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的心理矫正和行为调整

养生讨论


 

[本文系网络下载,供学习讨论之用]

题记:今日学堂是以心理和行为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家教授知识,贩卖答案的学店,所以,老师们会用各种方法,改进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学堂很善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把厌学的孩子转变为好学的孩子,把思维涣散的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思维次序的孩子,把行为不良的孩子转变为让人喜欢的孩子。这种转变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教育(不是读书和听课),转变其固有的心理和认知模式。

这种方式,同样也适用于问题儿童的调整和心理矫治。因为:只要找到问题儿童有问题的核心价值观和问题心理模式,再通过行为教育,让他原有的心理模式碰壁,最后不得不寻找和接受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教育模式。

真正的教育者,可以教出优秀的孩子,同样也可以教好问题儿童。因此,本质上,好教师眼里是不存在问题儿童的。但是今日学堂依然不愿意接受问题儿童入学:原因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调整好一个问题儿童的精力和资源,可以教出十个优秀的孩子。我们不愿意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来把问题儿童培养一个“正常人”,而更愿意把“正常人”培养成优秀者。所以,问题儿童的调整,在我们这里只是一个研究实验性质,而不是“产品供应”性质,只提供样品,不提供商品。家长们如果有需要,请自己学习方法,我们愿意免费提供。

除了这个理由以外,还存在家长的问题。问题儿童调整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孩子,而是这个孩子后面的问题父母,问题爷爷,问题奶奶!只有问题大人才会养出问题孩子来!所以,要教育好一个问题孩子,必须同时教育家长,教育问题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教育问题家长的过程。但是很少有家长认为自己需要被教育。如果孩子是不负责任的,其实家长至少在孩子的问题上也是没有尽自己的责任。我们作为一个小小的学堂,又何必介入成人的教育呢?所以学堂所谓的挑选孩子,其实是挑选家长,考评家长的教育原则。

所以,除非家长有极为强烈的面对愿望,愿意彻底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愿意全面配合学堂的教育行动,否则我们的教育手段是无用的。这里通过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让家长们参考,看看自己是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要等到已经出现严重问题才到处求医。

 

学堂教育案例实录:问题孩子的心理矫正和行为调整。

 问题孩子是怎样炼成的?小恒的问题及问题的来源!

                              

      作者: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案例:问题儿童小恒今年11岁。以下是他的父母提供的,关于目前他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说明,希望我们能够对这些不良问题做一些调整。孩子妈妈的要求是:她已经不抱希望这个孩子今后有多大的出息,或者成才,考大学。只希望通过我们学堂能够让儿子做一个“正常人”。我猜这个妈妈,在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在孩子活泼可爱的幼儿期,不会只有这种“基本要求”吧?可能还是做了一个天下妈妈都在做的梦,希望孩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吧?直到上学以后,要求越来越低了。很多妈妈最后的要求,就是“不死就成”,多可笑的中国父母。

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孩子的“不正常行为”如何,以下黑体字部分是晓恒妈妈的描述,其余部分是我的点评。希望当父母的人从中吸取教训。

大概成长经历:1-6岁完全由爷爷、奶奶带大,特别宠爱,6岁接到父母身边之前,还在由大人喂饭,晚上端尿。

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和长辈削弱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案例:我们可能想象这对祖父母多么的“尽责尽力”,多么的“幸苦”和“繁忙”地照顾这个“小少爷”。直到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缺乏各种能力的废物后,父母才发现一个简单的常识:不能让老人宠孩子。

从心理学上来解释“隔代亲”的情况很简单:这种类型的爷爷奶奶,并没有多少教育思想和智慧,但是自己的儿女可能都还不错。因为生自己儿女的时候,往往面临很多人生和事业的问题,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宠孩子”,反而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结果自己的儿女往往还比较正常,甚至是优秀。因此如果儿女指责他们带孙子的方法有问题,他们会振振有词地说:我们怎么啦,还不是把你们带大了,还不是有出息?让儿女无语。

但是后来带孙子的时候,这些老人往往已经从人生的战场上“退居二线”,已经没有什么重要的人生和事业等着他们了。但每个人都是有成就需要的,对于没有“事业”的,不甘寂寞的老人来说,照顾孩子就是他们获得自我成就感的一个良好的工具。这种老人其实很少有什么“教育思想”,他们甚至缺乏基本的思考能力,往往依照“本能”来行动,甚至根据自己的情绪喜好来“培养孙子”。

他们的“权威地位”,不是来自于智慧的思考和前瞻性的眼光,而是来自于儿女们的孝顺和服从,这让他们误以为自己还是很有“能力”的,会依仗自己的身份地位,喜欢给孩子们出主意,下结论,提要求,教孩子们很多混乱不清的人生概念。而儿女们为了体现“孝心”,在发生教育观念冲突时,往往牺牲自己的原则,牺牲孩子的未来,来服从,讨好老人,造成后期教育的问题。

