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若在任何地方都能自如存在,
不燥不急,其内心一定拥有化繁为简的宁静力量。
“清欢”是什么呢?
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 ”,
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
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
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
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
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
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
这些就是“清欢”。
——林清玄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
我是一个独行者,我不喜欢团体、流派和文学圈子。
在日本,我没有任何作家朋友,因为我想……保持距离。
吃素食,一个人呆着,写作,跑步,思考,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收藏内裤。
在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
村上春树说自己喜欢买内裤,尽管穿不完。但仍会乐此不疲地不断买回,
然后把这些“宝贝”一个个小心翼翼地卷起来,整整齐齐地码在专用抽屉里,
内心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充满了丰盈的满足感,堪比“小确幸”。
“小确幸”的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北宋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曾经沧海的苏轼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独游泗州南山,
在南山里喝着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
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清淡的山野小菜入口,苏轼不由自主感慨一句: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84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律系毕业生梭罗放弃了城市里的高薪工作,
一个人身居远离闹市的瓦尔登湖畔。他自建小木屋,一呆就是很多年。
他独自一人从事着最原始的建设与耕种,用充裕的时间来思考,思考自然,
思考人类自身,思考那些在繁华都市中无从想象的东西。
“我搬到森林,是因为我要认真地生活……
我要活得深刻,把生命的精华吸个干净……
我要坚毅地生活,摆脱所有没有生命力的人和事……
这样,当我死时,才不会发现:我没有活过。”
梭罗在自己所著的《瓦尔登湖》中的这段文字
给了我们一个关于选择“清欢”的答案。
1927年7月,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写到: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1975年11月,孙犁被安排出国访问,
这本是好多人趋之若鹜的“美差”,但孙犁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不会打领带。这个答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孙犁说,有人觉得去热闹的地方是一种快乐,而他不觉得。
那孙犁的快乐是什么呢?在孙犁的《书衣文录》里,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1975年, 11月16日上午,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
这就是孙犁的快乐:在冬日的上午,暖阳照在书桌上,没有人打扰,时间全归他所有,
裁纸、装书、读书、思考,清茶入口,清欢在心。
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有下面两句:
“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子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等人物。”
第一等人物是什么人物?
第一等人物是那些刻意和现实的热闹保持距离的人,
是那些即使于黑夜素衣孤行,在孤独的情境中,
依然内心丰盈明朗、独品清欢的人。
幸福是灵魂的香味
资源来自网络 制作/Howard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