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译析曹植的《美女篇》

手机日志


        
    [1]
                   
曹 

 
【原诗】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2]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3]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4]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5]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6]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7]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8]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9]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10]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11]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12]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13]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14]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15]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16]

【今译】 

      美丽的少女艳丽娴静,
   
  采集桑叶在岔路中间。
      柔软的枝条纷纷摆动,
      叶子飘落轻快地飞旋。
      捋起袖露出白净的手,
      洁白的
手腕套着金环
      头上戴着雀形的金钗,
      腰间佩带碧绿色琅玕

      明珠闪闪点缀着玉体,
      珊瑚珠和碧色珠相间。
      罗纱的上衣时时飘动,
      轻薄的衣襟随风翻卷。
      顾盼之间流溢着光彩,
      呼出的气息如芬芳。
      赶路的人见了停下车,
      休息的人见了忘用餐。
      请问美女家住在何处?
      就住在那城里的正南。
      青漆楼阁面对着大路,
      高大宅门用两道门栓。
      容光像朝日光彩照人,
      谁不羡慕美好的容颜?
      不知媒人此时做什么?
      怎不快用玉帛聘娶她!
      美女爱慕高义的男子,
      寻求贤德丈夫实在难。
      众人只会徒劳乱嚷嚷,
      怎知美女自己择偶观?
      青春年华独处在闺房,
      夜半难眠起身发长叹。

【注释】
    
[1]此篇《乐府诗集》卷六十三列入《杂曲歌辞·齐瑟行》,作者以开头二字为题。[2]妖:艳丽。闲:同“娴”,娴静。[3]冉冉:轻轻摇动的样子。翩翩:谓桑叶飘飘落下[4]攘袖:捋起袖子。皓:洁白。约:套着,缠束。[5]金爵钗:雀形的金钗。“爵”,同“雀”。翠:碧绿色。 琅玕:一种似玉的美石。[6]交:络,此指点缀。珊瑚:指珊瑚珠。间:间杂。木难:碧色珠。[7]裾:衣襟。还:通“旋”,来回翻卷。[8]遗:流动。长啸:指深深呼出。若兰:像兰花的芳香。[9]行徒:赶路的人。用:因而。息驾:停车。[10]城南端:城的正南门[11]青楼:涂饰青漆的楼。此指女子居住的地方。结:关闭。重关:两道门栓。[12]容华:容颜。希令颜:慕其美貌。希:羡慕。令:美。[13]媒氏:媒人。营:指做事情。玉帛:指珪璋和束帛,古代定婚行聘时的礼品。不时安:不及时安置,此指不及时聘娶。[14]良:诚然,实在。[15]嗷嗷:嚷嚷。观:观点,标准。[16]盛年:青春年华。处房室:待在房中。指未出嫁。中夜:半夜。

【简析】
    这是一首托喻抒情之作。它写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没有遇到理想的配偶而盛年不嫁。作品以此为喻,表现了作者以才德自负的心理;同时也借写怨女,表露他在政治上被弃置、不得施展远大抱负,虚度年华,功业无成的哀怨之情。“美女”乃诗人自况。元代的刘履说:“子建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受爵封而其心犹为不仕,故托处女以寓怨慕之情焉。”(《文选诗补注》卷二)
    全诗起首二句领起,是总的交代。末尾两句点题,说明主旨。中间分为两大段落:前半篇,写美女的外在美;下半篇,则写美女的内在美。
    诗的前四句,交代了人物和采桑的地点,并用桑树枝叶的下垂和飘落,映衬少女轻柔的体态。“攘袖”十句正面描写采桑女的肌肤、服饰和神情。脉络清晰,形象真切,描绘了一个姿容俊俏、穿着华丽、风韵动人的少女形象。诗人这种层次分明地对人物进行观察与描写的艺术手法,早已为前人所称道,如吴淇在《六朝诗选定论》中所云:“乍看美人,何处看起?因其采桑,即从手上看起。次乃仰观头上,次看中间;又从头中间看过……妙有次第。”“行徒”二句从侧面进行烘托,突出了少女的俏丽超群。这种烘云托月的写法得自汉乐府《陌上桑》,但彼繁此简,各不相同。曹植笔下的美女则更加丰满。“借问”四句以设问的方式交代少女的居处,以显示少女出身门第的高贵。“青楼”、“高门”、“重关”,都显示出她是显贵人家之女。“容华”二句为过渡,再次照应上半篇,极写少女的貌美,使人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无不为之倾倒。“媒氏”六句展开议论,表露美女求贤难遇、佳偶难成的感叹。这里的层层寓意,均是在显示美女的“闲”,即娴静。这是比喻一般人不了解志士的理想。“盛年”最后两句,反映了美女不甘盛年独处的尤怨心情。这是比喻志士怀才不遇的苦闷。以美人、美女,比喻君子,是屈原以来我国文人诗赋中常用的手法。作者以美女自喻,抒发出自己受曹丕父子的压抑与冷落而报国无门的哀怨之情。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三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此。”
    全诗结构严谨,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把一个美丽娴静的姑娘,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清代叶燮将此诗推为“汉魏压卷”,并且说:“《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