真正很有智慧的老人,极少会在五十多岁后就专门退休来“带孙子”的,这些老人此时可能正在事业的顶峰期。因为拥有“智慧”会让他们更被这个社会需要。多数带孙子的“寂寞老人”,本质上是社会的弃儿,他们不被社会所需要,缺乏真正的成就感。带孩子是儿女们让他们发挥余热和自己“找点事做”的心态(事实上这正好反映:中国的父母们并不在意孩子的心理和智慧的成长,仅仅把孩子当成一个动物来养,否则绝不会把孩子交给明显缺乏教育智慧的老人)。

这种老人不会去真正考虑孙子的教育和成长的问题,他们只是善于非常自私地用所谓的“爱心”和“宠爱”,去削弱孩子天然具备的能力,而不会去督促和培养孩子具备更强的能力。在心理深处,老人们如果发现孩子很无能,很依赖自己,他们在嘴上“抱怨”的时候,其实心里充满了巨大的满足感:这证明他们是多么的“重要”,孩子离开他们的“照顾”后多么的无能和痛苦。所以,孩子的无能,绝对是被父母和祖父母们在这种变态心理下“大力培养”出来的。

只是这一种本质上极端自私的心理行为,会被公众和儿女原谅,甚至赞誉。即使孩子明明被他们带出了问题,他们也很少受到指责。因为他们已经“忙得团团转”了,已经“很辛苦”了,很尽责而且还“累病了”,所以这种本质上是自私的情感敲诈的行为,在中国基本上是“正常”情况。孩子已经出现了问题,父母们也很少会去反思老人的过错,会以“这孩子真是不好教”为由,替父母推卸责任,把“问题儿童”的板子,打在本来无辜的孩子身上。

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时代,四个老人都在争夺把孙子当宠物养的机会,用含饴弄孙的“豢养权”,来解脱自己的寂寞人生,而不是试图承担起真正的教育责任。这种争夺之激烈,以至于有些小夫妻只好让自己的父母“轮流执政”,每家带一个月,结果每对老人都在孩子的面前争相献宠,可笑,同时可恨!同时父母们自己也以“宠爱”来代替教育,以互相间的感情敲诈来代替责任,所以造成了目前国内这种严重的局面:我们培养了太多无能而性格乖张的下一代,给自己,给家庭,家族,也给社会造成太多的问题。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清醒一点呢?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都具备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懒,可能还是“超懒”。因为他们在出生后勇敢地探索世界的关键期,在他们非常积极进取的时候(一岁到五岁的孩子都会非常积极的探索世界),被自恋的老人们怕他们成长起来后不需要自己的服务,就用各种理由:如怕孩子受伤,怕衣服弄脏,怕东西弄坏,怕孩子做不好事情等等理由,以保护的名义,剥夺了孩子探索的热情和愿望,成功地教育给他们一套“享福哲学”:只有安心地享受他人的服务,才是“尊贵”的表现。这也是国人的一贯价值观。

我们看看她妈妈的描述。

超懒,笔都懒得动,多写一个字都不愿意,逼狠了就乱写一通。老师布置的作业,老是偷工减料,在学校也一样。

(补充一下,他不仅学习懒,连玩都很懒,喜欢投机取巧。比如他到学堂后,突然孩子们的魔方都坏了,后来才发现,这孩子偷偷玩魔方,但是不愿意按规则认真玩,而是创造自己的规则:把图案撕下来再贴上去,让自己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其实这也很费劲,真不知道这种“懒”是如何理解的)

完全不爱看有文字的课外书,带漫画的稍微强一点。(不仅身体懒,连动脑子都懒)

生活方面:

1、早上不仅不会自觉起床,而且叫了,他还赖在床上不动,非要大人把他从床上拖起来,他还不高兴。

2、不爱洗手,洗脸毛巾都不打湿,洗口马马虎虎,生怕多洗一下,晚上能偷懒不洗口就不洗,秋冬季要他每天洗屁股,他恨不得一个星期才洗一次,而且还要大人提醒,很不自觉。

(来“享福”的,就应该这样才象“有福气”的样子呀?白领的“人生理想”就是“一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发软”,国人“懒人有福气”的哲学,怎么放到这孩子身上就变成“缺点”了呢?这是老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培养出来的心理模式,怎么可以一下子就改掉?也让老人们太没有成就感了。)

