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二):随息的方法

个人日记

 

如庄子所说:“常人之息于喉,至人之息于踵。”此时心息相依,气息一吸即到足,产生轻快之感,不想下坐。但还未到禅定之境。即身上快感升起,对于发大财,做皇帝,男女之欲似乎已不再需求。然还未能达到如《楞严经》所描述的乐化天对于男女性欲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之境地。

*****

六妙法门的实践.大多只从数息到随息,很少有人由此进入佛法的真定慧之境。可以说大家都在习练轻柔气功,绝少能超越心息相依的境界。

唯在随息的过程中。身心自然会发生许多变化,外呼吸(鼻)逐渐的微细,内呼吸(腹都))开始发生作用,一般称为丹田呼吸,最后,只剩下小腹部分呼吸,即一般人所谓的胎息。

此时将可以感受到气脉(包括任督等脉)流通的感受,由此而产生很多修气息的法门。因此可说大多修阿那般那(出入息)法者,都为风大(气息)所困,感觉外呼吸几乎停止,只剩下腹部呼吸,此时身体上的感受很舒适,如喝了酒有少分醉意时一样,不想起坐。但这一切仍然是困在色身“色蕴、受蕴”之中。

如进而到达真正的心息相依,那是没有呼吸,也尢杂念,已经到了初步奢摩他止的境界。但须知道此仍然困受在“色蕴”范畴。

《定慧初修》

---------------------------

修佛家止观法门修数息的,坐在那里已经数了几十年,我说学会计都比你高明,你在那里数下去干吗呢!“一数二随”,你数了以后,觉得呼吸跟心念一配合,就不要数了,接着是随息的方法。所以一般人修道,至少在我这个不修道的人看来,是蛮可怜的,古人叫做“学道之愚”,被道骗了。其实道也没有骗你,自己被自己骗了。

*****

大家学佛修道打起坐来,思想妄念为什么不能空?因为气不住。所以一般人修止观,听鼻子的呼吸,叫做数息。我常说鼻子的呼吸,数息,是修六妙门第一步,只是方便而已。夜里失眠的时候,注意数出气,如果身体差精神不够的,就要注意进气,这是个秘密啊!

一数二随,第二个方法是随,不要数了,就随着呼吸气在动。修数息不是修这个气呀,这个呼吸是生灭法,以生灭法来修一个不生不灭之道,这岂不是背道而驰!念佛也是生灭法,你在生灭法中念佛,会得到一心不乱吗?念佛必须要把“净土三经”研究清楚,搞数息的要研究什么是息?不呼不吸那个时候是息。人的思想杂念同呼吸是连成一起的,念住了息一定住;息停了,思想念头也不起作用了。换句话说,呼吸不停,你说妄念空了你是在自欺,永远修不成功的。要达到气住,先要做到念住,念跟气两个是一体的。就是这一味药,就是这个气住,长生不老之药是也。得了这个药就祛病延年,长生不死,真能够念住气就住了。

整理自《我说参同契》

----------------------------------------

通常一般人练数息法,都是有意的呼吸,把呼吸当成肺部的作用而已,这当然会出毛病,并且我们的呼吸也不单是由两个鼻孔在运行,其实,十万八千毛孔无一不在呼吸,呼吸是自然的,不是你去作意,而我们一般的自然呼吸,也属作意,是具有五遍行的第八阿赖耶识在作意,神识一入母胎,这呼吸就有了,但不是第六意识的作意。而讲话是第六意识在作意。当然配合八识都在作意,但主题是第六意识的思想。

人的呼吸不是你有心去呼吸,如果作意呼吸,四大我相就来了,所以数息是数自然的呼吸,并不是要把它停留在丹田、腹上,有的人不懂此理才会闷在胸口。真正懂得数息的人,一身越来越轻越舒服。开始会到胸口,到肺部,甚至到足尖,然后慢慢跟着随息就来了。

你所谓的随息,只是名称而已,那是自己骗自己的话,打起坐来,在那里听听呼吸,数也懒得数,在身体痛苦的感受上转来转去,不叫随息,你知道吗?至于六妙门中的数息,有些人在那里数来数去,其实只是算算数字而已,这就不懂数息的第一步该如何下手。我不是笑话大家在学会计吗?你数一万次又有什么用呢?

呼吸是生灭法,你听过我讲过没有?它一来一往,你数它干吗?!那么,为什么古德及祖师们教人用数息法?那是因为你内心不静稍稍把你的心收回来在数字上跟呼吸配合一体,然后心觉得静了下来,便不要再数了,就跟着随。但是,随息不是随呼吸。现在问你们,一呼一吸叫做什么?

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做一息。呼出去,鼻子出气,毛孔也出气;吸进来叫做“吸”。一呼一吸之间的那个叫做念,也叫做息。

什么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状态中。譬如你们观看一个人的睡眠,尤其婴儿,当真正睡着了的一刹那间是没有呼吸的,那才是睡着,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气,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脑子里微细的妄念又动了。有妄念的时候,呼吸就动,真没有妄念的时候,那一阵子叫做“息”。听懂了没有!叫你随息,不是叫你随气呀!一般人的随息,都跟着呼吸生灭心跑,这怎么修得好,当然这不只是你一个人,你们全体都是如此。

随息即随那呼吸生灭之后的那个不呼不吸的静念,跟随着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后来道家融合了这个法门,名词一变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两个配合为一,休止在那里,这个时候把念头硬是强制停住了,呼吸也强制停住了,这个叫做随息。

