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将恶梦不断 (从 “慕课” 谈起)

个人日记

 

------ ‘老师’ 这个职业怕是要彻底消失了

昨天和网友‘邵大侠’聊起“翻转课堂”的话题,我说我上个月参加了一次研讨会,感触颇多,想和他交流一下。今天上午,我把那次会后的所思、所想整理了一下,当作一块砖头,扔在空间里,算是给大侠一个说法。

为了省事,我仅把当天的日记剪裁了一下,请见谅!

 

20141119   星期三   阴,多云)

  今天,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研讨会”在宁波大学(林杏琴礼堂,这名字怪怪的)举行。早晨,单位派了辆大巴,拉上各系的参会代表赴会。

  上午9点开始。先是宁大校长致词。他也算幽默,说他们的教务处给准备了个稿子,写得不错,他不好不用,于是决定用个开头和结尾,中间用他自己的。开头是欢迎各方领导光临指导等等,最后是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云云,中间说了两层意思。一是简要介绍了宁大从86年由鲍玉刚捐资建校开始到如今的大致历程。说得如数家珍、朗朗上口、数据庞杂、时间准确、声音洪亮、思路清晰,难得。二是他对课堂教学的看法,水平一般。

  再后面是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的处长讲话,无非是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和想法等,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做了一番宏论。他的后面,我基本上没听,埋头看我随身带去的小说。

  第3个讲课的是从台湾大学请来的叶丙成教授,是台大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很年轻。据说,他在网上搞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式网上教学)很火,在大陆粉丝众多,可惜我以前从未关注过。听得出来,幕课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的,在国内相对传统意思上以老师教为主的理念,也称慕课为“翻转课堂”。中国人就是能整词,说不清楚这算是厉害,还算是无聊。很难讲这不是八股遗风。他是教概率的,居然能整到这等程度,让我很惊讶。回来路上和同事聊天,同事也对一个教数学的,能把课搞到这程度很是佩服。叶冰成的观点许多,也很有趣,诸如:

l  他说,对学生不能太讨好,否则他们不知道好坏,不知道感恩。

l  他认为高校的学生并不太在乎你老师对他的看法,在乎老师的仅是极少数。高校不像小学,老师成天和学生们待在一起,老师不喜欢他们,他们会很痛苦,也很难过。高校的老师一般仅教学生们一两门课,也就几十个学时,学生们只要稍微注意点,能通过即可,他根本就不理会你老师的感觉,所以,老师去讨好学生是没用的。但学生们却普遍重视同学之间的相互看法,所以要注重让学生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名曰“以夷制夷”。诸如让学生出考题(我也曾这么做过),让学生给学生打分(我同样做过)等。他在台上展示学生出的概率题目就非常漂亮,妙趣横生,文采飞扬。

l  他还带领一帮学生开发了个“游戏”平台,以占领地盘为目的,每一块地上都有一道概率题,只有做对这道题目你才能完成对这块地的占领。其中还设置了不少怪兽、游戏钱币、生命分等,许多学生便沉迷在其中不能自拔,顺便他的概率课成绩也便迅速提高了。

l  他从教是受父亲的影响。他父亲也是个台大很有名的教授,也是教数学的(可惜我还是没听说过)。他父亲的学生,在结婚时会带着新婚的妻子去他父亲这个老师家拜门,当老师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他父亲会把那些逢年过节不能回家的学生领到家里吃顿饭啥的,让学生们体会到家的温暖。

l  他教学生们做简报居然拉到幼儿园里,让学生们对着幼儿园里的一帮孩子们讲自己设计简报的想法。每次都面对固定的50个孩子,每次只有3个学生参与(这便是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人多了便折腾不开了)。讲完后就问这帮孩子听明白哪个学生的简报内容了,听明白谁的就站在那个学生的背后。背后站的孩子数最多的通过,最少的不通过,中间一个学生责令其另行修改。他认为,这对于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非常有效,因为将来学生们不管是制作企划还做方案,做解释时,面对的那帮子大佬们和幼儿园孩子们的程度没啥区别,基本上不懂你的专业,所以,必须要让他们听明白了,听明白了是第一要务。(此刻,整个礼堂会场哄堂大笑,大家都明白,这就是生活中最最常见的实际情况。)叶丙成的演讲中,充满了这种调侃性质的内容,故笑声也不断。

l  他说,课堂上绝大多数人都对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认同感,你这堂课便成功了。

l  他说,在交流课上,如果是由老师给学生打分,则学生讲的时候就会盯着老师。弄大堆的公式,只要你老师点头了,就算OK,其他同学懂不懂不重要。于是,这位同学讲的时候,其他人就会各行其事,干啥的都有。如果是让大家都参与打分,于是,这位同学就会琢磨下面这帮子同学会喜欢啥,他就会盯着那些给他打分的同学,当然不会盯着老师。同时,那帮子打分的同学便都会都盯着他讲的内容,于是,大家在课堂上都会很用心地听,这堂课也就能出效果了。

