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的对立与统一
个人日记
讲师/谎言
学习的规律是,对联,绝句,格律,填词,曲,赋例1:细雨——清风
例2:皓月——清风
比较这两个简单的对联,大家会觉得哪个更好?哪个构组的意象更美
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对联本身具有某些固定的客观属性能起决定作用,起码是极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主观取向呢?
其次,分析“细雨——清风” “细雨——清风”之“细”、“清”,分别是从视觉和触觉落笔
从事物形态上看,“雨”有形,为“实体”,“风”无形,是“虚体
一实一虚,一纵一横,这些构成了“细雨——清风”的对立性
但是,“细雨——清风”又都收在作者所能近观的视野内,共同构筑了一幅清风细雨图,这是“细雨——清风”的统一性
从整个对联构组的意境空间来看,两者构筑了风雨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但由于清风、细雨两者在物类上过于接近,彼此空间也拉不开,因此,读者看到的只是一个比较有限的风雨截面,意象空间相对狭小
一个,清风,细雨,就那么有讲究,可见对联之难
有时,空间大了,还不能隔景,空间小了,意象狭小
再次、 分析“皓月——清风” 从视角物态来看,“月”是固定于远离读者的高空实体,“风”是流动于我们所能接触的旋游虚体
这个截图切面取得恰到好处方成为佳联
因此,“风”与“月”分别从“动静”、“高低”和“虚实”三个层次上形成“对立”
但是,“皓月——清风”又和谐构组了一幅明月清风图,这是统一
从空间审美角度来看,“皓月——清风”所构筑的意象图画空间要远远大于“细雨——清风”
又由于“皓”是从颜色光度的视角来描写,皓月所在夜环境和它自身的光度,相对日环境下的细雨,皓月更是大大拉开了与清风的视觉差距,让读者感受到比清风细雨要开阔空明、舒意爽神的风月图画
最后、比较“细雨——清风”与“皓月——清风” 对比两个联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对联落笔的事物在空间和属性上有明显区别。
皓月——清风”在事物的属性和意象空间上,更加富于变化。相对于“细雨——清风”,“皓月——清风”取得了从物态、空间层次和动静状态等更多方面之对立与统一
皓月——清风”构筑的空间环境比“细雨——清风”更为宽阔
通过对立与统一的成功构图,皓月、清风所代表和再现出来的对联意象空间,已不仅仅是字面所表达的有限风月图画了:在天上皓月与身边清风共同构组的环境中,读者感受到的应该是明月朗空,清风送爽,心境在明月映洗和清风飘引之下,上升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意境空间。
通过以上两例的分析比较,“皓月对清风”在意境上要高于“细雨对清风”
原因正如分析得到的:“皓月对清风”在更高层次上取得和体现了上下联共同构组的“对立与统一”的协调
据此分析,可初步推论: 一副对联在更高、更广阔的层次上取得了对立与统一的协调,它的意象美感就越好
反过来,“对立与统一”可以作为判断对联意象美感的一个参照标准
由此,进一步判断“对立与统一”是对联最根本的客观属性,即其本性
对联的应对和创作在多大程度上遵循和体现了这一“对立与统一”的本性,将从根本上决定对联意象空间的大小,意境美感的高低
一、对联的本性是永远的对立与统一
一切事物都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这个是哲学的一个基本常识,对立与统一也是中华文化一个鲜明特征
《文盲联话•印象篇》中谈论对仗的起源时就提到我国上古人类的装饰、器物都注重对仗与平衡,这是原始的“对立与统一”的朦胧审美意识,由此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特别注意“对立与统一”的和谐
我国本土繁衍的道家文化非常注重阴阳两极的对立与和谐,这就是追求“对立与统一”和谐的典型
事实上,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以“对仗”为贯穿形式的对联是最为注重与突出“对立与统一”之审美取向的文学艺术。对联的本性就体现在“对”和“联” 辨证哲学中,对是对立,联是统一,对联就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
