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老学庵壁

个人日记

讲师 【辽宁舰】
 
陆游《题老学庵壁》诗:“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律诗第二联就是对仗。


【注释】  (1)老学庵:陆游书斋的名字。陆游在《老学庵》诗“穷冬短景苦匆忙,老学庵中日自长”后自注云:“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说明老学庵得名的来历。师旷语见《说苑·建本》。  (2)生计:生活。萧然:萧条,不景气。  (3)苫(shān)茆:盖上茅草。苫:用席、草、布等遮盖。茆同茅。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古代也用来指房屋间数。因此,“数椽”就是“数间”。  (4)消:消磨、消遣。永:长,兼指时间和空间。《书·尧典》:“日永星火。” (5)流年:年华。谓其如流水之易逝。  (6)煎茶:煮茶。随缘:顺应机缘;任其自然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说了盖这个老学庵的事情,“架竹苫茆只数椽”是说这个老学庵很小“只数椽”,也很简陋“架竹苫茆”。
 “此生生计愈萧然”说明了愈来愈萧条窘迫的生活境况。既然没有条件,那就不要盖了,那也不行,陆游是离不开书的,因此就盖了这个简陋的小书斋。不管怎样,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斋了,有了属于自己读书的小天地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两句就是写自己在这个小小的书斋里的读书生活了。
 这两句对仗非常工整,“万卷”对“一窗”属于名词性偏正结构相对,其中“万”和“一”书数字相对;“古今”对“昏晓”,是时间性名词相对,“古今”是大范围的时间,“昏晓”则是一天中的时间,其中“古今”和“昏晓”又是由相对性的词语组成的,“古今”相对,“昏晓”相对。“消”对”送”是动词相对,“永日”对“流年”,也是名词性偏正结构相对。这两句不仅词性与平仄相对仗,而且意义上也相互对照关联。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正对的修辞手法,直接描绘作者废寝忘食的读书形象谎言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陆游《题老学庵壁》诗:“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陆游所处的时代是金兵已经占领宋国的北方领土,宋国统治者偏安江南,绍兴一带自然是“太平”无战事的,但是陆游是个杰出的爱国者,内心一腔热血,想的就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身临抗敌前线的生活经历是他终身的骄傲,因此他对偏安江南的所谓“太平”是忧心忡忡的。


但是他又不能改变这种状态,诗人拳拳爱国心、报国志无处伸展,无奈只有寄情于诗书之中。


“衰老形枯少睡眠”应该说的是实况,陆游退居山阴时已是七十岁上下了。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是说自己请了南村一个瘸腿的小孩,来帮他做点煎茶扫地的事情。“随缘”是任其自然的意思,也即对南村跛童子也没有特别的要求。从这首诗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因为“此生生计愈萧然”,陆游的生活也很窘困,或许他也请不起一个身强力壮的劳力来帮他做些家务事,“跛童子”相对来说,佣金会比较便宜,而且“跛童子”才和他生计萧条相适应,另一方面,陆游对物质要求本来就不高,对生活比较随意,这也是他会雇佣一个“跛童子”的缘故。这两句似乎没有多大用处,但是有了这两句,才有生活画面,也才有生活气息。陆游后来在《庵中晚思》诗里写道:“卷尽残书窗已晚,笑呼童子换炉香。”这位童子也成了陆游老年生活的助手和伴侣 
 九面云山收眼底==
三边草树纳心间
虽然云山、草树是不同的事物,但都是自然景观。如果下联把思路扩宽一点,从云山想到人世、历史,就不会有合掌之虞。

文章评论

哈哈哈!姐姐好快。我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