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用笔与用墨分析介绍之一

学习园地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用笔要从横平竖直开始,‘平”就是要力量匀,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不跳、不飘、不结、不滞。“平”是用笔最根本的要求。

(2)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钗”是古代妇女的头饰,金银制成,光滑圆润,富于弹性。形容好的字、好的线条像钗股一样,不枯不楞,转折自如,刚柔相济,有弹性又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屋漏痕”是借旧房漏雨,常年渗滴,沿边而下,积点成线,像刻进墙皮,沉稳有力。

(4)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一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一笔落纸像从高山上坠下石头一样,充满力量。用笔忌飘、浮,从纸上溜过,像蜻蜒点水,不痛不痒,没有力量。

(5)变,如“百川归海”(极力变化,复归统一)。在以上“平”、“圆”、“留”、“重”四点要求的基础上,用笔力求变化丰富。

 

1.线条

传统的勾线注重书法味、金石味,有“屋漏痕”、“折钗骨”、“力透纸背”之说,大概意思是指线条如屋子漏雨,力痕印在墙壁上那样稳;如金钗折弯那样韧;一笔过后,墨迹好像透过三层纸那样劲。书法中“转、折、提、按”等笔法,为中国画用线提供了方便,使之更加完美。只有用这样的有力度的书法线条勾出的作品,方为上品。

 

2.皴擦

皴擦是辅助线条表现物体的一种手段,以侧锋为多。形成多种皴法,如表现石山的“斧劈皴”,表现土坡的“披麻皴”,表现风化石头的“折带皴”等等,这些皴法不但恰当地表现了南北方山水还被应用到表现树木上,使那些老松古树更加苍劲。此外,皴法不但加强了山石的质感,还塑造了体积,如“石分三面”之说。

 

一、笔与线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而是在对物象形体把握界定的同时,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可见,中国画中的线在塑造形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状物的目的,而且是以艺术化的手段揭示各种物象的性状情态。线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创造力。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二、笔与意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运用来实现这种“抒情写意”的。故善画必意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故学之者必先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活动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笔”的,中国画以意使笔的要领,就在于以气使笔,以意领气,即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意在笔先”就是说画家在命笔落纸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构思,一旦笔行纸上,意在笔中,实际上已变为一种潜意识的活动,这时起作用的是由意而产生的气,在气的驱使下,画家可能“心意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王僧虔)也会达至“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张彦远)的境界。中国画家往往就是在这种情态下来把握自己瞬息万变的情绪流程,抓住来去倏忽的创作灵感,保持创作冲动的新鲜性和连续性,不失画机,一气呵成。清代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亦说:“筋骨皮肉者,气之谓也。物有死活,笔也有死活。物有气谓之活物,无气谓之死物;笔有气谓之活笔,无气谓之死笔。峰峦葱翠,林麓蓊郁,气使然也。”

 

三、笔与力

气运用笔要求画者全身精力贯至笔端,下笔自然能产生力度,这就是“笔力”。由于构成画家的“意”的气质、涵养、情感、思绪不同,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以气使笔的“气”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如吴昌硕运笔质朴而苍浑,赵之谦用笔如“绵里裹针”,郑板桥的线则秀挺刚直,更有名垂青史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中国画家在意存笔先、以气使笔中,创造出了形态有别各具韵致的种种笔法。笔法的变化是以笔力的变化来体现的,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又给中国画家提供了“笔力”的创造源泉。如王羲之从鹅颈的回转感悟到了笔力的弹性变化,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狂草之笔法,而苏轼、黄庭坚又分别从逆水行舟与船夫荡桨中悟出了笔力的奥秘。中国画家在运气使笔时,笔随气行,笔笔生发,笔笔得意。画家的天机才华,全在有意无意间自然流溢。清代王原祁说:“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中国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常说要排出杂念,保持松静自然的心身状态,就是要使气运笔端,笔笔畅通,笔笔见力。正如清代王昱所说:“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在用笔和用色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

中国画的用色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然须结字得势。

 

【笔锋的运用】:

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顺锋、逆锋。

【运笔】:

1 提、按、顿、挫、转、折、快、慢。

2 作画不宜像写小字,能悬腕最好,亦可将手腕轻附于桌上,肩膀微提,随时灵活行动。

3 画中点线面,全在指头、腕、臂如何操纵笔杆与笔毫而产生。运笔时,用力的轻重、起伏、提顿,行笔的快慢、停始、扭转等方式,会形成多种变化的点线面。

4 描线多使用笔的中锋,点面则用侧锋,使用侧锋注意控制笔管的倾斜角度,和力量的轻重。可以撇、刷、写、点的运笔方式挥毫,也可以滚笔、逆笔等自由方式运用。作画以点线面表现时,应先归纳简化,并加强特征,略其枝节,才便于用笔。

 

【用笔】:

1 斡:以淡墨重叠,旋旋而取之,谓之斡。

2 皴擦:以锐笔横卧,惹惹而取之,谓之皴擦。(皴、擦皆为面的表现技法,但皴法可见笔锋及笔势,而擦法则无。)

3 渲(染):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谓之渲。

4 刷:以水墨滚而泽之,谓之刷。

5 捽:以笔头直往而指之,谓之捽。

6 擢:以笔头特下而指之,谓之擢。

7 点:以笔头而注之,谓之点。

8 画:以笔引而去之,谓之画。──宋。郭熙【林泉高致】

9 拖:以笔横卧拖曳。

10 勾:以墨线勾画出物体的轮廓。

11 勒:在勾描的墨线为颜色所掩盖时,再用线重行勾画称之。

 

【用笔三病】:

1 版: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褊,不能圆混也。

2 刻: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

3 结: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

一般画树的运笔方向是自上而下,自左向右,因为这样画比较顺手,画出来的笔触圆浑饱满。但有时也可以反过来自下而上和自右向左,采取逆锋用笔,画出来的笔触比较毛,变化多,出现一些特殊效果。笔墨是为造型服务的,笔墨运用首先要考虑描写的对象是什么,画什么对象选择什么样的用笔,不是为笔墨而笔墨。初学者根据上述运笔方法练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怎样顺手怎样运笔。

《翰林密论》云: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赲笔。并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倒出,取势加攻,诊候调停,偏宜寂静。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玄,终难得也。

 

关于用笔

1、立意决定用笔 ,用笔要充分表达立意

2、用笔法写物之形神

3、以笔法风格体现画家的气质、修养、胸次、趣味和格调

4、书画用笔相通

5、笔法有相对的浓淡枯湿粗细的形式美感

6,用笔的高下在于是否得心应手,妙在使笔,不为笔使.作画胸有成竹,用笔自能指挥.一波一折,一戈一牵一纵一横,皆得自如腹稿不充,笔无适从,失之凝滞,起讫不明,手不虚灵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而后下笔,则疾而有势,增不得一笔,亦少不得一笔,笔笔是笔,无一率笔.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鄙吝满怀,安得超逸之致?矜情未释,何来冲穆之神?用笔要遒劲.遒者,柔而不弱,劲者,刚而不脆.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至,生发不穷.用笔亦有宾主.实出为主,旁接为宾.宾宜轻,主宜重.主须严谨,宾要悠扬.如初下笔结实,须放松几笔,以消一笔之余气,然后再叠第二笔.这样,笔气避免逼促,乃得生动.如笔将仰,必先作俯势,笔将俯,必先作仰势,以及欲轻先重,欲重先轻,欲收先放,欲放先收之属,皆开合之机.作花卉,必先求笔,钩勒旋转,直中求曲,弱中求力,虚中求实,湿中求渴,枯中求腴.用笔之法,在乎心使腕运,要刚中带柔,能收能放,不为笔使为高手者。

 

点有雨雪风睛四时得宜点

有反正阴阳衬贴点

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

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

有空空阔阔乾遭没味点

有有墨无墨飞白如咽点

有有焦似漆腊塌透明点

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

石涛一划论,画人皆知之。近有释之者,以为乃实指用笔之个人风格,盖每一画作,皆由十百千万之笔,构组而成之。某画之笔,乃该画之构筑材料。砖、石、瓦、木,建筑之建材也,虽然,好建材未必有好建筑,以其构筑无方也。然则高水平建筑,当以好建材为之。

 

执笔法和用笔用黑。

执笔法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的墨线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所以,中国画中怎样用笔是画好中国画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中国绘画执笔同于书法,虽然各人喜好不同,执法也无定式,但初学必须要掌握基本要领。拿毛笔时用大指、食指把住笔杆,呈“龙眼”或“凤眼”状,中指紧随食指把住笔杆。执住笔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运转收放要自然。书法执笔较严谨,绘画执笔较灵活,可直掌可横卧,执笔可略高一些,笔锋转动才能灵活,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动转方能得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