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明清卷】经典作品高清图集(赏析)

名人书画欣赏

 

明代:


明 林良 灌木集禽图卷 纸本淡设色 34×1211.2cm


林良以画花鸟著称,主体多属富野逸之趣的禽鸟,如苍鹰、芦雁、寒鸦、麻雀、雉鸡、喜鹊等,也喜绘群鸟聚集景象,品类众多,情态各异,极富自然天趣。这幅长卷即为集禽图巨构。本幅作品布局采用平面散点的结构手法,移步换形,层层展开,疏密相间,动静结合。禽鸟动态逼真,情状各异,枝叶纵横交错,杂而不乱。古木老树、枯枝落叶已显现出萧索秋意,然群鸟骚动不拘的活泼天性,却使丛林依然充满蓬勃生机。此图画法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禽鸟勾染相间,工写结合,洗练准确,笔简神完。灌木丛林用写意法,然也放而有度,不离规矩。全幅气势宏阔,景象万千,为林良存世的精品巨制。


明 朱瞻基行乐图卷 绢本设色 36.7×690cm


明代宫廷绘画中有一类表现帝王生活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此幅描绘明宣宗朱瞻基便服簷帽在御园观赏各种体育竞技表演的场面。画面上从右至左依次为射箭、蹴踘、马球、捶丸、投壶,场面宏大繁复而又具体入微,生动地表现出当时宫中的文体娱乐活动。由于要反映特定的地点和环境,所以描绘了大量的建筑。此卷以工整细腻的写实手法按照历史原貌对明代皇宫的楼台殿阁作了既真实又概括的描绘,是研究明代宫廷历史以及皇家建筑的重要资料。







明 沈周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纸本设色 36.8×855cm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石田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山水少承家法,四十岁前师王蒙,中年后以黄公望为宗,晚乃醉心吴镇,期间又兼参南宋夏圭笔意,然皆能出入变化。用笔劲捷有力,佈墨含蓄蕴藉,融揉参杂,而具自家风貌。其画以水墨山水为主,另其写意花卉鸟兽亦甚佳,其影响后人既深又远,无愧称明四大画家之首。


此图为沈周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作。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被焚毁作两段,分别辗转流传,今前一段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一段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沈周此幅临作基本上保留了原作被毁以前的面貌,故这幅作品除具有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重现黄氏原作的重要意义。


明 文徵明 东园图卷 绢本设色 30.2×126.4cm


文徵明(1470-1559),江苏长洲人。画师沉周,书画双绝,为明四大家之一。因其享年甚高,且画艺、德行皆为时人所重,受其影响者甚多并有所成就,如其子文彭、文嘉,姪儿文伯仁,学生陈淳、陆治、钱榖等人,都是吴派之中坚人物。


东园位于南京钟山东凤凰台下,原是明代开国重臣中山王徐达的赐园,名为“太府园”,后来其五世孙徐泰时加以修葺扩建,辟作别墅,更名“东园”。《东园图》是他晚年细笔的精品。画上景物多用空勾填色,墨线细劲连绵,笔意古拙,赋色清丽秀逸,晕染精细,正如王原祁所言:“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全图虽以青绿设色法为之,却丝毫不见工匠之气,充盈于画面的是闲适雅致的文人气息,画中人物颇有魏晋之际名士的风神格调,这是文氏此类雅集题材绘画超乎常人之处。


明 董其昌 仿黄公望山水 纸本水墨 25.7×207cm


董其昌(1555-1636),江苏华亭人。万曆十六年(1588)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他是晚明江南文化界的领袖,理论与创作兼长,收藏丰富而精于鉴赏,历代书画作品若经过他品题,则身价马上高涨。他所提出的南北宗传统之说,与其书画风格皆对当时及之后三百年艺坛影响甚巨。


此图是董其昌62岁时临仿黄公望笔意创作的山水画精品。图中峰峦绵延,于高低错落中显现出逶迤起伏的节奏感。在移步换景的设陈布势及草木树石的勾描笔法上均可见董氏对黄公望绘画艺术的传神表达。