3、早上穿衣要别人递到他手上,让他自己去拿,他就假装不知道放哪。

4、鞋带系得不是很紧,老爱松,脱鞋时不松鞋带,穿鞋时也懒得松鞋带,脚直接往里钻,(教他系鞋带,他不耐烦,说自己会,不听大人说)。

(你们当父母的,就应该象宫女和太监一样,一门心思好好伺候“小皇帝”呀,连衣服都要自己拿,自己穿,还有什么尊贵可言?难道你们想剥夺孩子从小就享受的“王子级待遇”,要给他“降级”吗?这么行呢,他还想升级呢!我见过省委某下属见到领导上饭堂,赶快拍马屁问候:领导,您还亲自来吃饭?可见人如果尊贵到连吃饭都有人代劳,才是“有面子”的。)

学习方面:

1、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不好,尝试过多种方法,如放在校外老师家(3个),请家教(1个),但孩子在学习上不配合老师,把心思放在怎么对抗老师上,久而久之形成抗体(在学校不怎么怕老师)。

(如果孩子小时候就被大人们剥夺了勇敢地探索世界的热情,长大了又想让他“热爱学习”,无论如何是说不通道理的。这孩子好不容易才把自己从小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给灭掉了,怎么可能现在就好好学习?特别是祖父母一贯用行动来教导他:人生的原则就是“好吃懒做”才“正确”和“尊贵”,“辛苦做事”是“无能”和“没福气”,他已经接受了这个原则,怎么可能指望他在“学习”上就持另外一种价值观?

在学校不怎么怕老师

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目无尊长,他是不可能从前辈哪里学习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的。孩子通过“崇拜偶像”来提高自己,如果身边有他崇拜的对象(男孩最好是父亲一类的角色),他就能很快地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所以,母亲强势,父亲无能的家庭,男孩可能出现无能和懦弱的问题,女孩可能出现过于张扬的问题。因此,这种家庭特别需要给他找一个有权威的男性形象来管教他。男生如果崇拜某个英雄,他也有可能成为英雄(不过,崇拜明星例外,因为明星不具备可模仿性)。甚至他会以击败自己心中的英雄为骄傲,这才代表他已经“长大”了,这是孩子的成就需要,也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动力。如果父母过早地被儿子击败,儿子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他也就不可能从父母身上吸收有价值的东西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孩子的心灵就停止成长了。可叹中国的父母,可能幼儿园时期就被孩子击败了,在孩子面前就像是恭顺的仆人,毫无威信可言。本来接下来还有一次机会:用老师的尊严来教育孩子,让一个厉害的老师,来扮演榜样的角色。不过,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让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英雄,实在是一种奢望。家长们聘用家教等,更像是请一个雇员,只是贩卖的东西是知识。因此孩子的成长就更加无望了。

 康熙皇帝教子,特别强调皇子们“主敬”,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天命,才不敢胡作非为,才会自我收敛。畏大人,才能够进步和提高自己,才能够让将来的成人社会接受自己。畏圣人之言,才能够尊重智慧之士的教导,才能够避免自以为是,少犯错误,提高智慧

 畏老师,老师才能够教他,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学习。古人为了让孩子怕老师,即使这老师就是自己儿时的朋友,带孩子见老师的时候,父母和老师特别要表演一番:父母在孩子面前,恭恭敬敬地跪下拜师,正式委托老师来教管自己的孩子。孩子看到一向威严和形象高大的父母这样做,自然会对老师有敬畏之心,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教得出来。不过,现在的教育,学生不象学生,老师也不象老师,父母也不象父母,孩子也不象孩子,四不像的教育,指望能教出什么人来?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很多家长以为有几个钱,就把老师当仆人使唤,负责“监督”“教训”老师,结果他们果然花钱买来了家里的“小祖宗”,虽说是没有报应呢?

当家长的该怎么做?这里提供几篇文章,都是华人很有成就的人,他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各位家长学学!(点击题目进入)

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李开复给家长的一封信

 

李开复 给女儿的一封信(想让孩子成才的家长必读)

 

李嘉诚教子之道  成功原来很简单!

 

2、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够集中,好动,自控能力很差,喜欢前后左右闹(低年级时尤为明显),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孩子感统失调,做过一年感统训练,现在好些。

4、学习用品到处乱放,做完作业后,从来不会自觉清理,非要大人提醒,而且不耐烦,文具经常被他弄丢和损坏。

5、丢三落四,放学经常会有些东西掉在学校,如:杯子、衣物、文具、作业(作业有时是故意不带回家,因为不想做)。

这几项行为,代表两个行为心理特征:

第一是思维涣散,无序。缺乏良好教育和缺乏思考能力的人都有这个特点。这种思维特性与聪明无关,与智商无关,这是一种混乱的思维方式。而越是聪明的孩子,由于缺乏思维教育,越容易思维混乱。这种思维特性,就是一般人通常说的“小聪明”,会让孩子终身事业上碌碌无为,而且生活上很失败很落魄,他的人生也必然是“涣散无序”的,更难以建立良好的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和各种社会关系。我的一个表弟就是这种思维特征的人,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在当今这个社会几乎给了他无限机会的情况下,他却很善于破坏掉每一次人生提供给他的成功和幸福的机会,选择很辛苦地活在无序和混乱中,至今让人同情而无奈。更不幸的是,近十年前,最爱他最宠他的母亲,就被这个她视为人生最大宝贝的儿子给活活气死了。也好,不然现在天天看他这个郎当样子,当母亲的会更伤心。还是眼不见为净。

这问题很严重吧?怎么办?只有重新建立一套有序的思维和心理模式才能够解决。这也是特别困难的地方,因为你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惯性,重新建立一套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心理习惯。由于目前他这套混乱无序思维模式已经被认真培养了十几年,要在短期内重新建立很难。幸亏这孩子只有11岁,还有一点时间空间来教育和转变,另外一个类似的孩子14岁,就是我文章中悲情富豪的孩子,更没有希望,只好直接放弃了。虽然他父亲很想让孩子改变,可惜强势父亲没有意识到自己必须先转变。

另外一个行为心理特征是不负责任。这是因为从小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接受不良的后果,承担责任。从小无论对错,大人们都迁就,和容忍孩子的行为,同时以无条件地“帮助孩子”来剥夺了孩子的责任能力,避免孩子受到生活的惩罚,结果让孩子失去了基本的行为判别能力(如孩子会说:我可以一个月不吃饭。。。我可以3天吃掉20只烤鸭,如此没有常识,还要跟人打赌)。并最终让孩子失去了行为责任的基本规则意识,会误以为世界会围着他的意志而转动。

孩子小时候在家里,父母们因为“爱心”,可以无奈但刻意地维持这个神话。学校里,老师们会因不耐烦,放弃对这种孩子的教育,让这种孩子狂妄无知的思维状态下,滑稽可笑地混过12年的学校生活。可是,一旦孩子长大离家后,才会发现原来世界上并不是他能够随意支配的,就会遭遇巨大的挫折感。当然,他们应对的方式也很简单:逃避生活,回到家里,做啃老族。现在这种年轻人越来越多,父母们自作自受,就准备当一辈子的老妈子吧。

 

 性格方面:

1、脾气急燥,缺乏耐心,倔犟,不听大人说教,明明自己做错了还不喜欢别人说他。

2、特别不听话,做什么事都喜欢讲条件,想要什么东西和想做什么事的话,会一直不停的跟你磨,不达目地不罢休。

4、不太尊重长辈,不爱喊人,喜欢顶嘴。

5、不够诚实,有时为达到自己目的会说谎话,做事拖拖拉拉(除自己喜爱的事外)。

7、口头禅:等一下和好倒霉啊。

8、没有上进心,老是喜欢把自己和不好的同学做比较,没有做好也一幅无所谓的样子。

(上面这些行为的心理个性特征,其实都差不多,就是“缺乏责任感”,“缺乏敬重之心”,不愿意为自己负责,不尊重自己。表现出来就是不尊重别人,也不会认认真真地完成一件事情,完全根据自己一时的心情好坏,根据自己的喜恶而做事,如果不改变,结果他一生中将会因此遭遇很多障碍,会吃很多亏。“失败者”将成为伴随其一生的标签。

要教育过来很简单:就是必须让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比如,如果他告诉我们,他可以而且愿意一个月不吃饭。就不给他吃,饿他两天,直到他求饶,并愿意做某些事情来赎回自己的“吃饭权”。当他不得不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的时候,他就不会乱说话,也不会乱做事了。思维也就慢慢开始有序和正常化。可惜,父母都是无条件的迁就他,直到他丧失基本的行为责任能力,还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些都是父母教育出来的结果。)

 

3、喜欢交朋友,但据老师讲他心眼比较小,怕吃亏,所以不能和小朋友长时间相处。

(自私的孩子,要求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仆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生活的。这种错误的观念在家里的“小皇帝圈”中自然有效,可走出去就不灵了。

朋友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其实这种孩子内心很自卑,很孤独,很需要朋友,但是由于已经被父母,祖父母单向式的迁就模式,造成这孩子不懂得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会尊重其他的孩子,也不会考虑别人的想法,经常自以为是,乱说乱做,所以最终没人愿意跟他玩。结果就是他更加不懂得如何与朋友相处,长大后会是一个缺乏社交能力,缺乏朋友,也缺乏快乐的孤独者)

 

