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随想:浅析莫言《蛙》的美学内涵

随笔杂谈°

    很久不曾写东西了,主要是觉得时间太宝贵了,想抓紧时间来多读一点书。两天时间看完了这部《蛙》,心中百感交集,连我这么一个不爱管“闲事”的人,眉头都不知不觉蹙起来,现在,是真的到了不得不写的地步了。这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优秀作品,不遗余力、层层深入地剖析了我们民族最痛的地方,思索着人性的痼疾,对当今社会某些黑暗面,也毫不留情予以讽刺。个人认为,《蛙》的美学内涵至少有以下三方面:
     一、塑造了一批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
     小说的头号主人公就是那位圣母级别的“姑姑”。初次知道这本书时,只是看了一段简略的文字梗概,心中不免有几分不满和狐疑,总觉得她是残忍的。真正读完并认真思索时,慢慢化解了我对她的偏见,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不认为姑姑是错的,她只是在执行国家政策,况且,从国家发展大局甚至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来看,姑姑的眼光是长远的。小说前四部分是书信,通过蝌蚪写给杉谷的信,我们看到了那一段残酷决绝、鲜血淋漓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也明白了我国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早期遭遇到的重重阻隔。姑姑的心灵深处是圣洁而温暖的。她喜欢孩子,觉得婴儿的哭声是世上最美妙的音乐,这是一种对纯洁生命的敬畏。可是,当人们前赴后继投入“生育大军”,当人口剧增成为趋势,当人的出生极有可能会给这个国家、这个星球带来空前灾难的时候,孩子的哭声就不再是圣洁温暖的美妙乐音了,而是来自地狱的恐怖魔音。政策的残酷,人民的愚昧,纠结着内心最原始的柔软善良,她的痛苦与挣扎被无限放大,放大,直到“我”母亲去世,她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放肆地大哭起来。那些日子里被她不得不断掉的未出世的小生命,非但成了乡亲们诟骂她的缘由,更重要的是,成了她一生中最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和夜夜纠缠的心魔。作为医生,“救人”是天职,可在那个特殊时代,却偏偏负有“杀人”的职责。这种“救”与“杀”的强烈冲突,折磨得她几近疯癫。看着自己这双手,一半沾着圣洁温暖的赤子之血,一半却是阴暗腥臭的死魂之冤,“天堂”与“地狱”,“生命”与“死亡”,就这样在她内心肆无忌惮地疯狂交织、挣扎。(杉谷义人的父亲不也是这样吗?原本是一名救死扶伤、技艺高超的医生,却因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而突变为侵略者、屠杀者,这种情形下心理的剧烈转变,只要是人,谁能承受?)然而,姑姑终究是姑姑,任何挣扎,任何痛苦,任何咒骂,甚至刀棒相拼,她都无所畏惧,勇敢坚强地抗争守旧势力、落后思想,顶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外界的强大压力,将计生政策落实得完美无瑕。姑姑身上有着的,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也正是出生于烈士之家的女子,才可以如此坚韧、顽强。
    陈眉,
是一个极富震撼力的悲剧女性形象。她是一个不幸的女子,从出生之前就不受人欢迎,因为她是“超计划”而诞生在自己母亲体内的。未出世之前随母亲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差点胎死腹中;出世后,因是女孩,又被亲生父亲遗弃,被姑姑和小狮子好不容易养活;被要回后,又受着酒鬼父亲的虐待而艰难长大;后来随姐姐外出打工,却因一场大火而丧失了花容月貌,被骗至牛蛙公司成了“代孕女”;生产之后儿子被人强行带走,还赖掉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代孕费;四处寻找儿子,却又被权势之人频频冤枉……这些不幸,统统发生在这个弱女子身上。但是,她却有着异常坚毅的个性和高洁如莲的灵魂,更有着一颗孝顺善良的心。她在大火中逃过一劫,却失去了美丽的容貌,其他姑娘自尽了,唯有她,勇敢地活了下来。她鄙弃权贵,高傲贞静,毁容之前那般清新脱俗,却坚决不给他人当“小三”,情愿辛苦劳动来养活自己。幼时被父虐待,后来却甘愿做“代孕女”,为父还债。这般体贴孝顺,拥有着一颗至美的心灵,却无奈坠入这万恶红尘。这世间,有多少有着闭月羞花面容的女子?又有多少洁身自爱、冰清玉洁的女子?在这个功利的快餐社会里,女子美好的心,算什么?唯有那些有着美丽皮囊、内心极度肮脏的女人,才是那些“暴发户”“大款们”饕餮的对象!