明 戴进 关山行旅图 轴 纸本设色 61.8×29.7cm


戴进(西元1388-1462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据说他早年随著当地画家学画,以擅画山水、人物而知名。宣德年间,推荐入宫廷供职,由于画艺超群,享誉王公贵卿之间。不过,后来受到同僚的嫉妒与排挤,不得重用,怅然南归。放归后,在杭州仍然继续作画,从学者甚众,对当时画坛影响甚巨,后世称其为浙派之祖。

本幅作品所取题材和布局均源自北宋李成、郭熙派系。图绘高远、深远的全景山水,画法呈集大成面貌。山川体势取诸家之长,高峻主山近李唐,近处垒石如郭熙,劲直松干仿刘松年,繁密苔点和树丛又取自盛懋,而且结合得妥帖自然。勾皴点染结合,干湿浓淡交融,中锋侧笔并用,圆润劲健交替,皴法多样,有斧劈、披麻、点子诸皴,点叶丰富,有夹叶、点叶、攒针诸法,显示出富有变化又十分纯熟的技艺。此图堪称戴进晚年精品。


明 吴伟 渔乐图 绢本设色 270×174.4cm


此图又名《溪山渔艇图》,渔乐图是吴伟经常描绘的题材,他浪迹江湖为职业画家时,熟悉下层人民,所绘渔乐、栖憩、耕读等内容,亦多取自现实生活,形象质朴,环境真实,境界自然,极少文人稳逸画中的理想化色彩,此图即为一例。此图画法不拘一格。劲健的用笔,淋漓的水墨,源于南宋马远、夏圭;断续短促的山石勾皴则近似戴进;形同“披麻”的皴法和浓淡有序的墨色又受元人影响;而迅疾的用笔和雄阔的气势则显现自身本色。与他创作的其它渔乐图相比较,此图更多集大成特色,故当绘于技艺精熟的晚年。



明 蓝瑛 白云红树图 绢本设色 189.4×48cm


蓝瑛(1585-1664),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师画家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晚年笔力蓊苍劲,气象峻 ,有人许其与文征明、沈周并重。


本幅为蓝瑛74岁作,用没骨法以石青、石绿色画山石,用朱砂画小草,树叶也用浓艳的红、黄、青、绿没骨点出,云用白粉渲染。画面色彩浓重丰富,却又典雅清新。自识“张僧繇没骨法”,实为画家自己独创的画风,此幅为蓝瑛青绿重彩画的代表作。



明 吕纪 残荷鹰鹭图 轴 绢本水墨 190×105.2cm


吕纪(活动于西元1439~1505年间),浙江宁波人。字廷振,号乐愚,亦作乐渔。吕纪为明代中叶著名的宫廷花鸟画家,孝宗弘治间值仁智殿,官至锦衣卫指挥。花鸟初学边文进(活动于1403~1428),后摹仿唐宋诸名家,结合工笔、写意法,呈现出多种面貌,颇具个人特色。

画面描绘了秋日荷塘中惊心动魄的一幕,苍鹰俯冲搏击白鹭,白鹭冲进苇丛深处,希图逃脱。众鸟或纷纷躲避,或受惊鸣叫。劲风吹动芦苇残荷,更添肃杀之气。作者把握住禽鸟的自然特征,赋予了戏剧化的情节表现,使画面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画家用写意的笔法画出枯败的荷叶,效果逼真,体现出高超的水墨控制能力。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 绢本设色 124.7×63.6cm


唐寅(1470-1532),吴县人。字子畏、伯虎。号六如,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擅诗文书画,尤以画艺见长;初师周臣,继而研学李唐、马远、夏圭,山水独具一格。


《王蜀宫妓图》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画面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唐寅创作此画,则旨主揭示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的生活,寓有鲜明的讽喻之意。


此图为唐寅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显示出他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仕女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柳眉樱髻,额、鼻、颔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张萱、周昉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特色,又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作品画风带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明 仇英 玉洞仙源图轴 绢本设色 169×65.5cm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生卒年不详,近人据著录及画蹟研究,考订约生于弘治甲寅(一四九四年),卒于嘉靖壬子(一五五二年)秋冬之际。少时尝为漆工、画磁匠,后学画于周臣,特工临摹,颇能夺真,精丽豔逸,无惭古人。山水、人物、楼台界画,靡不精细入神。为明四大家之一。