对立与统一”是对联最根本的性质,这个本性从“形”到“神”贯穿于对联的各个层次
二、对立与统一贯穿于对联的各个层次
人类文化的发展脉络是先有代表固定意义的声音,而后发明代表固定意义的符号,再发展成文字、然后有辞句、有文章、最后成篇成体
因此,某个文化的本性应该是贯穿于其脉络过程之最根本的、一直依附着的东西;而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正是贯穿在它从“声”到“体”的各个层次之中。
一)声律上的对立与统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万物,相生相克,阴阳交错。
对联如其他韵文一样,讲求注重声律美感,在大量的对联创作和实践中,大家共同探讨出对联声律是平仄相协的对立与统一
1、最基本的上下联单字上“平”声与“仄”是“对立与统一”;
2、语自身平仄交替体现“对立与统一”
3、单句自身平仄和谐交替规律也体现“对立与统一”
4、上下联平仄相反和谐规律亦体现“对立与统一
5、长联句脚平仄格律通篇体现“对立与统一”
6、古今长联句脚安排上的其他“破格”是支流,符合“双节平仄竿”或“马蹄律”者是主流,在声律平仄最大格局上,“支流”与“主流”又是最高层次的“对立与统一
对立与统一是对联最根本的特性,对联创作要求能遵循这个本性,所写的对联能够从越高层次上符合和遵循这个本性,对联的美感就越强。
二)形式上的对立与统一
对联从它诞生开始即以上下两边的对仗形式为载体,这个对仗载体是对联对立与统一之本性的最直接体现
对联在形式上,无论是从字句、短联到长篇,从局部到整体,都层层梯进地体现着其“对立与统一”的本性
从字词层上来看,汉语本身就有大量字词反映了客观世界中对立与统一的特性
例如:
山—水、
晴—雨、
天—地、
日月—河山等,
都是词义对立,而又统一在它们所属于的类别中
以汉字为语言标记载体的对联自然也体现出这种“对立与统一” 从句对层来看,对句与联语都以为对仗为基本手法,上下句都要求能对仗工整,强弱相当,不能合掌
但是,“细雨——清风”又都收在作者所能近观的视野内,共同构筑了一幅清风细雨图,这是“细雨——清风”的统一性
从整个对联构组的意境空间来看,两者构筑了风雨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但由于清风、细雨两者在物类上过于接近,彼此空间也拉不开,因此,读者看到的只是一个比较有限的风雨截面,意象空间相对狭小
一个,清风,细雨,就那么有讲究,可见对联之难
有时,空间大了,还不能隔景,空间小了,意象狭小
再次、 分析“皓月——清风” 从视角物态来看,“月”是固定于远离读者的高空实体,“风”是流动于我们所能接触的旋游虚体
这个截图切面取得恰到好处方成为佳联
因此,“风”与“月”分别从“动静”、“高低”和“虚实”三个层次上形成“对立”
但是,“皓月——清风”又和谐构组了一幅明月清风图,这是统一
从空间审美角度来看,“皓月——清风”所构筑的意象图画空间要远远大于“细雨——清风”
又由于“皓”是从颜色光度的视角来描写,皓月所在夜环境和它自身的光度,相对日环境下的细雨,皓月更是大大拉开了与清风的视觉差距,让读者感受到比清风细雨要开阔空明、舒意爽神的风月图画
最后、比较“细雨——清风”与“皓月——清风” 对比两个联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对联落笔的事物在空间和属性上有明显区别。
皓月——清风”在事物的属性和意象空间上,更加富于变化。相对于“细雨——清风”,“皓月——清风”取得了从物态、空间层次和动静状态等更多方面之对立与统一
皓月——清风”构筑的空间环境比“细雨——清风”更为宽阔
通过对立与统一的成功构图,皓月、清风所代表和再现出来的对联意象空间,已不仅仅是字面所表达的有限风月图画了:在天上皓月与身边清风共同构组的环境中,读者感受到的应该是明月朗空,清风送爽,心境在明月映洗和清风飘引之下,上升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意境空间。
通过以上两例的分析比较,“皓月对清风”在意境上要高于“细雨对清风”