 饮食方面:挑食,不喜欢素菜、吃饭中途爱喝饮料,爱洒饭(说N遍都没用)。

挑食其实最好治:不想吃,就什么都不给他吃。最后看他还吃不吃。挑食,不吃什么,就偏给他什么,直到他不挑食为止。我们家孩子如果在餐桌上说不喜欢吃什么,我就专门给他什么,结果孩子自然不敢挑食,给什么吃什么。这就是基本的行为责任教育。如果他挑食,你就想办法迎合他,为他操心着急,所以他就不需要为自己的挑食负责,最终他当然就偏食挑食成性了。因为这是父母刻意培养的。

来学堂十天以后,这个孩子已经改掉了这个毛病:不挑食了,给什么都吃的干干净净的。他昨天自己也很得意地告诉我:他现在吃饭,一颗米都吃得干干净净,什么菜都吃。也不喝饮料,学会喝水了。

为什么家长(说N遍都没用),多年不改的不良行为,到学堂后十几天就改变了?因为家长是“口头教育大师”,只会讲大道理。结果讲得越多,孩子越漠视,越不尊重这些道理。而学堂是行为教育,就是让孩子自己体验结果。当然,孩子并不笨,十几天就学会了。

问题是:家长们为什么要把十几年“教育结果”都证明无效的“教育手段”紧紧抓住不放呢?除了苦口婆心的不断重复地讲大道理,就不会多用一点思考和智慧来面对孩子吗?这个妈妈说得不客气一点,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如。因为孩子很会坚持自己的无理要求和行为,而且会不断换用各种手段来达到目的,不断地改变方法,跟大人磨到底,迫使大人屈服。可这妈妈只会“讲大道理”一个办法,又缺乏坚持到底的耐心。怪不得这么多年与孩子的战争中总是打败仗!

 

2、不爱喝水,特别喜欢喝饮料和冰淇淋。

如果这样,今后得血液病的可能性很大。很多得白血病的年轻人,其父母养育过程就是“不会喝水,只喝饮料”的。所以,现在的很多怪病,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被父母特别培养出来的毛病!

 

生活方面:

1、看电视喜欢离很近,恨不得钻进去,眼睛也看坏了,怎么说都不听。

2、身上不能有钱,会乱花,没有节制。

3、坐姿特别难看,吃饭、做作业也是一样,喜欢歪着坐,同时腿还喜欢抖动。

又是一句(怎么说都不听)。这妈妈实在可以当政工干部了,干嘛只会说呢?你把电视关了,甚至丢了,看他怎么办?

这些都是缺乏自我控制力的表现,一个人思维上缺乏控制力,心理上也缺乏控制力,结果在行为上,也会表现出缺乏控制力的各种现象。这也是我上面说过的思维的混乱带来人生的混乱,生活的无序,这是一条线)

   

好了,暂时总结到这里。这个孩子,家长们觉得怎样才能让他改变呢?如何建立新的行为心理模式呢?请有心者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问题孩子家矫治方法。学堂目前把这个孩子作为一个特别的心理行为调整案例来做,预备实施一种来自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英教育方法,我暂时称为“精神断奶法”吧。简单地说,就是先把孩子原来的思维和心理惯性彻底切除,再慢慢输入新的,积极向上的心理行为模式。这种方法来源于古代追求智慧的大师们自我提高的方式,他们一生中,都有几个重要的时期,用来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总一个彻底的总结,防止自己出现停滞不前的思维状况,也防止原来的不良习惯影响自己的提升。一般来说,经过这样的专门集中训练后,人生智慧会到达一个新的状态。这是突破自我的必要手段,我相信古人的智慧,也会对孩子起作用。预期几个月后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教育结果,我相信他的父母在春节期间,会看到一个很不一样的儿子。

 

 

 

 道家“阴阳互恋互动”原理的行为心理学解读

              ----小恒和小文的案例分析续集

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道家的阴阳观----处事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一般人都觉得很神秘。有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装神弄鬼的目的,也把道家的阴阳说得玄而又玄,除了拜他信他外别无办法。实际上,道家的思想并不难。

【老子】说过:吾道甚易知,甚易行。也就是说道家的思想特别容易理解,也特别容易实施在日常生活中。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是不懂道家?(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原因,在于天下人本身不愿意去思考和理解,也不愿意按道家的方法去做事。因为道家的想法做法,往往与人们的日常习惯相反。但人们往往更习惯坚持自己的一套,不愿吸收新的,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东西。

这里我就用小恒和小文的案例,来解释道家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高度智慧-----阴阳互恋互变理论。希望大家能用在生活中,真正掌握这个理论后,很多复杂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什么是“阴阳”?

