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文苑诗词分享 雨尘专题(四)
个人日记
2015-7-9分享:
书童(1475139971) 7:36:20
唐诗五首(946-950)
946、漾陂晚望(唐•司马扎)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引用典故:沧浪
远客家水国,此来如到乡。
何人垂白发,一叶钓残阳。
柳暗鸟乍起,渚深兰自芳。
因知帝城下,有路向沧浪。
947、代边将有怀(唐•刘长卿)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暮笳吹寒月,晓甲带胡霜。
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
948、送蔡侍御赴上都(唐•刘长卿)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迟迟立驷马,久客恋潇湘。
明日谁同路,新年独到乡。
孤烟向驿远,积雪去关长。
秦地看春色,南枝不可忘。
949、早行(唐•刘郇伯)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钟静人犹寝,天高月自凉。
一星深戍火,残月半桥霜。
客老愁尘下,蝉寒怨路傍。
青山依旧色,宛是马卿乡。
950、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唐•刘禹锡)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翩翩马上郎,驱传渡三湘。
橘树沙洲暗,松醪酒肆香。
素风传竹帛,高价聘琳琅。
楚水多兰芷,何人事搴芳。
书童(1475139971) 7:38:32
摸鱼儿
辛弃疾
书童(1475139971) 7:36:20
唐诗五首(946-950)
946、漾陂晚望(唐•司马扎)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引用典故:沧浪
远客家水国,此来如到乡。
何人垂白发,一叶钓残阳。
柳暗鸟乍起,渚深兰自芳。
因知帝城下,有路向沧浪。
947、代边将有怀(唐•刘长卿)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暮笳吹寒月,晓甲带胡霜。
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
948、送蔡侍御赴上都(唐•刘长卿)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迟迟立驷马,久客恋潇湘。
明日谁同路,新年独到乡。
孤烟向驿远,积雪去关长。
秦地看春色,南枝不可忘。
949、早行(唐•刘郇伯)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钟静人犹寝,天高月自凉。
一星深戍火,残月半桥霜。
客老愁尘下,蝉寒怨路傍。
青山依旧色,宛是马卿乡。
950、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唐•刘禹锡)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翩翩马上郎,驱传渡三湘。
橘树沙洲暗,松醪酒肆香。
素风传竹帛,高价聘琳琅。
楚水多兰芷,何人事搴芳。
书童(1475139971) 7:38:32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簷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擬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委婉曲折,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反映出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来讲,含蓄的追求是一大特点。作者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正面道出,而读者也当力弃作品的表象,而去深入体味。这种艺术的形成大概与传统思想中的儒道影响不无关系。儒家倡礼,主张以礼节制人的情志,否则,过激的言行便会扰乱社会秩序。因此在表达的方式上,反对露己直言,反映到文学创作中,就提出了温柔敦厚的标准。道家倡无为,主张摆脱一切束缚、包括语言文字。只要体道自然,则天下大治。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有无言之教一条,否定言语的交流功能。而它反映在文学上,就产生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我们看到,尽管儒道两家思想各异,但有趣的是,它们却殊途同归,促进了古典诗词含蓄美的艺术追求。意在言外、玩味不已。辛弃疾此篇《摸鱼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值得一读。它表面看来,是作者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委曲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下。
在前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后一片中,作者愤懑不平,是控诉,更是一种诅咒。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但陈皇后却骄贵宫中,终于因妒武帝宠妃卫子夫,“挟妇人媚道”,事发被废,贬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里说,长门宫内的陈皇后整日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一篇解愁辞赋,即这首《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遂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这个《序》多少有点夸张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嘘相如才笔。因为在历史上,陈皇后自废后,没有再度被汉武帝亲幸的事。正象《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将前二事按自己的想象融合,加以改造。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争宠人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个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也难将自己的脉脉真情传递过去。不过,在此也要对那些离间妒者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的下场不会比杨玉环、赵飞燕好到哪里!要知道,虽然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自杀。
《摸鱼儿》作于一一七九年,距辛弃疾北方起义,南归宋朝已过去了十六个年头。而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使得辛弃疾的报国之心渐渐灰冷下来。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对它失望。他在这首词中,以春喻国,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不忍它风雨飘摇,残零败落。但是国如残春,匆匆离去。他不愿面对这个可怕的现实,然而他又怎么能回避得了呢?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面:可是事与愿违,眼见都落了空,心中是异常的苦痛和矛盾。他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恨权奸当道、蒙蔽君主、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自投奔南宋以来,辛弃疾从未获得信任重用,初则浮沉于下级僚吏,后又展转于江西、湖北、湖南地方官。他也曾写《美芹十论》《九议》两文上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有投无应。故此,在词的下片中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痛陈蛾眉遭妒之愤,并诅咒妥协偷安的权臣,其命运将一如玉环飞燕。他们既害了国家,最终也就害了自己。
词的结句最沉痛无比,作者仿佛陷入绝望的哀思。他有抗金的决心,有杀敌的本领,却没有报国的机会。空耗着自己的生命,虚度着自己的年华,百无聊赖、闲愁最苦。他无法解脱交织在心中的这种压抑、也最怕在烟柳夕阳中登楼远眺。因为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太象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势,叫人看了心肠断裂。
《摸鱼儿》的艺术手法是极为含蓄的,但作者的伤时忧国情怀却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尽管它婉而不露,没有直指国政,却让当年的宋孝宗读了心中不快,因为说到底,这首词还是碰了南宋时弊的痛处。(刘伯渊)
书童(1475139971) 11:20:08
春夜喜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书童(1475139971) 11:21:28
韵字 生 声 明 城 下平八庚韵部
书童(1475139971) 11:22:37
入声字 节 发 入 物 黑 独 湿
书童(1475139971) 11:24:01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书童(1475139971) 11:24:25
这首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书童(1475139971) 11:25:20
《春夜喜雨》抒写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书童(1475139971) 11:25:47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书童(1475139971) 11:26:03
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书童(1475139971) 11:26:32
