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把我们玩了
个人日记
案 例
不该发生的事
都是手机惹的祸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近来流传很广的一个笑话。如果说这个笑话还多少有些调侃语气的话,那么前不久媒体报道的两件真实发生的因手机引起的“惨剧”则透着一些凄凉
前不久,外地市民张先生家的一次家宴因为手机不欢而散。原因是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等一大家子人相约到爷爷奶奶家中吃饭,饭桌上,爷爷多次想和孙子孙女们说说话,但他们个个捧着手机玩游戏、刷微博,对老人的话语没有丝毫响应。备受冷落的老人一怒之下“啪”地摔碎了眼前的盘子,撂了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便生气地回了房间。
也是在今年,江苏常州的两名中学生因为玩手机过于专注而遭遇了车祸。据监控录像显示,这两名学生晚间时分从学校走出,步行至斑马线中间的时候,绿灯转为红灯,但他们仍盯着手机屏幕径直行走。与此同时,一辆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疾驰而至,直接将这两名学生撞飞。
现象
成人孩子变身“手机人”
如今,许多国人正过着“被手机绑架”的生活:上下班途中抱着手机玩一路;回到家和家人没有交流,拿着手机或电脑上网冲浪、聊天;朋友间约好逛街吃饭聊天,更像是手机和手机的聚会;在餐馆等着上菜的间隙,所有人都掏出手机摆弄;就连回家陪父母的短暂时间,都会不停地被手机铃声打扰……法新社曾经在一篇报道中这样描述我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在中国的公共汽车上,你会看到年轻人都在玩手机,或是打游戏、玩微博,或是发短信,又或是上网,手机就是他们的全部……”
记者采访中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市民不仅在工作,就是在与亲友相聚时,最喜欢干的事也是摆弄手机。记者近日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其中有7人表示,亲朋聚会时会掏出手机不时看看,而且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7名市民年龄大多集中在20岁到30岁。
“亲朋好友坐在一起,我们当然也会聊天,但是一段时间不看看手机,心里会觉得不舒服。”市民张小姐告诉记者,她与朋友一起走路时,甚至都不忘掏出手机聊QQ、刷微博。“我朋友有时候都看不下去了,会冲我喊能不能收起手机说会儿话。”
不单是成人,还有很多孩子成了十足的“手机人”。
王女士就是面对孩子的“手机情结”,无奈又烦躁的家长之一。她说,这个学期,儿子上初中,学校离家较远,考虑再三,她和先生还是给孩子配备了一部智能手机,为的是方便联系孩子。可是自从买了手机,儿子就着了手机的“魔”,在家时经常能看到他不时把手机翻来覆去地摆弄。“每天起床,儿子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每天睡前,儿子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平时若一段时间手机没有动静,一定能看到他不时地查看手机。更让人看着心烦的是,他就连上卫生间也把手机带在身边。那天我们一家人自驾车去玩儿,路上两三个小时,车上虽然颠簸不断,但这孩子不是在盯着手机屏幕玩游戏,就是在用手机刷微博。有时他的同学来家里玩,他们谈论的好像也都是手机里的什么游戏。我现在特别懊悔:就不该给孩子买手机!”
