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句法总则
个人日记
一、平仄句法总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虽然有合理的内核,但是太粗疏含糊,而且不严谨。如果把它们理解为“步脚平仄〔二四六〕必须交替,步头〔一三五〕平仄最好交替,但可不拘”的话,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的,可也有特例,必须作适当的补充修正。
〔一〕律句和拗句的传统术语
对于正格律句和拗句的区别,古典理论是采用“正格句”、“拗救句”、“孤平”、“三平”、“三仄”之类唯象的术语区分的。
正格句、拗救句的提法并不本原,而且解说复杂,容易造成误解。
调配平仄的目的是形成流美婉转的旋律风格,从这个角度看,所有古典诗句的平仄只有两大类四小类句型:两大类是流美婉转的律句和刚健沉着的拗句;四小类是典型律句和准律句,典型拗句和准拗句。
为了保持整体流美婉转的风格,近体律诗总是选择典型律句和准律句,尽量避免典型拗句和准拗句,只有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从权。
“拗救”里的“本句自救”无非是把旋律风格接近拗句的句型更换为准律句而已。我们掌握了四种句型的基本原理,直接选用律句和准律句即可,就用不着再提什么本句自救,一方面法度简洁,还可以避免应不应该拗救之类的困惑。
“对句相救”的说法很不科学,因为诗句的旋律风格是由本身平仄的组合决定的,如果本身已经是拗句风格了,哪能因对句相救而变成律句?所谓“对句相救”实际上是律句的组合篇法,可合并到“粘对”里面讨论,就用不着再提什么对句相救了。
下面,我们将从孤平、三平、三仄之类视角细致分析古典格律的规定的由来。然后,重新结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对律句的法度作更简要而确切的总结。
〔二〕律拗的基本原型
古典诗词里,一言和二言都只有一个音步,无所谓律句拗句;三言以上直至九言,是古典诗歌主要律拗句型。其中三言反映了两字步和一字步的平仄关系,四言反映了两字步与两字步的平仄关系,这两种关系奠定了所有长律句和长拗句的基础,它们是律句和律句的基本原型。
基本原型与其它句型的关系如图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三〕典型律句的通用模型
双平双仄递换是形成典型律句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可建立一个流美婉转的律式音流链〔有人称之为律式“平仄竿”〕: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如果考虑音步与平仄的搭配关系,则上面的律式链可有两种变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我们把两字步的第一字称为步头,第二字称为步脚。这两种律式链可用一句歌诀概括:步头步脚平仄俱交替。
由于步脚的声调能决定旋律的进行方向,我们可称之为“旋律点”〔按:曾经有人称之为“节奏点”,这称呼是错误的〕。
〔四〕律式、拗式基本原型
1、律式基本原型
在两种律式链里可以依次截取出四种典型律式基本原型:
〔1〕三言律式基本原型
A、平平|仄。如“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
B、仄仄|平。如“杜若洲”〔孙光宪《渔歌子》〕
C、平仄|仄。如“深院静”〔李煜《捣练子》〕
D、仄平|平。如“作鸳鸯”〔温庭筠《南歌子》〕
〔2〕四言律式基本原型
A、平平|仄仄|。如“相招晚醉”〔高观国《祝英台近》〕
B、仄仄|平平|。如“晚景萧疏”〔柳永《玉蝴蝶》〕
C、平仄|仄平|。如“常记那回”〔秦观《河传》〕
D、仄平|平仄|。如“角声呜咽”〔韦庄《江城子》〕
“步头步脚平仄俱交替”是律式基本原型的基本法度。
2、拗式基本原型
〔1〕三言拗式基本原型:
A、全部为平声为“全平调”:平平平。如“山为樽”〔元结《石鱼湖上醉歌》〕
B、全部为仄声为“全仄调”:仄仄仄。如“便老去”〔史祖达《祝英台近》〕
C、两仄夹一平为“孤平调”:仄平仄。如“照花影”〔史祖达《东风第一枝》〕
D、两平夹一仄为“孤仄调”:平仄平。如“湘水流”〔刘禹锡《潇湘神》〕
“全平”、“全仄”、“孤平”和“孤仄”是拗句的基本法度,其中“全平”、“全仄”和“孤平”是典型拗句,“孤仄”是中间派。
〔2〕四言拗式基本原型:
根据“全平”、“全仄”、“孤平”和“孤仄”,可得四言拗句五式:
A、全平调:平平|平平|。如“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B、全仄调:仄仄|仄仄|。如“傍柳系马”〔吴文英《莺啼序》〕
C、孤平调:
a、前孤平调:仄平|仄仄|。如“这回去也”〔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b、后孤平调:仄仄|平仄|。如“志在千里”〔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D、孤仄调
a、前孤仄调:平仄|平平|。如“空照秦淮”〔李煜《浪淘沙 》〕
b、后孤仄调:平平|仄平|。如“眉长鬓青”〔刘过《醉太平》〕
