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发布:不需要输液的53种病
梅苑养生
● 内 科
1 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
2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
3 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
4 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
5 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
6 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窘迫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
8 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9 高血压亚急症
10 慢性浅表性胃炎
11 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
12 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3 轻度结肠炎
14 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
15 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
16 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
17 急性膀胱炎
18 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
19 单纯的房早、室早
20 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21 无特殊并发症的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
22 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
23 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
24 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解读:细菌引发炎症,抗生素才有用
专家表示,出现炎症的刺激因素有4大类:生物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因素,物理的,化学的以及免疫过度的因素。带“炎”的病中只有由细菌引起的那些,用敏感的抗生素才会有效。像感冒、腮腺炎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起不到效果。由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所致的炎症,比如咽炎,有时是讲话过多、麻辣烫饮食等引起的,一般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 外 科
1 体表肿块切除术后
2 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
3 轻度软组织挫伤
4 小型体表清创术后
5 浅静脉炎
6 老年性骨关节炎
7 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
8 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
9 慢性劳损性疾病
10 慢性膀胱炎
11 慢性前列腺炎
12 前列腺增生
13 无合并症的肾结石
14 精囊炎
15 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
16 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
17 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
18 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
解读:外科是抗生素的重灾区
据报道称,外科科室成为抗生素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了97%。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肛肠外科专家樊志敏介绍,对于体表一些小肿块的切除,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体表没有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及体表感染(如无发热,血象正常),术后是可以不用输液的。当然,从外科手术的角度,也要辩证地看待输液,“比如一些人本身抗感染能力较弱,可能仍然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 妇 科
1 慢性盆腔炎
2 慢性子宫颈炎
3 无症状的子宫肌瘤
4 前庭大腺囊肿
5 阴道炎、外阴炎
6 原发性痛经
7 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
解读:抗生素可能破坏“微生态”
“慢性盆腔炎,慢性子宫颈炎,治疗上的确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吴江平说,只有急性炎症发作,才需要抗生素,而且必须是医院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另外,即便是需要用药,口服和打针就够了。
吴江平还表示,在一些小诊所和不规范的医疗机构,阴道炎等妇科炎症,滥用抗生素比较普遍。女性阴道内部环境同时寄存着多种菌群,菌群之间相互抑制,从而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平衡,保持健康。一旦体内摄入过量抗生素,就会破坏阴道的微生态环境。如,当乳酸杆菌活性被抑制,外来致病菌就会大肆繁殖,反而会导致阴道炎症的产生。
● 儿 科
● 儿 科
1 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
2 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
3 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4 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解读:抗生素有时会帮倒忙
在我国,儿科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据2009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家医院儿科门诊病人的调查,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同期国外儿科的2倍到8倍。在这份清单上,儿科也有几种情况不需要输液:如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病,毛细支气管炎,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
解放军八一医院儿科主任廖东幸表示,这几种疾病,严格说,的确都可以不用抗生素。小儿如果是单纯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低于38℃,孩子精神状态也不错,家长也就不需担心。另外,马上到了秋天,“轮状病毒”也活跃。秋季腹泻和感冒一样,是自限性的疾病,用抗生素反而是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毛细支气管炎,虽然病中也带着一个“炎”字,但它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这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像肺炎,但以“喘憋”为主,此病80%发生在1岁以内,多数是6个月以下的小宝宝。现在医院可以做呼吸道分泌物的抗原检测,很快就明确是否是病毒感染。但是专家也坦言,“儿科疾病的一大特点就是,病情的进展很快,对于一些混合感染的小宝宝,有的时候医生也会让患儿输液,主要是是怕其发展为肺炎,这也是本着为患者负责的态度,希望家长理解。”
为什么提倡药物“口服优先”?