这两个词汇用现在的语言来讲一点都不神秘,只是有点罗嗦:

----就是“看不见和隐蔽起来的因素”。

----就是“看的见和很明显的因素”。

“阴”代表“静”“柔”“退让”“守御”这些状态。“阳”代表“动”“刚强”“进取”“攻击”这些状况。而男人和女人在社会角色中的行为模式,分别与上面的状态相应,所以有时也会把男称为阳,女称为阴。不过大多数时候,道家的“阴阳”不是指男女。看到“阴阳”之类的字眼,就去想男女之事是很浅薄的表现,不是真懂道家。

在道家看来,“看不见”的“阴”,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关键的作用,所以“阴”放在“阳”的前面。

另外“阳”代表“主”,代表“领导”和“控制”。“阴”代表“客”,代表“服从”和“跟随”,“主客易位”,就意味阴阳倒转,天地翻覆,要出事的。

作为家长,是“阳”的力量,要有权威和领导力,如果一个家庭被孩子“领导”了,家长变成“家奴”了,老师变成“师仆”了,教育当然有问题----阴阳倒转了。

不过作为“主”的阳,要通过关注“阴”来施加影响,而不是我行我素。因此“阳”要随时关注“阴”的变化并甘于居“客”的地位来换位思维,与对方良好互动,以避免冲突和不良事故产生。【老子】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道家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的两面,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问题。片面强调阴阳的任何一面,都是愚蠢的,死板僵化的思想,做事情一定失败。这就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合一”,就是阴阳的全然和谐和融合。

怎样来解决问题呢?就是“阴阳互补”,互补的方式就是“采阴补阳”----“阳”不足的时候,不是直接加“阳”,直接施加“阳”的结果只会压制“阳”的生成,变得更阳气更不足了。所以必须用性质完全不同的“阴”来补充配合,培植阳气。

同样,“阴”不足,就要用“阳”来补,叫做“采阳补阴”。总结起来,这一套高明和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行为原则,就叫做“采补之术”。这是道家极为高明的行为心理学。

比如,一个男子有点女性化,阳刚不足,柔和体贴,细心有余。根据人的这种心理本性的吸引,他会倾向于喜欢上一个活泼大方,大大咧咧,偏于男性化倾向的强势女子,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都是这样来搭配的。不过,这样的结合并不好,没有做到“采补”,所以会让双方的缺点更突出,优点无法表现。家庭中这种结构,会让男子的女性化更加突出一些,阳气受到压制;同样,女子在家庭中的强势地位也会持续保持,继续“阳亢”。最终的结果是“角色易位”,长期下来男的会觉得压抑,女的也会不满。因为这种结构是违反了他们内心的本性。不仅家庭不和谐(出轨的原因往往就是双方阴阳不搭配),事业也不太会很顺利,同时很容易造成子女的教育问题。

因此要过得好,必须“采补”。偏于女性化的男子,他必须娶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女子,柔情似水型的典型女性。也就是说要娶“阴”的特征特别明显的女子,才能通过“采阴补阳”,来补充自己不足的阳气。跟这样的女子在一起,原来男人身上的阳气会越来越强,阴气慢慢退减,这样家庭事业都会很兴旺。而且,特别阴性的女子,也需要与阳气不是太强的男子结合才好。如果嫁给过于强势的男子,也会更加突出自己的弱势地位,也会造成阴阳两级对立,难以调和,双方也不会太幸福。

同样,如果偏于强势的女子,要想生活幸福快乐,也必须“采阳补阴”,就是必须嫁一个非常强势的典型大男人。这样就会压抑自己原有的强势心理,通过“采阳”来补足自己的女性魅力。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像女人,人生和家庭也会很幸福。

道家就是用这种非常形象,而又非常简洁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高深的道理和处理事物的原则。按照道家提供的方法来做,人生事业都会很成功的。不过,现代人根本不懂这些,也不学习这些道理,更谈不上照做,所以造成了很多家庭和社会问题。

更可恨的是:后世一些不肖之徒,打着“道家学问”的旗号,把这些名词用来为自己的不堪行为做掩护,用这种词汇来迷惑人心,骗财骗色。最终使得这些高明的思想和方法,变成了庸俗淫秽的男女房中术,实在令人感叹:难道中国人除了“食”之外,就只知道“色”了吗?

