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余秋雨

个人日记

 ------ 读余秋雨先生的《我等不到了》随感

竟然是一口气读完的。从晚上12点躺在床上开始,一直到早晨6点,18万字,整整用了6个小时,好长时间没这么痛苦地看书了。中途没顾上喝一口水,没顾上去一趟厕所,还要时不时记下几个字,看完时已记满了5大页,简单整理了一下,就是这篇日志。

1、诗情与画意

文中时不时就涌出一段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文字,让人浮想联翩。

例如:听了喜鹊们的描述‘…黄灿灿的麦杆小动物,还有一顶蓝色的大帐子…’ 妈妈楞住了,妈妈是懂艺术的。71页)

又如:‘到了上课的时候,妈妈和王逸琴都换上了结婚时穿过的旗袍,一个瓦青,一个藕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穿过黄灿灿的菜花地,向祠堂(学校)走去。这两个清瘦的年轻女子见面后轻轻地说笑几句,便进了祠堂。这些日子,她们觉得,周围这些村庄都进了课本,任她们指点、讲述了。’(74页)

唯有在那个解放初期的江南水乡,夹杂着盗墓贼、女疯子、无产地主的,掩映在菜花地畔的祠堂里的文化启蒙,才可能熏陶出余秋雨这样的大家吧?不过,我也在想,倘若能在这段文字旁边,用寥寥几笔,勾勒个插图,或许就更具韵味了。可惜的是,余先生的作品中,似乎极少出现插图,或许是他对自己的文字描述太自信了吧?

2、文化的代价

那一段关于‘报考’中学前的文字描述让我佩服,也让我兴奋。文字是这样的:

爸爸不太赞成让我先补习一年的做法,但又没有把握,因此急忙写信给安徽的叔叔,要他到上海来与我谈一谈,做一个判断。叔叔很快就来了…说,‘现在补习已经来不及了,还不如陪你熟悉熟悉上海。’

他本来想带着我去看外摊的,但不知怎么脚一拐,走进了他每次来上海时必去的福州路旧书店。我第一次看到天下竟然有那么多书,一排排地垒成了高墙。叔叔本能地朝《红楼梦》研究的书架走去,但只瞭了一眼就说‘我都有了’,便离开,…,叔叔出高价买下了那个颜真卿的《祭侄贴》,然后,他又带着我在一排排的书架间转悠。

他不断地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本的书,放在我手上,给我介绍几句。我匆匆翻看一下,傻傻地问几句,又把书交给他,他随手又放回书架。开始时,我问的有点害羞,后来胆子大了一点,问了不少。叔叔对每个问题的回答,总是又短又快。这天回家后,叔叔对爸爸说:‘他用不着补习了,今年就报考,找个好一点的中学。’

…果然,我以高分考上中学,这让爸爸、妈妈大吃一惊。 93页)

先生从小帮村里人读信写信,锻炼了他的作文;从小帮村里人记工分,又锻炼了他的数学。确实有道理!看到这里,我相信每一个稍具理智的父母都明白,让一个7岁的孩子,付出每天晚上与昏暗的油灯、浓重的汗臭、劣质的烟气为伍之代价,是多么地不值一提啊!

我那一口气想读下去的冲动,就是在这时萌发出来的。抬头看看墙上的钟,才1点多。

3、家族的灵魂

贯穿全书的不是余先生自己,而是祖母。一个一生都没个名字的旧时代女性,一个承受着被吸鸭片的丈夫败光家产的妻子,一个带着7个未成年孩子的寡妇,一个亲手送走了6个子女的母亲。

为了债,她那双大人的脚,和两双孩子的脚,在上海的街道走了整整三天。是为了变卖家产,也是在委婉地探听那些欠债人的口风,更是现身说法教孩子们如何面对社会,如何面对人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

祖母说,‘大智不群,大善无帮’。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这哪里像个旧时代普通女性(262页)。

我发现,大凡在历史上做出杰出成就的人,多受到过一个寡母的教诲。我上网搜寻了一番(见下图),还真应证了我的感觉。

            图片
    看得出,做父亲的似乎基本上没啥用处,哈哈。是不是很可悲?因此,对中国男足也不要太苛求了。

4、无奈与遗憾

除去余先生那些经典的戏剧理论方面的专著我自认看不懂而从未拜读过之外,他其它方面的作品我基本上都通读过了,亦精心地收藏着。诸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借我一生》、《千年一叹》、《问学·余秋雨》等等。而《我等不到了》与其说是小说,还不如说是纪实文学,抑或是余先生的自传。

看得出,这本书依然是余先生继《借我一生》之后的呐喊和申述,其中,不乏经历过之后的大彻大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当然,还没忘继续为那个‘石一歌’去辩白(虽然,这些我都理解),但其中也不乏一丝显摆和娇情。

让我稍感遗憾的是,这本书的好多内容与《借我一生》相重叠,甚至可以说是《借我一生》的精简版。余先生忍不住再次拿出自己家的那些事儿来兜售,让我伤心。难道说,余先生已经江郎才尽了吗?

更让我失望的是,余先生把这本2010年出版的《我等不到了》换了个名字,曰《记忆文学》,放在《宁波晚报》的‘微型虚构’栏目搞了个连载,现在已到了55期,估计后面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显得就很不厚道,书已经出了快4年,回头再弄个连载,不知算不算一稿多投?不知算不算骗取稿费。按理说,余先生是不缺这点儿小钱的。余先生在合肥有房子不说,就连上海和深圳这等超一线大城市里他都有住房(230页),何况他还有徐家汇商城的股份(236页)。

我殷切地期待着,余先生能继续他的《文化苦旅》。

 

今年寒假没回老家,就留在甬城,想来有个把月时间的休整,成天胡吃海喝也不是办法,还是大致定了个计划。不外乎出去转几个景区、修订一本书、备一备下学期的课、看几本书、陪家里领导逛几次商场等。这本《我等不到了》便是其中之一。

 

                                        2014127于甬城

                   双 木 冲

文章评论

☆淡定云影☆

文化苦旅确实不错[em]e113[/em]千年一叹也不孬[em]e112[/em]就看了他这两本,其他的就是走马观花看得[em]e128[/em]

指尖轻语

若都像这样看书,那还了得。我也看过余秋雨的这些文字,却没有这么深的感悟,这就是差距啊! 祝福曹教授新年快乐!合家幸福!

他乡故乡

前几天我也读了他的一本书,也是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的。。《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呵呵,前后花了一个星期左右,受教授启发,准备马上成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