在我国,儿科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据2009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家医院儿科门诊病人的调查,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同期国外儿科的2倍到8倍。在这份清单上,儿科也有几种情况不需要输液:如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病,毛细支气管炎,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
解放军八一医院儿科主任廖东幸表示,这几种疾病,严格说,的确都可以不用抗生素。小儿如果是单纯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低于38℃,孩子精神状态也不错,家长也就不需担心。另外,马上到了秋天,“轮状病毒”也活跃。秋季腹泻和感冒一样,是自限性的疾病,用抗生素反而是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毛细支气管炎,虽然病中也带着一个“炎”字,但它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这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像肺炎,但以“喘憋”为主,此病80%发生在1岁以内,多数是6个月以下的小宝宝。现在医院可以做呼吸道分泌物的抗原检测,很快就明确是否是病毒感染。但是专家也坦言,“儿科疾病的一大特点就是,病情的进展很快,对于一些混合感染的小宝宝,有的时候医生也会让患儿输液,主要是是怕其发展为肺炎,这也是本着为患者负责的态度,希望家长理解。”
口服为什么要优先呢?口服药物是一个较安全的过程。在胃肠道里,有胃酸,肠液,有各种消化酶,不仅使食物消化成小分子,也能使一些有毒的物质分解,使很多细菌被破坏。在吸收入血之后,还要通过肝脏,才能分布到全身。人们早已知道,肝脏是人体内的一个解毒器官。一旦误吃了毒物,由于吸收有一时间过程,及时发现还可补救,即用灌肠、致吐等方式,让毒物排出体外。
提醒:抗生素使用“三不”“三问”
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在抗生素的使用中,要记得“三不”:一、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要凭医生处方购买;二、不主动要求。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90%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无能为力;三、不随意停药。一旦医生认为需要使用抗生素,病人就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保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完成足够的疗程,以免制造出抗药性细菌让其伺机再起。
当医生开出的处方中含有抗生素时,要做到“三问”:一、询问自己的疾病是否是细菌感染,是不是必须应用抗生素才能治疗;二、经诊断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询问医生正确的用药方法;三、在取药时询问药师,服药时需注意什么。
【北京晚报】
探索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曾表示,输液的过度使用、抗生素的泛滥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和其他医改措施来改善。除了安徽卫计委发布的清单,已有医院进行了更大幅度的探索。
浙江邵逸夫医院:“需要医生坚守底线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科普”
自20年前建院起,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没有设置门诊输液室,这在人们习惯于“打点滴”的当时算得上另类。普外科、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朱越锋,还能回忆起自己2002年刚进入邵逸夫医院工作时的不适应。“之前在其他医院都有大量的输液病人,到这儿就不能输液了。”坐诊时,朱越锋常常要费很多口舌说服患者无需挂盐水。“比如血栓性静脉炎,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往往患者在当地医院输了抗生素没有好转才到我这儿,得劝他们外用药和口服药就够了。”
若急诊病人根据具体病情确实需要输液,医生要填申请单,不符合指征的单子会被退回来。抗生素的使用也非常严格,要填写使用原因、是否做药敏等。临床药师定期审核申请单,有不符合指征用药的会被通报批评。
曾在德国接受血管外科专科医生培训的朱越锋,对德国的术后输液量大为惊讶,“常常一整个病区都赶不上我们国内医院一个病房的输液量!”因为德国严格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用药”,患者也不会要求医生为自己输液。
在朱越锋看来,国人医疗知识匮乏,普遍认为输液“好得快”,忽略了过敏反应、抗生素滥用等危害,需要医生坚守底线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科普。“这么多年下来,患者口口相传都知道邵逸夫医院是不挂盐水的,要求输液的患者也减少了。”
北京航空总医院:“即使会流失一些病人,也要做下去”
在北京,也有医院效仿邵逸夫医院,取消了门诊输液建制。今年3月16日起,航空总医院一层70多平米的输液室正式关闭,未来有望改建为急诊留观室。二层150多平米的输液室已摆上了各种康复器械,成了“康复医学科”。而在此之前,这两个能容纳300多人的输液室,每天都坐得满满当当。
“国外的输液相当于一个小手术,一般用于抢救,控制得特别严,在中国就太随意了。”航空总医院医务部部长江龙来介绍,取消门诊输液一是缘于去年十月底卫计委提出的合理用药要求,二是此前江苏有医院因为输液反应连续死了两个人。“我们也出现过输液反应,好在没有死过人。但如果这么一直下去,(死人)是迟早的事儿。中国每年因为输液不良反应死亡的有二十多万人,每一条都是鲜活的生命啊!”
