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见证常州“抗非”——纪念抗击“SARS”胜利10周年

个人日记

 

图片

    
    全世界首例“非典”于2002年12月在广东省河源市首先被发现。患者是一位黄姓35岁的男性厨师,原因不明高热、呼吸急促、两肺阴影,迅速发展至急性呼吸衰竭。次日,同一河源市人民医院又接诊了一位郭姓40岁出租车司机,临床表现与黄姓患者完全类似,但两人素不相识,也完全没有任何接触。接诊这两位患者的是河源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叶钧强,他是第一位被传染上“非典”的医务人员,后来因病重送到外院抢救。2003年3月,自SARS传入北京起,至此首都北京高层正式拉响了“非典”的警报!同时,北京全城弥漫的恐怖气氛也在向全国各地蔓延。全国范围内,各地在紧急状态下被动员起来的大批医护人员匆忙上阵。他们深知危险却没有一个人退却,个个勇往直前,赴死而不拒。“非典”病毒传染性极强,当年的5月22日《中国青年报》上报道了一则新闻,是华北第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她去广州出差时感染了“非典”,回到老家太原后,她将病毒传染给了家人,在北京诊治期间,又感染了几十位医务人员,后来,她康复了,可她的父母却双双离开了人世。而与“非典”病人“零距离”危险更大,广州、北京、香港等地均有医务人员因为抢救“非典”病人而付出生命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第一位因感染“非典”倒下的医务人员是广东省中医院的一位名叫叶欣的护士长,她于2003年3月25日不幸离去。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传染科邓练贤教授也于2003年4月21日逝世。北京共有9名医务人员为抗击“非典”奉献了生命,香港特区有6位医务人员在抗击“非典”中殉职。从第一起病例出现,到世界卫生组织(WHO)2003年5月19日宣布解除疫情,中国内地据官方统计,共有5237人受到感染,其中329人死亡。它的影响已突破了公共医疗和卫生领域。

  对于“非典”的救治,当时救命的药物始终无法在那个关键的时候研发出来,人们只能在惶惶中见招用招。人人戴着口罩,在公交车或办公场所,谁突然间咳嗽,旁边及周围的人会吓一大跳。当时,盛传白醋和板蓝根(据说,板蓝根冲剂有某种成份可以抵抗此病毒)能防治这一疫情,引起民众抢购以致脱销。许多原本兴盛繁荣的场所变得冷冷清清,甚至被迫关张停业。餐饮业遭受重创。当时,果子狸被怀疑是传染非典病毒的元凶,一度面临被灭杀的命运。溧阳、金坛一带山区的村野饭店,一经发现有果子狸之类的野生动物立即被查封。中国烹饪协会曾公布的资料显示,2003年上半年,受“非典”疫情重创,中国餐饮市场营业额损失约50亿元人民币。2003年5月,正当旅游、餐饮等多个行业因非典身陷困局之时,淘宝网出现,网购在“非典”时期逆势而起,众多的市民就是因10年前的“非典”,体验了第一次的网购经历。而对所有高三考生来说,2003年他们不仅面临着第一年高考提前一个月,而且又遇上“非典”肆虐,可以想象他们身心承受了怎样的压力。

  疫情肆虐,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相互守望,共同努力,协手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非典”高发时期,常州的报纸、广播、电视每天都会不间断地报道各地“非典”最新消息,为广大市民及时发布疫情最新动态,报道防治一线上的新闻事件。所有的车站、机场、码头等处都安装了温度探测器,每一个旅客出入都要接受该仪器“关照”。许多地方的中小学也因“非典”而放假,学生在家中通过“空中课堂”学习。人们只有闻着被醋熏得微酸的空气、咀嚼着板蓝根的涩味,才能找到些许安全的感觉。一些大中城市的经贸、文化交流也无法正常展开。2003年,正值常州——台湾“两岸情”摄影交流展10周年之际,原定5月初在常州举行的庆典活动被暂时搁置。台湾的摄影家们也在焦急地等待中,并不断地通过电话打听常州的安危。

  随着各地疫情的蔓延,常州市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指挥部及常州市卫生局,及时向全市医务人员发出总动员令: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守土有责,全力“抗非”!全市各大医院自然成了抗击的主战场,设立了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同时确定市三院等4家医院为“非典”定点收治医院。近8万人组成的市、辖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委)、居民小组(村民小组)五级防范网络在一夜间覆盖全市。3个医疗专家组、48支流行病学调查组和消毒消杀队伍、123个发热门诊、60部“非典”防治咨询电话昼夜待命、开放。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广大医务人员纷纷写请愿书、决心书,要求到最危险的发热门诊和隔离观察病房工作。

从2003年4月到5月底,全市的发热门诊共接诊发热病人34005人次,其中留观收治1118例,未发现和漏诊“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收治在市三院的89名发热病人,在市“非典”防治专家组组长韦国桢、副组长屠文俊等专家们的努力工作下,被一一排除了“非典疑似”。最让人揪心的是一名女青年患者,从她身上出现的症状和X线胸片检查与“非典”相似。但韦国桢教授却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了疑问,即采取抗感染措施,后患者体温有所下降,提示着与“非典疑似”的区别,应该是另一种类型的肺部感染。5月31日,在韦国桢教授据理力争下,常州市最后一位“非典”待排的发热病人被排除了“疑似”,避免了“非典”紧急预案的启动,也使常州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二天的6月1日,常州市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指挥部正式宣布:“常州成功创建SARS疫情零记录安全区”。至此,常州的医护工作者与“非典”病毒的斗争宣告结束。经过两个多月的抗击,中国的“非典”疫情终于得到了全面控制,社会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

疫情伊始,我和卫生监督所的摄影师刘文彪接卫生局通知,被临时抽调到卫生局,分头负责全市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疾控中心、急救中心,以及港口、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抗非防非”的第一手资料照片的拍摄。我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到第一线拍摄,与医务人员、发热病人几乎是零距离的接触,要说心里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每到一家医院的隔离病区,光消毒防护、穿隔离防护服就要忙半个多小时。身着里外三层防护服,像裹着保鲜膜的黄瓜那种,心跳加速,闷热无比。一线的广大医务人员更是辛苦,隔离病区一进去就是15天,平时与家人的联系全靠电话维系。他们搁置了自己的健康生命,无怨无悔、全心全意作战在第一线。医护人员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中表现得无比崇高!也就是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白衣天使”成为了百姓眼里“最可爱的人”。记得当年武进医院有许多年轻医务人员为了抗击“非典”,放弃原本在五一期间的婚典,直至6月份解除警报后,由医院为他们操办了隆重的集体婚礼。

温家宝同志在2013年2月1日的《求是》杂志上发表专文,指出:“‘非典’疫情以及由此引发的我们治国理政理念的转变,和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还是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来说,都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 

借用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分会主任委员刘又宁教授的一段话结束全文。前不久他在《用生命铸成的历史——纪念抗击“SARS”胜利10周年》的一文中指出:“医务人员们在抗击SARS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是在和平时期的新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关系到人民的生命、社会的安定,甚至于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权的稳固。他们中许多人虽身经百战而无恙或留下残疾,也有为数不少的英雄们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永远离开了我们。虽然转眼已过去了10年,无论是活着的还是离去的英雄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的丰碑,应当永远屹立在国人的心中。”

  

  链接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又称SARS。在未查明病因前,被叫做“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简称SARS),它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发热、干咳、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