原因正如分析得到的:“皓月对清风”在更高层次上取得和体现了上下联共同构组的“对立与统一”的协调
据此分析,可初步推论: 一副对联在更高、更广阔的层次上取得了对立与统一的协调,它的意象美感就越好
反过来,“对立与统一”可以作为判断对联意象美感的一个参照标准
由此,进一步判断“对立与统一”是对联最根本的客观属性,即其本性
对联的应对和创作在多大程度上遵循和体现了这一“对立与统一”的本性,将从根本上决定对联意象空间的大小,意境美感的高低
一、对联的本性是永远的对立与统一
一切事物都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这个是哲学的一个基本常识,对立与统一也是中华文化一个鲜明特征
《文盲联话•印象篇》中谈论对仗的起源时就提到我国上古人类的装饰、器物都注重对仗与平衡,这是原始的“对立与统一”的朦胧审美意识,由此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特别注意“对立与统一”的和谐
我国本土繁衍的道家文化非常注重阴阳两极的对立与和谐,这就是追求“对立与统一”和谐的典型
事实上,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以“对仗”为贯穿形式的对联是最为注重与突出“对立与统一”之审美取向的文学艺术。对联的本性就体现在“对”和“联” 辨证哲学中,对是对立,联是统一,对联就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
对立与统一”是对联最根本的性质,这个本性从“形”到“神”贯穿于对联的各个层次
二、对立与统一贯穿于对联的各个层次
人类文化的发展脉络是先有代表固定意义的声音,而后发明代表固定意义的符号,再发展成文字、然后有辞句、有文章、最后成篇成体
因此,某个文化的本性应该是贯穿于其脉络过程之最根本的、一直依附着的东西;而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正是贯穿在它从“声”到“体”的各个层次之中。
一)声律上的对立与统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万物,相生相克,阴阳交错。
对联如其他韵文一样,讲求注重声律美感,在大量的对联创作和实践中,大家共同探讨出对联声律是平仄相协的对立与统一
1、最基本的上下联单字上“平”声与“仄”是“对立与统一”;
2、语自身平仄交替体现“对立与统一”
3、单句自身平仄和谐交替规律也体现“对立与统一”
4、上下联平仄相反和谐规律亦体现“对立与统一
5、长联句脚平仄格律通篇体现“对立与统一”
6、古今长联句脚安排上的其他“破格”是支流,符合“双节平仄竿”或“马蹄律”者是主流,在声律平仄最大格局上,“支流”与“主流”又是最高层次的“对立与统一
对立与统一是对联最根本的特性,对联创作要求能遵循这个本性,所写的对联能够从越高层次上符合和遵循这个本性,对联的美感就越强。
二)形式上的对立与统一
对联从它诞生开始即以上下两边的对仗形式为载体,这个对仗载体是对联对立与统一之本性的最直接体现
对联在形式上,无论是从字句、短联到长篇,从局部到整体,都层层梯进地体现着其“对立与统一”的本性
从字词层上来看,汉语本身就有大量字词反映了客观世界中对立与统一的特性
例如:
山—水、
晴—雨、
天—地、
日月—河山等,
都是词义对立,而又统一在它们所属于的类别中
以汉字为语言标记载体的对联自然也体现出这种“对立与统一” 从句对层来看,对句与联语都以为对仗为基本手法,上下句都要求能对仗工整,强弱相当,不能合掌
对联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对联上下句间必须是有对立关系的,但在具备对立关系的同时,上下句之间又是要求统一的
联语是有主题有中心的,上下句都是为突出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因此它们都以对立的形式,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中心之下。
对句是无主题中心的,但是对句同样是体现“对立与统一”这个本性
以对句的极端——“无情对”为例,无情对上下句之间要求在对仗工整的同时,内容不要有联系,句意相差越远越好。