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书童(1475139971) 11:27:02
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书童(1475139971) 11:27:32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书童(1475139971) 11:28:16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书童(1475139971) 11:28:57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书童(1475139971) 11:29:26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书童(1475139971) 11:30:10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书童(1475139971) 11:30:42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书童(1475139971) 11:31:07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书童(1475139971) 11:31:30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书童(1475139971) 11:32:09
这首诗,前两句写雨适时而降,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三、四两句写雨的“发生”,其中“潜”、“润”、“细”等词语道出了雨的特点;五、六两句写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最后两句仍扣“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红湿”、“花重”,体物可谓细腻至极。
书童(1475139971) 11:32:41
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
书童(1475139971) 11:33:20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书童(1475139971) 11:34:11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书童(1475139971) 11:35:04
春夜喜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书童(1475139971) 11:37:03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书童(1475139971) 11:38:35
韵字 西 低 泥 蹄 堤 上平八齐韵部
书童(1475139971) 11:39:40
入声字 北 啄 欲 没 绿 白
书童(1475139971) 11:40:51
全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零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描写了孤山寺一带到白沙堤一带的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很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雨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书童(1475139971) 11:41:21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待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书童(1475139971) 11:41:37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书童(1475139971) 11:41:58
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
书童(1475139971) 11:42:29
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
书童(1475139971) 11:43:09
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
书童(1475139971) 11:43:32
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书童(1475139971) 11:44:42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书童(1475139971) 11:46:13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书童(1475139971) 11:46:35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
书童(1475139971) 11:48:08
整首诗写出了白居易对西湖的喜爱和赞叹之情。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
书童(1475139971) 11:48:51
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
书童(1475139971) 11:49:58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书童(1475139971) 11:51:57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书童(1475139971) 11:52:33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书童(1475139971) 11:54:20
忆江南词三首
书童(1475139971) 11:54:33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书童(1475139971) 11:54:58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书童(1475139971) 11:55:22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书童(1475139971) 11:55:42
忆江南是词牌
书童(1475139971) 11:56:14
写词用词林正韵
书童(1475139971) 11:56:38
写诗平水韵或中华新韵
书童(1475139971) 11:57:23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书童(1475139971) 11:58:27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书童(1475139971) 11:59:20
在杭州,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灵隐寺。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书童(1475139971) 12:00:13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书童(1475139971) 12:01:19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书童(1475139971) 12:01:48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
书童(1475139971) 12:02:26
赏析二
书童(1475139971) 12:02:37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书童(1475139971) 12:03:11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
书童(1475139971) 12:03:27
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书童(1475139971) 12:03:52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
书童(1475139971) 12:04:33
《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书童(1475139971) 12:05:08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书童(1475139971) 12:05:35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书童(1475139971) 12:05:57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书童(1475139971) 12:06:13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书童(1475139971) 12:06:28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书童(1475139971) 12:09:34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金奁集》入“南吕宫”。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书童(1475139971) 12:11:41
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李德裕(787~849)为晚唐人,然盛唐玄宗(685~762)时教坊已有此调名,玄宗末年崔令钦所著《教坊记》“曲名”下录有《望江南》。王国维曾据此以辩此调不始于李德裕,《乐府杂录》所言不确。
