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变格和拗救》大唐东风老师讲义

静之心语

    不合平仄句型,这叫“拗”,或“拗句”。
既然已经“拗”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补救,这就叫“拗救”。
   (一)本句自救(孤平拗救) 
    仄平脚句型
   (五言: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1字、七言第3字必须用平声。
(此处1、3字不可不论)如用仄声既“拗”,前人谓之“孤平”。
   (除韵脚外,仅一平声。七言首字不论不计)这是诗家大忌。如在该处用了仄声,就必须在本句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用一平声字作为补偿、补救,称为“孤平拗救”也叫本句自救。
    如此处理仍属合乎律诗之规定。孤平拗救的句子等于仄平脚句型的“变格”,其格式为(五言:[仄]平[平]仄平、七言:仄仄[仄]平[平]仄平。
   (二)对句相救 
    大拗必救 
    在句型(五言: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此五言句型第4字(或3字),七言句第6字(或5字)用了仄声,拗救时可在对句“粘对”的形式进行拗救,叫对句相救。
    这样五言句就变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变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通俗讲此种句型,五言:出句第4拗(包括3、4字同时拗),在对句第3个字补救就可以了;七言:出句第6拗(包括5、6字同时拗),在对句第5个字补救就可以了。
    大家如一时记不住,可了解有此事,收藏起,碰到时查看就行,
     可救可不救 
     小拗可救可不救指的是在句型。
    (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该句型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用了仄声,称为“半拗”可救可不救,如果非要救可以在对句同一位置换成平声字来救。
    古典诗人的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一般总是合律的。有时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利用了变通的规则,进行了拗救。读近体诗和学写近体诗,熟悉平仄的变通和拗救,会得到很大的帮助。
    给大家介绍四种句型的变通。律诗有四种句型,以五言诗而言,它们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只是前面加二字。
    1、仄仄平平仄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仄仄平仄仄。 
    2、平平仄仄平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仄平平仄平。 
    3、平平平仄仄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平平仄平仄”,即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4、仄仄仄平平
    这种句型一般只是第一字变通,成为“平仄仄平平”。
    1、仄仄平平仄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仄仄平仄仄。
    如杜甫五律《秦济驿重送严公四韵》首联:
    远送从此别,仄仄平仄仄 
    青山空复情。平平平仄平 
    又如白居易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颔联:
    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 
    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 
    这两联的诗出句都把“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由平变仄,成为“仄仄平仄仄”,与之相应,在对句又都把第三字由仄变平,即由“平平仄仄平”变为“平平平仄平”。这种方法,即出句拗,而在对句特定位置上的某个字也加以变动,作为补救,这样的拗救,叫对句相救。“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变通句式,应注意在对句相救。 
    按照“一、三不论”,“仄仄平平仄”句型也可变通为“平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仄”,这属于‘半拗’在对句可救,也可不救。
    2、平平仄仄平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仄平平仄平。
    如李白五律《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首联和颈联:
    我宿五楹下,仄仄○平仄 
    寂寥无所欢。仄平平仄平 
    跪进雕胡饭,仄仄平平仄 
    月光明素盘。仄平平仄平
    首联和颈联对句第一字应平而用了仄声,便出现孤平,于是在第三字应仄而用了平声,这是孤平的拗救,属于“本句自救”。
    3、平平平仄仄 
    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平平仄平仄”,即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这种格式在古今的律诗中常见,已经成为一种通行的格式。
    4、仄仄仄平平 
    这种句型一般只是第一字变通,成为“平仄仄平平”。例句随处可见,不再列举。 
    变格和拗救对于初学者,要求了解就行。
    我是主张尽量不用变格和拗救的。有太多的文字,可供选用。但一定要知道这样的知识,要懂,至于用不用,在自己。不然,可能会出笑话,但这方面,我的观点不用花费太多精力,知有此事,碰到知道在哪查,就行了。作为格律的组成部分,还是要介绍,要讲的。