调 查
“手机依赖症”已在全世界蔓延
全球1/3的人“离开手机无法生活”
据国际电信联盟最新统计,世界上平均每百人中就有86人拥有手机,全球手机用户达到60亿,仅我国就有近10亿。特别是智能手机问世以来,很多人机不离手了“手机依赖症”已在全世界蔓延。
最近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通信行为研究报告里提到,62%的智能手机用户在睡觉前玩手机,主要在浏览网页、用即时通讯工具聊天、使用社交网站等。另外人们最常在上下班途中玩手机,这个比例高达75%。
有市场调查公司在对11个国家8000多名受访者调查后发现:有3/4的人会随身携带手机,1/4的人认为手机比钱包更重要,2/3的受访者在睡觉时不会关机,超过1/3的人表示“离开手机无法生活”。那么,按照全球60亿手机用户来计算,目前至少有20亿人每天和手机“捆绑”着过日子。
在大人们巴不得“关掉手机”甚至“扔掉手机”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却捧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
近日一项题为“你会给孩子买手机吗”的调查,参与的3500位家长中,88%的人给孩子买了手机。同时,一项校园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学生中的手机拥有率为:小学一至三年级10%,四至六年级30%,初中生70%,高中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青少年手机依赖”课题组在广西进行的调查显示,初二、初三学生中手机依赖率高达近20%。
影 响
“控诉”:手机的“N宗罪”
如今,网络上正在疯传手机的“七宗罪”,虽然网友总结的这七条不足以“控诉”手机的全部“罪行”,但手机对人的负面影响已纷纷显现出来。
当调查“手机对孩子的危害,你最担心哪几点”这个问题时,30%的家长回答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辐射影响健康”,另有24%的家长选择了“沉迷游戏或上网”,14%的家长认为会“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多项科学研究和临床观察显示,过早使用手机、使用时间过长,会令人尤其儿童产生手机依赖,对身心带来多方面的损害
机身藏污纳垢
有报道称,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手机辐射可能会引发癌症,手机的使用和汽车尾气等一并被列入“癌症危害”。近期英国有专家对市面上的36款手机进行了拆解和分析后发现,手机不仅外表布满细菌,体内还藏有数十种有毒物质从危险的阻燃剂、聚氯乙烯和溴,到铅、锡、铬、汞、镉等重金属,它们对未来环境的污染将成为大问题。
容易造成过劳
天津中医二附院康复科主任郭振强提醒说,人们在长期玩手机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身体的疲劳感,实际上这样更容易造成过度劳累,给身体带来损伤。如:电子屏幕有肉眼发觉不了的闪烁,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造成眼睛干涩疲劳,影响眼睛自动调节功能,诱发近视、结膜炎等病症。有研究显示,经常玩手机的儿童比不玩手机的儿童近视率要高很多。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会造成颈部、手臂肌肉疲劳;而长时间过度使用触屏手机,会导致手部关节、肌腱损伤性症状群,包括手指、手腕关节疼痛无力、动作不灵活等,形成所谓的“触屏手”。此外,在睡前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影响人体生理周期,使睡眠处于浅状态,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和免疫力。
影响思维模式
天津医大总医院、环湖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医师张勉表示,电话和短信取代了人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人变得怯懦、孤独、固执。而常用手机上的联想输入功能发短信,会使人做其他事时只追求速度,而忽略准确性,极大地影响人们尤其孩子们的思考方式。一项研究表明,爱发短信的青少年,思考问题难以深入,凡事急于求结果,性格比同龄人更易冲动。
伤害感情心理
手机原本应作为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感情的沟通工具,然而其对人们感情和心理的伤害也不应忽视。在张勉看来,手机会降低人的交际和理解能力,即摆弄手机会伤感情,这点尤其需要关注。他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停地使用手机会让对方觉得你没诚意、对人不尊重,印象分大打折扣。另外,手机会让生活圈子变得狭窄,孤独感随之产生,甚至影响婚姻感情。
游戏沉迷
张勉说,频繁给同学、朋友发短信,有可能让孩子们更不会对父母讲心里话,加深父母的失控感和亲子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同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这就使得下载游戏更为便利。有的孩子可能会过度沉迷于游戏中,影响其成长。
链 接
“手机依赖症”小测试
如果以下问题有一半以上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患有“手机依赖症”。
1.你是否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
2.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你会不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
3.你会不会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作自己的手机在响?
4.接听电话时你是不是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
5.你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6.你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7.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8.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信号时,你会不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而且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专家分析
人们为何如此依赖手机?
