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俗不可耐地到此一游的方式。然而,如果真想对陕西做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以我目前的生存状态,也是不可能的。

 

关于旅游,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转转。还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讲的,说春天的时候,郊区的农民涌进武大看樱花,武大的老师们涌出城外看油菜花。两拨人马城门相见,互相都觉得对方很傻。当我花费几分钟时间,匆匆从趵突泉公园南门进东门出,看见一车一车外地人跟着导游的小旗儿等候在公园售票处的时候,实话说,我也觉得他们很傻。正如西安人民看待我的眼神儿,是一样一样的。

 

那么旅游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觉得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碑林里的碑刻,不见得比字帖上的字清楚,华清池的温泉,也未必就比热水器里的水温暖,早就在电视上看过法门寺地宫里光华夺目的宝贝,也曾在画册上见过章怀太子墓里的壁画,然而,你不亲眼看一看真品,毕竟是一种遗憾。

 

旅游,让人们暂时忘却身边的人和事,换一种环境,换一种眼光,换一种心情,去看世界。三五天的时间,迅捷的交通方式,让旅游者做一次短暂的穿越,做一次短暂的逃离,然后回到现实世界,满血复活般精神抖擞地投入旧生活。偶尔的心情放松,也是对自己平日里辛勤劳动的一种补偿,或者说奖赏。

 

走在西安街头,我常想,也许我脚下的这条路,曾有无数名人走过。霸王项羽和高祖刘邦的军队,李世民和武则天的车马,初唐楷书四家的布履,诗仙诗圣的青衫,都曾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痕迹。小时候读《镜花缘》,非常羡慕那些散落民间的花仙子,她们后来都在武皇朝代考取了功名,做了女官。假若我生在那个时候,会不会奋发读书,在朝廷谋个一官半职?是不是可以跟狄仁杰同朝为官呢?这样想着的时候,就会自嘲地笑出声来。

 

长安虽好,不是久留之地。简单的五天游览之后,我将踏上归程。延误的航班在夜里十一点多缓缓飞过西安上空,一城灯火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无边的夜色中。

 

长安城中少故友,灞桥无人折柳送。

 

别了,西安。别了,陕西。

图片 

文章评论

黑白无常

哪天去的?我四月去的,或许可以和姐姐华山论剑,然后执手相看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