    谈谈“一、三、五不论”,大家知,“一、三、五不论”这句话,但很多人不知,啥时该论,啥时不该论前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变通的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而言的,意思是说,每句的一、三、五诸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不论”就是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则必须“分明”,“分明”,就是要求严守格式。至于第七字,押韵的用平,不押韵的用仄,这是固定的,就不必再说了。
    五律每句只有五字,这个口诀自然就变化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关于第一个字,律诗每句第一字的平仄完全可以灵活,该用平的可以用仄,该用仄的可以用平。
    但其中有一个例外,即五律每句的第一个字和七律每句的第三个字,遇到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它的平仄就不能变通。
   为什么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个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能变通呢?因为如果变为仄声,那么这个句子就成
   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
   全句只有第二个字(七言句中为第四字)是平声,这叫“孤平”。“犯孤平”在律诗中是禁忌的。不过,“孤平”只限于这一句式,在其他句式中若只出现一个平声,也不一定算“孤平”。
   刚才有朋友问,仄仄平仄仄,算不算“孤平”,再重复一次,“孤平”是指除韵脚一个平声处,全句只有一个平声的句子!!其他的都不算孤平。除这个句式之外,其他的句式第一个字(七言句的一、三两个字),都可以平仄通用。 
   五律每句的第三字(七律每句的第五字),常见的都是依照格式的,称为正例;有的诗未依照格式,这是变通。这末句第三个字应仄而用平,既然用了,就属于“不论”了。张继著名的七绝《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仄仄平平平仄平
   江枫渔火对愁眠。平平○仄仄平平 
   姑苏城外寒山寺,平平○仄平平仄 
   夜半钟声到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七言中的第五个字应仄而用平,也属于不论之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五言第五个字、七言第五个字都可以“不论”,例如:“仄仄仄平平”句型,不可变通为“仄仄平平平”,
这是三平尾。
 