整理自《随息法与三际托空》

----------------------------

已能應於數 則除內貪著
於數若隨順 是則離不順

那麼開始修呼吸的時候,先一個方法叫你數息。假設能每一次數息,十次或二十次,每一次都記得很清楚,中間沒有雜念思想,這個數的作用達到了,則不要數了。現在到處都有人教數息觀,一輩子就在那裏算呼吸。我常笑他們說:你們是在學會計還是幹什麼?數到了某一個階段就要丟掉。所以叫你們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七覺支有個捨覺支,有個擇法覺支。每進一步的時候就要丟一個。譬如你得到神通的境界,神通都要捨掉,才能再進步,不然你就停留在這裏。“於數若隨順,是則離不順”,如果你還繼續數下去,那就糟了。所以修行要知時知量,要懂方法。

志在無亂境 能攝諸亂想
先數從一起 如是乃至十

現在倒過來講數息的法門。為什麼開始要計數呢?能計數的是我,呼吸屬於生理。勉強把它們兩個配合為一。道家就叫做奼女嫁嬰兒,這個中間有個黃婆作媒。黃婆就是你自己的意志。它兩個已經結合了,心境不亂了。那麼這個方法計數開始就叫做數息。先從一數到十。

修行順此數 便得功德住
  
由一數到十,由十倒過來數到一。就是這樣一個方法,不要再加數字,慢慢的你幾次來回,覺得沒有散亂心,你就要捨了。

已得功德住 則能求升進
滅一切亂覺 佛說增上故(數門竟)
  
能夠由數到達隨,才能求得進步。那麼這個時候心息合一了,沒有亂想了,“佛說增上故”,就慢慢的進步了。這個時候還不是得定。上面是講數息的法門,下面這一段講隨息的法門。
      
數能滅一切 覺佛但言滅
一切不死者 以增上故也
  
這個數的法門能滅一切。心念和氣息配合了,就滅掉一切散亂心。佛就是覺悟了的人。“覺佛但言滅”,這個方法是滅你的亂想心。但是他還有很深的內義。他也可以使你生命增長。所以道家如果和這個方法配合了,求長生不老,能夠使你不死。這是氣息的功用,“以增上故也”,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增長。
      
內外出入息 去則心影隨
決定善觀察 順是趣涅槃
  
什麼叫做隨息呢?就如剛才講的,睡眠時呼吸也自在,一切自然。內是呼吸進來是安那。出去是外,是般那。這個就叫做出息、入息。實際上我們的念頭,散亂心,幾乎和它是一樣,呼吸進多了以後思想亂,血液也流的快。如果修出息的話,血壓也降低了,慢慢心境也不動了,“去則心影隨”,所以一出一入之間,哪個時間修入息?哪個時間修出息?就要巧妙的運用了,要用智慧。“決定善觀察”,這個道理可以達到涅槃的成就。

修行出入息 隨到所起處
如是知升進 能離外念著(隨門竟)
  
你要知道修行出息與入息,這裏是講隨哦,你聽其自然。莊子就講過,“常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靠肺部,“至人之息以腫”,得了道的人,他呼吸到達了腳底心。是真的,我們在坐有人做到了,腳底心有感覺了,不過還沒有到最高。“至人之息以腫”,到腳後跟,到腳底。所以他說“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每一口氣進來,你知道它到達哪裏。假定你今天消化不良,或肝臟有問題,氣到這裏會堵住。所以有一本佛經是講出入息治病的經,自己可以治病,就是現在所講的氣功治病。

“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你要體會這股氣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還有裏面起來,譬如你坐的很好的時候打嗝,氣到了你能感覺的到。有些嗝是胸口、食道管堵塞,如嬰兒餵奶時打嗝,這個時候你輕輕在他背部拍幾下就好了,不然氣會堵住。有些嗝是從胃上來的。如果嗝從丹田上來,那功夫就很不錯了。

真的做功夫會打嗝,這是什麼道理?比如說你在水塘裏丟下去一塊石頭,它沉到底以後會冒泡上來。就是說你的氣已經到下面去了,它反應出來就是打嗝,把身體的炭氣排掉。所以我們中國道家把呼吸叫做吐故納新,吐掉炭氣,舊的氣,進來新鮮的氧氣。
  
下面這個小字註解是不對的。他說出入息所起處同在臍。古文有一句話叫做畫蛇添足。蛇本來沒有腳,你畫蛇添足引導別人走錯了。“隨到所起處”,真到氣通了,那個嗝反應上來,是從海底起來。等到如莊子所講的,從腳底上來,那就不會打嗝了。功夫到了你自己會知道。“如是知升進”,知道自己一步一步的進步,就能捨離外貪著了。脾氣會變好,氣質會變化。這個貪還包括兩性之間的慾念,外貪著去掉了。這是隨息法門。

《达摩多罗禅经讲记》

---------------------------

宋朝诗人陆放翁,也是学天台宗的数息观,他有一名句:“一坐数千息”,这大概要两个钟头左右,可见他每次打坐比一般人久得多了,他的功夫也不错。实际上,这与道不相干的。像很多年轻同学说,他念佛几万次,或者数息上千下,我就问他是否在做会计?光搞数字做什么?依六妙门要数息、随息、止、观、还、净。

修行做功夫要“知时知量”最重要。同吃饭一样,你吃饱了不能再加一碗。譬如做数息观,你不要老数下去,只要觉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马上就要放掉数息,跟着就要用随息了。随到心息相依,马上要换成止的境界,就是要易观,马上变更方法。所以知时是要知道什么时间要换,知量是知道够了。

整理自《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