是什么让你变成“手机人”
天津医大总医院、环湖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医师张勉说,人都是有游戏欲的,游戏欲和食欲、情欲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再加之现在的手机功能多、游戏性强,正好契合了人的天性。人类的发展过程其实是一个逐渐远离自然的过程,人们沉湎于自己创造的产品,而对现实中的人不信任,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遥远。这种疏离还会使得人更愿意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更沉溺于手机。因此,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人,往往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性高。
手机上瘾与“网瘾”本质一样
“手机上瘾和上网成瘾其实本质一样。”张勉解释说,成瘾从有无物质的介入来划分,可以分为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手机上瘾和上网成瘾从本质来看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种行为成瘾。“用手机上网和用电脑上网所产生的行为基本相同,例如看小说、浏览资讯、玩游戏、看视频等。”而且,由于手机使用方便,手机上瘾与传统的网瘾相比,更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危害更大。
一旦成瘾,对于成人来说,会导致意志力减弱,对生活失去兴趣,整个人变得懒散、消沉。严重的会产生暴力行为,如毁坏物品、对家庭成员施暴等,个别极端者会导致其他心理或精神障碍。
“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讲,玩手机成瘾会导致他们的人格障碍,对人冷漠、缺乏爱心,还可能使他们的社交行为产生问题,不善于与人沟通,遇到事情会更愿意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张勉说,玩手机时间过长,睡眠质量会下降,注意力受到损伤,学习成绩自然就下降,有些青少年则容易导致抽烟、酗酒、打架、逃学等。
专家支招
如何“戒断”手机瘾?
“保持联系”、“别人(别人的孩子)都有手机、自己(自己的孩子)也得有”、“防止遇到危险”等,是很多人以及很多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
“现如今,不让人用手机不太现实。”天津医大总医院、环湖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医师张勉表示,要拒绝变成“手机人”,关键是正确使用手机、戒掉手机成瘾。
张勉建议,成人自控能力相对高一些,只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都能克制自己的行为。也可以给自己订一个作息计划,让家人帮忙监督自己执行。摆脱手机困扰可尝试通过如下“戒断”方法: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选一部功能单一的手机;把手机放在包里而不是总拿在手上;和亲友聚会时,把手机暂时“没收”,在规定时间内不允许用手机,并用游戏等其他方法让大家把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出来;多培养自己的社交技能,多和人面对面沟通;在散步、逛街等短时间外出时不带手机。
“1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少用或不用手机。”张勉建议,如果孩子年龄较小,建议采取替代方法,如:可以从培养兴趣爱好入手,给孩子多买一些有趣的图书或玩具,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并鼓励他们多交一些朋友。也可以采取激励的方式,比如,如果不玩手机则可以奖励一些他喜欢的东西。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对于12岁以上的儿童,家长给其配备手机时要格外注意两点:第一,手机功能不要太炫、太花哨,能保证基本通话、发短信即可。手机功能太多,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攀比心理,另一方面容易沉湎于复杂的功能当中,过度玩游戏、听音乐和上网等。第二,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应该得到限制。如:在孩子使用手机时,父母可以与孩子定个规矩,规定手机要在什么时间使用、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要超过多久,以及如果没及时接到父母的电话,应该在多久之内与父母联系等。当父母和孩子达成共识后,孩子就不会觉得父母总反对自己用手机,而且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张勉同时提醒,帮孩子戒除手机瘾时,不要打骂孩子,可以向正规医院的专业医师或社会上的正规专业机构求助。家长要在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及时纠正,不要等到问题严重才想到去解决。
建议,玩手机应至少每30分钟休息一会儿,然后要用清水洗眼,放松颈、肩、手指、手腕。同时,还可多进行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散步、郊游、运动健身等,注重日常与人交谈沟通,多读书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
再看几幅漫画
每天晚上你是这样度过的
你需要手机给予你认同感
某种程度上,手机把你变成了盲人
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聋子
并且导致了一种新的“晒痕”
手机已经导致你的拍照水平骤降
偶尔你想放下手机,发现没人响应
人和手机的关系基本是这样的
因为手机,有些事改变很多
这是一种典型的场景
另一种典型的场景
虽然有时会被迫做出一些改变
但因为手机,你还是可能失去另一半
就算有了结果
恐怕也不过是这样
最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还有这样的情况
因为这就是我们所在的地球,唯一宜居的星球
进化论的终极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