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酒茅台—国酒文化铄古震今
个人日记
所谓“国酒文化”,是一个与“文化酒”互为表里的概念,正因为“国酒文化”的存在,茅台酒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酒”的杰出代表,而“文化酒”概念的提出,反过来更极大地丰富了“国酒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其理性高度。
“国酒文化”的形成,从根本上讲,不是一个纯理论的建树过程,而是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茅台人创造性的物质实践、精神实践相互碰撞“发酵”、升华积淀的结果。正如茅台酒成为“文化酒”、“国酒”的由来一样,“国酒文化”亦是由茅台酒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神秘的酿造环境,以及在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等等诸多“文化因子”“揉和”而成的综合体,因为茅台酒本身的丰富,从而也显得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茅台酒在以醉人的芳香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让其了解了中国白酒、中国文化。很大程度,“国酒文化”既是对茅台酒企业文化的全面概括,又超出了一般性企业文化的范畴,在一个更宽泛的层面上,构成了中国酒文化大树最为挺拔的“枝干”和景观。
翻开一部中国酒典,茅台酒的故事最多。从汉武帝饮枸酱酒而“甘美之”到“秦商聚茅台”的胜景,从“风来隔壁三家醉”的浪漫到“酒冠黔人国”的至尊,从“怒掷酒瓶震国威”的悲壮到“融化历史坚冰”的豪迈,从“捕捉泥土和空气情思”的低斟浅吟到“醉了中国,也醉了五大洲”的盛世之颂,具象的茅台酒和抽象的“国酒文化”,仿佛是绝伦的史诗,将酒文化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自古而今,“国酒文化”始终是一个不拘泥于饮者的特殊载体——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为的是从茅台酒的诗情中寻找灵感,去升发更畅美的诗篇;政治家们把酒当风,豪迈痛饮中,彼此间不知不觉架起了诗一样的彩虹;外交家们以之为媒,杯杯香浓,让人体会到的,不仅是中华民族好客的心地,更是这个严肃的民族诗性的另一面……当然,这本身就体现了“国酒文化”的生动侧面。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酒文化”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今天,作为茅台酒股份公司的企业精神,“我爱茅台,为国争光”所体现出来的珍惜荣誉、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无疑堪称这种文化最具时代特征的宝贵的核心要素。
茅台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甘美之”的褒奖到1704年清代大儒郑珍“酒冠黔人国”的赞誉,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到1996年荣获纪念“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茅台酒系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发酵期长,多次发酵,多次取酒等独特工艺,这是茅台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的重要原因。
酿制茅台酒要经过两次加生沙(生粮)、八次发酵、九次蒸馏,生产周期长达八九个月,再陈贮三年以上,勾兑调配,然后再贮存一年,使酒质更加和谐醇香,绵软柔和,方准装瓶出厂,全部生产过程近五年之久。
茅台酒是风格最完美的酱香型大曲酒之典型,故“酱香型”又称“茅香型”。其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饮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茅香不绝。茅台酒液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的特点,是由酱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风味融合而成,现已知香气组成成分多达300余种。酒度53度。陈毅有诗:“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一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