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口泉

个人日记

       口泉因有泉而得名,现在的口泉镇应该是由旧时的口泉村和烟岭村组成。在《大同府志》里它们隶属大同县治西南境。在府志里关于“口泉”有如下记载:“口泉,导源坤云山北口泉峪,汇为方池,池上结小亭,西有桥,历桥徒登数十梯而上,有泉神武,庙左古井一,乃泉源也。其水东北流经烟岭村,又东北经口泉村,又东注武川水。按《水经注》,火山水发东溪,东北流出山,山有毛碳,火之,石间樵碳也,疑火山水即今口泉。”

  口泉镇背靠坤云山,房子依山势而建,山为缓坡,坡底沟为黑流水河。一条狭长的街道东西贯通。东口北是座清时期小堡,没有包砖的痕迹,为黄土城,城不大,堡内住有30多户人家,城墙宽阔而高大,此应该是过去驻扎之兵营。堡门南开,堡门前就是东西之街道。顺街道走,房屋建筑多顺坡而建,而留出的出入小道以巷为名,小巷名之繁多。而在东西街道两侧多林立着50,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建有的商店,影院,饭店,理发馆等,而民居的建筑有多种形式,有明清四合院,排房,窑洞等。而窑洞和房屋建筑多采用山上片石。墙体宽厚,外罩大燃泥抹墙,有钱的就在房前脸处镶砖,现在这样的建筑已经不多。口泉街有几处古迹,在街道中有一坡叫“穆桂英坡”,相传宋辽交兵时,穆桂英曾率兵住扎于九寨,时常骑马下山经过此处。后人仰慕英杰,遂将此处称为穆桂英坡,以示纪念。 现在口泉公园塑有一骑马射箭穆桂英雕塑。在此山坡上有一庙宇,坐西朝东,叫千佛寺。没有进去看过,在外看有一大殿。在街道西有一小巷,名寺儿沟巷,进入巷内,在尽头的山坡上建有一寺,为华严寺。未能进去,在山上看,有三座殿,坐北朝南,占地比较大,气势比较宏大。在街道西出口,在一小山凹中,建有一座道观,名为黄簏观,旧的建筑是在山凹两侧用片石搭成平台而建的,现在却破败,坍塌,比较有特点,新修的两个大殿不如旧的有气势了。看了半天没看出原有结构,有一石碑是同治年重修立的。这三座庙到底是何年建,在《大同府志》里没有记述,府志为乾隆年修定,应该比这晚或是庙小无名,未能上了志书。

  1949年5月大同解放后,初期市郊及邻近厂矿,村庄分属一、二、三、四、五区和矿区管辖。1952年改为城区、口泉区、郊区管辖。1958年后,又分属城区、口泉区、郊区、古城区、怀仁区、云冈区管辖。把烟岭村做为其做为区之办公地,所以带动了口泉镇的繁华。现在的口泉镇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痕迹。

  

口泉现状


  随着口泉镇附近煤炭资源逐渐采空,昔日的繁华已经远离这座古老的城镇,口泉镇的中心也由山坡街转移到五一街。留在古镇中的多为老年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还有很多是当年的老矿工。虽然古镇的人气在逐渐降低,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再,然而破败不堪的街道和依稀留存的古建筑似乎正在无奈的向世人叙述着古镇曾经有过的辉煌。

  注:口泉古镇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群,拥有包括火车站,戏台,府衙,剧场,民居,街道等众多历史遗迹,具有较高的整体保护价值。

          在大同口泉镇西200处,见到一处建筑,建筑为民国建筑,建在半山腰上,其为二层小楼,楼梯圆形门洞可登二楼,门和窗两侧有字,不可辨认,是让人扳掉了。在楼前东侧有高低两个大门洞。门洞可以看出是过去的通道,门洞为片石砌的洞形。问当地人这房子是做何用?有不清楚的,有人说是国民党过去收过路费的场所。看情形,比较可信。如果是这样,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是收费站不远处的黄簏观

图片

文章评论

梦想

[ft=#ff0000,5,] 当繁华退去,却见证一段历史。[/ft]

虹云

[ft=#cc0099,4,] 满目苍夷的老居也躲不过办证人留下的劣迹。看来古老和现代永远都要同时存在。 口泉给我的印象还是赵劳柱和万人坑。[/ft]

虹云

国庆节收获不小啊![em]e179[/em]

偶遇

[ft=,4,楷体_gb2312][em]e179[/em] 有才[/ft]

聆听

[ft=,2,]老爸 你真有才 怎么没多遗传我一点呢?[/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