书童(1475139971) 12:12:39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后记》则说明盛唐时已有《望江南》调作“三、五、七、七、五”者,并举天宝十三载崔怀宝赠薛琼琼一首为例,崔怀宝《忆江南》词云:“平生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其平仄、叶韵、句法均与中唐白居易所作的三首《忆江南》词同。明·杨慎《词品》卷一云:“《望江南》,即唐法曲《献仙音》也。但法曲凡三叠,《望江南》止两叠尔。白乐天改法曲为《忆江南》。”陈旸《乐书》云:“法曲兴于唐,其声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铙、钹、钟、磬之音。”据以上诸说,
书童(1475139971) 12:13:09
《望江南》之名始自盛唐开元天宝年间,且既关法曲,又关教坊曲。后白居易依此调作《忆江南》三首,因第一首首句云“江南好”,故又名《江南好》。此外,因刘禹锡词有“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句,故又名《春去也》。温庭筠词有“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句,故又名《望江楼》,皇甫松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句,故又名《梦江南》、《望江梅》。
书童(1475139971) 12:13:37
宋代常有将两首《忆江南》分作上下阙,成为一双调者。如王安石词九首,每首第一句均为“安阳好”,见《全宋词》卷九十八,故此调亦名《安阳好》。张鎡则以此调作《梦游仙》多首,见《全宋词》卷二百八十一。其《纪梦》一首有“飞梦去,闲到玉京游”之句,故此调又名《梦游仙》、《步虚声》等
书童(1475139971) 12:16:40
【定格】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注:此两句为对偶。
中仄仄平平(韵)。
例词1.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书童(1475139971) 12:16:57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中仄仄平平。
独坐亦含颦。
书童(1475139971) 12:17:09
例词2.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仄仄平平。
能不忆江南?
书童(1475139971) 12:17:33
例词3.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
平中仄,中仄ˇ仄平平。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中仄仄平平。
何日更重游?
书童(1475139971) 12:17:53
例词4.温庭筠《忆江南(千万恨)》
平中仄,中仄ˇ仄平平。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中仄仄平平。
摇曳碧云斜。
书童(1475139971) 12:18:36
【双调】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例词1.欧阳修《望江南(江南蝶)》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中仄仄平平。
天赋与轻狂。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
中仄仄平平。
长是为花忙。
书童(1475139971) 12:19:10
例词2.苏轼《望江南(春未老)》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中仄仄平平。
烟雨暗千家。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中仄仄平平。
诗酒趁年华。
书童(1475139971) 12:19:24
【格律说明】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例作对偶
凝静2015-7-19整理 感言:雨尘辛苦了!整理的过程中我内心都涌起无数次的感动,不管曾经这些努力对文友是否起过实际意义,但就你这份心情足以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动!静姐在此深鞠一躬谢谢你!在我无暇网络的日子里,劳你费心,费神,为群和版,你付出了很多努力!有付出就有收获,如今青藤文苑论坛已经有声有色的正常运转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欢呼、值得我们庆助的喜事!加油!青藤的明天一定会更好!祝愿青藤的朋友们生活越来越美好!
书童(1475139971) 11:20:08
春夜喜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书童(1475139971) 11:21:28
韵字 生 声 明 城 下平八庚韵部
书童(1475139971) 11:22:37
入声字 节 发 入 物 黑 独 湿
书童(1475139971) 11:24:01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书童(1475139971) 11:24:25
这首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书童(1475139971) 11:25:20
《春夜喜雨》抒写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书童(1475139971) 11:25:47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书童(1475139971) 11:26:03
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书童(1475139971) 11:26:32
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书童(1475139971) 11:27:02
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书童(1475139971) 11:27:32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书童(1475139971) 11:28:16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书童(1475139971) 11:28:57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书童(1475139971) 11:29:26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书童(1475139971) 11:30:10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书童(1475139971) 11:30:42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书童(1475139971) 11:31:07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书童(1475139971) 11:31:30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书童(1475139971) 11:32:09
这首诗,前两句写雨适时而降,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三、四两句写雨的“发生”,其中“潜”、“润”、“细”等词语道出了雨的特点;五、六两句写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最后两句仍扣“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红湿”、“花重”,体物可谓细腻至极。
书童(1475139971) 11:32:41
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
书童(1475139971) 11:33:20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书童(1475139971) 11:34:11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书童(1475139971) 11:35:04
春夜喜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书童(1475139971) 11:37:03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书童(1475139971) 11:38:35
韵字 西 低 泥 蹄 堤 上平八齐韵部
书童(1475139971) 11:39:40
入声字 北 啄 欲 没 绿 白
书童(1475139971) 11:40:51
全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零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描写了孤山寺一带到白沙堤一带的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很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雨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书童(1475139971) 11:41:21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待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书童(1475139971) 11:41:37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书童(1475139971) 11:41:58
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
书童(1475139971) 11:42:29
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
书童(1475139971) 11:43:09
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