下面把“阴阳采补”的理论用来分析一下问题孩子是如何制造的。

 

二:问题孩子一定是问题家长制造出来的。

问题家长有两种。道家说“一动分阴阳”,同样的结果,会因为完全不同的原因而导致。同样是问题孩子,会因为两个完全对立立场上的家长培养出来。

一种家长是对孩子很不负责,不闻不问,把孩子当做负担,只顾自己开心的家长。这种家长的表现是“阳”的,他们造成的结果是很容易“看得见”的,正因为看得见,所以他们的危害不是很大。

另外一种就是爱心泛滥,对孩子过多关注和照顾的“超级负责”家长。他们的危害很具有隐蔽性,往往被人们忽略,因此更危险。

第一种家长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这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真正危害最大,最善于制造问题孩子,也是在事实上制造了最多问题孩子的,是第二种家长。最不可思议的是:第二种家长制造出来大批问题孩子之后,社会不但没有谴责他们,反而很“同情”他们,往往把板子打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上面。或者认为是孩子的责任,因为他们“太不听话”。问题家长们这时候也总是很“无辜”地作为一个“牺牲者”的形象,很“值得同情”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实问题就是他们制造的。

所以,第二种家长最可怕,最应该小心。孩子们不幸到了第二种父母的家里,实在是上辈子没有修好福,这辈子来自找倒霉的:吃了亏还没处说。

为什么会这样?用道家思想来说,阴阳两极必须调和。无论你偏向于那一边,都会出问题。而且,阴阳两边都是同等重要的。“阴虚”是病,“阳亢”也是病,只有阴阳平衡,才是真正的健康。

如果把“赏识”和“惩罚”看做是教育方法的阴阳两级,这两者都是同等错误和愚痴的。绝对没有“赏识教育”比“惩罚教育”更好的说法,而是根据对象,分别实施不同的方式。所以,“赏识”只适合自我认定不强的学生,周洪的孩子当然可以也必须“赏识教育”。但是把他的经验全国推广就是笑话。如果一个自我中心的强势孩子你也不断“赏识”,我看就是雪上加霜。所以,只有中道的教育,才是最合理的教育。孔子也说:叩其两端而执其中。“中”的意思,就是阴阳调和的状态。

可是我们的家长大多数都不太爱学习,也不爱思考,不懂这一套。他们只管按照自己写的剧本扮演自己的人身角色。所以他们会在爱心泛滥的时候,对孩子表演“无限的爱和宽容”,或者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凶狠地骂和揍孩子一顿,还说“黄金棍下出好人”。

说实话,这些情绪化的家长,看起来就像是个疯子。如果家长们把自己对孩子的各种非理性行为都录下来自己看看,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像个疯子。其实疯子的特征,就是没有理性和思考就乱做事,不考虑做事的结果。情绪化的家长,心情一下在天上,感觉特别良好。另一下又在地下,好像世界都崩溃了。做事情很随性,不考虑结果(只会“期待”结果,就像幻想症一样),这不是疯子是什么?

 

三:家长的形象和责任应该是什么?

既然是“长”,也就是领导,当然得有“尊”,有威严,否则怎么当领导?下属不把你当回事,怎么可能完成你的工作安排和计划任务?

“家长”就是“一家之领导”,是家庭的主导者,是“阳”的因素。孩子是学习者,后进者,被引导者,是“阴”的因素。阳动阴随,配合良好,就是阴阳和谐,家庭就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阴克阳,主客易位,阴动阳随,就要出问题,孩子一定教不好。

所以家长一定要自尊,得把自己当“家长”来看,当做“主导者”来承担责任。而不是自个儿甘当配角,心甘情愿去献爱心,献忠心,当奴仆,满足于当好饲养员。

“家长”不仅要“自尊”,也要“被尊”,必须获得家庭成员的内心尊重和认同,否则就不是“家长”,而只是“家庭成员”。如果不但不能获得家庭成员的尊重,反而被轻视和贬低,成为其他家庭成员的“服务生”的话,就不是“家长”,而是“家仆”和“家奴”了。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们都轻易取得了“主动”的地位,家长们被孩子们驱使,成为服从孩子的意愿而行动的工具,就是典型的主客易位,就是从“家长”变成了“家奴”。

 

只有拥有尊严的家长,才会在孩子心中有地位。孩子才愿意通过学习和模仿家长,获得人生成长的机会。

如果家长是一座高山,孩子会在攀爬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当他最终超越的时候,也就成长为一个很不错的人了。

特别是男性家长,如果像个真正的男人,家里的男孩会培养得更男子化,女儿会培养得更像女人。如果家里的女人像男人,家里的儿子今后像女人蛮正常的。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如果家长是一个土丘,很轻易就被孩子踏在脚下,很不幸。这孩子将来的成长空间就很有限了。他可能心智发育很晚,甚至会有一辈子“长不大”的现象。当然,孩子一辈子一事无成,也不会是什么奇怪事。