作品取景宏阔,结构严整,层次清晰,布局有序,景物繁杂而不拥塞,人物虽小但刻画精细,位置突出,反映出画家在驾驭复杂场景、安排主从次序方面精深的造诣。在幽美宁静的意境中表现了一种明快的情调,健康的意趣,在同类作品中颇具特色。


此图用大青绿设色,细劲的线条勾勒轮廓,浓艳的石青石绿渲染山石,同时融以细密的皴法,追求色调的和谐,在宗法南宋青绿山水大家赵伯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代表了仇英青绿山水的典型画风。



明 徐渭 花竹 轴 纸本水墨画 337.6×103.5公分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担任闽督胡宗宪的幕僚,名重一时,但也受其连累,中年生活有巨大的波动,自杀数次未成,又因多疑杀妻而入狱,晚年则以写书卖画为生。他可能是中国艺术史上行迹最为狂怪的艺术家之一。


徐渭兼长诗文书画,也是重要的戏曲作家。但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其画风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虫、竹石皆佳,尤其以花卉闻名。 图中画一架葡萄,叶片茂盛,藤蔓缠绕,果实累累。作者以草书笔法作画,行笔豪迈而不肆野,叶、果用淡墨加胶矾挥洒,墨气淋漓酣畅,产生了极佳的晕散效果。



明 陈洪绶 荷花鸳鸯图 绢本设色 183×98.3cm


陈洪绶(1599-1652),浙江诸暨人。在绘画方面,他专工人物,旁及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他喜欢用夸张手法来作画,是晚明变形主义画风的大家。此外,他又参与版画的製作,对晚明版画艺术的提昇贡献匪浅。


此图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为题,花朵清丽,或含苞,初绽、或怒放,多姿多态;枝叶带露,娉婷舒展,俯仰欹侧;湖石雄奇,锐利坚崚,厚重沉凝。两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一对鸳鸯在水面戏水悠然,一只青蛙正隐伏于石后的荷叶上觊觎甲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清代:



清 王时敏 仙山楼阁图轴 纸本墨笔 133×63.3cm


王时敏(1592-1680),江苏省太仓人。祖王锡爵万曆时官至相国, 父王衡为翰林编修。锡爵喜与名士结交, 曾邀请董其昌(1555-1636)、陈继儒(1558-1639)至支硎山与王衡一起读书, 时敏也儒染文风,研习书画,从小奠下良好基础。万历四十二年(1614)时敏入京拜官,四十九岁出使闽南,因过度劳碌辛苦,至南京发疟病倒, 因而辞官隐居于太仓郊外之西田,此段时期优游于笔墨之中,作词、书画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此图是王时敏为友人陈静孚之母七十寿辰而作。采用全景式构图,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景物,近景双松清晰挺拔,远景高山连绵巍峨,所画内容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十分契合祝寿的主题。其次,在笔墨表现方面,继承董巨(董源、巨然)、元人的笔墨传统,尤其是黄公望的画法,以仿古见长,具有程式化的特点。笔法精绝老到,为王氏晚年佳作。


清 王翬 康熙南巡图 第九卷钱江至绍兴 絹本設色 67.8×2227.5


王翬(1632-1717),江苏常熟人。字石谷,号耕烟散人、耕烟外史、乌目山中人、剑门樵客。 少即善画,继得王鑑(1598-1677)、王时敏(1592-1680)指授,并随之阅览各地珍藏,藉机临摹名蹟,因能笔参古今,貌含南北。画技之精熟为清代第一。


《康熙南巡图》共十二卷,描绘出康熙帝第二次巡视江南的沿途盛况。本卷表现南巡队伍离开杭州,乘船横渡钱塘江,过萧山县城,安抵绍兴府的场面。卷尾描绘康熙帝于浙江绍兴会稽山麓的大禹陵,进行拜祭活动后,在大禹庙前,接见地方官员和士绅的情景。玄烨立于华盖之下,带刀的侍卫四周环绕,戒备森严,群臣与乡绅在皇帝必经的路旁垂首跪迎,毕恭毕敬。江南胜景于绢素上纤毫俱现,图中人物大不逾寸,而眉目神情皆有细緻刻画,显示出参与创作的画家们的巧妙构思与精湛技巧。


