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城镇建设的主力军:农公民 @ 基本法 ( 初 稿 )

理论

 

现代化城镇建设的主力军

 

 

农公民 @ 基本法

( 初 稿 )

 

 

 

 

 

 

撰 稿:季 风

 

18611949964

E_mail:smjh@vip.sina.com    jihfeng2001@gmail.com


现代化城镇建设的生力军

 

农公民 @ 基本法

 

 

引 言

 

新的时代,一股黄色旋风----中国城镇化的黄色旋风,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二十世纪通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城镇化的每一条道路。

这个诞生于华夏大地的幽灵,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几千年之后,从盘古开天的传说里走来,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走来,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走来,潮水般地涌向每一座城市,渗透华夏大地每一个城镇的街道、工矿、社区的每一个有人的角落……

一个时代----新劳工时代----农公民的时代以不可逆转的脚步正一步步地向我们逼近

作为农公民生力军的中国产业工人和服务业队伍正在巨变中:60后、70后初生代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80后、90后新生代正在冉冉崛起。

新生代的崛起,与生俱来就属于现代。亦工亦农的生存状态注定了初生代确实属于以城市为中心带有歧视色彩的“农民工”序列,新生代则不然——他们整个的成长环境,整个的生活方式,整个的精神面貌,整个的价值追求,都跟现代接轨而极少接续父辈的传统,他们往往只在户籍意义上还属于乡村,而他们的生活早已经渐渐地融进了城市。

  今天,如果我们还将新生代称作 “农民工”,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对新生代农公民的亵渎。“农民工”时代带有歧视性色彩的称谓不应该属于新一代年轻人,他们的公民意识已经觉醒,他们已经属于完整意义上的农公民。他们的崛起,实际上意味着中国产业工人和服务业以及其它劳动密集成型产业人员的升级换代,即从传统农民工全面升级为现代劳工----农公民。

  这就是说,一个新时代,一个新劳工时代——农公民时代的大幕正在中国大地揭开……

现阶段,也许我们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准备好,也许我们的社会结构并没有准备好。也许我们整个国家的产业转型、社会转型,制度转型,跟不上我国产业工人和服务队伍的升级换代。但这并不能影响一个时代的来临,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愿不愿意,它都会来到,并且实实在在向我们走来了。

放眼现代我国城市,哪条宽广的道路不是他们铺垫?哪座大厦的房梁不是他们浇铸?哪个家庭的美丽不是他们装修?哪个社区的花园不是他们修剪?哪道城市的风景不是他们美化?哪一座城市的变化没有他们的汗水?

中国现代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农公民,随着公民时代的来临,中国现代城镇化不可能让农公民缺席,农公民也不应该缺席。

农公民的出现,必将形成新的城市社会发展格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城市发展不可回避也必将面对的巨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此时此刻,是该农公民向全社会公开坦诚自己观点、自己利益、自己政治诉求的时候了。农公民群体亟需一场伟大的平权运动来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并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一、农公民的源起:

农公民,此前称农民工,是近三十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的身份是农民,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陆农公民是1978实行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随着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大量涌入城市,填补了城市建设中所需的劳动力空缺。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后率先进城的我国农民所从事的行业基本特点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的工种。这一庞大的群体是城市边缘人弱势群体,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医疗保险,因工致伤、致残和致死的事故的基本人权都没有保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却不被城市认同接纳。

农公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返乡创业的农公民,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我国农公民的数量约二亿四千万人,他们几乎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二、农民工与农公民的本质区别:

农民工与农公民的区别,实际上就是初生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区别。

农民工,最初是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一种歧视性的称呼。 农民工这一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深刻反映了初生代进城务工农民的边缘人状态。

“新生代农民工”则与上一代人完全不同。他们年龄大约在三十岁以下,与父辈相比,虽然他们仍然生活在城市边缘,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已发生很大改变,观念也随之变化。他们大多没有务农经历,初高中毕业,职业期望值高,绝大多数人不愿干脏活、累活和收入低的活。打工不再只是为了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而是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农民工这一词汇出现二十年后,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种新的群体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由于社会历史、生活环境、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与上代人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欲求、文化素质、法律知识乃至人生态度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新的发展环境,新的供需矛盾,新的权益维护,新的用工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几乎一切都是新的,他们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维权途径等显性、隐性权利的缺失,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的改善形成巨大反差。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权利需求与几乎20年未变的劳动力价格,更让重视自身价值的新生代农民工难以接受。曾经备受一盘散沙诟病的农民工,在新的时代开始颇有默契似的一致作出了一个令谁都不敢轻视的举动:他们开始更多的向城市说