E、双孤调
a、孤仄孤平调:平仄|平仄|如“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b、孤平孤仄调:仄平|仄平|如“小车洛人”〔颜奎《醉太平》〕
〕
和三言一样,四言的全平调、全仄调、孤平调和双孤调是典型拗句,孤仄调是中间派〔后面详论〕;四言还有四种平仄句型后面再论。
〔五〕关于准律句
诗歌若全部采用典型律句当然最理想,但是过于苛严的格律是创作不堪忍受的,只能稍许放宽要求,把旋律风格接近流美婉转的准律句容纳进来。
1、准律句的基本原理
古人采用了两种方式放宽要求。
第一、在不重要的部位放宽要求,其原则是:前宽后严。
① 就音步而言,步头宽而步脚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具体表现;
② 就诗句而言,句首宽而句尾严;
③ 就“韵”〔“联”〕而言,离韵脚越远越宽,离韵脚越近越严。具体到近体诗里是出句宽而对句严;在多句一韵的词、曲里是非韵脚句宽而韵脚句严;在多句对联里是非联脚句宽而联脚句严。
“前宽后严”可以在语言学和音乐理论上得到合理解释。音步的步脚比步头更重要的原理前面已经论述了。这里只讨论②和③。
其一,诗歌语言的旋律美是通过声调和句调〔即语调〕的音高抑扬起伏形成的。语调与诗歌旋律美的关系,歌曲作者最有体会:“在创作歌曲的音乐主题时,要注意音调的进行尽可能与歌词朗诵的语调的起伏达到一致,以便歌词内含有的感情能够自然地表达出来,歌词也让人听得清楚。”(注10)“诗词和曲调之所以能互相结合而成为一种艺术——歌曲艺术,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互相结合的因素,这就是声调上的抑、扬、顿、挫。”(注11)“曲调和语调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基本是一致的。实际上,曲调的本身就包含着语调的色彩。”(注12)
而句调最重要的部位是句子末尾,“全句声音的高低变化又叫句调,是语调的主干。它或升、或降、或曲折,贯穿在整个句子之中,并且往往明显地表现在句子的末尾。”〔注13〕古典平仄格律严在句尾肯定与此有关。
其二,诗歌是韵文,而韵文的基本单位不是句而是“韵”〔指“联”〕,一韵就相当于音乐里面的乐句。杨荫浏和阴法鲁先生研究宋姜白石的创作歌曲的古乐谱时就指出:“韵常为乐句终了之处。”〔注13〕
近体诗〔特别是绝句〕、宋词和元曲的初期都是配唱的,而乐句的末尾是旋律最紧要之处;乐句的前半部分旋律往往比较简单,一字一音比较多,适当注意音调的高低与声调的高低大致相称就够了;而乐句末尾多为一字多音的花腔拖腔,在戏曲音乐里面尤甚;一字多音的乐曲音调的进行方向若与声调的进行方向相悖,就最容易把字“唱倒”,所以此处的字调与乐调的配合尤为重要;元曲格律就特别重视句尾的平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平仄格律离韵脚越近越严的根本原因。
其二、把旋律风格接近律句的平仄格式定为准律句。
2、基本原型的的准律句。
〔1〕孤仄调被视为准律句
在宋词里面,三言孤仄和四言孤仄〔特别是四言〕的应用率非常高,其中“平平|仄平|”的旋律点平仄相同,但出镜率丝毫不亚于其它典型律句,被视为很和谐的准律句。为什么孤仄比较和谐,主要源自于听觉的感受,不能完全用纯理论来诠释。
〔2〕四言还有两种平仄句式,作了不同的处理:
F、三一调:
a、三平一仄式:平平|平仄|。例如:花飞时节〔程垓《玉漏迟》〕
b、三仄一平式:仄仄|仄平|。例如:把酒劝君〔晁冲之《感皇恩》〕
G、一三调
a、一平三仄式:平仄|仄仄|。例如:吹断晓笛〔高观国《声声慢》〕
b、一仄三平式:仄平|平平|。例如:月明星稀〔曹操《短歌行》〕
一三调的三平和三仄在重要的部位——句末,且旋律点平仄相同,故归入准拗句;三一调的句末是典型律句,且旋律点的平仄相反,故归入准律句。
〔三〕小结
综上所述,基本原型的准律句、典型拗句和准拗句如下:
1、三言:全平调、全仄调和孤平调是典型拗句,孤仄调是准律句;
2、四言:全平调、全仄调、孤平调和双孤调是典型拗句,三一调是准拗句;孤仄调和一三调是准律句。
上述法度是五言以上长律拗句的基础。
文章评论
垂钓
@{uin:593324050,nick:诗画文景} [em]e100[/em]
3142812071
我把也许看的太简单,没也许出现了。[em]e3173[/em][em]e7155[/em]
别敷衍°
[em]e2254[/em][em]e7445[/em][em]e6005[/em][em]e6094[/em][em]e7361[/em][em]e6070[/em][em]e7112[/em][em]e7304[/em][em]e7253[/em][em]e7124[/em][em]e6051[/em][em]e3192[/em][em]e1502[/em][em]e2260[/em]想笑来伪装掉下的眼泪,点点头承认自己会怕黑
闫某人的爱
w[em]e2304[/em]青春就是华丽的赛跑 然后接着疯狂的跌倒 。
2118775693
77533[em]e7156[/em][em]e7234[/em][em]e2235[/em][em]e2034[/em][em]e7108[/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