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吴晓波,我们对你很好奇
精灵推荐
正如之前的诸多“神棍”一样,“大师”王林已经从神坛上轰然跌落。
只是,在人类历史上造神运动和“大神”树立背后的吹鼓手却总在周而复始……
从达官显贵、商贾巨子到各路明星,这些在王林身边露过脸的人,他们最大的可悲之处其实并不是在神坛坍塌之后,成为世人取笑和嘲讽的对象,而是在这场先赴后继的造神运动中,他们往往带着解决信仰缺失和精神空虚的诉求跪拜在神坛脚下,却有意无意地成为了所谓“信仰”和“精神”的传播者,他们为求“神”而来,却成为一个变蛇术士被神化的帮手——那些等待大师“开光”的明星们,或许才是真正的开光者;那些等待大师“消孽”的权贵们,或许只是又造了一次孽而已。
人类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造神运动。
从刘邦“战白蛇”的传说,到张角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由古及今的造神运动中,舆论引导和传播方式万变也离不开“捷径”这个核心——无论求财、求权还是求天下,无论是求心安、求长生还是求得道,造神者们总是在会为神的上位制造出合乎天理的逻辑,同时也为自己的“得道”搭建一条捷径,亦或是为已经获得的捷径寻求合法性的支撑,王林众多合影者内心的期许也概莫如是。
每一个“大神”树立的背后也从来不缺乏吹鼓手和信众。在很多时候,信众和鼓吹手往往合二为一,以他们自身的示范效应进行着病毒式传播,甚至从某种意义而言,传播才是一场造神运动真正的核心链条所在。而对于王林身边的众多合影者而言,他们自主或不自主地成为了核心链条上的传播者,这恐怕也正是他们事后陷入舆论泥潭,被人戳脊梁的真正原因。
于是,传播者沉默了,但突然有人却耐不住寂寞了。因为日本马桶盖“深入民心”的“网络大V”吴晓波以《跟王林合影的人不该被嘲笑》一文仗义出手,只不过,以王林事件旁观者身份自居的大V吴恐怕很难撇清自己的站位属性——为“同类”的无知洗地,要么是大V自己承认无知,要么就是对同类造神价值观的再次认同。
吴晓波说:“所有去见王林的人,都是对生命本身有好奇的人,如爱因斯坦所言,他们对人体的秘密和未知之事存着一份探寻的热情。他们也许去错了地方,见错了人,好奇害死猫,但天大的好奇,也不至于害得自己脱掉了内裤。”的确,用“好奇”为合影者洗地不失为一个绝佳的理由,谁没有好奇心,况且好奇原本就是人类前进的原动力之一,把“失去了好奇,人类将会怎样”的诘问摆上祭坛,这也足以让吴晓波们自以为立于不败之地。
毫无疑问,敬畏,是人类最应该具备的品质。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和对科学的尊重也构成了人类不断进步的双向驱动力。因为敬畏才有求知的动力,而因为尊重才具备起码的判断力。人类繁衍至今,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昌明,教育的普及,人类的普遍认知和判断能力已经被提高到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直至今日,敬畏却依然成为某些人反科学的无知挡箭牌,至于是不是暗地里在上演草船借箭的戏码也只能去问他们自己。
上世纪末,当一代文坛风云人物柯云路在《发现黄帝内经》中将胡万林推上“神医”的云端时,他自身命运的坠落已经无法避免,反科学的无知和盲从最终让“敬畏”成为柯云路人生急转直下的加速器。不知道,在这段往事中,同样拥有话语权的吴晓波们应该早就是否读到了敬畏的深意。
对未知的敬畏,不仅仅是整个人类的命题,也具象到我们每一个个体。无论是打工白领还是中产精英,无论是文体明星还是富豪权贵,学识、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必然造成个体在认知世界时的差异,“炒不了菜的司机不是一个好球员”这样的人并不存在。所以对于传播者和受众,蔡康永曾经有过一个经典的“鸡蛋和鸡屎”理论:鸡生蛋,鸡也拉屎,但你肯定只吃蛋,不吃屎的。对鸡如此,对人亦然:每个出色的人,都会生蛋,也会拉屎。例如他很会开公司,那你就买他家股票来赚钱,至于他乱说话,你就不用学。你最要紧是多吃鸡蛋,少理鸡屎,吸取营养,壮大自己。
所以,对于吴晓波们,如果你不知道鸡蛋如何而来,就请保持沉默,但请不要把鸡屎摆上大众的餐桌,以免又成为下一座神坛土壤里的肥料。至于是不是还有其他动机,我们很好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