但是无情对在强调对仗工整之“对立”的同时,它惊人的“风马牛”无情效果却要求把上下联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因此无情对同样统一在它自身的“无情效果”之下
所以,在句对层次上,对联也体现出“对立与统一”的本性
从长联、整篇来看,长联因其篇幅宏大,一般来说落笔事物较多,视野大多开阔,较多采用赋体笔法
如此看来,其“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似不明显。实际上,长联是最深刻、阔大地体现和遵循对联“对立与统一”本性的。长联虽视野广阔,但是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不能跑题,否则就无法成功体现长联史诗式的价值。背离中心的“统一性”,长联就容易跑题,就不成功
因此,成功的长联往往是写得视野越广阔,它衬托的主题就越鲜明,中心也突出。此外,长联中大量使用宽对,以至长联的“对立性”似不明显了
事实并非如此,长联宽对往往是大量使用工稳的当句对,在上下联单边内(单独上联或下联)先突出“对立性”,而后上下联之间再从更大的物类角度来体现对立,促使上下联在更高层次上“对立”起来,最终达到整个长联篇幅的“对立与统一”
(三)对联意象层上的对立与统一
上面说了对联从“声”到“形”都体现着其“对立与统一”的本性,这些是通过对联外在直观的“声”“形”特征体现出来的,容易为我们所发现和理解,而对联最高层次的“对立与统一”是体现在它的“意”上的,即对联的所再现的意象空间或主旨
一副对联随其本身所描述的事物的不同,其在意象上是有宽狭之分的,这些意象上的宽狭之分具体分析来看,就是对联意象在不同层次上体现其“对立与统一”的本性
这些层次的大小、宽狭、高低是从平面到立体,再到时空,逐层递进的
下面以一些例子来分析“对立与统一”的本性是如何在各种意象空间层次中体现的
1、【平面意象层】
例1:
竹阴满地清于水
兰气当风静若人 ——绍兴兰亭联
【析】这副对联的主体意象可以看作在一个平面空间内的
竹影之阴是静影,满影覆地是物态上是沉幽之性;兰香之气是芳香,兰气当风是散发的动态;上下所描写事物是以“影”对“香”,以“沉幽”对“飘散”,这是一个平面内选取两者具有体现对立性的东西来拉开拉大意象空间,而两者在全联又由这局部的对立走向主题的统一
体现了对联对立与统一之美。
例2: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徐氏女题杭州岳飞墓
这个就是反对
【析】这副对联采用的是上下联反对的手法,其对立性相当明显,这种爱憎分明的强烈对立性又从主题上有力维护了此联意象和主旨的统一
2、【立体意象层】
例1:
云归大海龙千丈
雪满中空鹤一群 ——颐和园广润灵雨祠
【析】联中所写为天空中两种不同的气象。上联写风云翻滚,雷鸣电闪;下联写风和日丽,白云蓝天。上联气势宏伟,手法雄练,是长云千丈的条形奔势;下联风韵典丽,笔法浪漫,是云雪满空的团形旋空。上下联的意象从几何上看是以为“线”对“圆”,从笔法上是豪放对浪漫,从事物情态上是“奔冲”对“旋转”
从承接过渡看,上下联没有局限于同一类型的范畴,而是从更高层次上以立体空间来体现“对立统一”的手法,物态上以“圆”对“线”,达到几何空间图形的对照与和谐;动态上以“旋转”来化解和引导“奔冲”的大势,从而达到动态的和谐统一
此联从创作手法、选取事物、空间层次上都相互比衬,增强了各自雄浑的气势和典丽的风韵。全联格调高雅,意境神奇,堪称大手笔
今生无意被情困==来世宁愿当和尚
(一)、对联的顾忌与对联的本性
对联的顾忌主要有:合掌、重字(非修辞手法和虚词的)和声律上的破律等三大方面
1、声律的顾忌。声律的顾忌包括“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等,如前面所述,对联声韵格律之所以总结出要遵循以“双节平仄竿格式”为核心的马蹄律,是因为这样的格律排布方式体现了声律平仄对立交替的和谐,能够赋对联予声律美感。相反,“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这些排布方式都破坏了对联声律中的平仄交替平衡,令到对联在声律上无法体现其所要求的对立与统一的本性,所以忌之。
2、重字与合掌的顾忌同样是基于对联的本性的要求