新生代农公民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也迥然不同。他们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著,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根本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更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他们希望留在城市,像城里人一样地体面生活。

新生代农公民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不是成千,也不止上万,而是整整一代人,这个拥有一亿多人的群体正在远远超越他们的父辈。他们对生命的感知,显然比父辈更细腻更丰富;他们对尊严和权利,显然比父辈更自觉更敏感;他们天然地追逐着自由和幸福。

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和正义,新经济时代,即使是“新生代农民工”这样的称谓也明显带有城市对农民的歧视色彩,是城市对农村的居高临下的文化结果,所以我们更愿意用“农公民”这个称谓来指代:身份是农民,但并未从事农业生产的所有农村人。给他们应有的社会尊重,还农公民以尊严。

 

三、农公民命名及定义

一直以来,农民工都是一个贬义词,是对进城务工农民的一种歧视性称谓,是城市强加给他们而他们又不得不被迫接受的称谓,可以说农民工这个群体接受这样的称谓大多是不情愿或无奈。在此,为了区别初生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本质差异,我们从今往后以农公民一词来取代农民工,为新一代农民工正名,且对农公民重新加以定义说明,因此,农公民的重新命名具有划时代意义,在现阶段对农公民的命名是非常必要的。

农公民,是指其身份是农民,进入城镇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人;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性质的工作农公民,他们主要生活工作在城市或城镇,为城市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农公民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公民在特殊时期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同义词,城市发展经济的主力军

农公民并不一定只是户籍在农村而人在城市做工的一类特殊的群体。拥有农村户籍而在城市打工的人员,它也包括大中专院校毕业后户口仍在农村而人在城市工作的中高学历人员和专业人士。农公民也是一种人力资源。

当然,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今后将不再拥有城镇和农村户口的本质差别。

 

四、农公民代表成分:

  其身份是农民,以从事非农业生产为主离土不离乡的农村人口;

他们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出卖劳动力而谋取生存。偶尔回家帮忙干点农活,但主要以非农业生产收入为主。

  其身份是农民,以从事非农业生产为主离土又离乡的农村人口;

他们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他们靠出卖劳动力在城市换取生存利益;农忙时偶尔回家帮忙干点农活,但主要以非农业生产收入为主。狭义的农公民主要是指这一部分人。

  其身份是农民,曾经拥有农村户口,但并未从事农业生产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外出人员;

他们曾经拥有农村户籍而人则留在城市的就业人员,包括从农村到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或进修(户口仍在农村或后来户籍迁入城市),学习完成后在城市就业的中高学历人员和专业人士,户籍仍在农村离乡又离土的复员退伍军人。

 

五、农公民问题

农公民问题是指,我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边缘、城乡边缘、体制边缘,利益边缘,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却一直被城市边缘化,由此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我国的根本问题从来就与农民有关,农民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自从秦始皇武力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废封建,立集权,将全国土地收归以皇帝名义的国家所有,释放农奴为农民,并均配土地占有权由其耕种,两千余年来,农民就是华夏大地生产的主体、文明的主体,但不是社会的主体。他们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却也在小农经济中被异化为以皇帝名义的国家土地所有权的附属物,以自己剩余劳动所提供的税租供养统治自己的官僚地主,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中再生产着集权官僚制的经济基础,并且一直被边缘化到今天。

农公民问题是近三十年来才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我国现代社会变革中的新问题。

农公民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农公民处于我国社会的底层。他们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获得报酬最低,基本的社会福利待遇更无从谈及。在城市,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即便某些领域同也工不同酬,没有享受基本的国民待遇和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作为外地人的农公民与本地人之间的冲突,并非中国独有。二十世纪初巴黎的非洲移民二代找不到工作,反抗社会排斥,使该城火光冲天,无数汽车被砸,令人印象深刻。但在我国,情况显然更严重。不仅因为这涉及到二亿四千万以上的庞大流动人口,更因为我国的“新移民”们,还处于候鸟状态,连最基本的教育、福利与政治权利,远未得到保障。由于无法分享这些权利,他们只能处于工具性的生存状态,很难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千万计的外来者在新城新村工作了一二十年,却依然是典型的异乡客。