清 王原祁 神完气足图 轴 纸本墨笔 137.2×71.8cm


王原祁(1624-1715)江苏太仓人,清四王之首王时敏(1592-1680)孙。天资秉赋及努力,二十八岁乡试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八叔王炎的引荐而步入仕途。康熙三十九年(1700)补右春坊右中允,奉命鑑定内府书画。后入直南书房,担任御前染翰,专为皇帝作画,且是清代画论的精髓所在。


此图是王原祁仿董、巨山水之作,据题系为其弟子明吉而作。明吉即王原祁四大弟子之一的金永熙。王原祁以“神完气足”为主旨教导明吉习董、巨山水,他认为董、巨绘画具有“全体浑沦,气势磅礴”的特点,要体现这种特点,须章法通透,渲染分明,然能做到匠心独运、幻化出神实属不易之事,因此,该作全以块石堆积成山,笔墨浑融而层次清晰,以密不透风之势而求神完气足,这是画家积一生画学为弟子所作的绘画范本,是其晚年杰作之一。



清 恽寿平 双清图轴 绢本设色 88.5×54cm


恽寿平(1633-1690),江苏武进人,小时候就跟随伯父恽向(1586-1656)学画,以没骨花卉闻名,不钩花叶、枝榦的轮廓线,直接用颜色或墨画出花朵叶形,创出独特风格。


本幅是恽寿平55岁时所作。以“双清”为画名是因为梅花以“众芳摇落独暄妍”的品格而水仙以淡色疏香和清气逼人的特性同被视为传统绘画题材中的“清物”。作者以活泼多变的表现技法成功地展示出梅花、水仙暗香浮动的美感。全图不刻意求工、求似,唯求自然天趣,揭示出恽寿平一向所追求的平淡超逸的审美意趣。


清 龚贤 溪山无尽图卷 纸本墨笔 27.7×726.7cm


此卷为笔墨功力深厚的龚贤亦“十日一山,五日一石”潜心创作,历时二年多才完成的力作。


全幅虽绘秋林草屋,流泉飞瀑等景象繁多,但穿插有致、有条不紊。留白处的虚与浓墨点染处的实互为映衬,画面饱满而又不失空灵。山石用“积墨法”,以笔含墨,层层积点石面,将山石向背虚实块面体积以及雨后的湿润之感都真实地表现出来。此卷生动地表现了江南溪山浑润丰华的景象,同时也较全面地体现了龚贤在山水画上“笔法健、墨气活、丘壑奇、气韵雄”的美学追求。


清 石涛 搜尽奇峰图卷 纸本墨笔 42.8×285.5cm


此图是他50岁云游京师所作。图中有一段对长城的描绘,这不仅是长城图像首次在山水画中出现,同时,也印证了此画的写实性以及作者所提倡的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学观。该画在表现上,于奇险中见雄浑,严谨处寓虚空。虽看似笔墨豪放,皴擦点染尽在无意,而在整体上却把握了峰峦层次,云气走向及林木隐现的神韵。特别是,它的构图虽然充塞满纸,却丝毫不失疏朗空灵,这的确是只有搜尽奇峰才能炼就出的本领。


清 朱耷 猫石图卷 纸本水墨 34×218cm


此图为朱耷71岁所作。全幅景致简洁,绘一只白猫蹲于石巅上拱背缩身,与山石浑然合成一体。它闭目养神,全然无心观赏四周荷花、兰花等俏丽的景致。作者显然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将客观的意象与主观的意识作了巧妙而含蓄的结合。他以心静如水的猫暗喻自己在清王朝统治下不闻不问,远离世俗的隐遁行为。图中荷叶及无名花草以墨气淋漓的泼墨法绘成,与白描勾勒,寥寥数笔的猫、石形成视觉上的黑白对比,不同色调的深浅变化,丰富了画面的空间层次,从而使全卷既充实又空灵。



清 郎世宁 乾隆皇帝大阅图 绢本设色 332.5×232cm


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中国名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耶稣会教士,二十七岁来华传教,后以绘事供奉朝廷,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兼擅人物、花卉、鸟兽;动物中,以马画最多,亦最传神。


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弘历亲临南苑检阅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乾隆每3年大阅一次,以壮军威,鼓士气。本幅系弘历29岁时的戎装像,精神焕发,亦系郎世宁的盛年佳作。但此时画家对传统中国绘画尚处在学习阶段,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作者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程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