顾忌非修辞手法的重字是因为重字会削弱对联在字词上的对立与统一,一旦重字了,对联不可避免就会重复所说的事物,浪费了一定的字词笔墨,也无法最好地体现对联的对仗手法所表现的鲜明对立性
顾忌合掌是从字词、结构到意象空间都体现出了对联对立统一的本性要求
合掌,本义为两个手掌印重合在一起,术语意为对联上下句中影响全局的关键字词同义,总体内容意思重复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河南邓县二忠祠
例如: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唐•王籍《入若耶
这两个对联的意思都是重复了,两句说一句的意思,故所以为合掌
对联一旦合掌,其上下联的内容和意思一样,意象空间自然重叠,如此一来上下两句所说犹如一句,极大浪费了对联有限的笔墨,历来为联家所忌
而从对联对立与统一的高度来看,对联不但要求字词要相对而关联,内容上也要求相对而关联,即对立与统一,只有从内容上做到对立与统一,一副对联才是完整合格的对联。否则一旦合掌,对联两句如一句,自然就失去对立,更无统一可言,对联合掌所再现的意象空间就相当狭隘,也无法体现出对联上下句所构造的对立与统一的意象空间之美
总之,合掌使对联无法在其本性所要求的最高层次——内容和主旨——上体现其对立与统一,所以,一旦联意合掌,对联就会失去了作为合格对联的资格,必须顾忌之。
联语是有主题有中心的,上下句都是为突出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因此它们都以对立的形式,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中心之下。
对句是无主题中心的,但是对句同样是体现“对立与统一”这个本性
以对句的极端——“无情对”为例,无情对上下句之间要求在对仗工整的同时,内容不要有联系,句意相差越远越好。
但是无情对在强调对仗工整之“对立”的同时,它惊人的“风马牛”无情效果却要求把上下联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因此无情对同样统一在它自身的“无情效果”之下
所以,在句对层次上,对联也体现出“对立与统一”的本性
从长联、整篇来看,长联因其篇幅宏大,一般来说落笔事物较多,视野大多开阔,较多采用赋体笔法
如此看来,其“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似不明显。实际上,长联是最深刻、阔大地体现和遵循对联“对立与统一”本性的。长联虽视野广阔,但是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不能跑题,否则就无法成功体现长联史诗式的价值。背离中心的“统一性”,长联就容易跑题,就不成功
因此,成功的长联往往是写得视野越广阔,它衬托的主题就越鲜明,中心也突出。此外,长联中大量使用宽对,以至长联的“对立性”似不明显了
事实并非如此,长联宽对往往是大量使用工稳的当句对,在上下联单边内(单独上联或下联)先突出“对立性”,而后上下联之间再从更大的物类角度来体现对立,促使上下联在更高层次上“对立”起来,最终达到整个长联篇幅的“对立与统一”
(三)对联意象层上的对立与统一
上面说了对联从“声”到“形”都体现着其“对立与统一”的本性,这些是通过对联外在直观的“声”“形”特征体现出来的,容易为我们所发现和理解,而对联最高层次的“对立与统一”是体现在它的“意”上的,即对联的所再现的意象空间或主旨
一副对联随其本身所描述的事物的不同,其在意象上是有宽狭之分的,这些意象上的宽狭之分具体分析来看,就是对联意象在不同层次上体现其“对立与统一”的本性
这些层次的大小、宽狭、高低是从平面到立体,再到时空,逐层递进的
下面以一些例子来分析“对立与统一”的本性是如何在各种意象空间层次中体现的
1、【平面意象层】
例1:
竹阴满地清于水
兰气当风静若人 ——绍兴兰亭联
【析】这副对联的主体意象可以看作在一个平面空间内的
竹影之阴是静影,满影覆地是物态上是沉幽之性;兰香之气是芳香,兰气当风是散发的动态;上下所描写事物是以“影”对“香”,以“沉幽”对“飘散”,这是一个平面内选取两者具有体现对立性的东西来拉开拉大意象空间,而两者在全联又由这局部的对立走向主题的统一
体现了对联对立与统一之美。
例2: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徐氏女题杭州岳飞墓