  他的课件也风格独特,一张PPT上就3-5个字,特别大,很醒目,估计就是站在一公里之外也能看得清,或许这是他在特别宏大的场合讲课讲多了经验吧?当然,也不是全都如此,有时弄几张照片,或是从电脑游戏界面上截几张插图弄上来,内容也很丰富。

  叶丙成留着一头长发,右边还有半边半挡着脸,时不时要用手往后捋一捋,说好听些是有艺术家的韵味,说难听些,就是像人妖。他的这种气质,让他在这种绝对官方的课堂教学研讨场合显得特立独行,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但真讲起课来,居然同样鹤立鸡群。看得出,人家是有鹤立鸡群资本的。有时候想想也很微妙,越是正儿巴经的以正统自居的所谓的官方(比如上午那位处长),弄出来的东西却越是乏味(他的讲稿套话连篇,纯粹是浪费时间),越是那种看似吊儿朗当的人,却往往是真正走在前面的人,却往往是整得最好的人。有些事还真是很奇怪!

  他整整讲了3个小时,本来会务组安排是到1130结束的,他竟然给干到1230,可下面的人听得津津有味,连饭也顾不上吃了,真难为他了。

  他是站在台前讲的,用了个手持式的PPT遥控器,手里拿着麦克风,和台下的互动很到位。这种风格也影响了下午的几位老师,一个个都站在那里讲。我能感觉得到,下午那几位老师是被逼的。人家上午讲的那么好,还一直站着讲,你下午就是再好也不好意思坐下讲了。

  下午的几位老师的PPT,一看就是在国内常见的,在教室里讲惯了的样子,中规中矩。

  下午首先开讲的是北大的一个教授(名字忘了),他在北大负责推广和开展MOOC工作,似乎也很有成就的样子。截止到目前为止,北大已经建了35门慕课,反映还不错。他还展示了他自己慕课的制做方法。他认为,今天的慕课就是昨天的PPT。我们看现在网上的慕课,就像十多年前人们面对PPT一样。现在大家几乎都在用PPT了,所以,他认为下一步人们肯定都会用慕课。于是,现在抓紧建立自己的慕课,走上慕课这条路,将来十年内便可不落伍。听起来似乎也不无道理!

  复旦大学的蒋玉龙教授的MOOC整得很细,他把“半导体物理”课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总结成180多个,全弄成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录像小段,同时配合相应的PDF文件(教材或资料),还有对应的数百道习题,也建了个网站。给学生每周都布置有明确的看录相和教材的要求,隔一周组织学生讨论一次,无非是让学生上台讲一讲他看后的内容,每人3-5分钟,他不时在旁边指点(如果有问题的话),然后让学生相互打分,这就是他上的慕课。当然,课后还会有作业,作业也是在网上提交,因为题目都在网上都整好了的,于是,网站便记录了学生大量的课后学习内容,包括看录像时是完整地看完的,还是拖拉着看完的等。也包括学生们对每段录像看的遍数(这能反映出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果平均遍数很多,要么是这个知识点很难,要么是老师讲的不好,要么就是设计的有问题以至于相互联系不够等等,这就是下一步要修改的内容)。他对这些大量的数据做了统计和分析,确实非常到位,非常尽心,非常详细,让我非常惊讶!

  不过,他的一个观点让我有些疑惑。他说,一旦这慕课做好了------前几章很困难,越往后越简单,前面是10多倍的时间花费,后面渐渐地就不到十分之一了------如果在以前的课堂上边上课边录像的话,后面的制作时间实质上更少,平时也不用判作业,也不用留作业,那次课有那些作业,都在网站有明确,学生自己去做,上课也很轻松,适当指点即可。所以,以后的老师工作,讲非常容易,几乎就成了个不用背台词的课堂主持人。对!就叫“课堂主持人”。(这是他的原话)