农公民问题,还在于城市政府和市民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自私荒谬认识:让农民进城为自己服务,但子女教育和伤老病死都回老家:城市依靠自己的垄断权力而排斥农民,长期实行二元户籍制度和一系列愚蠢的歧视政策。

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就业、福利歧视等原因,农公民是生活在我国大陆城市最底层的社会弱势群体,多数人处于非常艰难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之中,政治地位低下,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利益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公民待遇不可能完全实现与城市公民相同待遇。

农公民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文化派生出来的对乡村的政治、文化、经济的排斥而产生的人的等级观念歧视。也就是有学者所说的农民属于草根底层,城市人属于花草上层。如改变这种城市文化中心论,就很难改变城市对农公民的歧视,就很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及平等。

 

六、农公民与城市公民

由于国家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国民身份难题城市仅仅成为城市人的城市而非广泛意义的领域,致使社会缺乏更流畅、更灵活的阶层流动机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富余人员涌入城市,形成新的城市阶层,对城市的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必要的补充。然而现阶段我国合理的社会流动模式还没有形成,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与处于经济社会位置较低阶层间的社会流动障碍不但没有消除,有时反而更加强化形成新的社会矛盾。而且事实上,这一矛盾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源。

当致富成为人们第一需求和追求目标时,城市人占有各种政策的抉择领导地位、占有意识领先的统治地位、占有生产资料转化成货币的掌控权等等,当处在两眼抹黑最封闭的乡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时,自然会对他们制造出许多政策的限制,强加给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赋予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概念、名词。

这种对外来劳工的排斥和隔离,凸显着我们的城市与现代文明的距离。现代文明的根本内涵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弱者,尊重底层。正是在这点上,我们的城市公共政策,我们的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往往难于达标。这可能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新生代劳工的无根漂流。他们显然不可能回到他们父辈的土地上,但又无法融入他们自小生活在其中的城市社会。当然,他们也就不可能保持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和忠诚。他们逐渐沦为精神上的流民,精神上的游牧民,几乎是势所必然,这无疑是对国家稳定的一个重大隐患。

城市的排斥,使得农公民更倾向于挖掘内部的传统资源,去构建他们的生活秩序和圈子,去支撑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生存。长此以往,城市将形成双重结构:主流社会和边缘社会。当边缘社会不断扩大,势必对主流社会产生强大的冲击,从而会带来隔离、断裂后的紧张、矛盾和失序,城市居民也就不会有安稳的日子。

每个城市都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将农公民排斥在外,不能再继续把他们仅仅当做过客,新一代农公民的出现和壮大,已经让城市没有多少时间去享受农公民的红利了,继续靠农公民的廉价劳动维持繁荣和发展的余地将越来越小。

现阶段,我们整个国家的产业转型、社会转型,跟不上我国产业工人的升级换代。农公民意识的觉醒,是用工荒席卷大江南北的必然所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从卖苦力拼智力,从城乡两栖到定居城市,从单向涌入城市到开始回乡创业,我国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公民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一个新劳工时代,已经在我国揭开了大幕,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公民与城市公民的利益矛盾越来越突出,农公民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巨大障碍,不解决这个矛盾,就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长此发展甚至会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恶果。

因此,只有给予农公民人群以基本的市民待遇,让他们分享城市改革、发展和繁荣之成果,一个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的理想,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七、农公民城镇化: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在我国将长期存在。

新一代农公民一方面想永久地离开农村,不愿返回农村生活定居,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没有的感觉,找不到融入城市的钥匙。城市对他们构筑起一道道屏障。

农公民在就业方面,城市制定外来劳动力分类时,把脏乱差工作留给农公民。农公民从事行业的基本特点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