取消门诊输液由院长高国兰主抓,医务部具体落实,前后筹备了五个多月。包括在医生中推广学习“安全合理用药十大原则”;电子宣传屏滚动宣讲合理用药知识;咨询台及每位医生诊室,都摆有蓝色的合理用药宣传单,供患者取阅……
然而,新政实行后患者的投诉还是汹涌而至,压力最大的是设在一层的患者诉求中心。“一天能有五六起,周围社区老人比较多,有输液的习惯,想保养、疏通一下血管。”工作人员范霞指指身边的小沙发,“直接找上门来,怒气冲冲的,‘别的医院没有这个说法啊,人家怎么就能输呢?’就不理解。”
江龙来的压力也很大,谁都搞不定的投诉只能报到他这个医务部部长这儿。他处理了十多起“难缠”的投诉,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人拍着桌子发火,“我什么没见过!我都能直接找中央首长!”江龙来笑眯眯地劝,“那你更要保证健康啊,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去找中央首长……”
由于急诊输液没有取消,也有医生做不通工作,给患者“支招”,让病人去挂急诊号输液。“后来我们发现,哎,怎么急诊量突然多起来了?就查病人是谁转过来的,没有急诊情况还要按门诊处理,不能开输液。”而当有些医生违反规定,被追究责任时辩解“患者非要我开”,江龙来会不留情面地问,他是医生还是你是医生啊?往往说得对方无地自容。
种种矛盾下,管理层开始有不同议论。“我们说不然算了吧,大家都不满意,还影响医院收入,何苦呢?是高院长坚持,即使会流失一些病人,也要做下去。”
江龙来坦言,没取消门诊输液前,医生确实开了很多不必要的输液。“可能存在利益问题,从医生的角度也要规范一下。”更多时候是病人着急,“发烧感冒,你要等它七天,但大家等不了。我们什么都急,挤地铁急,开车也急,整个社会都有一种急躁的心态。”
经过不懈的坚持,差不多从两个月前开始,报到江龙来这里的投诉基本没有了。“跟老百姓好好说,大家还是能明白的。重要的是怎么把健康教育工作做好,而不是光发一个通知。”
正说
“该不该输应由医生决定”
张海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输液和抗生素滥用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感染(炎症)确实需要治疗,当然不一定非要选择输液,有些可以肌肉注射,有些可以口服,有些也可以局部应用抗生素。输液的不良反应要多于肌肉注射和口服,且比较凶险,尤其是中药制剂,会有一些颗粒杂质,直接输入血管内,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我曾参加鉴定两例很年轻的病人,输的都是中药制剂,输了不一会儿人就不行了。我是坚决反对乱输液、尤其是乱输中药的。
我认为停掉门诊输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该输液的病情要么去急诊,要么去住院,门诊应当像国外一样不输液。但因为条件和国情所限,有些应该住院的,病房没有地方;有些应该去急诊的,急诊也没有地方,为了给病人提供一些方便,就只能在门诊这里输。一般医院的门诊输液室里只有护士,真要出了不良反应,找医生都不好找。除非旁边就有诊室,随时能拉过来大夫,可好多医院的输液室和诊室、急诊离着好远呢,送病人去输液室输液,医生心里也捏着一把汗啊!如果我们的住院、急诊能够容纳所有应当住院和急诊的患者,停掉门诊输液我是完全赞同的。
安徽的53种不输液疾病清单又“进”了一步,不是说门诊不可以输,只是规定了这53类疾病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输。老百姓一看,这个病不需要输,医生开的时候他会提出来。另外医院和卫生监督部门也会去查,这样医生也不敢乱开了,可以规范很多。
但归根结底,该不该输液应当由医生来决定。比如“体温38℃以下的急性支气管炎”,绝大多数人确实不需要输液。但如果是严重的糖尿病人,或者是年龄很大的病人,或者是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刚开始他的体温反应不上去,血常规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可能也反应不上去。若是拖到后期反应上去了再输液,治疗就很棘手,甚至不治身亡。病人如果不懂,会认为我不需要输液,是不是医生非要让我输?医生也会担心,本来应该输液却怕上级批评而不敢输液,有可能延误治疗而引发医患纠纷……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我认为这53种疾病绝大部分确实不需要输液。
探索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曾表示,输液的过度使用、抗生素的泛滥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和其他医改措施来改善。除了安徽卫计委发布的清单,已有医院进行了更大幅度的探索。
浙江邵逸夫医院:“需要医生坚守底线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科普”
自20年前建院起,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没有设置门诊输液室,这在人们习惯于“打点滴”的当时算得上另类。普外科、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朱越锋,还能回忆起自己2002年刚进入邵逸夫医院工作时的不适应。“之前在其他医院都有大量的输液病人,到这儿就不能输液了。”坐诊时,朱越锋常常要费很多口舌说服患者无需挂盐水。“比如血栓性静脉炎,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往往患者在当地医院输了抗生素没有好转才到我这儿,得劝他们外用药和口服药就够了。”
若急诊病人根据具体病情确实需要输液,医生要填申请单,不符合指征的单子会被退回来。抗生素的使用也非常严格,要填写使用原因、是否做药敏等。临床药师定期审核申请单,有不符合指征用药的会被通报批评。
曾在德国接受血管外科专科医生培训的朱越锋,对德国的术后输液量大为惊讶,“常常一整个病区都赶不上我们国内医院一个病房的输液量!”因为德国严格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用药”,患者也不会要求医生为自己输液。
在朱越锋看来,国人医疗知识匮乏,普遍认为输液“好得快”,忽略了过敏反应、抗生素滥用等危害,需要医生坚守底线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科普。“这么多年下来,患者口口相传都知道邵逸夫医院是不挂盐水的,要求输液的患者也减少了。”
在北京,也有医院效仿邵逸夫医院,取消了门诊输液建制。今年3月16日起,航空总医院一层70多平米的输液室正式关闭,未来有望改建为急诊留观室。二层150多平米的输液室已摆上了各种康复器械,成了“康复医学科”。而在此之前,这两个能容纳300多人的输液室,每天都坐得满满当当。
“国外的输液相当于一个小手术,一般用于抢救,控制得特别严,在中国就太随意了。”航空总医院医务部部长江龙来介绍,取消门诊输液一是缘于去年十月底卫计委提出的合理用药要求,二是此前江苏有医院因为输液反应连续死了两个人。“我们也出现过输液反应,好在没有死过人。但如果这么一直下去,(死人)是迟早的事儿。中国每年因为输液不良反应死亡的有二十多万人,每一条都是鲜活的生命啊!”