  我忍不住在想,要是将来的老师都那么轻松,那便意味着当老师既不需要多高的水平,也不需要多丰富的知识,差不多的就能当老师,那么,当老师的成绩感何在?于是,你现在吃苦费力地把这慕课做好了,往网站上一放,既然差不多的人也会上这课,还要你干啥?你这不是搬起石头把自己的饭碗砸了吗?为何?因为研讨会上没安排交流时间,我没机会提问,所以,也没办法和蒋教授当面探讨这些话题。

  叶丙成说,现在全球做MOOC最好的三家,当属CourseraedxUdacity,国内的也不少,诸如慕课网(imooc)、酷学习(kuxuexi)等。他说,通过慕课平台,可以说想学啥都成,还不花钱。他举例说,学“蓝调创作”,15次课学下来,居然也像模像样,这可是以前只能在教室里,由老师手把手都学不好的东西。

  有一点或许是肯定的,不管是蒋玉龙的“课堂主持人”,还是这种MOOC模式,它都可能彻底葬送了“教师”这个职业,起码使得原来的绝大部分教师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和空间。我作为一名老师,占在老师的立场发此感慨,似乎也很自然。

  意外的是,这个职业的‘消失’,居然也是从这个职业的内部开始的。在《红楼梦》“抄大观园”一回中,有句很经典的台词,大意是:‘这么大一个家,不从内部乱,是不会倒的。’看来,确实有道理。

  以后的老师,或许为了有资格能承担一门课,要么就花钱在这些越发国际化的平台上整一门MOOC出来,既然这门课属于你,于是你便有资格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了。刚整上去的一门MOOC使用量肯定不会高,于是,便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提高使用量的技术,诸如雇水军、找黑客等等,教师的这个行当便终于从师道尊严的授道解惑,堕落到赤裸裸的商业竞争了。

  再往开里说,如果所有的课程(哪怕是绝大部分)都有了MOOC,则以后的高等学校似乎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们想学啥只要上网找相应的那门MOOC就好,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有那么多诸如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啥知识查不到,搜一搜就OK,要老师何用?(叶丙成语)

  我想说的是,既然要老师何用,那要学校又有何用?

  这些MOOC平台都有相应的证书,高中毕业了------甚至中学、小学等也不要了,从幼儿园就可以开始------花一定的时间从各种国际公认的各种MOOC平台上整几十个各种各样的证书,就相当于大学毕业了。找工作时,公司面视也不再看你是哪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而是看你都有哪些著名MOOC平台上的MOOC证书,不同的职位需要不同的MOOC证书(或其组合)即可。于是,学校便彻底推出了历史舞台,消失了。

  学校消失了,教育资源便彻底均衡了,而且还是全球的教育资源都均衡了,甚至均衡且优化到了极致。既然学校都消失了,于是人们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地择校了,不用交择校费了。此刻要高考何用?

  每年一次的高考都消失了,孩子们想学啥就学啥,啥时候想学就啥时候学,半夜爬起来学也没人管你。现在用4年的大学,3年的高中,你自己用1020年也没人管你,于是,一个个都像进了天堂似的。那样的日子想一想都滋润,可惜我等出生得太早,赶不上了。

  学校都消失了,教育部当然也没用了。以后或许就该逐渐衍生出类似教育咨询师、教育项目经理等行当,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这个行当该彻底消失了。

  倘若孔子地下有知,恐怕也会恶梦不断。

  这种趋势谈不上好不好,因为它需要时间来佐证。重要的是以目前的形势来看,似乎它根本就不可能停下来,它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下去,势不可挡。

文章评论

☆淡定云影☆

叶冰成的观点许多,也很有趣[em]e128[/em] [em]e128[/em] [em]e128[/em]

邵发明

教头点名让我说,我其实也没啥好说的。我的观点,教头在文中都说了。我赞同。的确,学校的功能会改变,教师的功能会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将会消失,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也将会消失。 但是孔子并不会恶梦不断,因为孔子的原生态教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一个教室,八组学生,每组七个,然后孔子拿着书,带领大家念书。孔子的教学,是学生有问题,直接向老师请教,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个教学模式,就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从教学模式的历史看,最早的教学就是父传子,那是打野兽的日子;然后就有了专业的老师,把父母解脱出来,那就是“学徒制”;到了工业革命之后,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模式,也就是批量生产模式。孔子的那个时代,相当于学徒制。所以到了慕课时代,孔子正是欣欣然的。这本就是他的教学模式。有什么可以做恶梦的呢? 基础的知识、基本的概念,都可以由微课解决(包括教师的讲解、作业练习、考试),然而涉及到更高的层次,还是需要面对面解决。因此,学校不会消失,教师不会消失,只不过学校的功能和教师的功能,都变了。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林教头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