新一代农公民不会坐以待毙,总要寻找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生活空间。在城市社会的排斥下,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和社会。他们在城市主流社会找不到认同和价值的肯定,而转向自己群体的认可,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他们凭借着老乡、亲戚朋友等传统资源,去维持他们内部的秩序,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在不少城市,已经形成同一个县或省来的人生活在一起、集中在同一个行业的现象,甚至出现各种老乡团伙,占据一方天地。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大量农公民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我们要站在建设城市现代化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城镇化过程中农公民人口迅速增加,农公民人口构成以年轻人为主,特别是出生在城市却享受不到市民待遇的“新生代农公民”成长起来,而户籍人口人群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急速下降,城市正无可挽回地走向老龄化。户籍市民在体制上是强势,在人力上却是弱势;农公民在体制上是弱势,在人力上却是强势。两大群体的力量对比已悄然发生变化。如果城市管理者迟迟看不到这一点,如果企业经营者仍然麻木不仁,如果城管依旧我行我素,那么,农公民动用自己最原始的体力,而且是组织起来的体力,有可能成为常见现象。到那时,不请他们离开,城里人有不安全感;他们要真走了,城市将陷于瘫痪。这个两难又将如何破解?

基层社会在不断变化,结构性应力大量积累。只有现行体制表现出足够的弹性和包容力,将包括农公民及其组织性需求,纳入制度化轨道,现有的社会冲突隐患才可能转化为建设性力量,体制本身才可能得到再造,社会才可能全面进步。

解决农公民问题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着力完善政策和管理,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保护和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城市现代化的健康发展。而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农公民利益保障体系,必须有农公民的参与,他们必须参与自己生活其中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并与其它社会群体一道平等分享整个社会进步的劳动成果。

 

八、农公民价值取向:

谋求发展:新生代农公民来到城市不再是谋求生存之道,而更多的是谋求发展之道。与上一代人相比,新生代农公民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见识,他们会将务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不是农业收入的补充;他们不仅注重现实的待遇,更渴望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更具活力,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更加趋向于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同时,他们本质上仍具有农村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品质,有忍受挫折、艰辛的耐心和毅力。

接受教育:新生代农公民教育意识已经觉醒,对继续受教育表现出强烈愿望,他们开始注重教育的投入,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学习取得了一项或多项专业技能,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公民走进学校学习文化和技能,他们深知文化和技能是自己在未来城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存基础,文化越高,技能越好,自己就越能在未来的城市中站稳自己的立锥之地。他们不仅为自己增加教育投资,甚至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教育投入,让下一代人懂得比他们更多的文化和技能。

文化娱乐: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农公民更倾向于业务学习、上网、听音乐等新潮的娱乐方式。他们在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听广播,还会经常光顾网吧、迪厅、酒吧、溜冰场、卡拉OK等娱乐场所;绝大多数人的通讯方式都很现代化。

受人尊重:他们更加追求个性独立,自由自在,找工作不仅看工资水平,更看重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他们不仅要在城里挣钱,更想在城里有一个体面的生活。这样的念头正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坚固的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引下,不做城市的“过客”而要努力融入城市的潜意识格外强烈。

公平对待:对于新生代农公民而言,仅靠工资的些许提高已经很难打动他们。与父辈不同,新生代农公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再单纯地以攒钱——寄钱——攒钱的资金移动方式呈现,而是成为强而有力的消费群体,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比上一代农公民更珍惜自己的权利,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在他们眼里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获取社会尊重,与城市公民一样有尊严的生活,已经成为新生代农公民的追求的重要目标。

 

九、农公民政治诉求:

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利益分配就会有利益诉求。作为现阶段城市最大的利益群体之一,农公民不可讳言自己的利益,而政治诉求应该就是当今农公民群体最大的利益诉求。

首先,农公民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群体已经存在,他们已经成为城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整个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利益群体一样,农公民作为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必须平等享有城市发展的共同成果。

在我国,农公民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中国现代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农公民,离开农公民的中国现代城镇化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新一代农公民已经遍及了我国城市建设的相当一部分领域,渗透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并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农公民的特殊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他们仍然是游离在城市社区正规组织和制度以外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主要从事一些非正式的职业或边缘职业,工作状态很不稳定,技术含量低,收入来源不稳定而且薪酬水平低,难以实质上融入城市。

现阶段,无论我们如何看待或者评价农公民,农公民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利益诉求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这一群体不可避免地对现行制度安排与政策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融入主流社会和希望得到公平的社会保护及民主政治权力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农公民的共同追求,并且必然导致相应的社会后果与政治后果。