这个就是反对
【析】这副对联采用的是上下联反对的手法,其对立性相当明显,这种爱憎分明的强烈对立性又从主题上有力维护了此联意象和主旨的统一
2、【立体意象层】
例1:
云归大海龙千丈
雪满中空鹤一群 ——颐和园广润灵雨祠
【析】联中所写为天空中两种不同的气象。上联写风云翻滚,雷鸣电闪;下联写风和日丽,白云蓝天。上联气势宏伟,手法雄练,是长云千丈的条形奔势;下联风韵典丽,笔法浪漫,是云雪满空的团形旋空。上下联的意象从几何上看是以为“线”对“圆”,从笔法上是豪放对浪漫,从事物情态上是“奔冲”对“旋转”
从承接过渡看,上下联没有局限于同一类型的范畴,而是从更高层次上以立体空间来体现“对立统一”的手法,物态上以“圆”对“线”,达到几何空间图形的对照与和谐;动态上以“旋转”来化解和引导“奔冲”的大势,从而达到动态的和谐统一
此联从创作手法、选取事物、空间层次上都相互比衬,增强了各自雄浑的气势和典丽的风韵。全联格调高雅,意境神奇,堪称大手笔
今生无意被情困==来世宁愿当和尚
(一)、对联的顾忌与对联的本性
对联的顾忌主要有:合掌、重字(非修辞手法和虚词的)和声律上的破律等三大方面
1、声律的顾忌。声律的顾忌包括“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等,如前面所述,对联声韵格律之所以总结出要遵循以“双节平仄竿格式”为核心的马蹄律,是因为这样的格律排布方式体现了声律平仄对立交替的和谐,能够赋对联予声律美感。相反,“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这些排布方式都破坏了对联声律中的平仄交替平衡,令到对联在声律上无法体现其所要求的对立与统一的本性,所以忌之。
2、重字与合掌的顾忌同样是基于对联的本性的要求
顾忌非修辞手法的重字是因为重字会削弱对联在字词上的对立与统一,一旦重字了,对联不可避免就会重复所说的事物,浪费了一定的字词笔墨,也无法最好地体现对联的对仗手法所表现的鲜明对立性
顾忌合掌是从字词、结构到意象空间都体现出了对联对立统一的本性要求
合掌,本义为两个手掌印重合在一起,术语意为对联上下句中影响全局的关键字词同义,总体内容意思重复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河南邓县二忠祠
例如: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唐•王籍《入若耶
这两个对联的意思都是重复了,两句说一句的意思,故所以为合掌
对联一旦合掌,其上下联的内容和意思一样,意象空间自然重叠,如此一来上下两句所说犹如一句,极大浪费了对联有限的笔墨,历来为联家所忌
而从对联对立与统一的高度来看,对联不但要求字词要相对而关联,内容上也要求相对而关联,即对立与统一,只有从内容上做到对立与统一,一副对联才是完整合格的对联。否则一旦合掌,对联两句如一句,自然就失去对立,更无统一可言,对联合掌所再现的意象空间就相当狭隘,也无法体现出对联上下句所构造的对立与统一的意象空间之美
总之,合掌使对联无法在其本性所要求的最高层次——内容和主旨——上体现其对立与统一,所以,一旦联意合掌,对联就会失去了作为合格对联的资格,必须顾忌之。
其三,展开联想
另外,由于审美对象及审美情趣等的差异性,通过想象所塑造的形象也是千姿百态的,即使同一审美对象也显殊异。如同是咏泉联,就有“出地清泉甘似醴”(徐钟俊)、“泉似铅水流丹灶”(阮阅)、“百道泉声骤雨天”(吴胜波)等多个喻体
本讲作业:
[古句重配]
1、风来花自舞
2、尘中人自老
3、池小能容月
另外,由于审美对象及审美情趣等的差异性,通过想象所塑造的形象也是千姿百态的,即使同一审美对象也显殊异。如同是咏泉联,就有“出地清泉甘似醴”(徐钟俊)、“泉似铅水流丹灶”(阮阅)、“百道泉声骤雨天”(吴胜波)等多个喻体
本讲作业:
[古句重配]
1、风来花自舞
2、尘中人自老
3、池小能容月
文章评论
春雨
把愉快的心情带给你 [em]e3178[/em][em]e7040[/em] [em]e3178[/em]把美好的祝福送给你!...☆ ★.╲.开心每一秒.☆ ★..,快乐每一天.☆ [em]e3178[/em]▁╱[em]e328158[/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