取消门诊输液由院长高国兰主抓,医务部具体落实,前后筹备了五个多月。包括在医生中推广学习“安全合理用药十大原则”;电子宣传屏滚动宣讲合理用药知识;咨询台及每位医生诊室,都摆有蓝色的合理用药宣传单,供患者取阅……
然而,新政实行后患者的投诉还是汹涌而至,压力最大的是设在一层的患者诉求中心。“一天能有五六起,周围社区老人比较多,有输液的习惯,想保养、疏通一下血管。”工作人员范霞指指身边的小沙发,“直接找上门来,怒气冲冲的,‘别的医院没有这个说法啊,人家怎么就能输呢?’就不理解。”
江龙来的压力也很大,谁都搞不定的投诉只能报到他这个医务部部长这儿。他处理了十多起“难缠”的投诉,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人拍着桌子发火,“我什么没见过!我都能直接找中央首长!”江龙来笑眯眯地劝,“那你更要保证健康啊,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去找中央首长……”
由于急诊输液没有取消,也有医生做不通工作,给患者“支招”,让病人去挂急诊号输液。“后来我们发现,哎,怎么急诊量突然多起来了?就查病人是谁转过来的,没有急诊情况还要按门诊处理,不能开输液。”而当有些医生违反规定,被追究责任时辩解“患者非要我开”,江龙来会不留情面地问,他是医生还是你是医生啊?往往说得对方无地自容。
种种矛盾下,管理层开始有不同议论。“我们说不然算了吧,大家都不满意,还影响医院收入,何苦呢?是高院长坚持,即使会流失一些病人,也要做下去。”
江龙来坦言,没取消门诊输液前,医生确实开了很多不必要的输液。“可能存在利益问题,从医生的角度也要规范一下。”更多时候是病人着急,“发烧感冒,你要等它七天,但大家等不了。我们什么都急,挤地铁急,开车也急,整个社会都有一种急躁的心态。”
经过不懈的坚持,差不多从两个月前开始,报到江龙来这里的投诉基本没有了。“跟老百姓好好说,大家还是能明白的。重要的是怎么把健康教育工作做好,而不是光发一个通知。”
“该不该输应由医生决定”
张海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输液和抗生素滥用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感染(炎症)确实需要治疗,当然不一定非要选择输液,有些可以肌肉注射,有些可以口服,有些也可以局部应用抗生素。输液的不良反应要多于肌肉注射和口服,且比较凶险,尤其是中药制剂,会有一些颗粒杂质,直接输入血管内,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我曾参加鉴定两例很年轻的病人,输的都是中药制剂,输了不一会儿人就不行了。我是坚决反对乱输液、尤其是乱输中药的。
我认为停掉门诊输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该输液的病情要么去急诊,要么去住院,门诊应当像国外一样不输液。但因为条件和国情所限,有些应该住院的,病房没有地方;有些应该去急诊的,急诊也没有地方,为了给病人提供一些方便,就只能在门诊这里输。一般医院的门诊输液室里只有护士,真要出了不良反应,找医生都不好找。除非旁边就有诊室,随时能拉过来大夫,可好多医院的输液室和诊室、急诊离着好远呢,送病人去输液室输液,医生心里也捏着一把汗啊!如果我们的住院、急诊能够容纳所有应当住院和急诊的患者,停掉门诊输液我是完全赞同的。
安徽的53种不输液疾病清单又“进”了一步,不是说门诊不可以输,只是规定了这53类疾病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输。老百姓一看,这个病不需要输,医生开的时候他会提出来。另外医院和卫生监督部门也会去查,这样医生也不敢乱开了,可以规范很多。
但归根结底,该不该输液应当由医生来决定。比如“体温38℃以下的急性支气管炎”,绝大多数人确实不需要输液。但如果是严重的糖尿病人,或者是年龄很大的病人,或者是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刚开始他的体温反应不上去,血常规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可能也反应不上去。若是拖到后期反应上去了再输液,治疗就很棘手,甚至不治身亡。病人如果不懂,会认为我不需要输液,是不是医生非要让我输?医生也会担心,本来应该输液却怕上级批评而不敢输液,有可能延误治疗而引发医患纠纷……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我认为这53种疾病绝大部分确实不需要输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