有利益就会有利益群体,利益群体与利益群体之间就会产生分配不公。维护农公民权益不仅仅是单纯的讨工资“要待遇”等短期利益,而应该把维护其经济利益、民主权利和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结合起来。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尊重农公民的人格尊严,维护农公民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公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农公民以个体劳动者身份背井离乡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需要超出家庭范围的社会支持。这本身没什么不正常。不正常的是,今日我国许多地方,农公民对类似组织的需要已超出生活支持的范围,走向维护权益的借助。需要有组织有步骤的依法维权时代已经进入了农公民的维权视线。

不可讳言,在城镇化发展与治理过程中,农公民不但参与城市建设,而且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逐步形成,并将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解决农公民的政治问题,就是解决未来的政治问题,就是解决未来社会的基础问题,因此,保护农公民的利益和权利,重视农公民的政治诉求,是我们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积极鼓励农公民的先进代表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为城市的发展献言献策,是完全必要的和刻不容缓的。

要实现农公民的政治诉求,必须要为实现这种诉求事先做出分步骤有计划的思想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

 

十、思想理论准备:

农公民的“中国特色”是近三十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农公民是深植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的特殊群体,是从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农民群体脱胎换骨而来,它必须成为中华民族农民的一切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者和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继承者,才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事实上,任何国家农村城镇化的农民转型,都不可能不考虑他们原有的社会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传统,而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历史个性,它就像社会有机体的基因一样,延续为各个民族独特的个性和有特色的社会共同体,这种基因也必定会注入该农公民群体的新形成的群体之中,从而赋予农公民群体以独特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不仅保持了中华民族的世代延续和发展,而且曾经抚育了中华民族农民的优秀品质和气质。今天它仍然是民族团结、社会统一不可缺少的纽带,是创造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农公民的思想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农公民群体的思想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

新的实践就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农公民是在近三十年社会大变革中成长起来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从古至今,古今中外都没有产生过的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这个庞大群体的出现必将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城市社会政治力量格局。

随着公民社会的逐步来临,新形势下农公民作为一股政治力量要想登上政治舞台,为自己的群体争取公平的社会利益及相应的社会地位,必须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现阶段农公民急切需要做的就是号召更多的农公民先进分子以及关注农公民群体的社会贤达,为农公民的政治诉求献计献策,为新形势下农公民的参政议政做好思想理论准备。

 

十一、农公民组织:

农公民理想:融入现代城市。

农公民现实:被排斥在城市边缘。

要解决农公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就是农公民自己的组织,而这个组织无异于是由农公民的先进代表组成,他们站在农公民自己的立场上为这个时代的农公民代言,并为农公民争取属于农公民群体应得的那一部分利益。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美好的生活,全靠我们自己。要解决现实的矛盾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农公民必须组建自己的政治组织----农公民协会,全国农公民协会是农公民群体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农公民协会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在闭会期间行驶全国农公民协会授予的管理职权,地方农公民协会按国家行政区划以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设置组织机构,全国农公民协会负责指导地方农公民协会的工作。各级农公民协会委员会代表农公民群体参政议政。在劳资谈判,福利待遇,公民待遇等有关问题上,代表农公民与相关利益方或政府进行谈判,为农公民群体争取利益最大化。全国农公民协会委员会委员由二年(或四年)一次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地方农农公民协会每两年举行一次选举产生新的农公民协会委员会行使职责,除非渎职,任何人不得剥夺经合法产生的委员会委员资格。

各级农公民协会是选举和培育农公民优秀分子的重要平台,是农公民群体参政议政实现自己群体公平分享全社会利益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各级农公民协会委员会由农公民先进分子组成,农公民的先进代表是那种,既参与创造社会财富,又有社会责任感,即拥有职业技能,又具备管理能力的人。是由农公民群体自己选举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能为农公民群体利益谏言的优秀人员。

 

十二、农公民的城市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民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公民和农公民融合在了一起,未来城乡差别将不复存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没有壁垒,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居住于城市或乡村。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尊严之中。

如果中国的城镇化没有农公民美好的未来,中国的城市公民的未来同样不可想象。因此,中国农公民的未来就是中国城市公民的未来。

 

 

201164初稿于京东燕郊

201345日二稿于京东燕郊

季 风

 18611949964

E_mail:smjh@vip.sina.com    jihfeng2001@gmail.co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