不过,如果家长实在没有“尊严”,搞不定孩子,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帮孩子请一个厉害的先生。协助先生立威,好好收服孩子。这样孩子才有救。中国古代的家长们深通此道,大户人家一旦发现自己搞不定,就把孩子委托给先生,还要专门访很严厉,要求很严格的老师来教孩子。父母退避一边,只管帮先生摇旗呐喊就行了。

不过,现在没有这种老师了。没有这种老师,是因为没有这种家长,没有这种家长,是因为家长认为没有这种需要。现在的家长,都很怕孩子“受委屈”,所以想方设法“提高生活条件”。我看到北京上海一些收费极高的“贵族学校”(好像是每年十万元左右,还有每年三万美金的),他们的“教育档次”表现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用具,甚至各种餐点食品全部从外国进口。教师们(其实是“服务员”)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住宿也当然是“宾馆级待遇”了。这哪里是办教育,明摆着培养败家子。居然很多家长很认同这一套,实在滑稽。说他们蠢吧,看起来一副很聪明的样子。

所以现在出这么多的教育问题,一点都不奇怪。可以说,问题孩子都是家长主动选择和特别培养出来的。

 

家长变“家奴”,孩子变“问题”的例子

 

我们学堂里比较典型的几个例子中,小菁,小恒,小雯的家长,基本上都是“家奴”而不是“家长”,他们都是“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的忠实仆人。不过同样是家奴,由于思想行为的细节不同,他们造就了不同的问题孩子。

这里就来分析一下:忠心“家奴”是如何制造“问题孩子”的,有什么样的心理行为学依据。这里的三个孩子,正好是三种类型。

 

案例一:小雯----阴虚型问题孩子的培养方式解析

小雯11岁多,是她的家长培养出来的“柔弱无能”型阴性问题孩子。

因为文文生下来有些先天不足,所以家长“特别保护”,全方位剥夺孩子的自主发展能力。用“爱心”来构筑了一道孩子发展发育的高墙,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所以,目前小雯无论心智发展水平,还是身体发育情况,都明显滞后于同龄儿童。不过该家长却习惯性地以为:这是先天不足的原因,自己做的还不够多,还应该作出更大的牺牲来“帮助孩子”(帮助这个词,可以更准确地解释为----剥夺孩子的能力)。

根据我们观察下来的结果,孩子的智力发展基本正常,心智发育滞后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度保护。文文身体弱一些,跟先天不足有一点关系,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家长不懂基本健康和医疗知识,用大量的补品和药品破坏了孩子的正常发育(可笑的是小雯的一个家长就在医疗系统从业),同时又用全方位的“照顾”剥夺孩子从小以来“摸爬滚打”的锻炼机会,所以造成目前身体发育和心智发育双重的问题。一个简单的例子:直到来学堂之前,她的家长都会给她喂饭,而她显然并不缺乏自己吃饭的能力。

文文的问题,正好说明了【老子】的一个道理,就是【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要把文文调整好,就要学习“天道”,把文文“不足”的地方特别强化,补起来一些。如果身体特别弱,就要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同时培养她自身的免疫力,不要用外来的力量来压制她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对于文文来说,无论性格和身体状态,都是“阴有余而阳不足”,所以要排除阴气,培植阳气。

也就是说,小雯需要“采阴补阳”,大人们要设法提供“阴”的条件,生活中尽量“被动”一些,“消极”一些,鼓励孩子“主动”一些,“积极”一些,孩子才会正常发育成长。

可是文文的家长偏偏是奉行“人之道”的,【老子】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就是人喜欢去做“让缺乏的更缺乏,多余的更多余”这样的笨事情。文文不足的是“阳气”,需要多活动,多锻炼。但是家长们偏偏就剥夺文文培植阳气的机会,不让她多活动,家长代替她做很多她自己能做且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专门培养文文的“阴气”,所以,文文的身体和精神气质都虚弱不堪,的确“阴气十足”了。

文文先天发育有些不足,弱了一些。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只是需要更多地培养和保护她身体自身的活力和免疫力。可是文文的家长偏偏给她吃大量的“补品”,大量的“药物”。造成文文身体中毒严重,所以经常生病。其实文文的自主免疫系统还是很努力地工作的,到学堂才二十来天,长期的便秘就好了,证明文文的身体机能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不是这么多年的持续毒化,现在绝对不是这个样子。

文文的个性柔弱,所以需要在天性上培养和锻炼她自立自强的能力和心态,这才是【补不足】。可是,因为她“弱”,所以家里什么事都由“家奴”代办,什么主意都由“大人”来帮助她想,而且怕其他小孩子“欺负”她,自动出来建立“保护墙”,于是这孩子越来越缺乏基本的交流和行动能力,其行为表现,滞后于同龄孩子好几岁。

小雯的先天不足,成为家长无微不至地“保护”小雯的理由。其实正因为先天不足,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