    蝌蚪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男性与知识分子的缩影。首先,他是懦弱而自私的。为了自己的“前途”,断送了妻子和未出生儿子的生命;为了自己能有子嗣,残忍地剥夺了陈眉做母亲的权利,只给她一笔钱了事。他一开始得知小狮子取走自己的精液送到牛蛙公司、促使陈眉怀胎的时候,特别反对,原因竟然是:陈眉她爹是我兄弟,我得叫他老丈人啊?!真真令人大跌眼镜,一个知识分子,不去关心这个为自己代孕的女子未来的命运如何,却依旧在担心自己面子问题!这样的男人,何等自私,他可以为了自身前途而牺牲掉结发妻子与儿子的性命,可以为了拥有子嗣而断送另一个可怜女子的命运!结发妻子去世了,他还心存愧疚;那陈眉呢?他仅仅因为她“疯了”,便理所当然地夺去了她亲近孩子的权利!我是鄙视这样的男子的,卑劣的灵魂里透着世俗的虚伪与市侩,小农意识未尽,还充斥着一股子大男子主义的霸道。这就是中国男性的普遍特点。其次,他是低调而沉稳的。升了军职,却默默无闻,不骄不躁,安静做属于自己的事,王仁美不正是看上他这一点了吗?再次,他是隐忍而内敛的。妻子再孕,被合法堕胎时,他没有像其他农民那样痛骂姑姑,尽管内心忍受痛苦和纠缠,却始终不敢反抗一句,即便是反抗,也只是说句“我们不需要这些”“这已经没有意义了”,仅此而已。中国的知识分子,在面临痛苦的挣扎时,往往采用鸵鸟式的避难方式,迂回掩藏,从不敢正视现实的处境,最后反而因这种迂懦的性格而陷入悲剧命运。这部小说中,蝌蚪这种挣扎、痛苦、纠结的矛盾心理,特别明显。
    二、戏元素:以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与思考。
    小说的第五部分是一部戏剧,带有法国存在主义剧作家萨特的风格意味。应该说,这部戏剧,将前面四部分中隐含的话语都显现出来了,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各色人物猥亵肮脏的灵魂和陈眉悲苦的命运。我在读剧本的时候,还幻想着莫言会设置一个完美的结局——所谓“完美”,其实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将袁腮那个非法代孕公司彻底取缔,将此人以诱拐妇女卖淫罪、拐卖儿童罪判处有期徒刑甚至死刑,将陈眉的孩子还给她,但结果却是:在剧作高潮时猛然煞尾——这就恍如正坐在车上平缓前行,突然间汽车停止,由于惯性人会不由自主往前冲一样,明明结尾了,但你仍然忍不住要思索这个故事。其实细想一下,作者这样的结局,本身就浸透着他的悲凉与无奈:社会如此,你能怎么办?穷人和可怜人受了冤屈无处诉,还要顶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和肉体折磨活下去;富人贵人名人赚了昧良心的钱财还能过着逍遥快乐的日子。你看那派出所的民警,明明有人报案,揭发牛蛙养殖背后的代孕黑幕,明明已经知道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犯罪,明明知道那些无辜的女子被迫卖身,明明知道袁腮一伙非但图财,还害那些女子的命,但警察却不管,所长还制止了年轻女警小魏的怀疑,还叫陈眉先回去。我想,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就算他神经有些大条,他首先也会敏感地认定,陈眉是重要证人,需要严加保护,然后顺藤摸瓜、寻找蛛丝马迹,摸清袁腮的老底,将其一网打尽。可他没有,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个所长被袁腮收买了,成了他的“保护伞”。你看那电视剧组,仅仅听到袁腮要付十万元赞助,就伙同小狮子抢走孩子,陷陈眉于万般痛苦之地。你看那电视采访组,一说到“你那牛蛙公司里美女成群”,就立刻撤离镜头。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人的道德感与正义感何在?谈什么公平正义?谈什么礼义廉耻?谈什么幸福和谐?这些道貌岸然的社会名流,一个个全部带着光鲜华丽的伪面具,都在演戏!平和安逸的气氛中,谁又知道掩藏了多少丑陋狰狞的事实真相?莫言看透了这狰狞的现实,可他却陷入了思想的迷途,悲愤中终是停下了这部小说的创作。未来会怎样,本就是个未知数,你我又如何会得知?
    三、哲元素。深入剖析我国计生政策实施过程中遭遇重重阻隔的根本原因,并糅合了上古神话成分,通过探索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对比手法,血淋淋揭示出金钱社会“吃人”的狰狞面目以及人性扭曲变态的重大问题。
    
