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装饰理论

个人日记


读了蒋勋的《唐诗过后是宋词》,先不说对作者文中所持的观点是否认同,反正,不用太费力气就把文章从头至尾流畅地看完了。作为一篇内容偏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能写得让普通读者阅读起来不感吃力,这一点也算难得了。

题目显得有点大,其实写的就是,唐朝崩溃以后,宋朝建立以前,历史上所说的五国十代时期,出现的一位皇帝——南唐后主李煜,写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他为文学做出的贡献。


“诗”是唐朝最兴盛的文学形式,为什么,到了宋朝换成了另一种文学形式“词”的兴盛,李煜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篇读下来,并不见太多作者独特新颖的观点,文中对于李煜作品及文学成就的评论很多出自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这也很正常,毕竟王国维的这部著作在理论上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屈指可数的作品。一个令世人仰望的高度,要想翻越过去基本上做不到,那就只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期去望到更远的地方。



我不是专业人士,无法评论文中的观点是否有超越的价值,我写的,只是私下的一点读书体会。个人觉得,这篇文章最可取之处,还是在于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往只要提起文学理论,通常就会想到它的高高在上,目不可及,这就是此类文章的本来面目吗?我想应该不是,至少应该不全是。只是某些人觉得不把它写成高深莫测,艰涩难懂,自是显不出他理论水平的高端。所以,碰到文学评论、理论方面的文章,通常是敬而远之,绕道而行,尽管我也想看看专业人士是怎么赏读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的,却往往因看不懂那些枯燥、抽象的理论,及充斥其间的繁多的专业术语而作罢。

“枯燥和抽象的理论给现代社会高节奏生活的现代人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和压力,因此,文学性就成为理论的调味品和滋补品,成为压抑弥深的理论的调节性因素。”有关人士已经重视到这一点,有关人士已经践行这一点,比如此文的作者。



细心的人一读,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语句,和现代生活联系密切。论述李煜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第一人时,说他“利用民间卡拉OK形式,填进自己写的词,改革了流行歌曲,提高了流行曲的意境。”通过解读他写的《乌夜啼》,说他应该是最喜欢流行歌曲的一个词人,里面的词句“剪不断,理还乱”非常类似流行歌曲的感情,好像是女性在刺绣的时候一堆东西解不开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那个感觉。这些比方,让干巴巴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很好地践行了“用修辞装饰理论”这一点,把文学性融入到理论性文章当中,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文中末尾写到,“在美学上,当我们说一个文学创作在形式上越来越难突破,越来越跟民间脱节的时候,这个时候通俗的意义就是回到世俗的意思,俗世文学自有它的一种活泼和力量。”这是作者阐述之所以宋代“词”能取代“诗”的首席地位,得以繁荣兴盛的原因,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文学理论性文章。

走出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局面,增强可读性,发挥文学理论本来应具备的推动文学创作前进的作用,善用贴近读者的,既有文学性,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文章评论

行走如风

第一次写读理论性文章后的感想,昨天写后,自己都不忍卒读,今早趁头脑清醒,拿出改改,嘿嘿,虽然仍不怎么样,但比之前好多了。