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第五讲 意节律 【主讲:辽宁舰16 】
个人日记
中华诗词网校楹联1404期
对联第五讲 意节律
主讲:辽宁舰16
第三讲所讲的是马蹄律和诗律情况下的音步和意步的划分。其基本规则是:
1、马蹄律和诗律的适用条件是句子中的词或词组能够按照二字而节的规律划分意节。
2、音步:从句子的开头起,每隔两个字分为一个音步。其划分是固定的。
3、意步:根据词和词组、语法和句意决定意步划分,其划分是可变的。其变化主要表现在后三字。
4、意步与音步可同步,也可不同步。
如:《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 远近青山画里看。
音步: 浅深 / 流水 / 琴中 / 听 (2,2,2,1)==
远近 / 青山 / 画里 / 看。(2,2,2,1)
意步: 浅深 / 流水 / 琴中 / 听 (2,2,2,1) ==
远近 / 青山 / 画里 / 看。(2,2,2,1)
又如:《贺毛稺黄迁居》 前 人
望重不宜居闹市 == 书成恰似入名山
音步:望重 / 不宜 / 居闹 / 市 (2,2,2,1)==
书成 / 恰似 / 入名 / 山 (2,2,2,1)
意步:望重 / 不宜 / 居 / 闹市 (2,2,2,1)==
书成 / 恰似 / 入 / 名山 (2,2,1,2)
5、在马蹄律或诗律下,平仄按照音步步脚(即在双数字位上)平仄交替。而非音步步脚(即单数字位上),只要不出现三平尾、三仄尾或孤平,称为马蹄律或诗律的变格,是允许的。
一、意节不二字而节,致使意步与音节不同步: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意节都能二字而节的。如:
《岳王庙》 陈 琪
精诚与松柏同坚,万古昭昭,公自大名垂宇宙;
庙貌共湖山并寿,寸衷耿耿,我为时势吊英雄。
看第一分句,
先划分音步标注平仄看看:
精诚 / 与松 / 柏同 / 坚,
平平 仄平 仄平 平
庙貌 / 共湖 / 山并 / 寿,
仄仄 仄平 平仄 / 仄
上联一分句的音步步脚都是平声,显然失替。
再看意步:如果按二字而节划分意步,则为:
精诚 / 与松 / 柏 / 同坚,
庙貌 / 共湖 / 山 / 并寿,
按常识就可知道,松和柏共同是作为精诚的对照物;湖和山也是共同作为庙貌的比喻物。把它们隔开,显然不妥。
根据句意,应该这样划分意步:
精诚 / 与松柏同坚,
庙貌 / 共湖山并寿,
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改写为:
精诚与 / 松柏同坚,
平平仄 平仄平平
庙貌共 / 湖山并寿,
仄仄仄 平平仄仄
也就是把上下联第一分句分成一个三言句和一个四言句。两个句式均是意节与音节同步。
前面的三言句,符合马蹄律;后面的四言句,也符合马蹄律。
二、句子中有多音节单纯词,因单纯词不能拆开,以致意节与音节不同步或出现失替:
我们看看这副联:
《赠徐悲鸿》【现代】章士钊
海内共知徐孺子 ==
前身应是方九皋
徐孺子,姓徐名稚,字孺子(孺,平仄通用字)公元97—168年)古代豫章南昌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一生博学多识而淡泊名利、不离劳作,被人们千秋传颂为“人杰地灵之典范”。
方九皋(gāo),伯乐友人,伯乐年老,推荐方九皋为秦穆公相马。
像这些三字人名,就是不宜拆分的三字单纯词。
意节应为:
海内 / 共知 / 徐孺子 ==
前身 / 应是 / 方九皋
如按七言句的音步划分,则为:
海内 / 共知 / 徐孺 / 子 ==
仄仄 仄平 平平 仄
前身 / 应是 / 方九 / 皋
平平 平仄 平仄 平
上下联都是2、4字失替。
这种联,我们要把多音节单纯词的最后一字作为意节步脚,前面不管多少字,都看作一个字,如:徐孺子 = ■子;方九皋 = ■皋。
原句看作六言句:
海内 / 共知 / ■子, (■ = 徐孺)
仄仄 仄平 中仄
前身 / 应是 / ■皋。 (■ = 方九)
平平 平仄 中平
意步与音步同步,且符合马蹄律。
又如:《西藏行自勉》 网络
脊骨挺如喜马拉雅;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 (6、8失替)
胸襟闲胜香格里拉。 (6失对,4、6失替)
平平平仄平仄仄平
“喜马拉雅”和“香格里拉”都是多音节单纯词,不可拆开。把它们视作“■雅”和“■拉”,八言句看作六言句:
脊骨 / 挺如 / ■雅; (■ = 喜马拉)
仄仄 仄平 中仄 (符合马蹄律)
胸襟 / 闲胜 / ■拉。 (■ = 香格里)
平平 平仄 中平 (符合马蹄律)
而多音节单纯词意步步脚(即该多音节单纯词尾字)前不管多少字,其平仄均可放宽。因为我们不可能为了使多音节单纯词符合马蹄律而把“喜马拉雅”改为“喜牛拉雅”或“喜羊拉雅”。
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多字的单纯词,主要有:
三字或以上的人名,如“毛泽东”、“成吉思汗”。。。;
三字或以上的地名,如 “俄罗斯”、“哈尔滨”、“呼和浩特”。。。;
三字或以上的专用名词,如“共产党”、“社会主义”。。。;
三字或以上的成语、谚语,如“闭门羹”、“打擂台”、“接二连三”、“破釜沉舟”、“八九不离十”、“不成功便成仁”。。。
音译的外来语,如“罗曼蒂克”、“艾滋病”。。。等。
三、因领字而使意节与音节不同步:
(一)、领字的概念:
先看几副清联:
《刘园联》【清】刘锡嘏
挹朝爽西来,杯底岚光飞隔岸;
仄平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望大江东去,檐前帆影渡遥空。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把一分句的“挹”和“望”与后四字隔开,改写成“一字句 + 四字句”:
挹、朝爽 / 西来,杯底 / 岚光 / 飞 / 隔岸;
仄、平仄 平平,平仄 平平 平 仄仄
望、大江 / 东去,檐前 / 帆影 / 渡 / 遥空。
仄、仄平 / 平仄,平平 / 平仄 / 仄 平平
则一字句、四字句都符合马蹄律。
再如:《东坡赤壁》 郭朝祚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
这副对联,是符合马蹄律的。如我们改写一下句子: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把“或从”、“不过”分隔开来,使二分句的六字句分成“二字句 + 四字句”的句式,则句子均符合马蹄律;
且“或从”、“不过”后面的两个四言句既在本联相对,又在上下联之间相对的连环对:
“夏口 / 西来,武昌 / 东去”,
“周郎 / 一炬,苏子 / 两游”。
再如:自挽联 前 人
读书经世即真儒,遑问他一席名山,千秋竹简;
学佛成仙皆幻相,终输我五湖明月,万树梅花。
如把二分句改成“三字句 + 四字句”的句式,:
读书经世即真儒,遑问他、一席名山,千秋竹简;
学佛成仙皆幻相,终输我、五湖明月,万树梅花。
则跟上例同样,使顿号“、”后面的句子成为句内互对、上下联相对的连环对。
上面三例的“挹”、“望”;“或从”、“不过”;“遑问他”、“终输我”,都叫“领字”。
【领字】:是指在一个联句里面起到统领作用的字(词)。又名虚字、领句、领调、领格字、豆字;
就是指在词句的开头,有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在语气上起停顿作用,但又不点断句子的字。这样的字,就是领字,在句中起着领起下文主句的作用,极为重要。
领字可以有一至三字。单字领字又名一字豆;二字领字又名二字豆;三字领字又名三字豆。
【领字句】:由领字统领的一句或若干分句组成。我们可以用顿号“、”把领字与它引领的后接句子分开。
(二)、领字的起源:
领字起源于唐宋词,领字句是词家独创,是在词体上与近体诗的一个显著区别。后普遍使用于元曲。
对联的鼎盛期是明清,领字也就从词、曲引入了对联。尤其是长联的出现,为了在长联中对一些分句的统领,使其层次分明;也为了使长联的节奏丰富多变,虚实交替,领字的使用也就更加普遍了。几乎可以说,在多句联中,使用领字已成常态。
如:满庭芳【宋】李清照
红框的便是领字。
(三)、领字的运用:
如:大观楼长联(180字)【清】孙髯
(上联)
领字在联句中的运用没有一个量的规定和标准。我们看看大观楼长联中的上联:
“喜、茫茫空阔无边”,“喜”独领一句;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一个“看”字引领四句;这四句形成排比式自对: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三字豆“莫辜负”所引四个分句,同样是排比自对。
而“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这里有两处带领字,“趁”字,领“蟹屿螺洲”,“梳裹就”三字,领“风鬟雾鬓”;
紧跟其后的“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与“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用法一致。
这两句又成为句中自对: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从此例,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领字的运用规律:
1、领字的多寡,是要结合联句本身的要求来定。
单句联或多句短联可以用一个领字,长联可以多用几个领字。
2、领字可以有一个到三个。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相关长联看看,四字或四字以上的领字极其罕见。