其实,计划生育又何尝不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呢?百姓之所以敢跟政策、法律对着干,正是因为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的腐朽思想。而计生政策的实施,正是要革掉这些落后思想的命。既是革命,那就必定会流血,会牺牲,人类哪一次的进步,不是以残忍的杀戮为代价而取得的呢?这里思考到的,已然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小说中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冒着触犯法律的危险,不顾体质,不顾生命,也要生儿子,“延续香火”,恐怕是最好的托辞了吧。这写出的是群众愚昧而麻木不仁的灵魂,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思想的荼毒。男人们轻贱女子,将她们当作“产子工具”,女人们竟也是自轻自贱,心甘情愿给男人当奴隶——这是延续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啊,所谓的“夫为妻纲”,不正是如此吗?如果女性自强起来,走出家门,像个男人一样撑起半边天,那些龌龊的男子们,哪个敢小瞧女人?他们还敢将女子圈养在家里做他们的“产子工具”吗?计生政策还会如此艰难地施行吗?
    透过那些土语连篇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早已溯源至人类生命的初始岁月,那种带着原始蛮荒时代特有的无节制狂欢,于隐藏的机巧构思中,亦包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小说题目为“蛙”,谐音“娃”,与人类始祖女娲的“娲”同音。还有泥塑大师的泥娃娃,不也正好是“女娲造人”传说的影射吗?文中多次写到无数可爱的小婴儿,比如,蝌蚪和小狮子从北京回到高密时在街上看到的无数婴儿车里粉妆玉砌的宝宝,还有妇婴医院外那个巨大的宝宝合影,他们无不纯真烂漫、可爱活泼,这就如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原始社会一般;而成人的世界,却无不透露着狡猾与算计、谄媚与腐朽、罪恶与阴谋,而这些,却是我们的“文明”社会!试问,难道文明和进步就是善于算计、阴狠贪婪吗?难道文明社会就可以凭借几个臭钱,随意凌辱妇女、包养小三了吗?难道文明社会就允许肆无忌惮地扩张自己的欲望,忽视法律而光明正大地抢别人的小孩了吗?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对比,原始蛮荒时代与科技文明时代的对比,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潜规则”,就是不择手段让自己富裕起来,成为所谓的“人上人”,金钱早已将我们划分为两个阶级了,中间的那道罅隙,如若不加遏制,只会越来越宽,最终变成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作为一个时刻关注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思想家、文学家,莫言如何能轻松?他敏感的笔触中,藏纳着的,是无尽的悲慨和苍凉,当然,也有着对纯真生命的诚挚向往和热切歌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爱孩子,这
是人之常情,亦是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这无可厚非。但小说中描写的娘娘庙前众人疯狂祈福、渴望生养小孩,牛蛙公司的内幕,以及小狮子疯疯癫癫以为自己超高龄怀胎,却分明表现出的是一种癫狂成痴的魔怔状态,爱孩子“爱”到要通过触犯法律、买婴儿的地步,这还叫爱吗?这是变态,是封建意识压制下人性的扭曲。这一出悲剧,不只是陈眉一个人的悲剧,也是剧中所有人的悲剧,更是我们民族的大悲剧。
   

 图片

 
 


文章评论

寒玉冰剑°

莫言的文字看的不太多却也印象深刻,婉筠分析的透彻入理,欣赏学习[em]e163[/em]

风雨

剖析细致入微,恰到好处。欣赏!

紫凝

[em]e163[/em][em]e160[/em][em]e178[/em]

独修熹白

工作太忙了,这本书只看了开头那么一点。看筠儿这么一说,是要抓紧看完呢。

慕容忘

筠儿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清水伴萍

莫言的作品不错,筠儿的读后感更厉害!祝丫头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