 
   总结:
   1、句尾绝不能出现“三连平”或“三连仄”!         
   2、绝不能犯“孤平”(全句除了句尾一个平声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句子叫“孤平”)。
   在这个原则内,一,三,五可不论。这个,一,三,五,何时不论,要求掌握!!不能用错。变格和拗救,要求了解,能掌握最好,不勉强。我平时收到一些问题, 我集中起来一起回答,主要就是诗词的写作问题!不一一列举了,我总结为我对诗词写作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作用。
    一,格律问题
    既然标明是格律诗,或词,就要遵守格律的基本规则。
诗词的格律平仄,规定的其实就是汉语的韵律美感。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熟读唐诗宋词的人,即使不看格律词谱之类,写出来的诗词在格律要求上也不会相差太多,这就是汉语诗词韵律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对诗词语言的影响力。
    所以,于诗来说,格律是工具,韵律美感才是所要达到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有深刻体会,我不懂格律时就写不少格律诗,(当然出律了)
但错的不是太离谱。
    二,怎样才不被格律束缚?
    我们写诗,是为了欣赏,是为了陶冶情操。而不是为了学术研究。既便在唐朝,如果一味拘限在格律之中,忘记了诗词的服务对像和目的,舍本求末,得不偿失。
    我们在写作时,尽量遵守规则,但如熟悉格律后,如真感觉束缚太多,也可写一些注重了韵律美感(语句通顺,朗朗上口,字数相符,句尾有韵),但不太符合格律的诗,
但你不可标明格律,(如七绝,七律)就是常说的打油诗,其实很多打油诗真的也是很棒的。
    再说的通俗点,就是一句诗,读起来通顺自然,不拗口,不别扭,这就是最最基本的要求了。你要标明,就要按规则来!!!
    以上是说的诗词的形式,下面再谈谈诗词的内容。
    诗词是大雅之物,世人皆如是说,更有甚者说诗词非市井之物。
    然而,纵观诗词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流传至今仍能传唱不衰的,都是意美词简之句,普通民众,皆能唱诵。我们看现在流传的名句,基本都是语言浅显,喻意深刻或意境悠美的句子。
    为何,因为如果一句诗,大家读来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或有个别字不认识,那可就麻烦了,估计十人中有九人会弃之不用。没有读者的诗词,必然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了。
   诗词本来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在白话文盛行的今天,不用现成的大众语言,而非要找个难懂难认的生僻字,那不是词穷就是故意卖弄。
    词穷说明水平有待提高,卖弄不好就会弄巧成拙。我个人以为,
    能用最简单的词语表达最悠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就是最美最好的诗句。用典最好用大家都知的典故!!!
    现在有人写诗,有一种盲目仿古之风,以为诗词就是要完全古香古色。
    古香古色没有错,但是,在字词上一味苛求“古香古色”就没有必要了。网上有的朋友写的诗词中,我就有一些字看不懂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字根本就不认识怎么读。这样的字,往往不是点睛之笔,也不是让诗灵秀起来的字。而突然用一个陌生字,让欣赏者在本流畅的诗中不免阻滞不前,破坏诗的连惯性与美感。
    以我个人的文化水平来说,当属中等吧,普通的文言文是难不住我的,读书写字基本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像我这样的还看不懂的话,那能看懂的,能理解的并能欣赏的也只能局限在很小范围。只能说,这是”象牙塔“里的诗。在
很多好的诗中,包括众多名诗名词,通篇如同白话文,只要会说中国话的就能懂。
    然而,其寓意之深,意境之美,让每一个人都能感悟与陶醉。这才是真正达到了对诗词语言的驾轻就熟,这也才应是诗词的发展方向。
    在浅显中寓深意,才是诗词的最高境界!!!那在诗词中究竟怎样潜词造句?我个人以为:
   当在通顺自然的基础上,善于推陈出新,并用巧用新。汉语词库极其丰富,浩如烟海。而且汉语在使用上有多种方式,各种修辞手法,谐音,暗语等等。
   如果某句或某字用的巧,那会使一首原本平淡的诗立刻生辉增彩,这就是真正的点睛处,神来之笔。或者某寻常之句或字能翻出新意来,也同样能让诗活起来。
   当然,在字词上用巧用新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其目的是突显诗词的内容意境。字词之新巧是为诗词的内容意境服务的。这就是要反对刻意追求用字奇巧,而要恰如其分!!
    所以,追求简练是诗词不变的方向之一,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是使诗词走向大众,持续发展的主要方法,用词新巧是让诗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增加意境和美感。而哲理,意境和美感是诗词永远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现在好多人都认为诗是大雅物,但也是大难之物。而我认为,大雅未必就是大难。之所以难,就是因为上面所说的格律之严和文字之生,内容之涩,把想一探诗词奥妙的朋友们给吓住了。
    其实这大可不必,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显世界,这才是写诗之道。
    代人写格律,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理解量力而行。分出不同层次。高手高标准,低手低要求。   但有两点基本要把握的:
    第一是诗读起来的韵律美,也就是一首诗写出来之后,首先自己读一读是不是语句通顺,音调搭配组合是否抑扬有致。不要自己读起来先自像绕口令那样绕嘴或语句不通。
    第二点,要用韵,韵是诗的灵魂,没有韵不能叫诗,连打油诗都不能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说,诗就是用简练句子使人陶醉其中并能给人无限想像空间。那浅显之中显意境,用最简单的词语表达最悠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就是最美最好的诗句!!
    我讲的目的是让大家不要被格律所吓倒!但绝不是不要格律。你要冠格律之名,就一定要守格律之规!!!在规则内,同样可写出优美的诗词!!!但一时格律不精,写打油诗同样可写出美的诗来。给大家多一条写作的路。



 
  
 

  



文章评论

初墨

问好朋友![em]e181[/em]

玫瑰

《赞海棠》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借古诗一首抒发对海棠姐的敬仰

紅//草木无心

过来学习,祝海棠姐 浅夏快乐!![em]e176[/em] [em]e163[/em]

jacky

学习学习!起码以后可以写个打油诗!

Aquarius

学习了[em]e156[/em][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