3、每一个领字,可以引领一到多个分句。
每个领字如引领二个或以上的分句时,所引领的分句应为领字句内自对或排比式自对。
①、领二句的,如果这二句都是四字句,最好用对句。
如:《挽黄兴》 孙中山
长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
试问、夷惠谁贤,彭殤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长恨”后领两句“随陆无武,绛灌无文”、“试问”后领两句“夷惠谁贤,彭殤谁寿”,都是工整的对句。
②、一字领三句的,此三句中最好有二句是对句。如用三个排句,就显得情调更好。
《黄鹤楼长联》 【清】潘炳烈
。。。只有、弥衡作赋,崔颢作诗,千秋宛在。。。
。。。但云、屈子离骚,芈熊遗泽,万古常昭。。。
“只有”、“但云”为二字豆,后各引三句。其中,“弥衡作赋,崔颢作诗”和“屈子离骚,芈熊遗泽”分别为对句。
③、一句领四句的,这四句必须是两个对句,或四个排句。
《青城山长联》 【清】李善济
。。。看、雪岭光腾,红吞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
。。。记、官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
上联领字后四句“雪岭光腾,红吞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就是两个对句;
下联领字后四句“官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也是两个对句。
《大观楼长联》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上下联领字后的四句都是四排句。
四个分句以上的领字句比较少见。
4、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分句连续使用领字。
如大观楼长联中的: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5、上下联领字所处位置、领字的数量、每组领字字数都相同、领字句的分句数量、各分句字数也都相同。
我们以大观楼长联为例:
①、上下联领字的位置分别都在第三、第四、第九、第十、诗意、十二、十三分句的句首。就是说,上下联领字所在位置必须相同。
②、上联用了七个领字,下联也用七个领字。这就是说:上联有几个领字(组),下联也有几个领字。请注意,这里说的领字的“字”,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或三个字。
③、我们再看每组领字的字数:
上联:“喜”、“看”、“趁”、“梳裹就”、“更”、“点缀些”、“莫辜负”
下联:“叹”、“想”、“尽”、“卷不及”、“便”、“都付与”、“只赢得”
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上下联每组领字的字数也是相同的。
④、上联的各组领字“喜”、“趁”、“梳裹就”、“更”、“点缀些”,
下联的各组领字“叹”、“尽”、“卷不及”、“便”、“都付与”
后面都是领一句;
而上联的“看”、“莫辜负”和下联的“想”、“只赢得”,后面都分别领四个分句。
⑤、再看“看”、“莫辜负”和 “想”、“只赢得”,所领的四个分句,都是四个字。就是说,上下联在相对应位置上,领字所领的分句字数相同。
6、领字都是虚字。
这里所说的“虚字”不是现代汉语里的“虚词”。
古人把“字”即现代汉语所说的“词”分为“实字”和“虚字”两大类。
【实字】:描述真实存在的事物的字,如:日月、花草、人等,主要是现代汉语的名词、代词、数量词等。
【虚字】:表示人的行为、情绪、颜色等的字,如:想念、敲打、、忧愁、红黄等,主要是现代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介词等。
我们看大观楼长联里的领字:
上联:“喜”、“看”、“趁”、“梳裹就”、“更”、“点缀些”、“莫辜负”
下联:“叹”、“想”、“尽”、“卷不及”、“便”、“都付与”、“只赢得”
“看”、“趁”、“叹”、“想”、“梳裹就”、“卷不及”、“点缀些”、“都付与”、“莫辜负”、“只赢得”都是动词或动补结构起动词作用;
“喜”是形容词;
“更”、“尽”、“便”是副词。
这些都是古人所说的“虚字”。
(四)、领字的作用:
1、统领下文。
领字用来提掣一组分句,将一串互有联系的意念连缀起来,使情感的表达达到更大的密度和深度。
如大观楼长联中,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由“看”字,引出了大观楼所处的环境景物,这是“实写”;
由“想”字,引出了对滇池历史的回忆,这是“虚写”。
2、关联句意。
领字还可以关合上下两层意思,以显示时空的推移和转换。