书童(1475139971) 11:43:32
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书童(1475139971) 11:44:42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书童(1475139971) 11:46:13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书童(1475139971) 11:46:35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
书童(1475139971) 11:48:08
整首诗写出了白居易对西湖的喜爱和赞叹之情。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
书童(1475139971) 11:48:51
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
书童(1475139971) 11:49:58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书童(1475139971) 11:51:57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书童(1475139971) 11:52:33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书童(1475139971) 11:54:20
忆江南词三首
书童(1475139971) 11:54:33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书童(1475139971) 11:54:58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书童(1475139971) 11:55:22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书童(1475139971) 11:55:42
忆江南是词牌
书童(1475139971) 11:56:14
写词用词林正韵
书童(1475139971) 11:56:38
写诗平水韵或中华新韵
书童(1475139971) 11:57:23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书童(1475139971) 11:58:27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书童(1475139971) 11:59:20
在杭州,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灵隐寺。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书童(1475139971) 12:00:13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书童(1475139971) 12:01:19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书童(1475139971) 12:01:48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
书童(1475139971) 12:02:26
赏析二
书童(1475139971) 12:02:37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书童(1475139971) 12:03:11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
书童(1475139971) 12:03:27
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书童(1475139971) 12:03:52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
书童(1475139971) 12:04:33
《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书童(1475139971) 12:05:08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书童(1475139971) 12:05:35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书童(1475139971) 12:05:57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书童(1475139971) 12:06:13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书童(1475139971) 12:06:28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书童(1475139971) 12:09:34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金奁集》入“南吕宫”。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书童(1475139971) 12:11:41
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李德裕(787~849)为晚唐人,然盛唐玄宗(685~762)时教坊已有此调名,玄宗末年崔令钦所著《教坊记》“曲名”下录有《望江南》。王国维曾据此以辩此调不始于李德裕,《乐府杂录》所言不确。
书童(1475139971) 12:12:39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后记》则说明盛唐时已有《望江南》调作“三、五、七、七、五”者,并举天宝十三载崔怀宝赠薛琼琼一首为例,崔怀宝《忆江南》词云:“平生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其平仄、叶韵、句法均与中唐白居易所作的三首《忆江南》词同。明·杨慎《词品》卷一云:“《望江南》,即唐法曲《献仙音》也。但法曲凡三叠,《望江南》止两叠尔。白乐天改法曲为《忆江南》。”陈旸《乐书》云:“法曲兴于唐,其声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铙、钹、钟、磬之音。”据以上诸说,
书童(1475139971) 12:13:09
《望江南》之名始自盛唐开元天宝年间,且既关法曲,又关教坊曲。后白居易依此调作《忆江南》三首,因第一首首句云“江南好”,故又名《江南好》。此外,因刘禹锡词有“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句,故又名《春去也》。温庭筠词有“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句,故又名《望江楼》,皇甫松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句,故又名《梦江南》、《望江梅》。
书童(1475139971) 12:13:37
宋代常有将两首《忆江南》分作上下阙,成为一双调者。如王安石词九首,每首第一句均为“安阳好”,见《全宋词》卷九十八,故此调亦名《安阳好》。张鎡则以此调作《梦游仙》多首,见《全宋词》卷二百八十一。其《纪梦》一首有“飞梦去,闲到玉京游”之句,故此调又名《梦游仙》、《步虚声》等
书童(1475139971) 12:16:40
【定格】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注:此两句为对偶。
中仄仄平平(韵)。
例词1.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书童(1475139971) 12:16:57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中仄仄平平。
独坐亦含颦。
书童(1475139971) 12:17:09
例词2.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仄仄平平。
能不忆江南?
书童(1475139971) 12:17:33
例词3.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
平中仄,中仄ˇ仄平平。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中仄仄平平。
何日更重游?
书童(1475139971) 12:17:53
例词4.温庭筠《忆江南(千万恨)》
平中仄,中仄ˇ仄平平。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中仄仄平平。
摇曳碧云斜。
书童(1475139971) 12:18:36
【双调】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例词1.欧阳修《望江南(江南蝶)》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中仄仄平平。
天赋与轻狂。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
中仄仄平平。
长是为花忙。
书童(1475139971) 12:19:10
例词2.苏轼《望江南(春未老)》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中仄仄平平。
烟雨暗千家。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中仄仄平平。
诗酒趁年华。
书童(1475139971) 12:19:24
【格律说明】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例作对偶
凝静2015-7-19整理 感言:雨尘辛苦了!整理的过程中我内心都涌起无数次的感动,不管曾经这些努力对文友是否起过实际意义,但就你这份心情足以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动!静姐在此深鞠一躬谢谢你!在我无暇网络的日子里,劳你费心,费神,为群和版,你付出了很多努力!有付出就有收获,如今青藤文苑论坛已经有声有色的正常运转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欢呼、值得我们庆助的喜事!加油!青藤的明天一定会更好!祝愿青藤的朋友们生活越来越美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