如:《自提联》【清】陈字
略、翻书数则 == 便、不愧三餐
如果没有领字,则
翻书数则 == 不愧三餐
上下句句意互不关联,只能说是对偶,不成为对联。通过领字“略”、“便”,把原来似乎并不关联的两个对偶句的句意关联起来,使之成为对联。
3、方便叙事,表达情感的演变
大量表现情感的有实义的动词担当领字,如大观楼长联中的“看”、“想”、“叹”等,这些动词(虚字)极大方便了叙事因素在词体中的表达;
而介词、代词、助词、系词、副词、连词、感叹词如大观楼长联中的“喜”(欣喜)、“更”(更加)、“尽”(尽是)、“便”(即便)等形容词和副词则能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的旋律演变。
4、使联句节奏多样化,不至于呆滞。
如大观楼长联中,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如果没有领字,这四句都是四字骈文,节奏单调。加入领字后,节奏可发生变化,使长联不至于呆板。
5、领字只起引领的辅助作用。
领字在领字句中,不是全句的主体,只是作为牵引,引出下文。所以在领字句中只是辅助词。
领字句的主体是领字所引领的下文,句意是在这个下文中表现出来。
(五)、带领字的句子划分音步规则:
1、把领字从句子中分离出去,视同一个一言句、二言句或三言句;领字后剩下的部分按其字数,用相应字数的句子的划分规则来划分音步。
2、领字的音步步脚可不与其引领的后面部分一起计平仄,而是把领字看作一个分句,平仄可放宽;后接的部分为另一分句,音步步脚按照马蹄律或诗律的规定,平仄交替。
四、意节律:
上面所分析的三种意步与音步不同步的情况,不能直接运用马蹄律或诗律。而要根据句子意步的划分,调整其音步划分。
【意节律】:当出现意步与马蹄律的二字音步不同步,致使句中不能按照马蹄律实现步脚平仄交替,且五七言句也不能按照诗律实现步脚平仄交替时,通过适当的调整,使其能与马蹄律或诗律的平仄规律相吻合,达到“停顿合理、表意清晰”和“音韵和谐”的音律安排。
意节律和诗律一样,都是马蹄律的补充。
意节律的调整,如前所述,主要有两种方法:
1、在适当的意步步脚把句子分开,视同两个分句,各按相应字数来适用马蹄律或诗律。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句首出现领字时:
把领字与其后的句子组成部分分开,视同两个分句,各按相应字数来适用马蹄律或诗律。两句可不连续计平仄。如:
挹、朝爽西来, (原五言句分为一言句和四言句)
仄、平仄平平,
②、句首或句中出现意步与音步不同步时:
在不同步的音步步脚与句子后面的成分分开,视同两个分句,各按相应字数来适用马蹄律或诗律。两句可平仄不连续计平仄。如:
精诚与 / 松柏同坚, (原七言句分为三言句和四言句)
平平仄 平仄平平
2、句首句中或句尾出现三字或以上字数中间不可拆开的多音节单纯词时:
把整个单纯词虚拟作一个音步,意步步脚(即单纯词尾字)作为虚拟音步的步脚,与句子其他音步步脚平仄交替。组成单纯词的其他各字平仄可放宽。如:
海内 / 共知 / ■子, (■ = 徐孺)
仄仄 仄平 中仄
前身 / 应是 / ■皋。 (■ = 方九)
平平 平仄 中平
五、马蹄律、诗律和意节律之间的关系:
1、马蹄律
马蹄律是在中国音韵文学自《诗经》以来,历经骈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联至今2000多年的发展,已被证明是最能表达汉字文学音韵美的模式。当然也是规范对联平仄的基本格律。
马蹄律适用于所有字数的句子。
其基本规则是:
音步按二字而节;平仄两两交替(马蹄律正格);在音步步脚不能失替,骈句、诗句和联句上下句相对位置不能失对;非音步步脚在不造成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的条件下,平仄可放宽(马蹄律变格)。
意步也是二字而节,与音步同步。
2、诗律:
由于诗的发展,形成了五言、七言句的格律诗。当五言诗平起仄结、仄起平结,或七言平起仄结、仄起平结的时候,意步和意步有可能出现在诗句的后三字不同步的情况,以致意步与音步不同步。
此时,以诗律作为马蹄律的补充,音步仍然二字而节,音步步脚(即双数字位)平仄交替,最后单字的平仄依从诗律。
诗律只适用于五言、七言诗、词、联句。
如: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意节律:
由于词的发展,领字被广泛使用;也由于汉字组词方式的发展和外来文字音译词语的引入,古汉语二字而节的组词形式不能完全符合句子表达的要求。意步与音步出现不同步。
于是便出现了意节律以作为马蹄律的另一补充。
意节律适用于所有字数的句子。基本规则如上“四、2、”所述。
文章评论
春雨
★.☆ ┈┾ 友谊在无言中感知 ,问候在无声中传递,寄一份深深的祝福 ,让幸福快乐永远属于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